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一個人「不忙」其實非常困難?

2022/07/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怎麼樣?忙不忙啊?」
「就老樣子,一樣忙啊!」
這樣的問答,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忙碌,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不可避免的負擔。我們的生活忙於工作;而我們在工作上則忙於會議、溝通、等待、執行任務、解決問題。
奇怪的是,明明大家都是自願去做這些事、也理解這些都是該做的事,為何我們並不會覺得是「充實」,而常會覺得自己在「瞎忙」?——答案是,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裝忙。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一群學者的研究,現代人不自覺地自願進入「忙碌」的狀態,主要是因為忙碌對人會產生三個貢獻:
1.彰顯地位
不知何時開始,在我們社會價值觀上,對於「無所事事」有種負面的連結;「忙碌」則給人你是重要人士、有許多要事待辦的印象。所以沒事可做,會令許多人恐慌,擔心這是否說明了你沒能力、沒人需要你?因此,持續保持忙碌,不管忙得開不開心,都能便於凸顯自己是個有用處、有在正軌之上的人。
2.對抗不確定性
有時接到一個任務,不確定該怎麼做才好時,你就會東試試,西試試。心裡明明沒有底、很慌張,但有在做事情,會讓人比較不慌張,雖然有時只是個假象。別人或許不察,但你自己心知肚明,而這也是大家會知道自己是在「瞎忙」的原因。
3.麻痹自己
人在需要轉移注意力的時候,有時也會讓自己忙碌起來。當你把心思投入做些任務時,自然可以迴避某些事,或忘卻某些事情。
所以說,人其實原本可以不忙碌的,不過這三種心理需求,實在都太強烈了,很少人可以清醒地不受控制。
比如,企業組織會製造許多會議,來對抗遠大績效目標所帶來的壓力。個人也會基於不想被視為「廢人」,自找許多事情來做,呈現一種「閒不下來」的人格特質。
在邁向人熟大人的路上,我們或許無法完全做到不用「忙碌」來證明自己有用處、有價值,但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把所有時間都只用來服務以上這三種心理需求,因為這些看來似乎都是填不滿的無底洞。務必把一些時間優先分給能帶來充實感受的事物,比如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跟自己重視的人相處。即便無法優先,也要適當勻出合理比例出來。也不用追問到底怎樣調配比較適當,或許每個人也都不一樣,但可以確定的是,比例一旦失衡,「瞎忙」的感覺便會出現,那便是你的內在對你發出的警訊了。
    半熟大人身心地圖/米娜
    半熟大人身心地圖/米娜
    職業生涯上,曾經做過記者/譯者/編者。走過20+ 30+ 40+...邁向成熟大人的路上,仍然是學習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