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狂與失去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起來是個憤世嫉俗的標題,如果你對標題中的父母跟自己的解讀是對立的兩者的話。但我在這邊要探討的,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這邊的自己是指父母本身。
之所以想到要探討這個,也是因為我即將為人父母。得知有孩子在老婆肚子的那一刻,總是喜悅,卻也同時在心裡深處生起幾絲悵然。
悵然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從很多朋友同學的FB、IG還有他們的甘苦談整理了一下,在腦海中image traning ,我知道我接下來的生活,勢必要圍繞著這個小妞身上,看著他哭,清理他的大便,洗著他的衣服,三不五時餵著他,帶著他去打疫苗,生病時要帶著他去看醫生,第一次聽他叫爸爸,天氣好帶出去遛小孩,生活中買的東西都是他的東西,要去申請生育補助跟育兒津貼,開始想著什麼時候去排幼稚園,還有學區是上哪間小學等等。
打完以上一大串後發現,已經開始沒有自己,直到他可以開始獨立自主生活,才算功德圓滿。
換位思考後,原來我的父母也是一樣,三十幾年都是繞著我們轉,永遠擔心我們,賺的錢永遠都是貼補家用,花在我們身上。也就因此,他們合理化了情緒勒索,他們辛辛苦苦養這個家,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我們該聽他們的話,就算長大了也要這樣,不然不孝。
看起來勢必要一直嘮叨我們到老,只要不順他們的意。我一直都希望我過好自己的生活,我也可以過好自己的生活,我好希望他們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他們終於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了,小孩大了。但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們忘記自己,或是從來沒有探索過自己,讓他們過自己,他們不會。
因為早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放掉自己,專心的照顧這個家,或著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自己了,所以只好投影在我們身上。
我爸媽是個傳統台灣戰後世代,那個年代的人只求趕快出去工作餬口,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也因此,我爸有個遺憾,也希望能給自己小孩很高的教育資源,把自己心中沒有書讀的遺憾補上。醫生是這個社會中地位最高的職業,高中時總是希望我能好好讀書考上醫科,但事與願違,我不是那塊料,所以直到現在他還是在怨嘆我高中都在玩社團不好好唸書,即使唸的是師大,他依舊不滿足。
但我現在好像懂了,他沒有了自己,只能投影在我們身上,或著說我們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投資,自己的投資沒有照著自己的劇本走,當然惆悵。
也因為即將迎來新生命,我也常常幻想我們家小妞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跟我一樣喜歡重機,一樣喜歡練拳,喜歡的話我要帶著他去騎,把他帶在身邊練拳等等,我想把我喜歡的一切知識交給他,或著說,想盡辦法讓他耳濡目然喜歡我喜歡的東西。
沒錯,我知道我現在不能做這些事情,我要把一切心力跟時間花在照顧小妞身上,我也做了一樣的事,我把我不能做或是做不到的事情投影在他身上,我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喜歡什麼就在幻想這些。
明明自己身為教職,我們的天職就是陪著學生探索他們的興趣跟職涯,雖然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教育制度無法百分百讓學生探索到他們真正喜歡的事物,但我們做的就是陪著他,問他未來,看他的專長是什麼,引導到理想的地方。
看來如同我的父母,我也犯了一樣的毛病,正準備控制我們家小妞,讓他過著我想過的生活。控制著孩子,只希望他們過著我們想過的生活。
想到這,我應該時常提醒自己,陪著孩子探索他們的人生,等到他們可以獨立自主後,我們過著自己的生活。
如同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好好過著自己的生活。
avatar-img
3會員
9內容數
在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的現在,在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的代表權上誰也不讓誰,同時全世界只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中國,對於自己才是唯一中國的中華民國,但全世界卻只認識台灣的當下,其他的平行宇宙,是否,也是如此霧裡看花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八分之一的家長】   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有感於現在學生和父母的狀態讓我心生恐懼,所以我那時就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先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因為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實在是太簡單了,完全不用思考,要脫離這個範疇,需要時時刻刻保持理智,才有機會成功。      我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八分之一的家長】   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有感於現在學生和父母的狀態讓我心生恐懼,所以我那時就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先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因為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實在是太簡單了,完全不用思考,要脫離這個範疇,需要時時刻刻保持理智,才有機會成功。      我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