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點【蔬果外送"慘"業難在哪?】

2022/06/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耗損的控管,就是蔬果外送最難的地方


「蔬果外送」這門生意一直以來都是各大電商所謂的「藍海」,但這個業種在各大電商好像也沒有一個完全成功指標,而每一個大型電商都想要分一杯羹(農產品在臺灣每年有千億以上產值),但因為難度高,以往沒有真的被討論及規劃進而投入市場,但因爲這兩年的疫情肆虐,讓消費習慣慢慢從實體轉變為線上,進而露出發展的曙光,但為什麼我會一直強調蔬果外送是一個“慘”業?感覺不就是把蔬果拿到網路上販售而已嗎? 另外很多人一定有疑問,販售蔬菜水果的電商明明已經行之多年了,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尚未有人真正成功?
因為我講的重點在於「蔬果的外送」這件事情上面,現階段有9成以上的蔬果電商採用的都是「預購」產地直送或販售蔬果箱的模式,而這個模式其實並不符合我心中所謂真正的「外送」,我心中外送的定義是:我手邊就有現貨可以當天、甚至幾個小時內就送至顧客手中,而這樣的模式也就意味著必須備足所有販售商品的庫存,備足農產品的庫存其實不難,依照現階段各大電商平台財力輕輕鬆鬆都可以做到,但蔬果外送最難的點其實是圍繞在:「耗損控制」。
蔬果耗損其實從「採收」「運送」「入倉」「配送」「殘貨」「賠償」全部都要算上一筆,而這些耗損基本上保守先抓20%(都還沒有賣就要先算20%耗損),舉例來說:空心菜一把末端售價35元,商品毛利率大概是30-40%左右,但是耗損要先扣掉20%、運費15%、管銷成本20%,原本30-40%的商品毛利率可能壓縮下來已經變成負毛利了,聰明如你會說:那就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手上,就可以解決負毛利的情況啦!
的確,我們可以把成本轉嫁至消費者,但這樣就會導致平常一把35元的空心菜,直接變成一把50元起跳,如此一來蔬果外送這門生意就會更難做了。因為每日都會開伙的消費者,因為時常購買蔬果,所以心中都會有一個平均的價位落點,如果每樣蔬果定價都為了補貼耗損的%數,會導致售價超過消費者心中預期價格太多,最終還是寧願去實體購買,那線上就只能淪落成替代性的消費通路,而線上的規模就會卡在那邊...

那我們的耗損,有控制嗎?

有控制,而且還是超乎你想像的數字!依我自己對蔬果外送通路的了解,較大型的外送通路基本的耗損都還是10-20%跑不掉,而我目前已成功控制在5%以內,甚至可以更低!那這部分我是如何克服的呢?我利用原本傳統產業的採購資源並引進系統,持續優化商業模式協助放心初轉型,達到每日精準採購進而降低耗損,也因為耗損降低了,獲利率自然提升,那蔬果的定價自然而然就可以更貼近實體門市,那這門蔬果外送生意,自然越來越有搞頭了!另外加上目前線上超市沒有以蔬果外送為主要定位的線上通路(指的是擁有300-400樣蔬果類商品的線上超市),未來廠區規模擴張後,線上超市就會有一定的優勢存在。只是怎麼擴張又是另外一門學問了(雖然我心中已有藍圖),至於有沒有機會達成心目中的藍圖,就看緣分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Deron(阿仁)
Deron(阿仁)
協助傳統產業轉型難不難? 一點都不難~2019年協助傳統蔬果店轉型從小坪數的區域門市電商營收0,到2021年營收突破1.5億,2022年擴廠500坪蔬果中心營收預計突破2億元,目前已成為雙北指標蔬果電商。品牌定位,系統規劃,商模優化....等,可以想到全都包了! 一起來創造屬於你們產業的故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