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文化》季刊 在地文化實踐專欄
就像所有好奇探索世界的年輕人一樣,畢業、離家、出國、在臺北工作生活。十年前蘇于修回到故鄉板橋,2016 年創立了「在一起One&Together」空間,並擘劃「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沉睡的百年古城,因為匯聚人情故事,逐漸迸出新的力量。
撰文=蘇于修 照片提供=蘇于修.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
有夢想,都是從起心動念開始的。離開臺灣到英國Warwick求學,我才發現自己對臺灣的認識經不起外國朋友的叩問;回到了板橋,也才發現自己對板橋一無所知。
就是抱持著這股夾雜著汗顏跟好奇的心情,我在《天下雜誌》面試時告訴發行人:「未來,我想讓更多人認識臺灣。」從擔任行銷工作到後來以專案的方式協助《微笑臺灣款款行》的創刊與編採工作,這份工作也成為我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的重要養分。
每每國際局勢紊亂、政治蒙昧不明,我總慶幸能在受訪者身上看到踏實而穩定前行的力量,大家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堅持,而受訪者散發的力量,不知不覺也成為我內在的能量。
但,再次採訪的機會渺茫,「如果,能有一個空間,讓這些受訪者分享他們的產品或故事,那該有多好啊?」我起心動念。
某日車行經過湳仔溪畔美麗的小葉欖仁綠堤,內心驚呼:「好美的地方啊!如果能住在這裡應該很幸福吧!」這個念頭牽引著我,回到故鄉定居。2016年我在充滿文化底蘊的林本源園邸與大觀書社旁創立了「在一起One&Together」空間,回應著多年前的起心動念,受訪者們的故事在板橋開始落地開花。
實踐巷弄即是美術館的概念,讓鄰居親近美學
就像情侶開始勾勾手一樣,在一起只是開始,在一起之後呢?來自臺灣各地受訪者的產品一一上架,我也運用「體驗行銷」的概念,將產品加入菜單,南投玫開四度的玫瑰、臺南關山的柴燒黑糖、竹山的竹杯、銅鑼的菊花、喜願小麥協會的貝果、花東部落的飛魚、宜蘭的木作……,希望客人「吃到、用到就能買到」,我跟店長就像說書人一樣,不厭其煩地分享品牌故事與創作者的用心,也創作出具差異化特色的美味。
我也把英國「巷弄即是美術館」的概念融入這個空間,免費提供藝術家、學生、素人策展,鄰近的臺藝大、板橋高中,遠至花蓮東華大學都曾來此策展。我的起心動念很單純,就是希望讓大家覺得舉辦個展沒有那麼遙遠,人人都可以圓夢,而客人們也可以因此有機會親近美學。
「在一起One&Together」舉辦過插畫展、古地圖展、攝影展、曼陀羅展,甚至是傳統的剪黏跟彩繪都曾在這裡出現,許多人驚訝地發現:「原來,廟宇上的龍飛鳳舞就是剪黏,門神上的閃閃金光就是安金啊!」因為近在咫尺,藝術跟文化就在喝咖啡享用美食之間一起被輕鬆地融入身心靈。
當然,雖然空間只有二十坪大,但藝術文化光是「看」怎麼過癮,我開始跟策展人討論開課或演講的可能,實際讓大家動手「玩」,玩花藝、玩肥皂、玩安金、玩書法……,漸漸地,大家似乎也開始習慣「在一起One&Together」就是一個好像會有很多有趣事情發生的地方。也有情侶來「在一起」求婚告白拍婚紗,劇組來拍片取景,或許就是這點點滴滴,讓在一起有不同的溫度跟想像,當然,這是在經營了近六年才有的榮景。
一間店、一條街、一座城
創業初期的滿腔熱血,因為坐落在小巷子所以門可羅雀,2017年我望著林本源園邸優美的紅磚古牆,聽著大觀書社朗朗稚嫩的幼童讀書聲,想著要如何讓大家感受到這裡的美好呢?
轉角「紳士咖啡」的老闆小藍與我不約而同都有相同的起心動念,於是,我們在缺乏人力、物力跟財力的狀態下,克難發起了第一屆的「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我把受訪者跟創業家們邀來板橋,也開始踏出認識板橋的第一步。
板橋的母親之河湳仔溪畔,目前河道已縮減,當年有帆船航行運送茶米物資。
新北市最大的行政區「板橋」有55萬人,昔稱「枋橋」,1911年才改以板橋為名,正名剛滿百年。說來汗顏,開店前,我連板橋就是枋橋也不懂,更遑論知道板橋的那座「橋」到底在哪兒?因為想要封街辦活動,處處碰壁,在板橋高中老師的推薦下,結識了深耕板橋多年的「枋橋文化協會」林秀美跟莊文毅兩位校友,二話不說,老師豪氣地協助搞不清楚狀況的我們,以協會之名順利在文昌街與文昌街24巷封街辦活動。
我們以年輕人的活力跟創意勾勒「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老師則帶來深厚的文化涵養,這次巷弄真的就是美術館,婆婆媽媽日常買菜的街頭掛起板橋老照片,老師們在街頭說故事、藝術家們則邀請民眾體驗文化、創業家也開心地分享產品好物。
一開始左鄰右舍冷眼旁觀,我們一屆一屆地籌辦,漸漸地,阿公阿嬤會帶著孫子來參加活動。從一開始我們只有小貓四隻克難舉辦,如今的「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有超過一百位無給職的熱血志工。我們跟著老師們走板橋,開始了解那條吸引我的湳仔溪畔竟是板橋的母親之河,當年還有帆船航行運送茶米物資;開始走讀古城,腳下的土地開始有了故事,走在府中路鄰近接雲寺的斑馬線上,腦海自動浮現VR 般的河道場景,這裡就是當年進入「枋橋古城」的那條「橋」啊!
不知不覺,我開始可以跟客人說起枋橋的故事,漳泉械鬥,打架打出一座大觀書社,板橋接雲寺當年可是名列台灣三大搶孤聖地、當年猶如廢墟的林本源園邸是如何被夏鑄九老師等人搶救回來、府中雙城計畫裡的府中路當年就像台北的信義區。參與培訓的志工夥伴感動地說:「我好像在板橋有了根……」我想,這不就是地方創生最珍貴的地方嗎?
街頭就是演出舞台,板橋臥虎藏龍,曾榮獲新北市學生創意戲劇比賽特優的中山國小掌中劇團把戲台搬來街頭、板中吉他社熱情勁歌熱舞、板橋孩子特別為生活學堂組成烏克麗麗演出團……,曾經於「在一起One&Together」展出畫作的中和發展中心也鼓勵身心障礙的大孩子來打太鼓開場。從一開始拜託大家來街頭演出,如今呈現競相報名的狀態,有離家多年的創作歌手說:「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回饋地方。」
「在一起One&Together」是匯聚的起點,逐漸連成線。
每個人都發揮自己一點點的力量,地方就會有光
我在「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的角色是整合團隊與宣傳行銷,在志工文宣小組與為善不欲人知的路人甲乙丙丁的協助下,每年吸引超過一萬人參與這個由民間發起的活動。
我們將生活學堂定位為「板橋的文化嘉年華」,民眾來此跟攤販、學生、創業家、傳統藝師、435藝術家「拜師學藝」,人人都是值得尊重的「老師」,來學做紅豆餅、學剪黏、學木工、學客家纏花……,參加過的大人小孩開始口耳相傳「每年十月第三個週末板橋有好玩的事情,而且要連去兩天才夠」。疫情前有超過五十位職人、超過百攤,齊聚在這條短短的文昌街與文昌街24巷上。
串聯府中地區的友善店家、林本源園邸、435藝文特區、周邊學校,如今被盛讚為板橋「文青一條街」。
一切都是從起心動念開始。從一家店,在一起的精神延伸到一條街,逐漸地我們開始串聯府中地區的友善店家、林本源園邸、435藝文特區、周邊的國中小與大專院校,每個人發揮自己行有餘力的一點力量,一件美好的事情就逐漸開花結果。
這個曾經被視為沒落的古城區,如今被盛讚為板橋「文青一條街」。我從未想過要改變板橋什麼,所有的改變與美好都是因為大家在一起,只要願意在一起,地方就會有不一樣的光。
延伸閱讀:
6條從英國到臺灣的探索路徑×6 套實驗與實踐心法×6道真實的成長風景
本書以文化創意為基石,蒐羅各自在不同領域創業的六個故事。抱著將文化深耕於這塊土地的美好期許,挑戰將看不見的內容轉換成經濟價值,「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本書將幫助你勘測地域、選擇同伴、了解自己與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要不要從這裡選一條路走,由你決定。」──克里斯.畢爾頓/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介紹:蘇于修
喜歡觀察與書寫,是個想到就執行的行動派;感性多於理性,創業當老闆但是常常算錯錢!寫過幾本熱銷的書:《走吧,去捷克!》、《房子這樣買:完全解答購屋108 問》,最近希望大家用荷包支持新書:《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