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華人地區一代歌姬鄧麗君 69 歲冥誕,也是她逝世 27 週年。
鄧麗君三個字,似乎理該是四、五年級生的共同回憶,但對於從小就跟著媽媽聽她歌曲的我來說,這三個字代表的是永恆的巨星,以及成長的一段記憶。
我出身自父母皆是藍領階級的鄉下家庭,不同的是,家父的工廠是自己開的,家母的美髮店也是。爸爸的車床工廠是住家旁的豬寮改建,小時候幫做工的叔叔、大哥們到雜貨店跑腿買菸、酒、檳榔是家常便飯,是不是這個因素造就我有些江湖性格不得而知,但每天都可以聽到工廠巨大噪音下伴隨著或是廣播或是閩南語歌曲的流瀉,晚上則一定是吳樂天的「廖添丁與紅龜」的廣播劇。
父親曾經跟隨文夏學歌唱,所以對於一些老臺語歌,我比起同齡的小朋友聽得多,而我以為音樂大抵就是演歌式的臺語歌曲,一直到母親的 Toyota 車裡傳出了一種我未曾聽過的天籟歌聲,雖然是我聽不懂在唱什麼的日文歌,但就這麼被吸引住。
後來知道了這甜而不膩的嗓音的主人是一個叫做鄧麗君的歌手,比母親虛長兩歲,跟家母一樣具有溫柔卻堅毅的人格特質。她的聲音帶著我們一車的人,去過臺南延平戲院看《好小子》;去過大姐就讀的私立中學;去過臺南球場看時報鷹與俊國熊;去過西子灣海水浴場…卡帶反覆反覆不厭倦的聽著,聽到終於壞了,但捨不得丟,被我這個過於念舊的個性保存至今。
傳來噩耗的那天,我還在就讀國中,剛從臺南坐校車回湖內,才一踏進客廳,就看到電視正在報導的新聞,跟著惋惜、跟著哭泣了好一陣子,決定以〈何日君再來〉為題,投稿《南市青年》。想不到爸爸收到了刊登及領稿費通知,連導師也被南青知會,在學校引起一陣小騷動,當下的心情複雜,畢竟是一篇偶像的追悼文,但這篇手寫稿的入選、一份微薄的稿費,卻也讓我發現書寫不僅能抒發情緒,也開始感受到可以創作、留下作品對自己人生的重要性,於是造就了日後喜愛寫作的我。
國中還沒有筆名,首次投稿便使用英文名字,英文名字還是從電子辭典找出順眼的,那時根本不曉得 Tiffany 是知名品牌。
國中畢業旅行,我發現了報紙上曾經刊載的,由寶麗金唱片所發行《再見我的愛人.鄧麗君》紀念專輯,一套共八張,內含一大本的珍貴照片,鄉下地方沒有唱片行,雖然幾千塊對一個十幾歲的小女生來說是一大筆數字,當同儕買著當地名產回家的同時,我把這套別具意義的專輯當作我的畢旅紀念品,讓它跟著我回家,這也是我第一次買 CD 。
在 2005 年鄧麗君逝世十週年前夕,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舉辦「鄧麗君紀念文物全省巡迴展」,除了我們一家五口都參與,我也號召同樣喜愛她的阿姨們共襄盛舉,自己前往了兩次,對這個跟我一樣喜愛紫色,學歷跟媽媽差不多,卻不斷自學精進的女性的欽佩仍不減當年,從她身上我看到的不僅是明星的風采,更是待人接物謙虛中不失大方的風範。
有時忍不住會想,如果她還在,而《百萬大歌星》節目也尚未停播的話,她會像冉肖玲那樣上節目 K 歌嗎?會不會也有粉專、 IG 開起直播?會跟林青霞一樣出書嗎?近年嘻哈當道,總是喜歡挑戰的她又會跟哪位饒舌歌手 feat. ?
記得王菲曾說她見過鄧麗君一眼,但這一眼就彷彿時間靜止,我無幸看見她本人,但有幸成為一個被影響的歌迷。
這是小鄧與我的故事。
屬於你和鄧麗君的回憶又是什麼?
- 登入會員按❤️(以精神支持我繼續創作)
- 以實質鼓勵斗內 Me(唸起來好像 Do Re Mi )
我有五個房間:
給電影人的情書
給音樂人的情歌
給戲劇人的情話
給文字人的情詩
給旅行人的情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