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蘇軾

2022/06/15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1-2-7蘇軾

一、生 平
1.胸懷大志,早立功名
蘇軾的啟蒙教育得力於母親程氏甚多。某日,蘇軾聽母親講述後漢 范滂(ㄆㄤ)面對宦官亂政、殘害忠良的亂象,不畏權勢冒死進諫,最後被迫害而死的故事後,決意以捨身從道的范滂自許,便問母親:「如果我長大變成范滂那樣的人,您容許嗎?」母親讚許的回答他:「你能當范滂,我難道不能當范母嗎?」顯見蘇軾不凡的抱負。
宋仁宗 嘉祐元年(西元一○五六),蘇軾與弟弟蘇轍隨父親蘇洵赴汴京。二年春,兄弟二人同科進士及第。當時的考官歐陽脩曾向好友梅聖俞稱讚蘇軾道:「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我應該避開,好讓這個人早一點出人頭地)而蘇軾日後的文學成就,也確實不負歐陽脩所望。
2.反對新法,上書皇帝
宋神宗 熙寧二年(西元一○六九),王安石開始實行新法。四年二月,蘇軾看見新法執行的缺失,直率的他義憤填膺,當時雖位卑權小,卻寫了九千多字的〈上神宗皇帝書〉論朝政得失,因而得罪了王安石。蘇軾知道自己不可久留於朝,於是自請外調,歷任杭州、密州、徐州地方官,期間於各地興修水利,深受百姓愛戴。
3.烏臺詩案,飽受折磨
漢 唐時代,中央政府設有御史臺,職掌對百官貪贓不法情事的糾舉彈劾,相當於今日的監察院。《漢書.薛宣朱博傳》:「御史……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因此後世又稱御史臺為「烏臺」、「烏府」或「烏署」。
宋神宗 元豐二年,四十四歲的蘇軾任湖州太守,所上表文中有:「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其中「新進」、「生事」等語意帶諷刺,令支持新派者不滿,收集其多篇詩、詞、文加以曲解,誣陷其譏諷朝政。不久將他押解入京,關入御史臺獄。蘇軾於獄中飽受酷刑逼供,後因御史臺查無實據,加上朝中耆(ㄑㄧˊ)老張方平、范鎮等人上書營救,兼以神宗愛才,才於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結案,貶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
4.貶居黃州,躬耕於東坡
宋神宗 元豐三年至七年間,蘇軾貶居黃州,擔任閒官。初至黃州時,並沒有安身之處,幸得太守徐君猷(ㄧㄡˊ)禮遇,借居定惠院,後遷至城南臨皋(ㄍㄠ)亭。在黃州期間,蘇軾曾寫信給朋友:「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ㄐㄩˋ)(草鞋),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則自喜漸不為人識。」抒發自己擺脫聲名之累,趨向豁達的心情。元豐四年,賴友人之助,於東坡闢地躬耕,隔年於東坡之側建堂,自書「東坡雪堂」為匾額懸掛,並自號東坡居士。徐太守敬重他的人品與才華,沒有多加管束,蘇軾才得以暢遊黃州。在這約四年的時間,留下〈記承天夜遊〉、〈赤壁賦〉、〈定風波〉、〈念奴嬌〉、〈寒食詩帖〉等名篇,文章、詩詞、書法的成就都達到最高峰。蘇軾自烏臺詩案死裡逃生後,貶居至黃州,在黃州山水中修養心靈,使自己的心境更臻於成熟。
P117-2
5.宦海浮沉,文窮而後工
烏臺詩案後,蘇軾宦途困頓,雖也曾奉召還京,頗受重用,但因為屢遭新舊兩黨攻擊,多次自請外調,曾任汝州、杭州、定州地方官,後被貶至惠州、儋州等地。宋徽宗 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一),蘇軾獲赦從儋州北歸,途經鎮江 金山寺,看到當年畫家李公麟為他所繪的一幅畫像,不禁寫下〈自題金山畫像〉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 惠州 儋州。」總結其一生,既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在這三州期間,是蘇軾生命中最困頓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峰期,更是他對人生意義體會最深刻之際。
二、趣聞軼事
1.發憤立志
蘇軾年少聰明,博覽群書,曾在門上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某日,有位老翁拿了一本書來向蘇軾求教,蘇軾翻書一看,多半是他不懂的古文,於是感到十分慚愧。老翁離去後,蘇軾便分別在對聯前加上「發憤」和「立志」,變成了「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從此虛心求學,不再自滿。
2.東坡肉
哲宗 元祐四年(西元一○八九),蘇軾任杭州知州。他到任後,興修水利,使農民免受水災和乾旱的威脅,當地的百姓都很感激他。過年時,百姓們特地抬著自家宰殺的豬肉去向他拜年。蘇軾接受了大家的美意,並請廚師將這些肉切成方塊,燜(ㄇㄣˋ)得香噴噴的,然後按照西湖的民工名冊,每家一塊,分送給大家過年。大家都誇讚他真是個賢明的父母官,並將他送來的豬肉稱為「東坡肉」。
3.講究飲食
蘇軾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精於烹飪的美食家。他曾寫〈豬肉頌〉:「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音ㄧㄢˇ,覆蓋)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軾可以對平凡的豬肉情有獨鍾,花許多時間慢火烹調,也可以為了吃美味卻有毒的河豚而冒生命危險。常州有一位秀才善燒河豚,請蘇軾品嘗,全家都希望聽到蘇軾的讚美,但蘇軾卻只是無言大啖。正當失望之時,蘇軾忽然說:「值得一死。」全家大喜。其實,蘇軾對飲食的講究,源於他懂得享受生活的情味,再艱困的環境也無法磨滅他對身邊人事物的珍惜與欣賞。
P117-3
4.執鐵板銅琶
蘇軾有位幕士善於唱歌。蘇軾問他:「我的詞與柳永的詞相比,有何不同?」幕士回答:「柳永的詞只合十七、八歲的女孩子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您的詞必須由關西大漢執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聽了此妙喻,蘇軾不禁大笑。
5.蘇堤春曉
位於杭州 西湖的著名景點「蘇堤春曉」,自古即深受遊客喜愛。蘇堤是蘇軾於杭州任內,用疏浚西湖挖出來的淤泥所構築的堤防,長達二.八公里的堤防總計有六座拱橋,並在堤上以一株柳樹間隔一株桃樹的方式植栽,鋪陳出春天來臨時的桃紅柳綠,自古即有民謠云:「西湖景致六條橋,一枝楊柳一枝桃。」杭州人為了紀念蘇軾對西湖的貢獻,就把這道美麗的堤防喚作「蘇堤」。且後人在蘇堤南端設立了蘇東坡紀念館,設有一尊蘇軾的雕像,並展示蘇軾在杭州時的政績及詩文創作。
▲蘇堤
6.蘇軾與佛印
佛印是宋代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號。蘇軾和佛印是很好的朋友,兩人常相往來。茲選錄以下二則故事,一窺兩人機趣橫生的友誼。
⑴坐姿像什麼
有一次,蘇軾與佛印禪師一起坐禪。蘇軾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的坐姿像什麼?」佛印點頭讚道:「像一尊佛。」蘇軾心滿意得,佛印反問他:「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什麼?」蘇軾毫不考慮的回答:「像一堆糞!」佛印聽了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
蘇軾回家後,高興的告訴妹妹:「我今天贏了佛印禪師!」蘇小妹頗不以為然:「哥哥,其實今天輸的是你。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糞,所以才視禪師為糞。」
⑵一屁打過江
有一次,蘇軾學禪有所領悟,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詩成,頗為得意,命童子過江到金山寺,將詩送給佛印。佛印見詩後,批了字,叫童子帶回給蘇軾。蘇軾打開一看,只見詩後寫了一個「屁」字,不禁大怒,過江找佛印理論。到了金山寺,卻見佛印早在門板上題詩云:「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軾見了深覺慚愧,便回去了。
P117-4
三、文藝成就
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詩、詞、書法、繪畫均表現非凡。
1.散文:共四千二百餘篇,繼承了歐陽脩流暢平易的文風,特色為「汪洋宏肆」。他曾說:「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以「行雲流水」喻文字組織條理自然。而其小品隨筆開明 清小品文的先聲。
2.詩:現存二千七百餘首,以七言見長。創豪放風格,影響後世深遠。與黃庭堅並稱蘇 黃。
3.詞:三百餘首,以「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魄力擴大詞的意境,突破音律,注入雄健清剛之氣,使詞的風格多變。其詞首開豪放之風,影響辛棄疾、陸游諸家。與辛棄疾並稱蘇 辛。
4.書法: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主張「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與蔡襄、黃庭堅、米芾(ㄈㄨˊ)並稱宋四家。
5.繪畫:師學文同(北宋畫家)又自具風格,善畫竹石,主張「神似」、「傳神」,講求神韻,為「湖州畫派」(以「竹」為表現對象的畫派)始祖之一。
四、作品欣賞
1.散 文
●前赤壁賦(節錄)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②,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③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④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⑤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客曰:「……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⑥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注釋】①既望:農曆十六日。②少焉:過一會兒。③斗牛:星名。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④葦:一種船身窄長如葦草的小舟。⑤馮虛:凌空、飄浮空中。馮,音ㄆㄧㄥˊ,登、乘。⑥匏樽:以乾匏(一種葫蘆)製成的酒器,後泛指一般酒器。匏,音ㄆㄠˊ。
【語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下的江面乘船遊覽。清涼的風緩緩吹來,水面上平靜無波。我端起酒杯勸客人喝酒,朗誦《詩經》的〈明月〉篇,唱著〈窈窕〉一章。不久,月亮從東邊的山頭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濛濛的水氣籠罩著江面,水色天光相連成一片。我們任憑小船到處漂蕩,越過茫茫無際的江面。在這曠遠的江面上,船像凌空駕風飛行,不知道到哪才停下。只覺輕飄飄的,像是脫離俗世獨自生存,飛升成仙。……客人說:「……何況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魚砍柴,與魚蝦做伴,與麋鹿交友,駕著一艘小船,拿著葫蘆做的酒器互相勸酒。人生就像蜉蝣寄居在天地間一樣短暫,渺小得像遺落在大海裡的一粒米。哀嘆生命如此短促,羨慕長江無窮無盡。希望能和神仙一起遨遊,能伴隨明月長相終老。我知道這不可能輕易實現,只好把滿腹感慨寄託簫聲,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他說:「你知道水和月的流轉嗎?江水雖不停的流,卻不曾消失;月亮雖有圓缺,本身並沒有增減。若從變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不曾一瞬間不變;若從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的,又何必羨慕什麼呢?況且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其主,如果不屬於我的,即使是一點點也不可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林間的明月,用耳朵聽便成為悅耳的聲音,用眼睛看便成為美好的景色。沒有人會禁止你去取,又可無止盡享用,這是自然的無盡寶藏,也是我和你可共同享受的。」
P117-5
2.詩
⑴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語譯】廬山從正面看是綿延的山嶺,從側面看就成了高聳的山峰,由遠近高低的不同角度觀賞,山的形狀也就有所差異。人們無法看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為自己身在其中。
⑵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語譯】水面上的荷花已經凋謝,連可以撐雨的荷葉也已經枯萎,但是看那菊花,儘管秋風摧殘,還挺立著可以傲抵寒霜的枝條。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得,就是這橙黃橘綠的秋末冬初時節。
P117-6
⑶和子由澠(ㄇㄧㄣˇ)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①嘶。
【注釋】①蹇驢:跛足、駑劣而弱小的驢子。蹇,音ㄐㄧㄢˇ。
【語譯】人生四處飄蕩的旅程究竟像什麼呢?應該就像飛翔的鴻雁在雪地駐足暫歇。偶然留下的一痕半爪,等鴻雁飛走了,哪裡還會計較牠的腳印留在何處呢?當初寄宿處的奉閑老和尚已經過世,他的骨灰安放在寺裡新建的靈骨塔。當年禪房的牆壁已經毀壞,再也看不見舊日壁上的題詩。還記得當年坎坷艱辛的旅途嗎?那時經過了漫長的旅途,人已疲累,瘦弱的驢也無力的嘶鳴著。
3.詞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①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②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①吟嘯:吟詩與嘯呼。②料峭:形容風冷。峭,音ㄑㄧㄠˋ。
【語譯】不要聽風穿樹林、雨打樹葉之聲,不妨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比騎馬更加輕鬆,還有什麼好怕的!任憑它風吹雨打,我願穿著蓑衣度過一生。  冷冷的春風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夕陽斜照,好像在迎接我。回去時,回頭看向來時淋雨的地方,沒有什麼風雨,也沒有天晴。
4.書 法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行書〈黃州寒食詩帖〉(局部)
【原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
〈黃州寒食詩帖〉,簡稱〈寒食詩帖〉,又稱〈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世稱天下第一行書為東晉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第二為唐代 顏真卿的〈祭姪文稿〉)。元豐五年(西元一○八二),蘇軾貶居黃州三年後,於四月的寒食節,寫下兩首五言詩──〈寒食雨〉,記錄自己在寒食節後,心情惆悵孤獨,感嘆歲月逝去,抒發人生之嘆。〈寒食詩帖〉即是蘇軾以行書寫下此二首詩的書法作品。
P117-7
五、古文運動與唐宋古文八大家(可搭配書末附件「唐 宋古文八大家檔案庫」圖卡)
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脩、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合稱為唐 宋古文八大家。
他們希望恢復秦、漢時剛健樸實的寫作風格,同時要求文章必須具有實用的價值,能教化社會大眾,避免只注重文辭的華美,卻忽略內容的充實。
唐 宋古文八大家所寫的文章,講究氣勢與力量,善於將敘事、抒情、議論等寫作方法融合在一起,作品文筆流暢,又具有深刻的內涵。
1.古文運動
⑴「古文」的定義
古文就是散文,必須言之有物,不追求語句對偶,無論敘事、抒情、議論,表現形式自由不拘,文章語言接近口語。
⑵唐宋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為唐、宋兩代改革文章體裁的運動,主要目的在反對過度要求排偶、用典故以及聲律和諧,缺乏實用價值的駢體文。
初唐 陳子昂開風氣之先,寫作質樸平實的散文。天寶年間,李華、元結、柳冕等人繼起,倡導古文,成為古文運動的先驅。之後,唐代最重要的古文運動領袖韓愈和柳宗元,高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提出了古文運動的理論綱領,劉禹錫、白居易、元稹、李翱等人積極參與,使古文運動進入成熟與興盛的時期。
北宋初,柳開等人反對晚唐 五代駢體文再度流行的頹靡文風。北宋中期,歐陽脩為文壇領袖,主張文章要切於事實,不空談,使散文更具表達力和生命力。他寫作大量散文,並獎掖後進,提拔王安石、曾鞏、三蘇等人,將宋代古文運動推向高峰。
2.唐宋古文八大家簡介
明初歷史學家朱右選取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脩、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這八人的古文為《八先生文集》,是「八家」名稱之始。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中,唐 宋文章也取此八家。明末的茅坤,承續前人,亦選輯這八人的文章,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因為此書流傳甚廣,故唐 宋古文八大家之名從此通行於世。從明代學者對這唐 宋八家文章的推崇後,後代講論古文者皆以此八家為宗。
⑴韓 愈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 河南人,為「唐 宋古文八大家」之首。蘇軾稱讚他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文章氣勢宏大、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或抒情,均具獨特風格,名篇有〈師說〉、〈馬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
P117-8
⑵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 河東人。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豔文風,提倡質樸流暢的散文,以山水遊記聞名,名篇有〈永州八記〉、〈捕蛇者說〉、〈蝜(ㄈㄨˋ)蝂(ㄅㄢˇ)傳〉等。
⑶歐陽脩
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宋代散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反對浮靡雕琢、怪僻晦澀的「時文」,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的散文,名篇有〈醉翁亭記〉、〈秋聲賦〉、〈縱囚論〉等。
⑷曾 鞏
曾鞏,字子固,頗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脩賞識,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敘,名篇有〈墨池記〉等。
⑸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後人稱王荊公。散文峭直簡潔、富於哲理、筆力犀利,開創並發展了說理透闢、論證嚴謹、邏輯周密、表達清晰,熔敘事和議論於一爐的獨特散文文體,名篇有〈傷仲永〉等。
⑹蘇 洵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和其子蘇軾、蘇轍被合稱為「三蘇」。散文繼承了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主要是史論和政論,形成雄健風格,語言明暢,反覆說理,頗具戰國 縱橫家的色彩。著有《嘉祐集》,名篇有〈六國論〉、〈辨姦論〉等。
⑺蘇 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文風汪洋宏肆,自然流暢,長於說理論辯;詩詞風格豪放。卒後追諡文忠,後人稱其為蘇文忠公,名篇有〈赤壁賦〉、〈記承天夜遊〉等。
⑻蘇 轍
蘇轍,字子由,為蘇軾之弟,晚年自號潁(ㄧㄥˇ)濱遺老。蘇轍為文以策論(對策與議論文)見長。蘇軾說他:「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名篇有〈黃州快哉亭記〉、〈上樞密韓太尉書〉等。
篇章導讀補充
一、《東坡志林》
亦稱《志林》,收錄蘇軾自宋神宗 元豐年間至宋哲宗 元符年間的雜說史論,共二百零三篇。內容廣泛,文章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足可體現作者行雲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為晚明小品文的濫觴,亦對研究宋代文、史及蘇軾生平大有助益。
二、張懷民住在承天寺的原因
元豐六年,張懷民被貶至黃州,擔任主簿。蘇軾與張懷民兩人初期處境相似,都沒有公家宿舍可住,蘇軾曾暫住定惠院,張懷民則住在承天寺。
作者介紹補充
●「東坡」稱號的由來
蘇軾謫居黃州第二年時,生活日益困苦,友人於是申請荒地數十畝,讓蘇軾躬耕其中。這塊荒地是郡城舊營地的東面,故稱為東坡。隔年蘇軾於東坡上築東坡雪堂,並自號東坡居士。另有一說,認為蘇軾自號東坡,是因傾慕白居易。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於城東山坡上種花,將其地取名為「東坡」。蘇軾景仰白居易,故以東坡為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安咕醬
安咕醬
謝謝朋友一起的樂活、慢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