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存在不僅僅是我自己的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刺與浪:跨世代台灣同志散文讀本》,麥田出版,楊佳嫻主編
部分的開放、比從前更多的理解,不代表黑暗已經清零,也不等於從此陽光正向、性向不再逼人面臨存亡交關,畢竟反同保守力量滲透教育與政治,動作頻頻,到處也都存在著打不開的家族死結、生命監牢。
很榮幸作品被選入文集裡,不過我來談談別的事情。
因為帶學生選讀台灣同志文學,使用文本立基於佳嫻老師序文提到的兩本《臺灣同志小說選》和《同志文學史》,說巧合也不巧,大學生讀完這兩本大致就有個輪廓了,但畢竟時代在前進,小說選出版年度較早,文學史觀點準確但也只能摘其精要,總還是覺得哪裡不足,於是自己狗尾續貂地選了一些散文跟近幾年出版的小說作品補苴罅漏。
光是定義「同志文學」這個領域範疇就是個難題,同性戀的主體性在文本裡如何現身?或是隱然讓人感受到存在?然而同志只包括同性戀,或者應有更多其他族群?同志文學如何與更多少數、甚至於與國家體系連動?有趣的是,在不能言說的年代裡許多小說作品裡的同志常常外掛許多濾鏡(有時是高斯模糊有時是美圖秀秀、當然也有醜圖的)。比方我們可能都同意《威尼斯之死》即便不出櫃、儘管用了青春崇拜的保護膜,但其描摹同性之間的曖昧不免都讓人心生此處應有本的疑竇,而後臺灣的同志文學作品也常提及此書,一個無同性戀主體的作品卻讓其他作品指認出一個同性戀主體,根本圖層的疊加,實體就此現形。當然其中也有如郭良蕙《兩種以外的》直接指稱湯包和婆的身分代詞;或是曹麗娟〈童女之舞〉裡想像腹中胎兒是「紫玫瑰」那般,未來種種可能的寄盼(當然,讀到次篇〈斷裂〉就會知道未來有些關係與性別困境仍亟待解決)。
是的,小說因其之於讀者的虛構性質,讓作者有了遁辭,許多以同志為題材的作品本人未必是同志。而文本獨立成為自身,所以作品裡的同志可以選擇以背面或正面示人,也可以只是個路過的龍套角色。也因為詮釋之歧異,讓作品和作者得以免於舊時的道德指控或非難,反而添加了許多美學的、民族的、去國懷鄉的種種詮釋。但是輪到了有個隱形的非虛構契約的散文身上,恐怕作者只能是與讀者正面迎擊了。當然,也可以是擁抱。
同志在文學裡從早年的「隱而不言」,到自我存在意義的反覆叩問,也歷經八○年代的疾病與族群汙名化的年代,接著試圖與家庭社會抗爭或和解,《刺與浪:跨世代台灣同志散文讀本》編選年度亦走過如是斷代,而後更試圖走進公眾「被看見」,所謂被看見,我想不僅僅是主客體的看與被看的關係,有時更是宣告主體性不容被取代:我就在這裡。我不僅僅在櫃子裡掙扎、我在家庭裡試圖溝通妥協、我在沒有所謂正常範本的伴侶關係裡摸索愛情、我在公司裡社會裡的檢視之下偽裝或衝撞。而且時已至此我坦蕩自然,只想著如何讓自己與別人更坦蕩自然地活,我的存在不僅僅是我自己的事情。而且這裡的「我」未必與正常對立,每個人都有一定比例的灰色地帶,這未必僅僅是「我」的秘密,也可能是你我走過的不言、叩問、抗爭與和解,無論你最後選擇的是什麼。
讀這本文選時我不免會想起很多年前在看有同志身影的文學作品時的情景,比方小時候在副刊讀蔣勳〈祕密假期〉和白先勇〈Tea for Two〉,想著畢竟讀小說就像在「看別人的事」、「聽一些閒話故事」之類,雖然心裡有漣漪但也沒多想。後來讀了邱妙津日記、〈煙火旅館〉、〈樹猶如此〉等散文作品,或者是當年的網路家族論壇的親身經歷分享(當年還沒有所謂幻想文),恍然覺知那種說話人的親近,告訴你,我們都在身邊,你不是一個人。那種感覺很像是這樣:曾經有一個別班的中學同學某天突然打電話給我,說自己有一些感情困擾,他的描述全部都是用英文符號代稱,聽到後來才弄清楚那些代名詞底下的生理性別,方才腦海裡想像的畫面要全部抹掉重來,重構之後不意外的是一段異男忘。我本來有點生氣想問他:怎麼繞一大圈子才讓我知道這些人是男是女,害我猜了半天,不過後來就算了,畢竟想到他一定是考慮了很久才決定打電話給我的。
那應該是一種無處投遞的心情。
如果是這樣,這一本文選,就是你想知道的「我」的存在,你可以投遞,你也可以認識。當這個世界充斥著太多剝奪他人話語權的描述,請來看看這些「我」是怎麼說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有別於耽美的「清水」戀愛故事,也異於挑起閱聽者情慾的「有肉」作品,《彩虹公寓》雖掛上十八禁分類,但內容比想像的柔和,且試圖把許多必須指陳的資訊和困境擺進作品。
我一點也不後悔,雖然該反省的地方堆積如山。
她每天都化好妝、梳好頭髮,從墳墓中爬出來,抬頭挺胸。她喝了酒,受盡羞辱,隔天依然會重新起來,穿上最好的大衣,面對世界。她肚子空空,小孩挨餓,卻仍喙梳理好頭髮,欺騙這個世界。
走入了「畢業即結婚」的窮途,此後餘生只能在現實和自我之間不斷調節,掂量損益。
《問候薛西弗斯》,陳玠安,木馬文化,2021 你不曾眾裡尋他千百度,有些作品,一直在燈火闌珊處。
有別於耽美的「清水」戀愛故事,也異於挑起閱聽者情慾的「有肉」作品,《彩虹公寓》雖掛上十八禁分類,但內容比想像的柔和,且試圖把許多必須指陳的資訊和困境擺進作品。
我一點也不後悔,雖然該反省的地方堆積如山。
她每天都化好妝、梳好頭髮,從墳墓中爬出來,抬頭挺胸。她喝了酒,受盡羞辱,隔天依然會重新起來,穿上最好的大衣,面對世界。她肚子空空,小孩挨餓,卻仍喙梳理好頭髮,欺騙這個世界。
走入了「畢業即結婚」的窮途,此後餘生只能在現實和自我之間不斷調節,掂量損益。
《問候薛西弗斯》,陳玠安,木馬文化,2021 你不曾眾裡尋他千百度,有些作品,一直在燈火闌珊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現今多元性別的社會,同志身份不再那麼難以啟齒。也不只是鎖定在特定的外在形象。 因為成長的環境及家庭因素,更因為同志的身份。在成長的過程中將自己武裝成男性的角色。 在親密關係裡扮演起那個承擔一切責任的「陽性」角色。不允許自己展現脆弱,認為所有的困難自己都得一肩扛起。也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中養成了伴侶
Thumbnail
自認直男異性戀的我,生平第一次接觸的同志文學,是白先勇的《孽子》。在剛解嚴的時代偷偷讀這本書,其實是很掙扎的:一個就讀男校的高中生,萬一被人發現在讀這種「娘娘腔」的東西,一定會被直男同學們覇凌的。但是《孽子》所描寫的同志世界實在迷人,在台北新公園的夏夜裏揮汗尋覓真心的過程,在社會的異樣眼光下奮力求生
Thumbnail
「不要死,我在這裡等你。」 台灣的同志電影走得比社會認同還要快,也難怪說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台灣和「同志」密不可分的綁束在一起,我們都在一波波浪潮中找尋自己的認同,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就是造反。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同志電影,尤其在後同志時代,在BL劇成為大宗以後。於是
Thumbnail
我想,每一個詩人都是孤獨的,畢生都在尋找一個能契合自己的靈魂。 作為一個讀詩的人,我很清楚那種,藉由詩這種載體,兩個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碰面的人,此時的心卻是如此靠近。 作為寫詩的人,我想道理也是一樣的。 我們都在尋求那樣的體驗。 我們絕不能宣告說:「我們不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做自己,為自己而寫就好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我與我交往久,寧作我」這句話可以這樣詮釋:我認識自己很多年了,以後還是情願做自己就好。但認識自己,說起來簡單,若不能對自己感受、認真研究、探索,又豈是易事?
Thumbnail
▓回想各種「隱藏」、「出櫃」和「混合」的過程   ●我40多歲時,比較方便使用的網頁和網站出現 貼文時想用另一個名字,當時發現自己動作很快,想要停下來,取了「緩」的筆名; 開了2個部落格,本名的寫虛構的故事,筆名的寫真實的自己、日記; ●出版的第2本小說<藍凌>是女同志小說 ■是為了想讓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現今多元性別的社會,同志身份不再那麼難以啟齒。也不只是鎖定在特定的外在形象。 因為成長的環境及家庭因素,更因為同志的身份。在成長的過程中將自己武裝成男性的角色。 在親密關係裡扮演起那個承擔一切責任的「陽性」角色。不允許自己展現脆弱,認為所有的困難自己都得一肩扛起。也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中養成了伴侶
Thumbnail
自認直男異性戀的我,生平第一次接觸的同志文學,是白先勇的《孽子》。在剛解嚴的時代偷偷讀這本書,其實是很掙扎的:一個就讀男校的高中生,萬一被人發現在讀這種「娘娘腔」的東西,一定會被直男同學們覇凌的。但是《孽子》所描寫的同志世界實在迷人,在台北新公園的夏夜裏揮汗尋覓真心的過程,在社會的異樣眼光下奮力求生
Thumbnail
「不要死,我在這裡等你。」 台灣的同志電影走得比社會認同還要快,也難怪說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台灣和「同志」密不可分的綁束在一起,我們都在一波波浪潮中找尋自己的認同,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就是造反。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同志電影,尤其在後同志時代,在BL劇成為大宗以後。於是
Thumbnail
我想,每一個詩人都是孤獨的,畢生都在尋找一個能契合自己的靈魂。 作為一個讀詩的人,我很清楚那種,藉由詩這種載體,兩個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碰面的人,此時的心卻是如此靠近。 作為寫詩的人,我想道理也是一樣的。 我們都在尋求那樣的體驗。 我們絕不能宣告說:「我們不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做自己,為自己而寫就好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我與我交往久,寧作我」這句話可以這樣詮釋:我認識自己很多年了,以後還是情願做自己就好。但認識自己,說起來簡單,若不能對自己感受、認真研究、探索,又豈是易事?
Thumbnail
▓回想各種「隱藏」、「出櫃」和「混合」的過程   ●我40多歲時,比較方便使用的網頁和網站出現 貼文時想用另一個名字,當時發現自己動作很快,想要停下來,取了「緩」的筆名; 開了2個部落格,本名的寫虛構的故事,筆名的寫真實的自己、日記; ●出版的第2本小說<藍凌>是女同志小說 ■是為了想讓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