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羨慕同學有這麼多好朋友」
「老師問我要不要參加演講比賽,心裡明明很想,嘴吧卻說不要」
「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未來很茫然」
這是許多青少年在學校生活中常會呈現的狀況,如果把這些狀況歸納起來,共同點應該都是缺乏自信。
2021年天下雜誌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台灣中小學生有將近5成的學生表示自己缺乏自信。
然而自信是一項抽象的字眼,這些受訪的孩子是如何察覺自己沒有自信呢?
曾在青少年的學習中擔任多年講師,我發現,自信是許多能力和發展的基礎,就像大樓蓋地基一樣,地基打得越深越穩,樓層才能蓋得越高,所謂自信,會表現在以下幾個面向,那些回答沒自信的青少年,可能都覺得自己做不到這些事
自信就像蓋樓房的地基,地基愈深樓蓋得愈高,自信愈多人生的可能信也愈多
一:接受自己、喜歡自己
沒有人是完美的,有自信的人會認知到這一點,雖然也會羨慕其他人,卻也能了解自己的優點,不做過分比較
二:接受挑戰
許多人覺得做自己擅長的比較有自信,面對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通常就沒自信,這是一般普遍的現象,然而,面對以前沒做過,不熟悉的情況,有自信的人比較敢嘗試和冒風險
三: 勇敢表達想法
在課堂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老師在台上出了一道題目,問台下的學生,大家不是面面相覷,就是低頭閃避老師的眼光,深怕被老師點名回答。對於有自信的人來說,也許沒有十足的把握,卻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不會太在乎別人眼光。這樣的情況也呈現在對自己喜歡事物的追求,還有勇敢說"不"
除了讓青少年在面對上述的情況有意識的練習並呈現,家長在建立青少年的自信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一定要花時間陪伴和聆聽,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正面的話語和孩子溝通,例如:「你能一起做家事,很貼心」。「願意跟我們分享學校的事,媽媽很高興」。在指正孩子的過程中,也儘量針對事情本身而非人格的論斷,像問孩子「你覺得如何玩手遊又能顧到課業」就比「你很糟糕,都不懂規劃時間」來得具體有建設性,而且比較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自信不僅是個基礎,也關係著孩子日後的發展,需要家長用更大的耐心去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