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這個專題有一個終極目的,就是寫一本長篇的春秋戰國小說,貫通從春秋到戰國的整個時代。目前初步的資料收集已經達到數百萬字,目前正在寫作的《孫龐鬥智》單元則已經有接近四十萬字的規模。本專題除了吸收古代史書如《左傳》的資料,也吸收先秦諸子對於相關資料的記載,當然還有上個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資料。跟維基百科不同的是,維基百科一般不會把相關的人物對話詳細的進行羅列,未能讓人理解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因此這個專題將按時代先後來對相關人物與環境作介紹。喜歡這個時代的讀者,可以當成小說或翻譯作品來看即可。
這個專題的主要內容大概有兩個:
一是將分散於各種典籍中,一個人物或一段時期的歷史加以彙整、翻譯;這可以讓讀者從一個人物的所有相關記載來理解這個人物,也可以從一段時期的所有記載來理解這個時期。或者對一整個家派的完整介紹,如儒家、墨家的興起與分化,又各有哪些代表人物、著作等;或者對一個家族的完整介紹,如衛靈公的家族分支等。
二是針對某些人物的歷史與其著作進行翻譯與分析,以釐清人物的特質、行為模式,以及加深對相關的歷史事件的理解。譬如商鞅不僅個人歷史資料豐富,秦國在史事紀年上也相對準確與詳細,商鞅還有自己的著作《商君書》。那麼想要更深入的理解商鞅就能從這兩方面著手。從這裡去探索商鞅對於秦國的改革的背後原因與做法。
目前的春秋戰國史料其實乏人問津,主因在於缺乏一本類似《三國演義》的小說,將分散四處的故事整理在一個時間線段、一個框架之中。因此儘管很多故事其實頗為精彩,甚至在智謀上超過了三國時代,或者具備了三國時代所沒有的高度與內容(譬如國際戰略),但大家現在能說出來的大概無非春秋初年齊桓公、管仲、晉文公(流浪十幾年),以及春秋末年吳王闔閭(爭霸)、伍子胥、孫武的故事。由於春秋戰國的史料很多,加上民國以來疑古派謬論的影響,產生了很多錯誤的理解。因此即使是專業的研究者,也往往不能真的理解這個時代;很多事情,相關的講述者也都沒能交代清楚。(甚至有所謂哲學大師連商鞅跟申不害的死期都搞不清楚就能掰出法家哲學史,然後數十年追捧的人一堆卻都沒人指出其謬誤!)又或者相關研究者對於史料掌握不夠,因此不能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如六家分晉通常一筆帶過)。但萬幸春秋時代還有很多書籍記載了這個時代的事件與人物思想,譬如《左傳》、《晏子春秋》、《孔子家語》。尤其《左傳》按年編排,較為詳細的介紹了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到了戰國時代就沒有這種便利了。整本《戰國策》也是虛假交錯(可參考《《鬼谷子》公案徹底終結》對於張儀、蘇秦事件的考證),或者弄錯人名(如蘇秦兄弟常相混,因為三人都能叫做「蘇子」,年代又重疊。),或者弄錯時間,《史記》、《資治通鑑》的相關記載也未能讓研究便利多少。雖然後期有了楊寬花費數十年寫出的《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但這兩本著作也都有很嚴重的問題,一是作者即使掌握了如此豐富的資料,仍備受早期學者「主觀讀書心得」的影響,這些宋儒、明儒、清儒往往其實沒有閱讀足夠的史料、缺乏對軍事的理解、甚至沒有足夠的邏輯素養,又充滿偏見,但因為學界除了這些早期的前輩學者也沒什麼人可以追捧了,於是很多學者包含楊寬把這些人的意見也當成了有意義的看法,加了進來。又如錢穆等人甚至不能理解將軍、宰相之間的關係,以為戰國時代的宰相不能帶兵,或者戰國時代的將軍不能成為宰相,這無非都暴露了這些歷史學者的嚴重短版。因此楊寬的貢獻在於吸收了很多他所能接觸到的考古資料,按年代把可能處於該時間的資料加以編排。但因為對該時代與相關而重要的知識(如軍事、縱橫家等)缺乏比較完整的認識,又受到疑古派的嚴重影響(把真書當成假書而不予參考),因此錯誤仍然不少。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原文,而白話文的介紹又吸收了太多古人荒謬的見解,對於很多疑難事件也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得其解,於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初步對資料進行了整理,並考證出了相對可信的諸侯在位時間,如魏惠王、齊威王。而這樣的過程就花費了他數十年的寶貴生命。
不過類似《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這樣的著作,自然是無趣居多的。而在當今的氛圍,如果不能將這個時代的趣味性與智慧以一種大家能接受的方式加以傳播,這個時代由一堆智者所苦心思索出來的智慧結晶,就不容易讓人理解。當然,想一開始就把這些做好,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春秋末年到桂陵之戰前的歷史,其實非常稀缺。加上個人小說寫作的進度,因此這裡將主要從桂陵之戰以後的歷史與相關人物開始做整理與介紹。翻譯是主要的工作,分析則是偶爾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