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密碼:用科學方法驗證迷思

2022/05/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從住到山區,自煮的機率很高。
四歲童工學煎魚排,這裡也是此一企劃的問題意識發生地
這裡雖然是台北近郊,但也是吳柏毅跟傅潘達都到不了的地方。
自從以前沒掌廚過的人,一旦住到農園旁,自煮的機率很高。
因為,自家山泉水灌溉的有機蔬菜很好吃、因為對食物有了做中學的體會、因為距離最近的便利商店要開車三十分鐘、屋子裡的冰箱因為三合院的門小、不能買太大台。所以除了培養煮食習慣、也學習著各種保存食物的方式,在煮不停的廚房中,冒出了許多疑問:
*食物從冷凍庫拿出來,該放在冷藏室、還是室溫、或使用流水退冰?哪一種退冰的方式比較能夠維持新鮮?
*發霉食物,還要不要吃?怎麼吃才安全?
*長輩常說:湯滾過就可以放隔夜?這是真的嗎?
*防止食物變質、腐壞,放在冰箱就沒問題嗎?冰箱的保鮮抽屜、門邊、上下層的位置,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食物該如何收納?冰箱位置對哪些食物有特別的禁忌?
安心冰箱管理術
關於食物,令人困惑的迷思眾多,網路平台、社群媒體上傳佈著各種對立的說法,廉價快速的資訊取得容易、過多未經過濾的資訊,也帶來似是而非的疑心病,成為一日三餐飲食時的過度憂慮。
這個專題,從去年(2021)十二月開始企劃,過程中遍尋專家協助設計實驗,總是得到「這個很難做實驗,用講的就可以」的回應。幾度討論時,還被嫌棄:你們文科生不懂啦。
觀察顯微鏡下的手搖杯病毒,也要用鏡頭拍下來給觀眾看,眼見為信!
不過,我的初衷就是:以科學實驗來印證各自論點,必須要透過實驗對照的畫面來呈現(不然,跟網路上的各種貼文有什麼不同!)。
於是,只好拿出越挫越勇、所剩不太多的文科生志氣,請教了不下十數位專家,終於找到願意協助大眾釋疑的博士們。
皇天不負苦心人(老派成語),當我自己快要放棄時,找到德高望重、實務經驗豐富的食品科學專家、微生物學者協助設計實驗,從台北到台中、台南,從一月到四月,在眼見為信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實驗、提供解答,並比對美國USDA的重要提醒,終於了解如何儲存食物、辨試食物密碼。
感謝協助設計實驗的食品專家
其中一個題目是:雞肉買回家後,要不要洗?
傳統市場的常溫雞肉與超市的冷藏肉
街訪調查,發現洗與不洗,都有支持者,於是我們設計了從超市與傳統市場購買的雞肉、分為四個樣本,在洗與不洗的條件下,透過顯微鏡,檢視菌數。
實驗組與對照組
答案是:水洗過後的雞肉,菌數雖然會減少,但在洗的過程當中,若是力度太大,讓水飛濺,就可能導致交叉汙染的風險,所以會建議不要清洗雞肉。
其實雞肉要煮之前不用洗,若真的習慣清洗再煮,暴力洗與溫柔洗,就是一個食安關鍵!
明天《2022/5/25 晚上十點》,公視頻道,歡迎收看:「食物密碼」專題報導,短短15分鐘、用科學方法,破解食物迷思。
兩分鐘預告片,搶先看!
別忘了明天首播!完整版!
《2022/5/25 晚上十點》,公視頻道「食物密碼」專題報導,

後記:隨選即看,《食物密碼》專題影片上架嘍!
「食物密碼」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lZOUZVq7vKQ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會員
87內容數
台北,有個外送到不了的地方。最近的便利商店要開車三十分鐘,每一餐幾乎都是自煮,學習在煮不停的廚房中、苦中作樂。自煮生活有其樂趣,多工作業時卻很疲倦。紀錄都市人移居山區的點點滴滴,新鮮有趣的、酸甜苦辣的種種。一邊探索飲食的意義,供給身體必需的熱量、營養,一邊思考從種植到餐桌所花的力氣、還有:高倍速時代如何讓心靜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