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要居家隔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先寫一下我對這事情最大的困惑是:

隔離的日期要從哪天開始算?

我知道發生的那一天是第0天,第2天才是第一天,有幾種開始日,隔離要從哪天開始算呢?因為我寧願3+4的7天都在家,不要做快篩。(當時只有同住家人要隔離,5/17已改為同住家人也不用了,只要符合條件就0+7天)

■我是同住家人,和染疫者的最後接觸日(有的話)

是染疫者:

■有症狀出現

■自檢快篩陽性

■PCR陽性,且收到通知(我的3位家人都是當天稍晚後收到,約晚半天左右)

■Covid-19確診通知

■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會寫明哪天到哪天?)

我的3位家人先後染疫,我一直在問我要隔離到哪一天?沒人確定,只好自己推定。到現在我沒有收到隔離通知書,只有女兒收到,看起來那張是她的女兒確診的,其他人,其他案都沒收到,可能案子太多,塞車了。


記錄一下這幾天的情形

5/10(二)分居的先生來看孫女千千,原來他和女兒約在外面走路,走一走,女兒要進去賣場買東西,想說孩子推進去不好,就請她爸爸將先千千推回家。他在家裏待了半小時,在外面和家裏都有抱千千,大家都沒戴口罩,我和他同處一室。平常他來家裏看千千時,說都會在外面全身噴酒精,包括臉和衣服,那天有沒噴我不知道,沒戴口罩抱千千。

我那天有抱千千。

5/11(三)住先生樓下的二女兒說爸爸流鼻水、喉嚨痛;

上午女婿從外島回來;

我有抱千千;

我傍晚搭客運回礁溪休息。

5/12(四)我在去羅東領連續處方箋藥的火車上接到二女兒的電話,說爸爸發燒,要我不要出去,免得傳染給人家,「我給他普拿疼,不知道他有沒有吃?不過妳已經出門了,不要在外面吃飯。」

我領藥時,也買了退燒、止咳、化痰的藥準備著(之前買的止咳化痰是中藥水,帶來帶去太重了,重買)。回來後去超市買東西,看胡藥師確診在家休養的經驗,依他的建議買一些耐放的菜、咖哩塊、魚罐頭,還有我常用的乾貨,萬一我確診的話,在家才有東西吃,我特地買了一盒布丁蛋糕,是讓我的心情好一點的。

5/13(五)早上8點,我還躺在床上,兒子打電話給我,說爸爸快篩陽性,千千和大姊也是陽性,問我身體怎樣?有沒有不舒服?我說沒事,他交待了我一些注意事項。

我進群組看,大女兒在上午5點時貼,說千千發燒,幫她洗澡退燒,她前一天有咳嗽;她自己前一天喉嚨痛,快篩陰性。

聽爸爸陽性,又快篩一次,千千和她2個人都陽性。

大女兒約到下午的社區篩檢站,做PCR,拿藥回來,她貼出藥單,還有「套餐」喔!是退燒、緩解流鼻水和止咳化痰的藥。幫千千約第2天週六上午的小兒科。

原訂晚上要回台北,女婿要回外島,這下不能回去了。就讓他們夫妻倆去弄。

5/14(六)本來想去走路,下雨,全天待在家。到了晚上我才意識到我得居家隔離,之前沒想到。明天要去買快篩耶!不能出去了。礁溪的超市都缺貨,藥房的沒排到,想再去排。二女兒說台北的超商已經好買了。

看群組中的照片,我回:「爸爸戴口罩抱千千……。不過你們是一家人。」

這天一大早,先生傳了一則貼文給大女兒,意思是他只吃普拿疼就好了,人家在傳的治療法是謠言……,我也看不懂他在說什麼。女兒有回覆,說她和千千還有症狀,看了他寫的,她的感覺很不好。我用手機簡訊去說了我想說的話,他自己沒事,沒想到女兒和孫女還在病程中,她們會怎樣還不知道,會有後遺症嗎?我擔心得要命,他這麼洋洋得意和事後諸葛,我表達了我的看法。

5/15(日)女婿也有症狀了,去社區篩檢站PCR,陽性。

3個人都中了,還好算輕症,慢慢恢復中。我從知道家人有狀況後,一直在做的是靜坐、冥想,做慈心祝福,祝福每個人健康、平安、順利。我能做的只有這樣。


我有好好照顧我自己,

我很怕我會中,隨時注意自己的狀況,注意保暖,對於天氣的變化反應快一點;偶而咳2聲,喉嚨有點乾痛,就很緊張,一直喝溫水,其實平時就常這樣咳2聲;好好吃營養的東西;好好睡覺;還有我吃認為好的東西,像薑、薑黃這些平時就有在吃的等等;然後一直做深呼吸,深呼、深吸,將空氣吸進多一點,將肺部的廢氣吐出來多一點,尤其我常常會打哈欠,這樣很好。大弟說對Omicron的最新方法是深呼吸,還好我天天都在做。

週日(5/15)這天,我的情緒蜂擁而出,很多的擔心、害怕、恐懼,我怕我得到,會有各種人家描述的慘狀,我一個人住要怎麼辦?我是老年人,容易成為中重症?我會重症,會病危或死掉嗎?後來我在靜坐中一直問各個角色的自己,尤其是高我,到底怎麼了?前面的路是什麼樣子?請你告訴我,要我看到什麼?做什麼?

最後我問自己:「我在怕什麼?」不是沒有快篩試劑,是擔心得到以後,無法應付後面的行政流程,要去哪裏快篩、做PCR、就醫?視訊診療約的到嗎?我知道走路就到的一家醫院有,就是各種的擔心害怕和恐懼,我一個人在這裏,誰可以幫我?宜蘭的朋友有在問我需要幫什麼忙嗎?我說目前還不用。

最近剛開始上一個心靈課程,線上課,

下午時帶領人分享了一下她的情形,提醒我們一些事情,我才想到,是因為上課的關係,會啟動一些清理的動作和改變的情形,可見我以前壓抑的情緒還有,很深、很硬,這是我自己種下來的因,現在承受那個果,像這種的難受已經經歷很多次了,還有。

那麼大爆發了一天,第二天5/16(一)心情比較平靜了。兒子也寄了快篩試劑給我了,我沒用,有症狀時再說,還有血氧機,我的血氧怎麼那麼低?奇怪。我還是健康的。然後一直在算我要隔離到哪一天?不知道。

還有幾件事:

1.5/10我量飯前血糖,是高的,上一週還好,就幾天沒量,想說一週量一次,原來是有事情。然後每天都高,量到昨天(5/18)還高,不管它,不再量了,等過一週再說。前幾個月我發現,當我有情緒,但我不知道時,血糖會高,還有,它是在跟我預告今天有事情。

2.原來5/12預定千千要開始去保母家,前2天保母通知,他家裏的小孩拉肚子,要千千晚一週再去。蛤?我和女兒要多帶一週,原來以為白天可以解脫了。原來是千千會染疫,如果週四照預定的時間送去的話,他家的小孩和大人就糟糕了。自然安排的事情就是這麼奇妙。

3.我打疫苗了。我原來不打疫苗,疫苗有不好的地方,加上我很少接觸他人,也不群聚,染疫的機率很低。

3月中,我家防疫部長的二女兒又問我一次,要打疫苗嗎?我想到,我媽的告別式要去殯儀館,人比較多,好,去打吧!管不了那麼多了,打高端。第一次,她陪我去,打完沒反應,告別式那天是打完第12天。4月中,我自己去打第2劑,到最近剛好一個月,是防護力最好的時候,碰到台灣確診案數每天幾萬人的時候。又是自然安排的。

我大弟家是不打疫苗派,他說疫苗會破壞我們原來的免疫力,還有許多的不好。這是一種選擇和機率,只是大家都在打,唉!


註:5/21上午我手機簡訊裏接到隔離通知書,

共2份(2位家人),隔離期間 5/12-14(最後接觸日是5/11,從第2天開始算。她們是5/13快篩陽性)

(2022.5.19.寫完)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台灣的規則真的太多太亂
紀餘-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5/21
因為隨著情形的不同而改變。大家都很辛苦。
avatar-img
紀餘的沙龍
90會員
682內容數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我的email: slowee55@gmail.com
紀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2
台灣歷史中的「二二八」災難,許多人失去生命、財產、人權、未來的生活,他們的家人也是,活下來的人在幾十年中生活在不安、恐懼中,發生了許多離譜、不可思議的事情,總之將它稱為「鬼故事」。   ▉現在有一個「戒嚴鬼故事」徵文比賽 讓大家將那些事件和「故事」寫出來,書寫過去,是為了更好的未來,尤其不要重
Thumbnail
2025/05/02
台灣歷史中的「二二八」災難,許多人失去生命、財產、人權、未來的生活,他們的家人也是,活下來的人在幾十年中生活在不安、恐懼中,發生了許多離譜、不可思議的事情,總之將它稱為「鬼故事」。   ▉現在有一個「戒嚴鬼故事」徵文比賽 讓大家將那些事件和「故事」寫出來,書寫過去,是為了更好的未來,尤其不要重
Thumbnail
2024/05/30
這一、二年來,不但查某孫有佇面頭前的時,我講台語;伊無佇咧,我佮其他的囡仔嘛講台語;毋但佇礁溪講台語,慢慢仔佇台北的店內嘛講台語,佇台北閣較需要較長的時間培養講的勇氣。   這幾若个月,不管是啥物店,對方幾歲,我開喙就講台語,伊欲用華語,抑是台語應我攏無要緊,有應就表示伊聽有,伊若聽無,伊會講伊
Thumbnail
2024/05/30
這一、二年來,不但查某孫有佇面頭前的時,我講台語;伊無佇咧,我佮其他的囡仔嘛講台語;毋但佇礁溪講台語,慢慢仔佇台北的店內嘛講台語,佇台北閣較需要較長的時間培養講的勇氣。   這幾若个月,不管是啥物店,對方幾歲,我開喙就講台語,伊欲用華語,抑是台語應我攏無要緊,有應就表示伊聽有,伊若聽無,伊會講伊
Thumbnail
2024/04/10
前註: 我的朋友王玉琴,因為在臉書貼了這則活動消息被臉書停權,取消帳號,她的活動宣傳都在臉書上,實在有夠慘。我幫她轉傳消息,希望可以幫上一點忙。   她是我的工作室之前「女性裸體晚餐」的合辦伙伴,我辦裸體晚餐是想和女人一起練習對自己身體的自信,王琴去學了陰部翻模,想要女人認識自己的陰部。每一件
Thumbnail
2024/04/10
前註: 我的朋友王玉琴,因為在臉書貼了這則活動消息被臉書停權,取消帳號,她的活動宣傳都在臉書上,實在有夠慘。我幫她轉傳消息,希望可以幫上一點忙。   她是我的工作室之前「女性裸體晚餐」的合辦伙伴,我辦裸體晚餐是想和女人一起練習對自己身體的自信,王琴去學了陰部翻模,想要女人認識自己的陰部。每一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寬是第一個發病的,先是喉嚨癢癢的,隔天就開始發燒,於是我們讓他住進主臥室,並且把弟弟留在奶奶家。 第四天起,孩子們的狀態陸續好轉,反而是我和穗兒發燒、頭痛、腹瀉、咳嗽、流鼻水,所有輕症的症狀全部來一輪。親人們送來清冠1號及中草藥,每天爸媽還幫忙送餐,這就是居隔後體現家人的重要性。
Thumbnail
寬是第一個發病的,先是喉嚨癢癢的,隔天就開始發燒,於是我們讓他住進主臥室,並且把弟弟留在奶奶家。 第四天起,孩子們的狀態陸續好轉,反而是我和穗兒發燒、頭痛、腹瀉、咳嗽、流鼻水,所有輕症的症狀全部來一輪。親人們送來清冠1號及中草藥,每天爸媽還幫忙送餐,這就是居隔後體現家人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先寫一下我對這事情最大的困惑是: 隔離的日期要從哪天開始算? 我知道發生的那一天是第0天,第2天才是第一天,有幾種開始日,隔離要從哪天開始算呢?(當時只有同住家人要隔離,5/17已改為同住家人也不用了,只要符合條件就0+7天) ■我是同住家人,和染疫者的最後接觸日(有的話) 是染疫者:
Thumbnail
先寫一下我對這事情最大的困惑是: 隔離的日期要從哪天開始算? 我知道發生的那一天是第0天,第2天才是第一天,有幾種開始日,隔離要從哪天開始算呢?(當時只有同住家人要隔離,5/17已改為同住家人也不用了,只要符合條件就0+7天) ■我是同住家人,和染疫者的最後接觸日(有的話) 是染疫者:
Thumbnail
我是家裡第一個感冒的,看病看了一個多禮拜還剩咳嗽未痊癒,同在一個屋簷下,大女兒很快也喉嚨痛,還好,看了醫生有改善,比我還快收尾痊癒。就在小女兒驕傲自己不受影響的隔天4/28,喉嚨開始痛,應證了老人家一誇嘴就中獎的說法。
Thumbnail
我是家裡第一個感冒的,看病看了一個多禮拜還剩咳嗽未痊癒,同在一個屋簷下,大女兒很快也喉嚨痛,還好,看了醫生有改善,比我還快收尾痊癒。就在小女兒驕傲自己不受影響的隔天4/28,喉嚨開始痛,應證了老人家一誇嘴就中獎的說法。
Thumbnail
爸爸身體的狀況都還好,也都有注意血氧。媽媽在家戴口罩,三個人的食物都是分開吃的,衣物環境也有注意清消。在政府開居隔單之前,大家已經各別向公司報備過得請假待在家好幾天。就算是這樣,大家擔心的還是沒去上班的時間太長,之後會對工作造成什麼樣的困擾。
Thumbnail
爸爸身體的狀況都還好,也都有注意血氧。媽媽在家戴口罩,三個人的食物都是分開吃的,衣物環境也有注意清消。在政府開居隔單之前,大家已經各別向公司報備過得請假待在家好幾天。就算是這樣,大家擔心的還是沒去上班的時間太長,之後會對工作造成什麼樣的困擾。
Thumbnail
今日(111/4/25)中央的防疫記者會一直到下午6點才舉行,讓我一度認為今日確診人數將突破萬人大關(事實證明我想太多...) 今日在防疫記者會前,剛好同事的弟弟被通知與確診者為密切接觸者(一起用餐),搭上新規定上路的這一天,我打了1922的專線,苦等了30分鐘後,電話竟然撥通了! 進入正題...
Thumbnail
今日(111/4/25)中央的防疫記者會一直到下午6點才舉行,讓我一度認為今日確診人數將突破萬人大關(事實證明我想太多...) 今日在防疫記者會前,剛好同事的弟弟被通知與確診者為密切接觸者(一起用餐),搭上新規定上路的這一天,我打了1922的專線,苦等了30分鐘後,電話竟然撥通了! 進入正題...
Thumbnail
之前澳洲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網路上流傳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身邊沒有人確診,表示你沒有朋友。嗯,我朋友還不少。打從兩年前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家都小心防疫,疫苗也很早就打完,包括 booster,這兩年來幾乎沒生病過,我指的是要吃藥那種,偶爾有身體不適,都是睡一覺就沒事,不過 Omicron還是找上我們家了
Thumbnail
之前澳洲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網路上流傳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身邊沒有人確診,表示你沒有朋友。嗯,我朋友還不少。打從兩年前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家都小心防疫,疫苗也很早就打完,包括 booster,這兩年來幾乎沒生病過,我指的是要吃藥那種,偶爾有身體不適,都是睡一覺就沒事,不過 Omicron還是找上我們家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