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剛剛好就好,不需要討好任何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某天搭捷運時,遇到了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我便立刻起身讓位給他們。有時候讓位的行為也是種無形的感染力,身旁的乘客看到我起身讓位,也趕緊立刻起身把位置讓給了這位媽媽。
看她提了大包小包的東西,便順手幫她接提了過來,讓她好領著兩個孩子趕緊在開車前坐好。
有了孩子之後,更能體會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的不便,加上那天又是下雨天又濕又冷,拎著大包小包帶孩子出門真的很不容易。
好不容易在人滿為患的捷運車廂,找到座位坐了下來後,以為終於可以稍稍喘口氣休息一下,結果兩個孩子一坐下來,居然就為了手中的「玩具」開始爭吵起來。
與其說是「玩具」,其實是放置悠遊卡的卡通票卡夾,原本票卡夾是哥哥拿在手裡的,弟弟看到哥哥拿,便哭鬧著搶著要自己拿。
那位媽媽的表情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媽媽越是叫他小聲點,孩子哭得越是大聲,哭到最後已經瀕臨歇斯底里崩潰狀態,媽媽的理智線也在此時跟著斷裂,氣急敗壞地大吼著:「再哭!下次就不帶你們出門了!」接著,她把「衝突禍端的肇事者」-票卡夾搶走,又補上一句:「通通都不准拿!」
多麼熟悉的場景,多麼熟悉的台詞,有了雙寶之後,對向這樣搶玩具吵架的場景,是再熟悉不過了,而當一時情緒上來時,最容易脫口而出的「威脅性語句」,也通常會是「再吵,就都不要玩了!」
雖然心裡明知道「威脅性語句」不好,雖然常常一說出口就立刻後悔,但是當孩子在大庭廣眾哭鬧時,不理他們不管他們怕被當成「恐龍父母」,好聲好氣勸說孩子通常會故意「變本加厲」,又沒辦法馬上帶孩子離開現場時,似乎真的也只能使出「大聲責罵」的下下策了。
被罵完的兩個孩子,瞬間安靜下來,但情緒依舊無法平復,仍然小小聲地啜泣著。於是,那位媽媽緊緊地摟著兩個孩子,
但那位媽媽接下來所說的那段話,也讓我深受感動。
「對不起,剛剛對你們發脾氣了,媽媽跟你們一樣,也是人,也會有情緒,也會有脾氣。你們當然有權利可以抒發情緒,我也知道東西被搶了會很難過生氣,但因為捷運是公共場所,你們這樣大聲吵鬧會影響到別人,我沒有好的方法可以讓你們安靜下來,所以才對你們這麼兇。我要很認真地跟你們說聲對不起,我還是很愛你們的。」
兩個孩子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靠在媽媽身上。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我。這位媽媽為我做了很好的示範,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別忘了好好表達愛,即使是在生氣的時候。
很多教養文章要我們不要用「威脅性語句」跟孩子們說話,拚了命地想訓斥我們,不要對孩子說怎樣怎樣的話,不然就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諸如此類的話語。
但矛盾的是,其實這類型的教養文章,不就正是典型「威脅性語句」的源頭嗎?以至於讀了這些育兒文章的我們,也還是潛移默化了吸收了這些「威脅恐懼」意識,其實最終的根本還是要回到,別讓擔心的恐懼與框架,淹沒了原本最純粹的愛。
看了太多的指導型教養文章,我們開始擔心自己不夠好,我們開始擔心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我們開始擔心孩子會因為我們無心的話語而受傷,
但其實,我們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好好地表達原本最純粹的愛,如此而已。
很喜歡雙寶娘譚惋瑩老師某篇文章裡的某一段話:
「如果再有人跟你談論絕對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成功教養孩子,或是恐嚇你用什麼方法會毀掉孩子,先謝謝他的好意再拂袖而去,因為這個人沒資格跟你談論教育。更何況,所謂的教養文章,既是文章就是有經過潤飾而成,實際上常常不是大家想像中這麼完美,文章就是參考性質居多,而那些名人專家的教育論點,也請不要奉為圭臬,非得排除萬難勉強執行,面對這些排山倒海的教養潮流,建議父母選擇其中適合自己的建議試用,做不到也無需太在意,每個家庭都有適合的一套教養方法。真實的世界或許不如文章般完美無暇,但彼此摸索和孩子一起跌跌撞撞成長,才是人生。」
是啊!和孩子一起跌跌撞撞,才能碰撞出真實的人生!在育兒這條路上,我們偶爾會犯錯,我們偶爾會對孩子失去耐心,我們偶爾會有理智線斷裂的時候,但別忘了最原始純粹的愛,用愛取代自責和愧疚,跟孩子和好,也跟自己和好。
成為母親之後,有太多人都想「教」我們,怎樣才能當一個「好」媽媽?我們也很努力地想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但,媽媽,剛剛好就好,不需要討好任何人,回歸最原始本能的愛,愛孩子,也愛自己。可愛的不只是孩子,可愛的更是妳自己呢❤❤❤
#可可愛愛一家人
#和你一樣都是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韓劇王后傘下系列劇評,道出媽媽的心聲,看劇學教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直到後來才發現,這些都是成長必經的過程,當下的每個決定,都是最好的選擇,要相信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經驗如跳板,是不可多得的良師,感謝過去的每一個經驗,無論是好的、壞的,我都予以感謝,因為這些經驗,成就圓滿了現在的我!
在教養過程中,最難的其實是夫妻對教養問題發生分歧,如果夫妻雙方對教養孩子的理念不同,又不懂得妥善處理,就算是一點小事,也可能吵到不可開交。明明出發點都是善意,卻會因為「堅持己見」,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無法好好與對方溝通,甚至還覺得對方不可理喻。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親愛的孩子們, 願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也許過程中會跌跌撞撞, 也可能會像亮亮一樣遭遇冷嘲熱諷, 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但就像宇宙法則說的:「相信才會看見」 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 而媽媽也會一直為你們加油喝采的!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隱約懷抱著「獲得別人的認同」的希望,天性敏感的孩子們更是如此,有時會刻意討好尋求認同,有時會故意調皮逆勢操作。 想告訴親愛的孩子:你不需要刻意討好,你不需要特別乖巧,即使是愛哭愛鬧,偶爾會上演歡歡戲碼的你,即使是調皮搗蛋,偶爾會情緒暴走失控的你,無論是怎樣的你我都愛你
我也一樣還在這條路上學習著,學習拿掉自己既有的框架與標準,學習放下那個老是追求完美的自己,然後去面對眼前這兩個做自己好自在的獨特生命個體,向他們學習如何活在當下,每一刻都能做自己好自在。若不是為了孩子,父母哪有勇氣去勇敢面對那個埋藏在心中最不願意面對的自己?
直到後來才發現,這些都是成長必經的過程,當下的每個決定,都是最好的選擇,要相信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經驗如跳板,是不可多得的良師,感謝過去的每一個經驗,無論是好的、壞的,我都予以感謝,因為這些經驗,成就圓滿了現在的我!
在教養過程中,最難的其實是夫妻對教養問題發生分歧,如果夫妻雙方對教養孩子的理念不同,又不懂得妥善處理,就算是一點小事,也可能吵到不可開交。明明出發點都是善意,卻會因為「堅持己見」,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無法好好與對方溝通,甚至還覺得對方不可理喻。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親愛的孩子們, 願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也許過程中會跌跌撞撞, 也可能會像亮亮一樣遭遇冷嘲熱諷, 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但就像宇宙法則說的:「相信才會看見」 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 而媽媽也會一直為你們加油喝采的!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隱約懷抱著「獲得別人的認同」的希望,天性敏感的孩子們更是如此,有時會刻意討好尋求認同,有時會故意調皮逆勢操作。 想告訴親愛的孩子:你不需要刻意討好,你不需要特別乖巧,即使是愛哭愛鬧,偶爾會上演歡歡戲碼的你,即使是調皮搗蛋,偶爾會情緒暴走失控的你,無論是怎樣的你我都愛你
我也一樣還在這條路上學習著,學習拿掉自己既有的框架與標準,學習放下那個老是追求完美的自己,然後去面對眼前這兩個做自己好自在的獨特生命個體,向他們學習如何活在當下,每一刻都能做自己好自在。若不是為了孩子,父母哪有勇氣去勇敢面對那個埋藏在心中最不願意面對的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戴安全帽的同時,聽到了一聲很大的聲響,發現原來是有個小孩在全聯門口,把裝滿物品的推車整輛打翻。推車打翻的當下,孩子的媽媽蹲下來說的第一句是:好好笑哦....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媽媽在公園受傷時,自己的孩子表現出的體貼和關心,並強調了給孩子學習關懷的機會,不應拒絕孩子,而應該鼓勵並幫助孩子好好把握這些機會。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我今天帶點兒散步的時候聽到了一對母女奇妙的對話。 女孩大約應該10歲左右,坐在行李箱上被媽媽推行著前進,經過我跟點兒身邊的時候,我聽到媽媽跟女孩說:你看,都是因為你喜歡搭地鐵,媽媽才沒有打車,跟你一起走去坐地鐵... 我沒有聽到女孩有沒有回覆,但我之後又聽到媽媽跟女孩說:你看媽媽對你這麼好,那你以後
Thumbnail
我看到我朋友看到小孩打架,想抓著看得到玩具處理一下,讓我想到我之前跟老公的討論… 之前姊姊會很用力地推倒弟弟,搶走玩具,或是很用力打他 我有一次很用力地捏我家姊姊之後,我覺得後悔,跟老公討論 他說,「你想想他們這麼信任你,這麼愛你,他們每次都相信你不會傷害他們」 我心裡OS: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戴安全帽的同時,聽到了一聲很大的聲響,發現原來是有個小孩在全聯門口,把裝滿物品的推車整輛打翻。推車打翻的當下,孩子的媽媽蹲下來說的第一句是:好好笑哦....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媽媽在公園受傷時,自己的孩子表現出的體貼和關心,並強調了給孩子學習關懷的機會,不應拒絕孩子,而應該鼓勵並幫助孩子好好把握這些機會。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我今天帶點兒散步的時候聽到了一對母女奇妙的對話。 女孩大約應該10歲左右,坐在行李箱上被媽媽推行著前進,經過我跟點兒身邊的時候,我聽到媽媽跟女孩說:你看,都是因為你喜歡搭地鐵,媽媽才沒有打車,跟你一起走去坐地鐵... 我沒有聽到女孩有沒有回覆,但我之後又聽到媽媽跟女孩說:你看媽媽對你這麼好,那你以後
Thumbnail
我看到我朋友看到小孩打架,想抓著看得到玩具處理一下,讓我想到我之前跟老公的討論… 之前姊姊會很用力地推倒弟弟,搶走玩具,或是很用力打他 我有一次很用力地捏我家姊姊之後,我覺得後悔,跟老公討論 他說,「你想想他們這麼信任你,這麼愛你,他們每次都相信你不會傷害他們」 我心裡OS: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