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系列:馬陵之戰之一前因

2022/03/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馬陵之戰是很複雜的一場戰役,其間牽涉到戰國七雄多國共同圍攻魏國的故事,以及此後帶來的重大影響與後果。想要梳理馬陵之戰的前因後果,以及闡明整場戰役裡各國的打算與手段,需要比較大的篇幅,因此分幾個章節來加以說明。
馬陵之戰根據《紀年》發生於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前343年),其他相關戰役一直打到梁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才最終結束。馬陵之戰指的就是齊國(應該還有趙國軍隊)與魏國發生於馬陵的那場戰役,其他的相關戰役則是齊、趙、秦多國合攻魏國首都的戰役。
桂陵之戰後(桂陵之戰由於牽涉到《孫龐鬥智》的劇情,暫時就不多說了。),魏國雖然被齊國在桂陵之戰打敗,但也攻下了趙國首都邯鄲。幾年後,趙國與魏國交換土地,換回了首都邯鄲。當時魏國有「帶甲三十六萬」的軍力,實力仍然超強。
約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澤召集十二國諸侯(估計整體陣容為「魏、韓、趙、宋、衛、中山、魯、滕、鄒、費、越」等諸侯),名義上是朝拜周天子,實際上則是展示自己霸主的號召力。魏惠王同時在這個「逢澤之會」與各諸侯商議攻擊秦國的計畫。
秦孝公聽到消息後,睡也睡不安穩、吃也吃不出滋味,下令境內進入備戰狀態,挑選死士、安排統帥將軍,等著魏國來攻打。
公孫鞅便對秦孝公謀劃說:「魏氏立下了很大的戰功,因此命令能通行於天下。有十二個諸侯一同朝拜天子,他的同盟必然眾多。如果用一個秦國的國力想要對抗魏國聯盟,恐怕辦不到。大王何不派遣臣下去見魏王,那麼臣下一定能把魏國的攻秦計畫給破壞掉。」
秦孝公答應了公孫鞅,便派遣公孫鞅去見魏惠王。
公孫鞅見到魏惠王之後,對魏王說:「大王的戰功實在大啊!大王的命令已經在天下通行了!現在大王所率領的十二位諸侯,不是宋國、衛國,就是鄒國、魯國,這些確實是大王所能用鞭子指揮的國家啊!但卻不足以讓大王在天下稱王啊!大王不如往北聯合燕國,一起往東攻打齊國,那麼趙國必然會追隨大王了;往西聯合秦國,一起往南攻打楚國,那麼韓國必然會追隨大王了!大王有討伐齊國、楚國的意志,而讓天下追隨您的意志,那麼稱王的事業就可以實現了啊!大王不如先行穿上王的服裝,然後再去謀劃攻打齊國、楚國,那麼秦國願意派兵追隨大王。」
魏惠王當年沒聽從公叔痤任用公孫鞅,讓公孫鞅跑去服務秦孝公。結果桂陵之戰讓公孫鞅趁機攻下了魏國舊首都安邑,因此晉升為大良造。魏惠王因此對公孫鞅刮目相看。加上公孫鞅這番話也很受用。魏惠王便接受了公孫鞅的建議。於是開始親自規劃擴大了自己的宮殿,製作紅色的衣服,在龍旗上垂下九條飄帶,在指揮軍隊前進的旗子上畫上北斗七星。這些都是天子使用的規格!魏惠王與魏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也在魏惠王過度膨脹之下悄然降臨!

評論

公孫鞅設計魏惠王的故事是往後蘇秦轉述給齊湣王聽的,因此並不是很全面。但商鞅對魏惠王的策略卻是很合理的,蘇秦之所以對齊湣王講到這段歷史也與當時秦昭王想邀齊湣王一起並稱西帝、東帝有關。齊湣王接受蘇秦的建議讓秦昭王先稱帝,結果讓秦國被天下圍攻。商鞅對魏惠王這一招,是戰國開始以來首次針對稱號問題所謀畫出的策略。由於沒有前車之鑑,因此魏惠王並沒有察覺到其中的危險!也可以說是被勝利沖昏了頭的表現!
往後整個戰國時代因為稱王、稱帝所引發的多國混戰並不少。除了馬陵之戰,魏惠王先稱王;接下來馬陵之戰後,齊威王打敗了魏惠王,魏國的公孫衍、惠施用同樣的計策算計了齊威王,讓魏惠王臣服於齊威王之下,最終兩人互相稱王。這又引起了齊、楚徐州之戰。此後,公孫衍又策畫五國相王,讓韓國、趙國、燕國、中山國都相繼稱王,以與秦國宰相張儀的策略相抗衡。
秦國強大以後,猶如這時候的魏國,秦昭王已經無法滿足於當時「王」的稱號,因此想追求更進一步的「帝」號,但又不敢自行稱帝,於是邀請當時東方最強國齊國的君王齊湣王一起稱帝。本以為可以就此萬無一失,因為天下還有哪個國家敢一次跟東西方最強大的國家為敵呢!卻不知蘇秦作為燕國間諜,正打算利用這點讓齊國走向毀滅。於是齊湣王接納了蘇秦的建議,讓秦昭王先稱帝,以此讓秦國陷入險境,多國攻秦的戰爭也因此打響。戰後秦昭王為了報復齊湣王,便默許了齊國消滅宋國的軍事行動。最終,秦昭王再以此為藉口,讓燕國主導多國聯軍攻打齊國,差點把齊國消滅。最終的結局就是,秦國因此讓齊國國力一蹶不振!最終順利的統一了中原各國。而孫臏對於齊國在三代內就會面臨危機的預言也因此實現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朔雪寒
朔雪寒
筆名:朔雪寒。長期從事人工智慧、軍事理論、歷史、預測科學、語言學、哲學研究。著作:《孫子兵法論正》、《道德經論正》、《孫臏考》、《策略的哲學》、《預測的哲學》、《孫子兵法白話譯註》、《《子華子》公案徹底終結》、《《鬼谷子》公案徹底終結》。軟體:中文輸入法、中文校對系統、基於規則的中文分詞系統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