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夢想中的高中生活是什麼?」眾人的回覆,往往脫離不了交個知心懂你的朋友、和一群死黨們一起打鬧、一起瘋;談一場酸酸甜甜的戀愛;或是參加校隊、玩社團,寫下一篇篇精彩熱血的故事。
高中生嚮往的似乎大多數是友情、愛情、社團,那課業呢?那未來呢?
根據調查,高中為定向的重要階段,對未來與發展理應充滿了憧憬與嚮往,但在台灣高中生的口中,為何聽不太到對未來的期待?
大部分的高中生對於高中生活都有許多美好的想像,例如和同學一起玩社團、參與活動。(攝影者/李宜璟)
一、青少年必經之迷茫?
依據心理學家艾立克遜(E.H. Erickson)提出之心理社會發展論的第五個發展階段,位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常常具有自我認定危機。
此時的青少年正在嘗試探索以找到未來的目標及學習自我負責,在對個人認同感到焦慮及迷茫時,也特別需要及重視社會認同,所以更容易受社會價值觀、家庭的影響,也相當重視人際關係。
而現今的台灣,許多學子參加許多探索活動、聽了許多長輩的建言,卻依然對於志向猶豫不決或毫無想法。
「某某科系未來比較有『錢途』啦!」「以後再想啦,你先好好讀書。」諸如此類的說法環繞在高中生們的耳邊,各式各樣的營隊帶著學生認識科系的授課內容,學校輔導課也會有對於性向及興趣的測驗。
可是台灣學生對於自我的認識足夠嗎?是家庭的問題,還是台灣社會的問題,抑或是世界發展趨勢的問題?
二、對西方教育體制的迷思
現今台灣社會普遍更認同歐美的教育方式,因此也有許多家長相繼送孩子出國讀書,相比於我們的「一路考」升學模式,他們更注重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孩子能更有效的追尋自己的夢想而非在大人們的安排之下走著自己都感到迷茫的路。
也許這一類對於國外教育天花亂墜的描述已經將大多數的莘莘學子給洗腦了,但是我們一直嚮往的歐美教育體制真的如我們所知道的一樣完美嗎?
稍稍深入了解美國的教育體制與社會風氣會發現,美國高中生待在教室的時間確實比我們少,但是原本留給他們 ”探索” 自我的時間其實大多數給了「補習班」。
沒錯,他們其實也盛行補習文化,為了考上如哈佛 牛津等頂尖名校許多學生從小就開始準備SAT考試。
在美國教育體制下的學生依然需要準備考試、補習(圖為示意圖)。(攝影者/林佑駿)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靠爬樹的本領評斷一隻魚,那隻魚會一輩子相信自己很笨。」
這個故事正好道出了現行教育體制最大的問題,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學生正面對著一模一樣的教育。在這樣的體制內我們無形中失去了很多天才,他們在學校裡為了排名努力學習,但並不見得知道自己的天賦所在,學校正在將一個個的孩子打造成思維僵化或者只會考試的學習機器。
學生們為了走進名校的光環而日以繼夜的努力著,但是卻鮮少有人會在意我們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或者,教會我們怎麼找到自己的志向。
三、人們嚮往的教育大國──芬蘭
若要說真正執行「多玩少作業」教育體制的國家,那就不能不說芬蘭。芬蘭被譽為教育制度最完善的國家,他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且擁有自己獨特的天賦。
芬蘭廣為人知的教育特色之一就是放棄了考試制度,因為學習的過程不應該由排名與競爭去填充,摒棄考試制度讓孩童學習的過程增添了快樂與自信,沒有標準化的測驗也沒有標準的答案。
他們換得的是創造力與想像力。
芬蘭的學生在更開放、自由的教育體制下,擁有培養創意的空間和時間(圖為示意圖)。(攝影/Sigmund)
芬蘭成功的教育背後高品質的師資團隊功不可沒。相較於大多數亞洲的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及薪水普遍偏低,芬蘭的教師擁有極好的待遇,他們認為,一個醫生能夠透過揮動手術刀來拯救生命,那麼老師則能夠透過教育觸及孩子的內心讓他們活出自己的人生。
因此芬蘭的教師應聘標準非常嚴格,而他們的教學手法相較於普遍依賴教師手冊的老師也更加自由及靈活。
也許這是一條台灣可以慢慢踏上的路途,整頓現有的師資品質,給予老師更大的活用空間,降低升學對考試制度的依賴……
四、新上路的課綱,有達到原有的目的嗎?
【學習歷程】
「不要讓高中生在高三時才在抱佛腳、是為了分攤他們的壓力」、「讓他們在過程中思考生涯定向」這是促使政府推行學習歷程檔案的理由。但根據調查,其實,不少高中生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是不符合他們需求的。
「學習歷程檔案,要顧好成績,又要顧好興趣發展什麼的,時間根本不允許。」關於最不符合高中生需求的制度,一名高中生這樣表示。雖然學習歷程的目的在於減輕壓力,幫助定向,但如上方同學所述,學習歷程非但沒有減輕壓力,還加重了高中生的負擔。
【自主學習】
每個學生所擁有的夢想、天賦以及興趣都不盡相同,所需要學的東西自然也會有所差異,而當每個不同需求的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內容,當然容易出現「現在學的東西對我沒有用、不需要」的想法。
因此,為了提供學生學習的選擇,並探索自我的興趣、能力,改變學生由被動吸收知識,轉為主動追求知識的學習模式,才有了「自主學習」。這樣看來,自主學習應會是個不錯的制度吧?
但,為什麼仍是有很多人認為這制度不好呢?或許是因為政策的落實,也或許是在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的我們,突然「重獲自由」,會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實際上,其實有學生會受到校方干涉,例如自主學習課拿來考試、趕課;或是不夠自由,或是沒辦法在校園自行活動被安排在指定教室,在調查中,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內容為增進鋼琴能力,卻被安排在沒有鋼琴的教室而無法好好進行。
而且就算校方干涉不多,仍是有許多人為了交差而做了自己沒有興趣、對未來沒有幫助的內容,或是為了使學習歷程更好看,刻意選擇與未來想就讀科系相關的內容,變成升學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初衷。
【多元選修】
「多元選修」是為了讓高中生銜接、認識大學,而辦關於外文、或是更深入的課程。但,總是會有所謂的「熱門課程」爆滿,造成有些人被抽到自己完全沒興趣的課程,像有一位學生曾說:「沒有選到第一志願,被抽到一個沒有興趣的越南文化」,又或是想選的已經選過,甚至是找不到自己有興趣的,各種原因造成選不到對自己有用的,形成一週兩節的選修好像是在「浪費時間」。
五、究竟為何會造成如此落差?
雖然學習歷程、自主學習、多元選修出發點皆很好,但在考試為重的環境下,學生容易將這些視為負擔,或是淪為升學的工具,失去了原本探索自我,自發主動的本意。
而且,新制度上路,即使學校提供了相關課程、講座、諮詢管道,但善用這些資源,並主動地去深入了解的學生仍少之又少,就如同前面所說,長期接受填鴨教育而後自由來得太快,在不夠了解的情況下也容易歸咎於制度。
因此,或許可以重新好好思考這些制度的價值,而不是一味地批評,畢竟,一個制度的價值,不單只是制度本身而已,而是需要制度下的人的配合,所以,當制度無法逼你去思考它的用意時,就得靠自己主動了!
六、我們可以做什麼?
現今社會中,不僅是教育,還有許多方面的制度都具有缺陷,但對未來的決定權真的不在我們手中嗎?走向他人所期盼的道路是出於無奈,還是害怕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和選擇可能擁有的結果?
害怕自己要獨自一人面對未來的感受想必是孤獨、手足無措的,如果你是家長,希望你能向孩子表達支持;如果你是學生,希望你能明白自己遲早要背負起人生全部的責任。
我一直很在意其他人,在意他們比什麼比賽、參加什麼活動,我很怕落在後頭,再也趕不上。
但隨著高一生活快結束,我突然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向,羨慕著他人宏闊的目標、試圖融入跟我完全不合的圈子,都使我在自己的道路上愈走愈慢。 我想,其實不用那麼害怕走上自己的路,畢竟在羨慕他人的同時,一定有也有人羨慕著自己。
青春就這麼一次,猶豫的同時年華不斷流去,儘管我現在還是會害怕退縮,我還是想跟自己說,勇敢做自己想做的就好,你因堅定而閃閃發光的身影一定是最美的。
這是其中一位來自新竹市某高中學生在調查中的回覆。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天天在上演,不及人的恐懼在成長的階段中慢慢被加強、深化,甚至讓整個世代產生焦慮。108課綱的立意良善,但若始終抱持著「考試最重要」的心態,改革的成效勢必打折。
在體制的改革中,需要我們的信念,整個社會的信念一步步轉變,當我們走出對「安定感」的依賴,慢慢放下對未知的恐懼,還有對「正解」的渴望——畢竟人生可沒有什麼正確解答——以及思考清楚自己想要的人生,體制的變革才能加速,並具有意義吧!
但這,需要你出一份力,一份願意改變自己的勇氣。
【高一亮孩記者/林佑駿、郭妤宣、李宜璟 專題報導】
「亮孩」是專欄作家,也是暢銷書作家,看看我們的「
暢銷好書」。
參考資料:
如果你認同我們的想法,可以按讚分享,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感想,若你認為此篇文章還有不足之處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