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生看台灣歷史——霧社事件的倖存者(昭和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930 年,正式進入皇民化的前七年,發生一起震驚全臺灣的事件。​
​那就是 10 月 27 日發生的霧社事件。​

倖存的日本人觀點​

​在灣生竹中信子《日本女人在台灣 — — 日治台灣生活史》的昭和篇,有很大篇幅在紀錄霧社事件日本倖存者的記憶。​
​這些記憶是日本人的觀點,感受得到他們在事件發生當下的絕望,得不到求助,失去親人的傷痛。​
校園裡放眼所見,有十餘具無頭屍體。升旗台下留有被殘踏的日本國旗。[…….]頭被切斷的頸部湧出一大堆蛆,到處散發惡臭。打算放上擔架運送時,屍體的皮膚卻一層層剝落,根本抓不住,只好用報紙或作業紙做成擔架,才終於運到校園。
裡面兩間房間裡的婦女和孩子的慘狀是,小孩或緊依著母親、或坐著或躺,母親為保護孩子伏在孩子身上,眾人以種種不同的姿態被蕃刀砍得亂七八糟。
看在倖存日本人眼中,動刀的「生蕃」是如此兇殘,不分男女老幼,一律用極為慘忍的方式殺害日本人。​
​偏偏在這群「生蕃」當中,有的人身分懸在晦暗的地帶。到底算是日本人,還是日本人口中的「生蕃」呢?​

身分分裂的賽德克族青年​

​事件當中,有兩名身分特殊的原住民族青年,一個是名叫花岡一郎的教育所教師,另一名是叫花岡二郎的警手。​
​一郎與二郎沒有血緣關係,是日本政府特意取同姓氏的名字,塑造成開化的模範原住民族。​
​穿上制服後,他們看起來與日本人無異,就連他們身著和服的妻子,看起來是標準的大和撫子。​
​自己是屬於日本人,還是賽德克族人?抑或兩者都是?​
​這些疑問,在霧社事件發生的當下,變成撕裂認同的困難問題。​
​其中有一名倖存者,記錄看見花岡二郎的片段:​
沒多久花岡二郎這傢伙帶著兇蕃,在他事先看好的房間內引導兇蕃將槍器彈藥、值錢的物品、食糧米一點也不留地掠奪一空。這傢伙還騙說:「蕃人打架已經結束了,大家都出來吧!」
​實際上情況如何,現在已經不可考,但一郎與二郎最後選擇自殺,留下兩人的遺書:​
我等必須離開這世間​
因蕃人被迫服太多勞役​
引起憤怒​
導致這次事件​
我等也被蕃眾拘捕​
無能為力​
一郎選擇先殺死妻子、兒子,自己再切腹自殺。二郎選擇與族人一起上吊自殺,而且是最後一個上吊的人。但是,二郎在自殺前,要懷孕的妻子高山初子活下去。​
​後來,高山初子真的活下來,她的後人繼續在臺灣生活,只不過霧社事件成為禁忌的話題,大家不願談起傷痛的記憶。​

強迫遺忘的殖民矛盾​

在霧社事件過後的七年,也就是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
​臺灣沈浸在高喊「赤誠」、「武運長久」的氛圍中。​
​這一年,發生一起南澳原住民少女,不幸失足墜河的消息。​
​報導紀錄原住民少女名叫莎韻(Sayon),是在愛國心的驅使下,替徵召的教師提行李送行,不幸遇到颱風,在過橋途中失足墜河。​
​政府為了感念少女的愛國心,建造「莎韻之鐘」紀念她。​
​這則故事,無論真偽如何,確實成為許多創作者的靈感,相關的小說、電影紛紛出現。​
​甚至,找來知名詞曲創作人做歌曲《莎韻之鐘》,還找霧社事件倖存者佐塚佐和子,回台灣在總督面前演唱。​
在皇民化的氛圍下,霧社事件激起的殖民矛盾,壓抑得像是不存在一樣。​

記憶的復健之路​

到了戰後,關於霧社事件的真相,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外界以為帶頭者是花岡一郎,不是莫那魯道。​
經過多年的澄清證明,政府才終於修正這段歷史,並且重新安葬莫那魯道的遺骸(原本放置在台大人類學系)。​
推薦大家可以看一部紀錄片《餘生 — — 賽德克巴萊》,裡面訪談霧社事件倖存者的後代。​
​看的時候會深刻感受到,霧社事件對那些後代來說,並非只是單純的歷史片段而已,還參雜老一輩痛苦與不解的回憶。​
​後代努力想追尋那段痛苦的家族記憶,雖然痛苦,卻是能獲得緩解的復健之路。​
至於昭和時期還發生哪些歷史事件,歡迎看我 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最新上線影片(連結詳留言)!

我是臺灣歷史主題的小說創作者,喜愛分享歷史、文學小知識給大家!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以及 IG pan.yutang 得到更多新的歷史小故事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山口小靜是怎樣的麻煩人物呢?​她是社會主義運動與世界語運動的推行者,與臺灣文化協會的連溫卿等左派人士關係密切。​這樣的經歷,在當時擺明與政府唱反調,更別提她還是一名出生名門的女性。​她在 1900 年出生,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來臺灣生活,畢業自總督府立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
《亮光的起點》用浪漫的筆調,為一段世代的衰落傾訴故事,以日治時期為背景的題材而言不算陌生,不過《亮光的起點》有另一個重要元素貫穿作品:世界語(Esperanto),切中那一世代人尋覓的答案。
灣生竹中信子在系列著作《日本女人在台灣 — — 日治台灣生活史》,節選了從明治、大正到昭和時期以來,台灣民間發生的各種趣聞。​雖說節選的角度,多少反映了她的日本人身分,跟台灣人解讀的觀點不太一樣。​不過,竹中信子的書還是幫忙補足了官方看不到的視角。
大家對黃鳳姿的印象不外乎是「地表最強文學蘿莉」。早在小學生的年紀,寫的文章能與其他大人並列在西川滿主編的《臺灣風土記》。​這背後的推手功臣,是她的公學校教師 — — 池田敏雄。​
陳柔縉在《大港的女兒》後記,寫她在東京訪談小說女主角的原型人物——郭孫雪娥女士,發生的一些小故事。​
前陣子去北師美術館看展覽,不過今天要介紹的不是〈甘露水〉,而是畫家 — — 陳進。​陳進,台展三少年之一,打敗前輩名家的天才畫家。這是陳進給眾人的第一印象。​​陳進出生 1907 年的新竹,很幸運地有個開明的父親,雖然父親喜愛的是舊文人的書畫,但對於新文化非常開明,認同女性接受新式教育。​
山口小靜是怎樣的麻煩人物呢?​她是社會主義運動與世界語運動的推行者,與臺灣文化協會的連溫卿等左派人士關係密切。​這樣的經歷,在當時擺明與政府唱反調,更別提她還是一名出生名門的女性。​她在 1900 年出生,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來臺灣生活,畢業自總督府立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
《亮光的起點》用浪漫的筆調,為一段世代的衰落傾訴故事,以日治時期為背景的題材而言不算陌生,不過《亮光的起點》有另一個重要元素貫穿作品:世界語(Esperanto),切中那一世代人尋覓的答案。
灣生竹中信子在系列著作《日本女人在台灣 — — 日治台灣生活史》,節選了從明治、大正到昭和時期以來,台灣民間發生的各種趣聞。​雖說節選的角度,多少反映了她的日本人身分,跟台灣人解讀的觀點不太一樣。​不過,竹中信子的書還是幫忙補足了官方看不到的視角。
大家對黃鳳姿的印象不外乎是「地表最強文學蘿莉」。早在小學生的年紀,寫的文章能與其他大人並列在西川滿主編的《臺灣風土記》。​這背後的推手功臣,是她的公學校教師 — — 池田敏雄。​
陳柔縉在《大港的女兒》後記,寫她在東京訪談小說女主角的原型人物——郭孫雪娥女士,發生的一些小故事。​
前陣子去北師美術館看展覽,不過今天要介紹的不是〈甘露水〉,而是畫家 — — 陳進。​陳進,台展三少年之一,打敗前輩名家的天才畫家。這是陳進給眾人的第一印象。​​陳進出生 1907 年的新竹,很幸運地有個開明的父親,雖然父親喜愛的是舊文人的書畫,但對於新文化非常開明,認同女性接受新式教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Thumbnail
漢人移民到台灣後,難免和當地原住民起一些衝突。 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彼此的殺戮。 在太平區,有座一江橋,這座橋曾經被洪水沖毀,後來又重建。 過了一江橋,右轉,就是光興路。再往前走,就會經過車籠埔。 在車籠埔,發生過一件事。 時間大約在清朝時。
Thumbnail
「都是你們這些女人剝奪我安身立命的地方!不但可以享受產假、育嬰假這些福利,還迸出什麼女性自我提升計畫?一路搭直升機的感覺可真好啊!要是你們這些女人當上高層幹部,叫我們這些男人怎麼自處?明明公司就是男人的家,只有這裡才是我的歸屬!」 男孩們?你們也是這樣想嘛?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吧。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為早日同化台灣人,在芝山巖惠濟宮後殿成立「芝山巖學堂」,被譽為「全台教育發祥地」。   第一批派任在此的教師共有六人,後被抗日志士殺害,成了日本政府推崇的教育偉人,而抗日志士當然就被日本政府說是「暴徒」,究竟誰正誰邪?那就是人人心中一把尺。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Thumbnail
漢人移民到台灣後,難免和當地原住民起一些衝突。 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彼此的殺戮。 在太平區,有座一江橋,這座橋曾經被洪水沖毀,後來又重建。 過了一江橋,右轉,就是光興路。再往前走,就會經過車籠埔。 在車籠埔,發生過一件事。 時間大約在清朝時。
Thumbnail
「都是你們這些女人剝奪我安身立命的地方!不但可以享受產假、育嬰假這些福利,還迸出什麼女性自我提升計畫?一路搭直升機的感覺可真好啊!要是你們這些女人當上高層幹部,叫我們這些男人怎麼自處?明明公司就是男人的家,只有這裡才是我的歸屬!」 男孩們?你們也是這樣想嘛?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吧。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為早日同化台灣人,在芝山巖惠濟宮後殿成立「芝山巖學堂」,被譽為「全台教育發祥地」。   第一批派任在此的教師共有六人,後被抗日志士殺害,成了日本政府推崇的教育偉人,而抗日志士當然就被日本政府說是「暴徒」,究竟誰正誰邪?那就是人人心中一把尺。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