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午後彌撒》:我的孩子是殺人犯,但我愛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喪子之痛真能被治癒、受害者家屬真能原諒加害者家屬嗎?

一樁殘忍的高中校園槍擊案中,一名兇手槍殺十位學生,從此撕裂無數幸福家庭,其中包含傑(Jason Isaacs 飾)、蓋兒(Martha Plimpton 飾)夫婦,他們的兒子伊凡不幸成為槍下冤魂。同樣為此撕心裂肺的家庭還有理查(Reed Birney 飾)與琳達(Ann Dowd 飾),只不過不同的是,他們的兒子海登是槍擊案兇手,那天殺害眾多同學後飲彈自盡。

這是電影《午後彌撒》(Mass),但本片重點並非命案本身。

電影開場便已是槍響過後六年,在一處靜謐鄉間的教堂裡,工作人員忙著布置一間小房間,似乎正等待誰的到來。原來在治療師鼓勵下,這二對夫婦由律師安排決定見面。儘管六年過去,傷痛好像不曾減少,反而隨著思念加乘倍增。他們皆對接下來的會面懷揣不安,受害者家屬提早抵達教堂卻遲遲不願進去,反而選擇在附近反覆繞圈──這樣做真是對的嗎?

raw-image

會面時間開始,雙方先是彬彬有禮向對方問候,送上親手做的花束,親切地問著「最近好嗎?」、「從哪裡來?」、「如何前來?」此般不具殺傷力的話。禮節做足,不著邊際,即使彼此都清楚明瞭會談目的,但都對是否要真正切入主題、焦心猶豫著。

隨著對話接續,溝通逐漸接近核心,人們的內心也隨之鋪展,各方期待在這場對話中「聽見什麼」便就清晰可察。受害者家屬控訴對方沒有及早發現兇手的不正常,在他沉迷電腦遊戲時沒有發現暴力傾向。受害者家屬還說,就是因為你們沒有花時間陪伴他,才會造成人格難以挽回的偏差。加害者家屬則說,我們已盡了一切力氣幫助他,關懷他,卻只是換來一次次拒絕,我們無力,但絕非無為。

坦白而言,受害者家屬想見到的,不是加害者家屬解釋自己兒子的正常,解釋自己與兒子關係的好與壞,而是看見加害者家屬的痛苦,並且要他們比自己加倍痛苦。然而,百口莫辯的加害者家屬難道不痛苦嗎?喪子之餘還得承擔輿論撻伐與自我懷疑,在眾人哀悼十人時,他們哀悼十一人,而且還得偷偷哀悼,被迫噤聲,被迫沉默,這便是加害者家屬面臨的困境。可以理解地,「同理加害人」對受害者家屬來說,是太困難、太不符合人性的要求,這也都在對話中,誠實而赤裸裸地展現。

raw-image

編劇對兩對夫婦的人設安排也相當巧妙,加害者母親琳達的表情總充滿著悲傷與不安,然而她主動示好,勇於送花表示心意,在言語中對自己是否冒犯一再游移,她也從不避諱談論那些事實。相對地,丈夫理查則一襲體面襯衫,不輕易說出內心話,因為兒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他多疑,防備心重也難以攻破(例如他堅持不苟同美國應實行槍枝管制,儘管他似乎最沒有立場如此說),悲傷在不同人身上長出了極為不同的樣貌。

另方面,受害者家屬傑與蓋兒之所以參與這場對話,原意在於傾聽和原諒,他們一再提醒自己不要讓對話成為質問,但一次次對話間依然按捺不住情緒。對他們而言,他們想將兇手標籤為「問題少年」或「有生理疾病」,且都是因為加害者家屬管教無方無愛,因而導致孩子成長扭曲,彷彿如此才能讓自己兒子之死不至於「沒有原因」,這也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釋。然微妙的是,加害者家屬同樣也是受害者,他們不願讓步,不願輕易定調,儘管「養出一個殺人犯兒子」是如此令人心寒,但他們全心付出,全心去愛,不亞於任何一個父母。

「為什麼我的孩子是殺人犯?」──他們何嘗不想知道答案?

raw-image

《午後彌撒》是部值得新人導演觀摩的絕佳出道作,本片編導法蘭克南茲(Fran Kranz)為演員出身,首執導演筒便驚艷日舞影展。全片幾乎都只在單一小場景,並以複雜對話推進劇情發展,因此資金可控,場面調度的困難與複雜度有限,執行上較適合新人導演。話雖如此,拍攝難度並不一定較低,正因觀眾不會被其他排場或過多場景所干擾分心,困難度從技術面轉移至片子節奏的掌握,對白緊湊與否,吸引人與否,便將極受考驗。

在該層面上,本片成果可圈可點。近二小時片長令人看得全神貫注,便是因為導演在對白中塑造立體與真實的人物性格。受害者與加害者二方,在許多作品中可能淪為對立面的扁平設定,《午後彌撒》透過對話的有機性探尋角色深度,不讓議題流於表面──有時控訴,有時示弱,有時模糊迴避,有時直戳痛處。當來回攻防太累了,就說真心話吧。

只有敞開心門,才有可能治癒。

「室內多話」的呈現方式,有些類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2011 年的作品《今晚誰當家》(Carnage),而父母這般「我的孩子是惡魔」的震驚與孤立,則令人想起另一部電影《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但《午後彌撒》在這些既有題材中走出耳目一新的模樣,它不偷懶地將誰的自白寫成辯解,而是點名「每人皆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

raw-image

二小時前,觀眾可能對這般結論不以為意,但觀看雙方全程對話後,才會透澈明白所有人的故事──他們的位置,他們付出的心力,以及他們承擔的罪孽和苦痛──無法輕易怪罪任何一人,這或許是更教人悲傷的事。

片中一幕戲讓我印象深刻:當受害者家屬終於選擇原諒加害者家屬,他們哽咽地說:「我擔心……如果我原諒你,我就會失去他。」事實上,寬恕雖好,但強求不來,電影中這對夫婦花了六年的時間,他們可能經歷無數心理治療,無數自我質疑,願意和加害者家屬會面這件事,其實便極具勇氣。他們曾懷疑這場會面是否是一次再挖創傷,但再不願道別的人終究已然遠去,再難熬的悲傷終需收尾(closure)。

《午後彌撒》裡的這場對話便是收尾,不是不思念了,不是不痛苦了,而是生活總得過下去──寬恕,是放下,而非背叛。

raw-image
全文劇照提供:好威映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殺人紀念日》是本心理變態的驚悚懸疑小說,檯面上的家庭相處關係宛如一般日常生活,但檯面下的種種操作可謂光怪陸離、詭譎恐怖。雖然此書有被比喻為《史密斯任務》,但夫妻二人間的互動自始沆瀣一氣,並且有小孩的介入更添了數分不確定性,反倒像前些時期當紅的《間諜家家酒》。
Thumbnail
《殺人紀念日》是本心理變態的驚悚懸疑小說,檯面上的家庭相處關係宛如一般日常生活,但檯面下的種種操作可謂光怪陸離、詭譎恐怖。雖然此書有被比喻為《史密斯任務》,但夫妻二人間的互動自始沆瀣一氣,並且有小孩的介入更添了數分不確定性,反倒像前些時期當紅的《間諜家家酒》。
Thumbnail
近半年香港電影狀態大勇,不但有多齣電影大破票房紀錄,精彩的電影也一齣接一齣上映。《正義迴廊》上映後口碑載道,其實我在上映第一週便已經看了,先旨聲明,這是一齣重口味電影,戲中有許多殺人和裸露場面,所以是三級片啦。 電影取材自2013年在香港發生的弒雙親案,當年兇手殺死父母後,竟然在網上建立一個名為“失
Thumbnail
近半年香港電影狀態大勇,不但有多齣電影大破票房紀錄,精彩的電影也一齣接一齣上映。《正義迴廊》上映後口碑載道,其實我在上映第一週便已經看了,先旨聲明,這是一齣重口味電影,戲中有許多殺人和裸露場面,所以是三級片啦。 電影取材自2013年在香港發生的弒雙親案,當年兇手殺死父母後,竟然在網上建立一個名為“失
Thumbnail
我不知道大眾對法律人的印象如何、認為他們擁有怎樣的信念,但我對「真相」與「正義」,始終是疑惑、搖擺不定的。看到被害人所受到的苦難,以及特定人或利益團體的冷言冷語時,覺得「人權」聽來格外戲謔;看到因種族、階級、性別等結構性的歧視、冤抑時,又是滿滿的氣憤與無奈。
Thumbnail
我不知道大眾對法律人的印象如何、認為他們擁有怎樣的信念,但我對「真相」與「正義」,始終是疑惑、搖擺不定的。看到被害人所受到的苦難,以及特定人或利益團體的冷言冷語時,覺得「人權」聽來格外戲謔;看到因種族、階級、性別等結構性的歧視、冤抑時,又是滿滿的氣憤與無奈。
Thumbnail
紀錄片:《緝兇英雄:巴黎連環殺人事件》一開始用一首法國歌”le temps de l’amour”中譯:「愛的時光」拉開序幕。 一位母親開始回憶她女兒被殺害的那晚…. 無數的美麗女孩在巴黎街頭、公寓遇害,兇手身分一直是個謎,直到DNA檔黨後才破案。 但即使證據確鑿,他還是否認行兇。 他:是 他:是
Thumbnail
紀錄片:《緝兇英雄:巴黎連環殺人事件》一開始用一首法國歌”le temps de l’amour”中譯:「愛的時光」拉開序幕。 一位母親開始回憶她女兒被殺害的那晚…. 無數的美麗女孩在巴黎街頭、公寓遇害,兇手身分一直是個謎,直到DNA檔黨後才破案。 但即使證據確鑿,他還是否認行兇。 他:是 他:是
Thumbnail
《尋人啟弒》是值得一看的驚悚懸疑佳作,它借用真實事件,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也表現愛與死亡的衝突矛盾,使人深深著迷於電影氛圍。如果殺人者的犯案動機可以輕易得到合理化,並且成為慾望發洩管道,那麼捍衛人性與人權的正當性都將動搖,再也無法站得住腳。
Thumbnail
《尋人啟弒》是值得一看的驚悚懸疑佳作,它借用真實事件,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也表現愛與死亡的衝突矛盾,使人深深著迷於電影氛圍。如果殺人者的犯案動機可以輕易得到合理化,並且成為慾望發洩管道,那麼捍衛人性與人權的正當性都將動搖,再也無法站得住腳。
Thumbnail
Apple TV+的電視劇從來不算熱門,早前免費訂閱一年時,我也只在Apple TV+看過兩齣電視劇,一齣是《靈異女僕》,一齣是《捍衛我兒》(Defending Jacob)。 《捍衛我兒》是八集完的短劇,由美國隊長基斯·伊雲斯主演,他當然是吸引我看此劇的元素,但另一個原因還是這齣劇的劇情。 劇
Thumbnail
Apple TV+的電視劇從來不算熱門,早前免費訂閱一年時,我也只在Apple TV+看過兩齣電視劇,一齣是《靈異女僕》,一齣是《捍衛我兒》(Defending Jacob)。 《捍衛我兒》是八集完的短劇,由美國隊長基斯·伊雲斯主演,他當然是吸引我看此劇的元素,但另一個原因還是這齣劇的劇情。 劇
Thumbnail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已經不乏有不少人寫過相關的影評,但對我來說,我想寫的不是影評。影評是一個人看完一部作品後,綜合自己所見所思的主觀產物,但紀錄片不一樣,比其電影的故事,它更像在說故事,甚至於,它就是故事。因此,我想說的是反省,也想說感受。
Thumbnail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已經不乏有不少人寫過相關的影評,但對我來說,我想寫的不是影評。影評是一個人看完一部作品後,綜合自己所見所思的主觀產物,但紀錄片不一樣,比其電影的故事,它更像在說故事,甚至於,它就是故事。因此,我想說的是反省,也想說感受。
Thumbnail
死刑犯是什麼東西?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言,死刑犯甚至都不是個東西,然而對導演李家驊而言,死刑犯首先是人,而且是有故事的人,為此,他希望用《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讓觀眾看到死刑犯們的故事,然而在訴說他們的故事時,他也意外觸碰到了那些有意無意存在的空洞,有的是存在而被拍攝到的,有的是拍攝過程製造出來
Thumbnail
死刑犯是什麼東西?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言,死刑犯甚至都不是個東西,然而對導演李家驊而言,死刑犯首先是人,而且是有故事的人,為此,他希望用《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讓觀眾看到死刑犯們的故事,然而在訴說他們的故事時,他也意外觸碰到了那些有意無意存在的空洞,有的是存在而被拍攝到的,有的是拍攝過程製造出來
Thumbnail
主角懷有身孕的未婚妻被殺了 而且兇手手法極其殘忍 主角利用職務之便 決定私法正義 兇手又二度犯案 還彈琴敷臉 一副殺人已然溶入生活化那樣輕鬆愜意 主角來到兇手家中發現未婚妻的戒指 確定所追蹤的犯人中 這一位就是兇手  警察也循序找到兇手工作開娃娃車當司機的地方盤查 兇手也意識到危險 打算幹最後一
Thumbnail
主角懷有身孕的未婚妻被殺了 而且兇手手法極其殘忍 主角利用職務之便 決定私法正義 兇手又二度犯案 還彈琴敷臉 一副殺人已然溶入生活化那樣輕鬆愜意 主角來到兇手家中發現未婚妻的戒指 確定所追蹤的犯人中 這一位就是兇手  警察也循序找到兇手工作開娃娃車當司機的地方盤查 兇手也意識到危險 打算幹最後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