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1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是第七:出家梵行覺
前面我們講過「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欲望本身帶給我們的不是安樂,而是痛苦,所以五欲的本質是一種過患。
因此,「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即使身為在家人,也一樣不貪染世間的快樂。有時在家居士會有一個錯覺,覺得修行是出家人的本份,身為在家人,放鬆懈怠一點也沒有關係。但事實上,這個想法是很有問題的。當我們臨終、或業障現前時,難道也分在家、出家?比如說:當面臨往生時,閻羅王派小鬼來抓人了。他會說:「出家人走這條路,在家人走那條路」嗎?不可能啊!都是同一個標準啊!
所以在家居士常常會活在錯覺當中,覺得自己是在家人,所以可以放鬆,甚至放逸一點,沒有關係的。但事實上,面對生死之際,業力現前時,是人人平等的。所以雖然在家居士是活在世間塵勞中,但也要儘量用佛法的智慧來轉煩惱,不要沾染世間五欲,而放任煩惱不管。
因為「愛為苦本」,我們為什麼會有苦,就因為有貪愛。既然不想受苦,是為了要離苦得樂而來學佛,那就要想辦法去改變、轉變自己的愛染心。
在家居士不但不貪染世間的快樂,還要更進一步的,常常憶念三衣、瓦鉢等法器。三衣是指出家人的三衣,也就是要憶念袈裟的功德。因為它是三世諸佛清淨的幢相,是一種出離的相貌,所以我們心中要常常憶念。
如果受了菩薩戒,家中還要供養著袈裟。雖然不能穿,但要在佛前供養著。每當看到襲袈裟,就憶念僧寶、憶念出世之法。在家居士受了五戒、或菩薩戒後,在佛前用功時,可以搭縵衣。也是利用現這出世清淨的相貌,來警策自己勇猛精進,出離生死大海。
就像拔河一樣,世間五欲的境界,一直把我們拉向生死流轉,甚至是三惡道;而在家居士用功時披上縵衣,或者在佛前供養袈裟,就是把自己往解脫道上拉,慢慢地就能牽引眾生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我們要常常憶念三衣,瓦鉢等法器。
同時,我們還應當發起菩提心,志願出家。出家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整天清閒自在、悠哉悠哉的。出家是為了要「守道清白」,為了全身心地投入修行中,堅守清淨的道業。
同時,還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出家不僅為了自利,還要利他。透過清淨高遠的戒行,使自性本具「慈悲之心」徹底顯露。因此能夠住持正法,續佛慧命,饒益一切有情。所以,透過先前的覺悟、覺知,以栽培福德、智慧的善根後,我們要發起出世之心。
這裡的「發心出家」,並不一定要剃頭、到寺院出家。而是要「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雖然是在家居士,免不了行於世間,但內心要常憶念,並與出世法相應。
所謂不染世樂,不是說對世間的責任就敷衍了事,不是的。在家依然要努力工作,以護持家人,但內心是跟出世法相應的。如《楞嚴經》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看世間的一切境界猶如夢境,但隨緣盡份,盡份隨緣就好,這就是出家。
當然,如果有一天,身也能夠出家,那更好。即使眼前身不能出家,至少心要常常憶念清淨,能與出世間法相應。這就是「出家梵行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7.10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謂郭功輔曰: 「人之性情,固無常守,隨化日遷。 自古佛法,雖隆替有數,而興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 昔江西南嶽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風,節以清淨,被以道德,教以禮義, 使學者收視聽,塞邪僻,絕嗜欲,忘利養。 必欲參究此道,要須確志勿易,以悟為期。 《坦
禪林寶訓 2014.7.6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謂佛鑒曰: 「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其餘細碎,悉勿關心。 用人深以推誠,擇言故須取重。 言見重則主者自尊,人推誠則眾心自感。 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而自成。 自然賢愚各通其懷,大小皆奮其力。 《與佛鑒書見蟾侍者日錄》 【演蓮法師譯文】
禪林寶訓 2014.7.5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古人樂聞己過,喜於為善,長於包荒,厚以隱惡, 謙以交友,勤以濟眾,不以得喪二其心。 所以光明碩大,照映今昔矣。」 《答靈源書》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所以他們光輝偉大的形象,永遠照映在古今人們的心中。」 良因贊曰: 德玉禪師說:
禪林寶訓 2014.7.4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見衲子有節義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辭色。 察其偏邪諂佞,所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愛重。 人皆莫測。 烏乎!蓋祖之取捨,必有道乎。 《耿龍學跋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別人都無法測度他這樣對待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良因贊曰: 如《大智度論》所說: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前面討論的少欲、知足、精進、智慧,都是為了培養智慧資糧;而第六覺則是說明如何培植福德資糧。 這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覺。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是第五:多聞智慧覺。我們前面說過,要常常生起智慧的觀照,並安住在佛法的正念中,才是真正的精進。而智慧的培養,必須要假借多聞。
禪林寶訓 2014.7.10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謂郭功輔曰: 「人之性情,固無常守,隨化日遷。 自古佛法,雖隆替有數,而興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 昔江西南嶽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風,節以清淨,被以道德,教以禮義, 使學者收視聽,塞邪僻,絕嗜欲,忘利養。 必欲參究此道,要須確志勿易,以悟為期。 《坦
禪林寶訓 2014.7.6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謂佛鑒曰: 「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其餘細碎,悉勿關心。 用人深以推誠,擇言故須取重。 言見重則主者自尊,人推誠則眾心自感。 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而自成。 自然賢愚各通其懷,大小皆奮其力。 《與佛鑒書見蟾侍者日錄》 【演蓮法師譯文】
禪林寶訓 2014.7.5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古人樂聞己過,喜於為善,長於包荒,厚以隱惡, 謙以交友,勤以濟眾,不以得喪二其心。 所以光明碩大,照映今昔矣。」 《答靈源書》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所以他們光輝偉大的形象,永遠照映在古今人們的心中。」 良因贊曰: 德玉禪師說:
禪林寶訓 2014.7.4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見衲子有節義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辭色。 察其偏邪諂佞,所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愛重。 人皆莫測。 烏乎!蓋祖之取捨,必有道乎。 《耿龍學跋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別人都無法測度他這樣對待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良因贊曰: 如《大智度論》所說: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前面討論的少欲、知足、精進、智慧,都是為了培養智慧資糧;而第六覺則是說明如何培植福德資糧。 這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覺。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是第五:多聞智慧覺。我們前面說過,要常常生起智慧的觀照,並安住在佛法的正念中,才是真正的精進。而智慧的培養,必須要假借多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佛教八大人覺經為佛教經典之一,描述八菩薩大人佛教修行法。文章內容描述愚痴生死和菩薩常念等相關內容,並舉例說明愚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努力學習增廣智慧,成就一切,以及許多有關愚痴的哲理。
Thumbnail
一般三法衣是指出家人的三種袈裟,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非白衣居士所能披,故稱解脫服。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佛教八大人覺經為佛教經典之一,描述八菩薩大人佛教修行法。文章內容描述愚痴生死和菩薩常念等相關內容,並舉例說明愚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努力學習增廣智慧,成就一切,以及許多有關愚痴的哲理。
Thumbnail
一般三法衣是指出家人的三種袈裟,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非白衣居士所能披,故稱解脫服。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