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作為擴散的起頭:閱讀《氛圍的感染 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一書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我的家人不是東正教徒,但是我在這裡找到了歸宿。」
2022年3月19日,在一次好奇心作祟的情況下,來到了位於古亭捷運站附近的東正教教會。東正教對於台灣人而言可以說相當陌生,畢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多半所接觸到的,不是天主教就是長老會、浸信會、衛理公會,以及時不時可以在路邊看到,名為「聚會所」的地方召會。
翻開歷史,東正教在台灣的歷史中也確實是如此的「生疏」,除了日治時期台灣曾有短暫的「東正教」教會外,現今的東正教會主要是在2000年以後才開始發展起來。就這個層面來看,或許對於台灣人而言,「東正教」多少能夠被視為某一種層面的「新興宗教」也說不定。
當然,這不意味著擁有古老的歷史並以「正統」(orthodox)自居的東正教,在本質上屬於一種「新興宗教」,而是放在台灣的脈絡中去談,東正教是一種新的外來宗教,並且(在台灣)正處於一個發展中的階段。
東正教之所以能夠在台灣發展起來,不僅是因為本身信仰東正教的東歐以及俄羅斯移民開始定居在台灣,還有一些尋求慰藉的「台灣人」也來到這個地方參與信仰活動。前者大致上好理解,身處在外地,一個跟母國擁有類似宗教,往往可以讓他們一解「懷鄉之愁」、給予他們「歸屬」以及認識其他同質性的朋友,在異地建立出一個自己的交友圈。只是到了後者,這個事情儼然是另一回事,結交同質性的朋友可以說是十分困難。後者相對於前者而言,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狀態。那麼與台灣較為遙遠的東正教,為什麼還是能吸引到一些台灣人,甚至使他們願意受洗而成為一名正教徒呢?
(圖一)東正教教堂的聖像畫(圖片來源:筆者本人所攝影)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我第一次來到東正教教會以後十分感興趣的問題,同樣的,當時候在禮儀結束的聚會時,我也問了問幾個已經受洗的東正教信友。
其中一名表示,自己是在基督宗教家庭長大,只是在慕道的過程中來到了這個地方,並且在這個教會尋找到了歸宿,「我來到了這個地方,然後我找到了!」,當天在回答我接受這個信仰的原因時,我能夠感受到他心理對於這種信仰的激動。
至於另一位,則是說自己的家庭沒有這種背景,只是有一次因為生活因素,所以在東正教教會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至於知道為什麼有東正教的原因,他說是因為自己有在學習俄語,因此在學習俄語的時候曉得這個宗教的存在,並在生活遭遇的驅使下,讓他來到這個地方。
從這些台灣東正教教友的回答中,我們或許能夠這樣理解,一個外來宗教之所以能夠被本地接納,無非是當地人在生活中有遇到類似的事物,並且在一次偶然的遭遇中,促使他們在對於生活的茫然當中,有了一個尋求慰藉的「方向」,而這個方向便是「東正教」。這種「方向」,具有一種指示的作用,並且能夠有「慰藉」的功能。然而,這種方向、慰藉以及信仰的議題,該如何串聯起來,以便了解宗教是如何能夠吸引人們、讓人受到「感召」呢?
在近期,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林瑋嬪以及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的黃克先老師,主編了一本以「氛圍」(ambience)作為理解宗教的書籍,名為《氛圍的感染 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圖二)。該書先以導言「氛圍的感染」向閱眾介紹何謂「氛圍」,並以「國家之外」、「感官經驗、氛圍與宗教」以及「宗教或自然?」三大部分來作為「氛圍」的延伸。
(圖二)《氛圍的感染 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一書封面(圖片來源:筆者所購之書)
那麼何謂「氛圍」?以及為什麼要討論「氛圍」?
導論的第一頁便說明了「氛圍」是當代宗教最重要的特點,因為現代社會在世俗化以及個體化的洗禮之下,宗教已經不像是我們過往認知的「仰賴清楚制度、具體儀式以及清晰符號...」(p.1),而是轉以透過以物質與情感為基礎的「靈性經驗」,藉由好比靈光一樣召喚出人類的情感以及對於宗教想像,來使得宗教與當代人的心靈建立起有別與以往的連結。感官經驗成了當代宗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也是本書要以「氛圍」來討論宗教的原因:
具體來說,我們將引入「氛圍宗教」的概念(Engleke 2012、2013),它不僅提醒我們注意宗教場域中氛圍與感官經驗愈來愈重要的特性,同時映照出在現代性開展下逐漸浮現的個人靈性議題。」(p.1)
以「氛圍」作為出發點,我們對於宗教的想像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在過去由於受到「世俗化」的影響,宗教從公領域退出,因此過去的學者大多是以「私人化」來思考宗教時。比如Peter Berger所提出「神聖的帷幕」以及Thomas Luckmann的「隱形宗教」,便是在在這種立場上最為知名的宗教社會學者(p.3)。然而,這種立場往往引來了許多爭論,特別是以「西方」以及以「西方的基督宗教」作為出發點來去設想世俗化的歷程,顯然與「非西方」國家的發展並不吻合。特別是在1979年的伊朗革命,甚至是同屬西方的美國社會開始出現宗教右派崛起之後(ibid),「世俗化」的理論立場變得不為實用且與事實不符,學者們也就開始轉向其他層面來去討論宗教。
在這個轉變之中,學者們也發現「宗教並非消失或衰頹,而是滲入到不同世俗體制內......以新面貌自己呈現......或化整為零地四散進擊」(p.4)。某些學者更是從「世俗主義」(secularism)以及「世俗性」(secularity)出發,來討論在不同脈絡之下,宗教如何呈現出和世俗團體之間不同的互動樣貌。宗教漸漸不再是一個在現代社會的演進中被拋棄的事物,而是順著社會的演進呈現出有別於以往的事物。身處於現代化以及個體化的當代社會,宗教自此轉向至個人層次的問題,「個人如何經驗宗教?」、「個人如何感受宗教?」、「個人如何在實踐過程中賦予宗教意義?」......等等種種問題,成為了學者們開始去討論問題,而「氛圍」便是作為了解這種「個體」宗教經驗的重要方法。
在導論當中,林瑋嬪以及黃克先以兩種個案來作為宗教在「氛圍」上的討論。第一個是Mattew Engelke(2012、2013)研究的英國「聖經公會」,而另一個則是Catherine Kaelle研究的加拿大「路邊的十字架」。
在前者,該研究表示英國聖經公會在世俗化的英國社會為了推廣基督宗教的信仰,因而將宗教信仰與各種公共藝術做結合,試圖將公私界線模糊,已讓宗教在不知不覺中回到公共領域當中(p.8-11)。除此之外,聖經公會還藉由在咖啡廳聚會讀聖經、協助國會議員、成立神學智庫在媒體撰寫文章,讓信仰能夠盡可能地滲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p.12)。
至於後者,則是提到歷經1960年代「寧靜革命」後的加拿大魁北克,許多長者試圖藉由路邊的十字架裝置,以物質顯現的方式使人「看見」(seeeing)十字架,並且進一步地讓人在與十字架相遇後,觸發到所謂的「注視」(look),使人們能夠與這個物質(十字架)成為一種「聚合體」(assemblages),形塑出人、物與神之間的關係(p.14-17)。
這些案例,無不凸顯出人們與宗教之間的關係,不再只是像過往一樣,僅靠組織、制度或者是正念來使宗教與人產生連結,而是變成以「氛圍」的感覺來去建立起人與宗教的聯繫。透過感觸,人們與宗教重新在這個看似世俗化的世界裡結合起來,宗教試圖在當地社會中以另一種隱而不顯的方式,使人在無形之中與宗教建立起聯繫(p.18、21)。
雖然傳統制度行宗教依然有其影響力,但是不少宗教團體已經與各種新的物質或感官媒介結合,而使得宗教被重新體驗與想像。事實上,如此的做法也更容易觸及一般民眾、產生影響力,因為這些媒介形式往往輪廓模糊,隱秘地運作在感官邊緣,有意無意地連結人與宗教。」(p.21)
這種氛圍的討論,讓我想到來自於羅馬尼亞的宗教史學家Mircea Eliade(2000)所著的《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在該書第四章〈人的存在與聖化的生活〉(p.203-252)中,便有在討論「現代社會」當中人與宗教之間的關係。Eliade表示,現代人不再像過去的宗教人那樣,憑藉著宗教來理解這個社會,而是轉變成以「認為只有他自己才是為歷史的主體與能動者」(p.242)的想法來去看待社會。然而這並非表示現代人與宗教完全脫離,Eliade提到,現代人在某一層次上仍是宗教人的後裔,他們多少仍擁有著祖先的思考以及行為模式,只是不同於過去一樣,現代人剔除了宗教人在生活世界中對於宗教的「神聖」。
也因為擁有,所以宗教的影響力是在「最深層的存在之中再次實現」(p.243),現代人的生活終究仍是擁有著宗教的痕跡。「模仿」以及難以辨識出所謂的「偽宗教」(pseudo religions),便是現代社會的特點。Eliade以馬克思等人以降所提倡的共產主義為例,揭示他們的論述背後結合著地中海地區常見的神話觀點。共產主義者透過地中海地區神話中常見的「正義者」以及「救贖性角色」,來以「這位正義者的痛苦,注定要改變這世界的本體論地位」(p.245),促使人們願意去革命並且打造出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因此,現代人雖然看似沒有宗教,但是實際上仍是擁有著宗教,只是宗教隱藏在人類的思考以及行為之中,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人們,而這個無形乃是指涉人們的「無意識」(unconscious)。
「無意識」(unconscious)便是宗教的影響力如何存留在現代社會中的原因。Eliade表示,無意識是人類各種存在情境的結果,展現出人類的存在為何,而宗教之所以能夠存留於世,乃是因為在過去,人類的存在是和宗教的「神聖」有著密不可分的結合。人類的問題以及危機往往是透過宗教尋求解答,宗教給予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準則,也給予了人們心靈上的平衡。作為人類存在情境結果的無意識,本身便蘊含著這種宗教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而作為源自於過去宗教人的現代人,便自然而然傳承了這種「無意識」。因此,就算到了現代社會,宗教仍在隱隱約約之中,於「無意識」裡給予了人類之所以為人的「完整性」:
無意識提供他(現代人)生命中各種困境的答案,並以此方式扮演出宗教的角色,因為在各式各樣價值的創造者建構其生活方式以前,是宗教確保了它的完整性。」(p.251)
Eliade對於現代人與宗教之間的分析,恰好可以跟這種「氛圍」進行對話,又或者可以說是「氛圍」的概念拓展了這種「無意識」的思考。從林瑋嬪以及黃克先老師所引進的「氛圍」概念,我們得知了宗教在現代社會中是如何顯現出來。在感染之中,宗教觸發了人們的情感,在那種「氛圍」瀰漫的情況下,產生出一種使人感動的力量,並讓人有一種受到感召的衝擊,人與宗教在「氛圍」之中連結了起來。
這種「氛圍」的討論,恰好能夠拓展Eliade在「無意識」的討論,因為「無意識」確保了人類的完整性,這種完整性與人之所以為人、人類的思考方式、人類的行為模式脫離不了關係。此外,這種完整性又和人類的危機有關,因為危機之下往往帶給人類挑戰,而這種挑戰在過去便是和宗教有關,人們在宗教的神聖之中尋求解答。「危機」作為一種挑戰人類存在的一種時刻,可以說是使人開始去思考自己、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時刻,這種時刻使人脆弱又使人痛苦。那麼當人們脆弱以及痛苦時,他們如何知道自己可以從「某一個」宗教當中尋求到解答?若「宗教」作為一個現代人源自於過去的那種宗教人那種看似剝除又很難剝除的證明,人們要有一個「宗教」或者「神聖」,那麼這個「宗教」以及「神聖」又是從何而來?
「氛圍」或許給予了回答這個回答,因為從氛圍下手,我們可以曉得宗教在現代社會中,是透過氛圍的方式來去感染人,促使人在無形之中受到宗教的感召。這種論點回到Eliade的用語,便是在指人類的「完整性」如何在現在社會中去建立。這種建立並不僅源於現代人於世俗社會中的生活,更多的是宗教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彰顯出影響力,使人在開始自我懷疑的過程,曉得可以尋求某一個宗教的慰藉,又或者是說,可以藉由某一個宗教來建構起身而為人的「完整性」。
這種類似的觀點我們可以從《氛圍的感染》一書中,黃克先對中國大學生的靈恩基督信仰研究中看出(p.39-70)。黃克先便在該研究中表示,面對國家世俗主義下的社會環境,一群學生從高中努力、刻苦且高壓的升學環境,轉變到相對自由且自主的大學生活,對於未來呈現一種「迷茫」的狀態(p.51)。這種「迷茫」的狀態使得學生們尋求著「信仰」、「精神」的寄託(p.52),更有趣的是,連在學校教導思想政治課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也會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追求信仰」,並表示「有信仰的人是很幸福的」(ibid)。在這種情況下,當學生們看到某些基督徒同學能夠有別於其他同儕的「迷茫」以及「打破」同儕之間熬夜看劇、而能夠早睡早期的習慣(p.53),便很容易對於基督教感到好奇,進而願意接受這些基督徒學生邀請或是讓這些學生帶領他們參與教會活動。在來到教會之後,這群學生不僅是開始理解這個宗教、在教會活動中認識其他朋友,他們甚至還透過靈恩活動常見的「身體」反應,使自己在身體感官與宗教信仰的連結之中,得到基督教信仰強調的「聖靈充滿」(p.60)。聖靈的充滿,使得他們從中找到歸宿。透過黃克先的視野,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社會當中,Eliade從「無意識」討論人類「完整性」的建立,是如何在「氛圍」的感染之下,使人願意進入到「宗教」世界又或者是願意接受「宗教」的「神聖」。這些大學生可以說是最好的例證,在對於自己完整性的挑戰之中,為了尋求信仰以及精神而受到基督徒學生的氛圍感染,開始從事教會活動,並在教會的「聖靈充滿」之下建立起屬於自己「完整性」,讓自己脫離人生的迷茫之中。
這種「氛圍」以及「無意識」的對話中,是我認為這本書的值得讓人好好閱讀的地方。此外,身為目前對於外來宗教十分感興趣的地理系學生,這種思考也讓我好好去思考像是「東正教」這種外來宗教的議題。我們以Andrew Herod(2009)在講述Gibson-Graham對於尺度的其中兩個想法來說:「全球即本土」(The Global is local)並且「本土即全球」(The local is global)(p.224)。尺度作為一種社會互動之下衍生出來的結果,全球以及本土的二元對立背後是複雜的網絡動態關係。那麼,在這個複雜的互動過程中,東正教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從外地來到這個地方呢?並且在現代社會中,氛圍的打造如何讓外來宗教在異地中形塑出「感召」的效果,使得不論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均能夠受到這個宗教信仰的「感召」?而來到台灣的東正教又是如何使不同的人能夠聚集在一起,形塑出一種「神聖」的「氛圍」?那麼這個氛圍又是如何維持下去,使人繼續擁抱著這個氛圍,並肯認這個氛圍,沈浸在東正教中的上主憐憫呢?
從「氛圍」,我們可以看到宗教在現代社會更為複雜的樣貌,而沉入進了Eliade對於「無意識」的討論,宗教顯然又觸及到我們身而為人的「完整性」,氛圍促使現代人能夠建立出自己的完整性。至於回到地理學的討論,這種「氛圍」與「無意識」是如何在「尺度」上進行擴散,或者我們挪用Talcott Parsons的問法:「宗教氛圍的擴散如何可能?」這種揭示著更為複雜、有關於空間流動的討論。關於這一類型的問題,是身為地理學半路出家的學生,在閱讀《氛圍的感染》所得到的啟發,以及覺得十分有趣的地方。
參考文獻
林瑋嬪、黃克先編(2022)。氛圍的感染 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Herod, Andrew (2009) “Scale: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Nicholas J. Clifford, Sarah L. Holloway, Stephen P. Rice and Gill Valentine (eds), 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 (2nd ed.)(pp. 217-235). London: Sage.
Mircea Eliade(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楊素娥譯)。台北市:桂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春夏氛圍感❤LVNanoNoé手袋|新季熱銷 永恒經典!春夏季節,清新明亮的顏色和輕盈的材質最受歡迎, LVNanoNoé手袋以其獨特的設計和適合春夏季的色彩和材質,成為時尚愛好者們的理想選擇。無論是經典的 Damier Azur 還是限量版的特別設計,都能為您的春夏裝扮增添一份獨特的魅力。 LVNanoNoé手袋是一款結合了經典與現代的迷你手袋
    Thumbnail
    avatar
    麗人站
    2024-06-12
    【劇評】《畢業》5-6集劇作深度解析:溫度和濕度共振的浪漫氛圍感Kiss Ending!與俊浩重逢之後,惠珍也再次與自己教育的初心重逢。
    Thumbnail
    avatar
    霧風誌Mona
    2024-05-30
    氛圍2---大家都知道工作氛圍很重要。營造友善工作氛圍的3個重要原則。營造比對手更好的工作氛圍,企業競爭力跟對手相比,相對也會比較強。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建置戰鬥力更強的團隊,擺脫缺人之苦。    
    Thumbnail
    avatar
    職場法蘭克
    2024-05-14
    氛圍---先照顧好員工工作時的心情,你帶領的團隊才會有戰鬥力。所有企業在追求賺錢目標的時候,都必須要重視團隊成員工作時的氛圍跟心情。工作氛圍良好,上班心情愉快,團隊才能發揮最好的戰力。
    Thumbnail
    avatar
    職場法蘭克
    2024-04-02
    氛圍滿點金門咖啡店、質感小店 top 5 推薦來到金門非常推薦去找一個老建築喝喝咖啡,除了作為行程間的中繼點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以外,我覺得也很能體會金門的氛圍。 我個人超級喜歡在整理過的老屋、讀讀書喝好喝的飲料,這是我最喜歡金門的一部分,跟大家分享這些我精選的可愛小店們!
    Thumbnail
    avatar
    SummerChang
    2023-08-05
    Formosa 作為海國的起點位於維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鎮被視為美國的起點,讓我不禁會想,既然我們將 Formosa 定義為「海洋國家」,應該選擇哪裡當作海國起點?
    Thumbnail
    avatar
    戰國福摩薩
    2022-05-17
    閱讀筆記《作為隱喻的建築》★從「construction =建築」的觀點,來思考「deconstruction=解構」這件事。 ●核心探討當代社會運作背後的深層結構,以及個人與群體如何去回應、對抗與挑戰。 ~柄谷行人 ~《作為隱喻的建築》 ~《隠喻としての建築》
    avatar
    偶希都理
    2022-02-26
    作為隱藏的開頭二零二一,七月二十一。
    Thumbnail
    avatar
    M
    2021-07-21
    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文學,作為一種人的「風景」柄谷在《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不只質疑了人們一般對「文學」的想像,也重新刷新對「近代」和「主體」的理解,甚至到最後,也讓人們重新反思「國家」的本質。因為「日本」、「近代文學」、「國民」、「我」的建構,他們的起源都是一種語言、文體的革新,所產生的效果、所產生的「風景」。
    Thumbnail
    avatar
    藍玉雍
    202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