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只東南亞:蘋果、稻鴨、原住民,《尋找台灣味》的前傳與後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raw-image

我與其他八位作者的田野研究期間皆有重疊之處,平時在408研究室大家也會互道、互嘲、互勵彼此的田野事蹟,也在2018年起和大家組成「地理角寫書團隊」,更是一同參與了這本書的產字過程。我在此分享其他四位書寫臺灣本島的農人記事,以及他們與我在製作本書過程的前傳與後記。

我與農作的距離,是尋找,還是台灣味?

起初團隊成員與編輯在發想書名時,比起追求「台灣味」的定義本身,本書的調性更指向「尋找」一詞的意義與過程,也成為我們撰寫初稿時的共識。農業在台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不可取代的歷史記憶,甚至說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部署前提也不為過。

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皆是宜蘭員山鄉的務農一代,犁田的牛曾經是他們家人般的存在,即便到了我這一代,親戚的各家庭中依然流傳著不吃牛的習慣。我的外婆至今已過耄耋之年,每次回去深溝村都可看到她在果菜園裡忙進忙出的身影,種了各式各樣的作物自給自足,外婆最自豪的是自產自銷的薑黃與桑葚。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對土地的親密與情感的黏著,我想,這亦是台灣農民的部分縮影。

台灣的土壤,農人的羈絆

然而,隨著台灣社會結構的變遷,作物的選擇、農地的變更,乃至群族的議題,往往關係於大規模的自然災害與政治決策,直接地影響農民的日常生活。如彗岑在〈一顆蘋果,兩種觀點〉中,環山部落的蘋果地作為一種台灣高山水果的窗口,歷經九二一地震與敏督利颱風對高山水土保持的衝擊,高山農業活動的正當性往往成了眾矢之的,而採蘋果的人連同被化約成:為了龐大利益上山開墾的人。

得過文學獎的彗岑,其文風是我最欣賞的作者之一,平時的她就相當擅長將常見的動植物描繪的靈動,這個特質完整的體現在「種蘋果、採蘋果」的行文中,彷彿也閱讀到身為蘋果的委屈。而,與蘋果交錯的故事線另一頭,則是新佳陽泰雅族,將果樹轉作梨山茶的故事,思妤的〈高山的賭注〉中,道出族人從種植果樹到改種茶的挫折與轉機,雖然茶不是泰雅族的傳統作物,但在高山農業複雜的轉折中,卻意外成為部落行銷的亮點。「來啦,上山喝茶」成為族裡日後熱情吆喝的問候語。

對原住民來說,種植非傳統作物對他們的意義不僅是生存,宇忻的〈將苦澀與香醇置於一口〉起源於2019年莫拉克風災的肆虐,迫使屏東排灣族部落的遷村,也改變了他們原有賴以維生的農作方式。族人在長途跋涉也要種咖啡的過程中,怎麼轉變成族人心中的回家之路。

話說,關於宇忻文筆的轉折與也是令我印象深刻與敬佩(其心路歷程詳見這篇),大概在團隊第二還第三次校稿時,宇忻把原本看似平鋪直敘的環節、相同的事件改寫後,在閱讀上便有著層層帶出亮點的效果,這個用心也得到了左岸編輯的讚賞。莉靜的〈來一趟中年的冒險〉,文中的主人翁試圖將稻鴨作為一種有機農法,以降低化學肥料對地力的耗損為出發點。然而,有效實踐卻實為不易,稻鴨真的有那麼聽話?會不會反倒成「鴨害」?要怎麼養鴨也是一大問題。文中那位憨膽的中年阿伯,他們不斷地從有機實驗耕作過程中累積經驗,無論成敗,都為苑裡農田逸事帶來多彩的樣貌。

作者們收到書後,第一個想到的是…

我的作者群朋友們在收到熱騰騰的書本後,第一個想到要感謝、要送的人是我們田野所遇到的人們,特別是書中所提及的人物。當莉靜還在蒐集碩論資料的時候,訪問了好多農民,其中,每每訪問老黑伯時,她不免戰戰兢兢。某次訪談結束,心情終於撥雲見日的同時還被狗盯上,其實對她、以及對我們大家而言,在參與觀察農民的憨膽與冒險歷程的同時,把自己丟到異地田野,就是一種冒險。

莉靜在撰稿本書初稿時,就先寄給阿伯們看,以為他們農務繁忙然後擱其一旁,沒想到,隔天就收到阿伯的來電,說他讀完了,還給了一些建議;兩天後,那位老黑伯也來電了,莉靜心驚驚地接起電話,半晌沉默後,電話那頭傳來:「寫的很好。」

其實,將書送給田野中的人物對我(們)來說心情是複雜的,會擔憂他們是否會不開心我把他們的故事所寫成的模樣、或是哪個段落寫得差強人意。因為對我們來說,他們不只是研究對象,更像是該領域中的重要朋友。所以,當獲得田野朋友的肯定,即使是短短四個字,就足以開心地無以復加了。

學術論文的「轉作」現場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甚至當初的我們自己),研究生的集結之作該不會只是彼此論文枝節的「異質拼裝體」?然而,在團隊經過幾次的「批鬥大會」,如:「欸我不懂你這句話的意思」,「太學術」、「太文藝」等三番兩次的審查修正後,作品漸漸長成現在所見的出版樣態──在共同的關懷下,說自己的田野故事。

這四篇的共通點,主角之於農作都帶有著「某種冒險、克難」的意味,難道是偶然,還是作者群的私通或默契?其實,若說書名「台灣味」直意為台灣的味道(味覺上),我認為更深刻的涵義,在於這四篇正不約而同地描繪著農民在台灣農業的危機與轉機中,那種與台灣歷史不可分割、「對土地的羈絆、憨膽而堅韌」的台灣味(氣魄上)。

作者群中不乏親臨教學現場的國高中地理老師,他們也為艱澀的學術書寫「轉作」為親民文字,試圖將理論關懷埋於故事背後,背後的深意皆是關於台灣味在哪裡的叩問,更是另一種對台灣鄉土寫作的一手經驗嘗試。有時候我們都知道務農之人很辛苦,然而甚麼是「辛苦」、又在「掙扎」甚麼,與其兩字形容,不如透過親身參與農事與實際對談,將農民所經歷的事件與日常農事,梳理成書中的篇章精華,行文中的難言之隱與細微之處往往最是力道所在。不論是「學術轉作」集結的新穎呈現,抑或是台灣農事關懷的承先啟後,這本《尋找台灣味》必有書市上無可取代的定位。如果想了解台灣農民的生活片影,他們的文章絕對是口袋名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小王子-avatar-img
2020/12/04
這本書真的很棒,看到得獎的介紹,立馬下單
安可-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2/06
謝謝大大支持!
鴻雁-avatar-img
2020/12/02
恭喜出版!!好像很有趣的書,待會就買來看看!
安可-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2/03
哇,謝謝支持!
avatar-img
安可的沙龍
21會員
21內容數
 
安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大零地的生活方式與現代世界脫軌,仍不時有一些上領階級的旅客紛至沓來,體驗他們想像的、原始的、落後的自然,或者一些勇敢的人類學者來到這裡蹲點,帶些經驗回去成就他們的研究。 我住在某個村子裡,和島民打成一片,真心喜歡他們。我在窗口看著島上的特有動物,表皮非常的漂亮,某種像蜥蜴的生物,交配完就開始斷尾繁殖
2025/03/07
大零地的生活方式與現代世界脫軌,仍不時有一些上領階級的旅客紛至沓來,體驗他們想像的、原始的、落後的自然,或者一些勇敢的人類學者來到這裡蹲點,帶些經驗回去成就他們的研究。 我住在某個村子裡,和島民打成一片,真心喜歡他們。我在窗口看著島上的特有動物,表皮非常的漂亮,某種像蜥蜴的生物,交配完就開始斷尾繁殖
2024/05/08
前言: 瘋狂的期末甫結束後,整個人的能量狀態宛如還在剛衝刺完的跑步機上,按下stop後速度瞬間慢了下來,而身體還停留在輸送帶上被移動著,或許人的能量狀態也是存在著慣性作用力。雖然依然殘存熬夜多天的疲憊感,這幾天其實滿享受這種慣性作用力的,是一種暴寫狀態的後燃效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5/08
前言: 瘋狂的期末甫結束後,整個人的能量狀態宛如還在剛衝刺完的跑步機上,按下stop後速度瞬間慢了下來,而身體還停留在輸送帶上被移動著,或許人的能量狀態也是存在著慣性作用力。雖然依然殘存熬夜多天的疲憊感,這幾天其實滿享受這種慣性作用力的,是一種暴寫狀態的後燃效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5/08
昨一整晚徹夜未眠,書房裡的光由旭日緩緩打亮。我按下一鍵「send」,寄出最後一份seminar paper給授課老師,宣告這一瘋狂的學期正式結束,此時已是早晨8點多。這是我來美國念博士班的第二學期。
Thumbnail
2024/05/08
昨一整晚徹夜未眠,書房裡的光由旭日緩緩打亮。我按下一鍵「send」,寄出最後一份seminar paper給授課老師,宣告這一瘋狂的學期正式結束,此時已是早晨8點多。這是我來美國念博士班的第二學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農業不是死死的做,要有方法;只要有方法,就不再是『靠天吃飯』,而是有效率、有成果,有尊嚴的吃飯。」紀平安強調,「全台那麼多的農作物,為什麼就一定要買你的呢?」他認為行銷商品,的確是要靠許多手段與門道,但這裡的農民普遍做不到。「當遇到棘手問題時,也是一件好事,至少還有曾努力要想辦法去解決的動力,只要
Thumbnail
「農業不是死死的做,要有方法;只要有方法,就不再是『靠天吃飯』,而是有效率、有成果,有尊嚴的吃飯。」紀平安強調,「全台那麼多的農作物,為什麼就一定要買你的呢?」他認為行銷商品,的確是要靠許多手段與門道,但這裡的農民普遍做不到。「當遇到棘手問題時,也是一件好事,至少還有曾努力要想辦法去解決的動力,只要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要找個好山好水的地方務農,但是不是我們到那個地方以後,又因為人為的耕作方法使那裡的環境變差呢?」先生說。 「那為什麼不是我們在一塊已經退化、地力變差的土地,透過我們的耕作來修復環境?」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要找個好山好水的地方務農,但是不是我們到那個地方以後,又因為人為的耕作方法使那裡的環境變差呢?」先生說。 「那為什麼不是我們在一塊已經退化、地力變差的土地,透過我們的耕作來修復環境?」
Thumbnail
關於農業書籍的閱讀與初階、中階與進階的排序,其實是回答自己與農業關係的基本功課。希望透過由淺入深、有系統的閱讀,將農業的情感深刻於心。也期許因為這些書單,原本對農業不清楚的,有個架構;而已經走在農業之路的人,也願意閱讀來展開更深廣的視野。
Thumbnail
關於農業書籍的閱讀與初階、中階與進階的排序,其實是回答自己與農業關係的基本功課。希望透過由淺入深、有系統的閱讀,將農業的情感深刻於心。也期許因為這些書單,原本對農業不清楚的,有個架構;而已經走在農業之路的人,也願意閱讀來展開更深廣的視野。
Thumbnail
有點遺忘是在哪裡看過「這本書」出現在推薦閱讀書單,因曾在中國工作的關係,知道書中有部分探討的議題與兩岸相關,也更加好奇台灣作者是如何看待現在的環境。本書的觀點和自己過去閱讀的書有著較大的差異在於,作者能夠以獨到的洞見看見盲點,也以直截了當的口吻表達自己的意見,本篇文章挑選出3個議題與讀者分享。
Thumbnail
有點遺忘是在哪裡看過「這本書」出現在推薦閱讀書單,因曾在中國工作的關係,知道書中有部分探討的議題與兩岸相關,也更加好奇台灣作者是如何看待現在的環境。本書的觀點和自己過去閱讀的書有著較大的差異在於,作者能夠以獨到的洞見看見盲點,也以直截了當的口吻表達自己的意見,本篇文章挑選出3個議題與讀者分享。
Thumbnail
什麼是臺灣味?這個問題也許不是單純的「什麼食物可以代表臺灣?」或是「什麼食物生長在臺灣?」更多的是我們如何認同屬於臺灣的飲食文化。 這本書讀完不會給這個問題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我也覺得一本好的書不一定是給予正確解答,而是提供許多不同的角度增加我們思考的道路。
Thumbnail
什麼是臺灣味?這個問題也許不是單純的「什麼食物可以代表臺灣?」或是「什麼食物生長在臺灣?」更多的是我們如何認同屬於臺灣的飲食文化。 這本書讀完不會給這個問題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我也覺得一本好的書不一定是給予正確解答,而是提供許多不同的角度增加我們思考的道路。
Thumbnail
熱愛土地熱愛自然的人,必然也熱愛旅行與人交流,因為了解土地就必須要了解人。人,才是每個故事的載體,而故事傳著傳著就變成了一個文化體系,有了自己發展壯大的生命力。
Thumbnail
熱愛土地熱愛自然的人,必然也熱愛旅行與人交流,因為了解土地就必須要了解人。人,才是每個故事的載體,而故事傳著傳著就變成了一個文化體系,有了自己發展壯大的生命力。
Thumbnail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Thumbnail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Thumbnail
交大人社系教授「阿枝」帶我們吃一頓源自童年熟悉的溫暖味道! 歷史學是怎麼和人類學搭上邊?教授的大學生活都在做什麼?一位歷史學家是怎麼養成的,一起關注本期的「編輯約你吃早餐」!
Thumbnail
交大人社系教授「阿枝」帶我們吃一頓源自童年熟悉的溫暖味道! 歷史學是怎麼和人類學搭上邊?教授的大學生活都在做什麼?一位歷史學家是怎麼養成的,一起關注本期的「編輯約你吃早餐」!
Thumbnail
 Agriculture源自拉丁文中土地(Agri)與文化(Culture),遂而成為橫貫歷史三千年的浪漫想像......
Thumbnail
 Agriculture源自拉丁文中土地(Agri)與文化(Culture),遂而成為橫貫歷史三千年的浪漫想像......
Thumbnail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
Thumbnail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