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認識跑酷,是在高二即將升高三的暑假。
記得那時候我正在南投的竹山鎮進行集訓。當時社團的學長們借了一間空房子,帶我們進行為期約一週的武術密集訓練。
:「左欣,你來看看這個!」
學長當時給我看了一部 YouTube 影片,裡面有個人在建築物之間快速靈巧的穿越。
:「這是跑酷。」
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我第一次知道跑酷。(印象中看到的影片風格是這個類型)
當時看完這些影片時,我想知道的是:
「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些動作的?在做這些動作時他們心裡在想什麼?」
自此之後我就在持續關注跑酷的相關資訊,打算找個時間認真投入。後來我考上高應大 (現在的高科大),同時也找到高雄的跑酷團體 FRMP。
2013/11/10 (日),FRMP 在中山大學舉辦了 Parkour Workshop,那時候我拉了個大學朋友陪我一起去。(以下是當時的活動影片)
從那天起,我開始正式投入跑酷訓練。
8 年後的現在我依然從事跑酷,只是身份從當年的受益者變成現在的推廣者。現在還是會懷念西子灣的空氣,以及在中山大學的屋頂上眺望海面的感覺。
(以下是我在 2021 年的訓練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最早的跑酷
關於跑酷的介紹網路上有很多,我認為這部影片比較容易幫助大家快速建立概念:
在這裡我想要談談大家比較少聽到的 Yamakasi 和 ADD。
以可回溯性以及代表性來說,Yamakasi 是被公認是世界上最早從事相關訓練的團體 (位處於法國),他們把這項訓練命名為 Art Du Déplacement (簡稱:ADD)。
Yamakasi 將 ADD 視為一種訓練和生活方式,透過訓練去探索並克服環境障礙、突破自己生理及心理的限制,強化自身能力的同時也鼓勵將能力用於幫助他人。
(可以從這部 ART DU DEPLACEMENT VALUE 裡一探他們的價值觀)
而這項文化到了英國後,命名上才開始有了 Parkour (中譯為跑酷) 和 Freerunning 等稱呼,而位在英國的 Parkour Generation 後來也發展了國際知名的 A.D.A.P.T 跑酷認證。
(下方是相關的採訪和介紹)
(Yamakasi 也多次受邀到台灣進行教學,可以看看他們的影片)
名詞差異
即使到了現在,這些詞彙的定義依然會隨著時空差異而產生變化。不論是 ADD / Parkour / Freerunning,我們通常都會直接稱呼這些訓練叫做跑酷。如果真的要區分 ADD / Parkour / Freerunning 這三者之間的差異,你可以先這樣理解:
ADD:「強調以自身強化以突破環境帶來的限制,並將這種訓練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帶有利他主義的色彩。」(以環境作為一種隱喻,隱喻生活上的實際困境)
只是在發展過程中,ADD 的 訓練形式 (強調形式,而非精神) 後續衍生了 Parkour 和 Freerunning。
Parkour:「從 A 點到 B 點快速且高效率的移動。」
Freerunning:「依據自己的想法在路線上揉合喜好的動作,在移動中呈現個人特有的風格。」(也可以視為展現自己)
事實上在台灣接觸跑酷的人,印象的建立大多都是從 Parkour 或 Freerunning 的影片開始,反而很少人一開始就知道 ADD。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我有兩個推論:
1. 出現順序的先後
早期 ADD 的從事者很少留下影像記錄,而 Parkour 和 Freerunning 是後來才出現的,相較於 ADD 較接近現代傳播媒介 (例如:YouTube) 的誕生時間,因此網路上以 Parkour 和 Freerunning 的資訊和影片為大宗。
2. 訓練型態的差異
早期的 ADD ,對於身體素質的訓練遠遠超乎普通人能承受的強度。比起體能,那更像是一種心智的磨練和挑戰。
以科學化訓練的角度來說,早期的 ADD 訓練無異於土法煉鋼。比起體能訓練,現代人更容易被大招、空翻等花式動作所吸引。因此 Parkour 和 Freerunning 更容易取得現代人的目光。
(關於 ADD 的訓練型態,可以參考這部影片)
投入程度
你可以將跑酷想像成一道光譜。依據每個人不同的投入程度來看,光譜的一邊是極限挑戰,另外一邊是休閒娛樂。有些人會選擇攀上屋頂、跳過大樓的等級,你當然也可以從事到像是遊玩公園、導覽城市的休閒等級。
對於跑酷來說,選擇哪個等級並沒有優劣之分,而是端看於你打算投入到哪種程度。你也可以選擇像是下方影片那樣的投入程度,那也是 (搞笑版的) 跑酷:
到了這裡,你可能會聯想到一種常見的迷思:「跑酷是一種極限運動。」
這個問題我想要這樣回答:「極限與否不適合以旁人的眼光來斷定,而是要由從事的人來決定。」
假設有一把菜刀,讓一個專業的廚師來拿你覺得很放心,但如果是一個未曾下過廚的人來拿你可能就會有顧慮。
同理,如果從事跑酷的人有專業知識、受過訓練,同時也有自我覺察能力,也能應對並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那對於當事人來說跑酷就不會是「極限運動」。
很多看似不可思議的動作,都是當事人透過無數次的訓練堆疊累積而來的。
跑酷的本質
說到底,跑酷到底是什麼?
除了原本耳熟能詳的定義之外,世界各國的 跑酷從事者/團體 也會因應時空、需求及各自的體悟去調整定義。為了之後的討論,我們需要一個具體、清楚且有討論彈性的定義,但又不能把明顯不是跑酷的東西給納入。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推廣,那就要嘗試站在外人的角度去看待並討論跑酷。因此我依據多年累積得到的跑酷知識和從事經驗,與朋友小高共同整理了一個屬於跑酷的操作性定義:
藉由 攀、爬、跑、跳、撐 等動作元素與環境互動,這些互動具有「環境的理解」、「身心的試探」、「移動的選擇」等特徵。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我用實際的訓練來做說明。假設我們在公園進行跑酷訓練,通常我們在準備訓練時會做幾件事情:
環境的理解
客觀且可被觀測的一切集合,組成了所謂的環境。關於環境我們會在意的事情,舉例來說:
- 評估天氣適不適合訓練,在大太陽底下跟在遮陰處底下訓練,身體狀態會有很大的差異。在這樣的情境下如果要訓練可以怎麼開始?以及我們打算訓練多久? (天氣)
- 測試公園設施,包括地板、高低差坡面、欄杆、溜滑梯、石牆、盪鞦韆、單槓、樓梯等等,任何我們預期會經過的設施有沒有使用上的疑慮,同時也要避開有植物分佈的區域。當這些設施造成了空間上的變化 (水平面、垂直面),就會成為環境裡的一部份。 (設施)
- 觀察公園裡的人流或動物分布。因為公園是開放式空間,這些設施是大家可以一起使用的。在人多的狀況下從事跑酷容易引起注目,想使用的設施也可能同時被其他人使用,除此之外也要隨時注意其他動物的出沒狀況。 (生物)
身心的試探
在認識完環境後,我們會開始為正式的訓練進行準備。這 包含了身體和心理,進行客觀同時也是主觀的試探,像是:
- 調整身體狀態,在暖身期間透過一些小型且簡單的 攀、爬、跑、跳、撐 來測試身體狀態,看看自己是否準備好即將進行正式訓練。 (身體狀態)
- 調節心理情緒,身體和心理狀態是會相互影響的。我們會透過身體的動作來調節心理情緒。 (心理情緒)
- 實際測試設施,在前述觀察完環境後,我們會透過簡單、力度輕、範圍小而且基礎的跑酷動作來檢視這些設施是否適合接下來的正式訓練,同時也是在確認身體與心理的狀態。 (測試設施)
移動的選擇
當上述的這些確認及準備都完善後,就會 根據自己的想法或需要進行正式訓練,在這裡我用 移動 和 選擇 來解釋。
- 移動:這包含了兩個部份,一個是動作、另一個則是路徑。在實務上我們會這樣問:「你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哪裡?待會會經過哪些地方?會做什麼動作?」
- 選擇:選擇是由能力和意願共同組成,注重客觀能力也在意主觀想法。所謂的客觀能力指的是「你在當下到底能不能安全完成動作/路線?」這看的是當事人當下的條件和狀況,而主觀意願談的是「你想要這樣做嗎?你到底想做什麼?」
這個過程未必是程序性的,也可以是同時發生在某個動作當下。當事人藉由自身與環境互動而產生的反饋,同時在執行這三個面向的思考與決策。
這些過程的出現其實正代表著一件事情:「與那種漫不經心、嬉戲打鬧的遊玩不同,我們是認真的把它 (跑酷) 當成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