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初期要多元還是集中火力的表現?|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個人品牌初期要多元還是集中火力的表現?|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有位讀者朋友在留言上談到想要新人想透過講座來招攬更多客戶時想要用多元方式進行,期望能夠找到更多的客戶。

這是初期推廣個人品牌的人很容易陷入的迷思,擔心主力全部壓在某一個產品上,可能無法帶來足夠的收入,就把自己所會的東西通通都拿出來給所有的客戶,以便透過不同的產品銷售鞏固你的收入!

近幾年個人品牌那麼夯,原因在於網路社群的興起,在過去網路還沒有那麼流行的時候,往往不容易針對特定TA行銷,所以常使用某些方式宣傳,像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在路上透過宣傳車來回廣播,或是在路上租一個大型看板登上自己的廣告,這樣漫無目標的打廣告常會事倍功半,花很多無謂的錢,效果不彰。

而個人品牌就是透過網路的力量,來聚集你的TA,當你有機會讓這些特定的TA知道你的專業之後,只針對這些人給他們需要的資訊,到最後才會成為你的粉絲。


讓我們再回來討論多元還是集中火力的產品,常會出現在初期因為收入不穩定之下很容易衍伸出這樣的決策,在我之前的文章(何時可以開始個人品牌?有何訣竅?)裡曾經提到,不要裸退的原因,也就是避免這樣子的情形出現,擔心收入不明之下多數人會採用的戰術,這樣的戰術經常會讓人不知道你專精的是什麼,以心理師這個行業來講,會正念、伴侶、家族、占星、芳療等,每一樣都去辦講座,請想想看你想吸引什麼樣的人來買你的產品?另外你的產品到底是什麼?其實當你的專業過度的分散,會導致沒有人認識你。因為當我對你開始對你某個專業開始有印象的時候,你的另一個專業又出現了,又削弱了你給人的錨定印象,到最後你是誰?你會吸引誰?這些都會是在多元之下會散發給TA印象的危險因素。

你給人的定位就是你的商品的錨定點,若定位不明,TA就不清楚,而TA不清楚後續的行銷渠道,內容鋪陳,設計都會是問題!如果定位得當,在未來也才有機會延展出其他的產品。


加入臉書「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avatar-img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147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重點 「講座」與「試用品」的免費差異性: 成本: 講座單次成本高獲利低,產出多次平均成本相對低但獲利高。 信任: 單次講座無法建立信任,網路行銷持續減少購買門檻 口碑: 有口碑卻無後續助力,有口碑後效補強助力引發購買動機。
不知道你是否有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買過書?如果你在博客來找到一本書之後,你怎麼決定是否要買它? 博客來上面的內容除了出版社的文案,別人的推薦文和目錄,作者的自序之外,還有什麼讓你決定是否要買這本書的資訊嗎? 如果有兩本同樣的書,一個地方露出部分吸引你的書,而另一個地方都沒有,你會選擇哪一個地方購買?
日前撰寫文章「只有看得到的地方,才有市場嗎?」一文後,便有心理師回文詢問,心理治療就像醫療行為(還提到跟醫美不同),打廣告時需要考量到很多法規上等等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白天工作那麼累了,回家還要再工作嗎?」 其實當你做「個人品牌」不適在工作反而是在休息,甚至比你目前在為人作嫁的工作還要興奮,還要努力...
如果我們只看台北、台中、高雄等大都市,治療諮商所的成立幾乎每幾年就大躍進的家數,真的會需要擔心當地的市場是否會有供過於求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市場飽和上,甚至小眾市場,都有可能遇到同樣類似的情形,需要某個服務或產品的人很少,所以會來消費的客戶便很少,無論我們如何花錢打廣告...
這幾天在跟學妹討論未來的時候,她提到現在那麼多心理師的市場中怎麼樣才能夠佔有一席之地,至少收入無虞。其實有兩個經常被忽略的思維是需要被提醒的因素左右著個人品牌未來能否展開: 趨勢思維以及市場思維...
本文重點 「講座」與「試用品」的免費差異性: 成本: 講座單次成本高獲利低,產出多次平均成本相對低但獲利高。 信任: 單次講座無法建立信任,網路行銷持續減少購買門檻 口碑: 有口碑卻無後續助力,有口碑後效補強助力引發購買動機。
不知道你是否有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買過書?如果你在博客來找到一本書之後,你怎麼決定是否要買它? 博客來上面的內容除了出版社的文案,別人的推薦文和目錄,作者的自序之外,還有什麼讓你決定是否要買這本書的資訊嗎? 如果有兩本同樣的書,一個地方露出部分吸引你的書,而另一個地方都沒有,你會選擇哪一個地方購買?
日前撰寫文章「只有看得到的地方,才有市場嗎?」一文後,便有心理師回文詢問,心理治療就像醫療行為(還提到跟醫美不同),打廣告時需要考量到很多法規上等等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白天工作那麼累了,回家還要再工作嗎?」 其實當你做「個人品牌」不適在工作反而是在休息,甚至比你目前在為人作嫁的工作還要興奮,還要努力...
如果我們只看台北、台中、高雄等大都市,治療諮商所的成立幾乎每幾年就大躍進的家數,真的會需要擔心當地的市場是否會有供過於求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市場飽和上,甚至小眾市場,都有可能遇到同樣類似的情形,需要某個服務或產品的人很少,所以會來消費的客戶便很少,無論我們如何花錢打廣告...
這幾天在跟學妹討論未來的時候,她提到現在那麼多心理師的市場中怎麼樣才能夠佔有一席之地,至少收入無虞。其實有兩個經常被忽略的思維是需要被提醒的因素左右著個人品牌未來能否展開: 趨勢思維以及市場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