Short reading report on "Sociologizing metaphysics and mind"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For all that knowledge I have learned, talking about what is knowledge, what is the unit to analyze, then what truth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are basic process at least to start knowledge building. Somehow in pragmatism, it is no use to separate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for the reason that pragmatists deem concept as a tool, instead of basic fact, and convert metaphysical presuppositions into decidable problems(p,101).
Habits are behaviors that to be seen for observation and inquiry. Rationalists conceptualize behaviors as choice of decisions by mind. Yet all these years I have doubted if human’s mind could be powerful enough to control his/her own behaviors, and even to analyze other human’s behavior. If the answer in not certain, that could a breakdown of current knowledge system.
What is the real implication of habit? Before reading this article, I have an assumption that people’s habit is the reflection of his/her own life context, including living circumstances, working specie, growing experiences…so on. The assumption is based 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urge to habits. This assumption has created a new way to presume people’s behaviors, the mind is not the main mechanism. It leaves me empty space to find out the real reason of why. Here is where the old-me stop thinking and acting, yet, it is not so easy to figure the real problem taking combination of people’s mind and action into account.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2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方彥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The Prosperity Paradox: How Innovation Can Lift Nations Out of Poverty
最近新竹獸的事件吵得沸沸揚揚,讓2020台灣設計展蒙上一層灰,今天我要來談談公務機關裡的掠奪獸。
這次對談的對象是#2的C,因為又有機會遇到他,所以又多聊很多事,但大多是閒聊,其實有點苦惱要不要好好聊公事,但因為也沒時間想太多,就隨性發展。 聊天的過程中,我慢慢地將話題帶回工作場域的事情,看可否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後來真的有聽到一些事情,值得紀錄,所以再寫一篇。
必須承認,這集的起始並不愉悅,我本來也沒有打算要記錄,但因為後續多聊了一些,就記錄下來吧。
必須先聲明,是C找我聊天的。
The Prosperity Paradox: How Innovation Can Lift Nations Out of Poverty
最近新竹獸的事件吵得沸沸揚揚,讓2020台灣設計展蒙上一層灰,今天我要來談談公務機關裡的掠奪獸。
這次對談的對象是#2的C,因為又有機會遇到他,所以又多聊很多事,但大多是閒聊,其實有點苦惱要不要好好聊公事,但因為也沒時間想太多,就隨性發展。 聊天的過程中,我慢慢地將話題帶回工作場域的事情,看可否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後來真的有聽到一些事情,值得紀錄,所以再寫一篇。
必須承認,這集的起始並不愉悅,我本來也沒有打算要記錄,但因為後續多聊了一些,就記錄下來吧。
必須先聲明,是C找我聊天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傳統的經濟學設定人類的決策是「理性」的,但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人類的很多行為,進而有學者把「心理學」融合進經濟學,就構成行為經濟學的主軸,也是了解人類實際行為的一門學科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傳統的經濟學設定人類的決策是「理性」的,但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人類的很多行為,進而有學者把「心理學」融合進經濟學,就構成行為經濟學的主軸,也是了解人類實際行為的一門學科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