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走日記》:邊緣人神劇

《我的出走日記》:邊緣人神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朋友說,韓劇《我的出走日記》的氛圍有夠悶、有夠厭世,但奇妙的是忍不住一集一集往下看。尤其,看劇中大姐滔滔不絕的怨天尤人,好療癒。

我覺得這齣影集,把人對人群的依戀與違和,拍得很貼切、很美。

人在人群與團體當中,總渴望一種歸屬感。

歸屬感,來自共通點。

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行為模式、共同的敵人與朋友。

身在同溫層,溫暖舒適。

然而,矛盾的是,人都是有差異的。

這個群體裡大家若有十個共通點,你總少不了會有一兩個不吻合。

在那些不一致處,主動或被動地,便產生了疏離感。

不一致處越多,越感覺自己是邊緣人。

邊緣人儘管喜歡這個團體的目標,但身在其中經常格格不入。假裝融入感到吃力,不融入也身心俱疲。因此漸漸生出討厭人群的心,要不就變成憤世忌俗,要不就逐漸變得沈默透明。

事實上,當你隸屬某個群體卻沒有歸屬感,這表示你一定有某些特點與群體裡的多數人不太一樣。除了可能是出身經歷背景迥異之外,也可能你有某些價值觀不那麼主流,你可能有你自己的節奏。

別人或許會有意或無心說,你這樣很奇怪,一句話就把你邊緣化。

但你只是跟大家不同,不同不代表不好。

在邁向成熟大人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在追求歸屬感的同時,能以健康尺度看待自己與群體他人的異同。最圓滿的歸屬感,不是你與群體100%速配,而是你理解群體的不完美,你也完全接納自己。

avatar-img
半熟大人身心地圖/米娜的沙龍
21會員
2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曾經看過一段藝術家的影片,介紹她所做的一個行動藝術,讓我印象深刻。這位藝術家因為母親過世,開始對於死亡有很多感觸。於是她在自家附近一個廢棄空屋做了一面留言牆,題目是「在我死之前,我要____」整面牆像考券一樣,重複列出這一個問題。附近的鄰居,可以自由地來這裡填空,寫下自己的遺願。
「好像應該要減肥」「好像應該要運動」「好想把韓文學得更好」......每天忙於手上應該要做的事之餘,腦中是否同時也充滿許多願望等待完成,卻遲遲沒有進展? 為什麼明明想做的事,卻一直做不到呢? 最近看到一個學者的說法,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人很容易會因為某件事情做起來沒有明顯成果,而選擇乾脆不要做。
「最近怎麼樣?忙不忙啊?」 「就老樣子,一樣忙啊!」 這樣的問答,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忙碌,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不可避免的負擔。我們的生活忙於工作;而我們在工作上則忙於會議、溝通、等待、執行任務、解決問題。 1.彰顯地位 2.對抗不確定性 3.麻痹自己
曾經看過一段藝術家的影片,介紹她所做的一個行動藝術,讓我印象深刻。這位藝術家因為母親過世,開始對於死亡有很多感觸。於是她在自家附近一個廢棄空屋做了一面留言牆,題目是「在我死之前,我要____」整面牆像考券一樣,重複列出這一個問題。附近的鄰居,可以自由地來這裡填空,寫下自己的遺願。
「好像應該要減肥」「好像應該要運動」「好想把韓文學得更好」......每天忙於手上應該要做的事之餘,腦中是否同時也充滿許多願望等待完成,卻遲遲沒有進展? 為什麼明明想做的事,卻一直做不到呢? 最近看到一個學者的說法,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人很容易會因為某件事情做起來沒有明顯成果,而選擇乾脆不要做。
「最近怎麼樣?忙不忙啊?」 「就老樣子,一樣忙啊!」 這樣的問答,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忙碌,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不可避免的負擔。我們的生活忙於工作;而我們在工作上則忙於會議、溝通、等待、執行任務、解決問題。 1.彰顯地位 2.對抗不確定性 3.麻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