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金牌的誕生

2022/05/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金牌 Photo by Aditya Joshi on Unsplash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是2016年由印度的良心-阿米爾.罕負責監製並主演,由印度角力選手—瑪哈維亞的真人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
雖然本片常被提起的是性別議題,但原片名「角力」並未強調女權。而金牌這一道證明實力的牆,能夠將大部分惡意的性別歧視阻擋在外。所以我更好奇的是,瑪哈維亞是如何在印度這樣的體育荒地裡,培養一朵金牌之花。
在電影裡,看到金牌背後的犧牲及努力的汗水;在瑪哈維亞的真實人生裡,看到的是一日復一日單調刻苦的堅持。金牌的誕生,也許可以從這些故事去窺探一二。

每日的練習

我們常會覺得那些成功者多少都是擁有天賦的幸運兒,但心理行為學家卻認為只要控制行為,人人都有機會成功。比如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的著作《刻意練習》。
最知名的例子是—波爾加三姊妹。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和妻子克拉拉以自己的孩子當成實驗,他們認為方法正確,絕對可培養出優秀人才。於是他們在大女兒4歲時開始引導,讓她對西洋棋產生興趣,進而開始每日5-6小時的西洋棋規律訓練、二女及么女也是從4-5歲開始培養。經過拉斯洛投注全部心力栽培的結果,三位女兒都成了世界知名的西洋棋手。
瑪哈維亞的訓練比拉斯洛更嚴苛。以金牌為具體目標,女孩們凌晨3點半就起床訓練,訓練內容包括跑步20公里、800公尺的無氧衝刺、100下的伏地挺身。他以自己成功的角力經驗為基礎當教練,並讓女孩們與體力更佳的男孩對戰,每日堅持訓練7.5小時,只有周日能稍微喘息。
瑪哈維亞除了面對村民的批評,更要面對政府補助經費的缺乏。沒錢就自己出,沒訓練場地就自己蓋,甚至不惜辭職,用全部的時間投入女兒的訓練。
他們每日凌晨,在沒有路燈的農莊旁摸黑訓練、滿是泥濘塵土的訓練場奮力搏鬥,一日復一日的規律訓練,為了追求一個與眾不同的將來。

最重要的哲學—絕對不做甚麼

巴菲特有一位私人飛機教練弗林,他曾請教巴菲特如何成功。巴菲特請他列出人生重要的目標,弗林列出25個。巴菲特請他選出最重要的5個,告訴他,在完成這5個目標之前,「絕對絕對要避免」去做其他20個目標。
日本知名的男公關羅蘭曾說,他為了戒除手機上癮十分煩惱。他試過設密碼、設定暫停時間、或擺在遠處,結果都未能成功,最後把手機上鎖在一個盒子裡,密碼給他人保管,只有在非必要的時候,才能開啟盒子,這才解決了手機上癮的問題。
有能力的人很清楚選擇「不做」的哲學。因為人的體力、精神有限,當你選擇A,等於放棄了做B的時間。如果想要A+B都做,可能A、B都未能盡全力之外,還會造成身體健康的負擔。
電影裡的大女兒吉塔,離開嚴格的父親,孤身到了國家訓練中心。跟年齡相仿的同儕相處,彷彿到了花花世界。父親要求剪髮、不准看電視、飲食的節制,全都拋在腦後。
對花樣年華的少女來說,這些都是正常的行為。但對追求金牌的選手而言,這些可是噩夢。在體育競賽競爭激烈的世界裡,勝負往往只在幾秒之間。吉塔花在電視娛樂、打扮上的時間,導致了場場慘敗的結果。
吉塔忘記了金牌能給她一個與其他女性不同的未來,萬一她真的成功交了男友結婚,依照印度的社會文化,恐怕也落入跟她同學或母親一樣,過著沒有自主權的一生。

不忘初衷

成功者的背後,付出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代價。在人在一連串的選擇中,容易迷失了方向。唯有不忘初衷的人,才能抵達目的地。向瑪哈維亞的金牌精神學習,也期許自己成為那個不忘初衷的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7會員
45內容數
天生愛看故事的人。 小說、電影、電視劇都是我的愛。 如果說追劇看戲是浪費時間,那就讓這些浪費的時間活出它的意義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