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1 分鐘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善導.釋)--淨慶2021.12
前言
慧淨法師<第十八願善導釋[1](二)>云:「一般念佛人,天天都在念【西方發願文】……要有什麽果,須有怎麽因。」[2]這裡說的是慈雲懺主的〈淨土文〉,又稱〈小淨土文〉,僅二百餘字,收錄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現今佛教寺院每日晚課幾乎都有念誦,是佛教學人耳熟而詳的文字,更是念佛人的日常行儀,經常被引用[3],或搭配其他警眾文、懺悔文、發願文、觀想文、皈依文、迴向文……,成為完整的一套儀軌。也有對其文義與玄義做詳解的,如聖嚴法師<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4]、淨空法師講<慈雲懺主淨土文>[5]、如本法師<慈雲懺主與發願文>[6]、達真堪布<慈雲忏主淨土文和大慈菩薩發願偈及釋義>等;或與《往生淨土懺願儀》、《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合講,歸在「作願」門。慈雲懺主(964~1032)是天臺宗十六祖寶雲義通(927—988)之弟子,與十七祖四明知禮(960-1028)同學,前者常呼人為鄉人,曰:「吾以淨土為故鄉,謂人皆當往生,皆吾鄉中之人也。」後者創「念佛施戒會」,結合僧俗男女一萬人,同修念佛、發菩提心,求生淨土。並作《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7]、《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因此,師徒三人都是「教宗天臺,行歸淨土」[8]的高僧,志磐《佛祖統記》〈淨土立教志〉,更將知禮、遵式等人在其中,對於北宋以後彌陀信仰的普傳,有正、反兩面的貢獻,如黃啟江〈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云:
宋以前雖見彌陀信仰,似乎零星散布在幾個淨土高僧所在之地,流傳並不普遍。至宋初,彌陀信仰開始以兩浙地區為核心,向外擴展蔓延,造成宋以後信仰彌陀淨土之風尚。…… (天臺)知禮在明州保恩院住持數年之後,與其師弟異聞等建「念佛施戒會」,結合萬人以為一社,並親作疏文,教人念佛。……遵式,往來明州、臺州、蘇州、杭州之間,大肆鼓吹淨土,宣揚禮拜彌陀,率領道俗修懺。……四處講說淨土。遵式熟習各種懺儀,號稱「慈雲懺主」。曾先後依經撰成諸懺法,「圓融三觀,以淨土為依歸」。又依《無量壽經》之說,制定「往生淨土懺儀」,為後世淨土教所遵。……知禮與遵式所做的講經、結社、修懺、施戒、鑄像等佛事,在兩浙之間蔚為風氣。
這是正面的意義,在唐武宗滅佛而淨土宗三位祖師(曇鑾→道綽→善導)的文獻毀失之後,幸有天臺高僧的慧眼弘揚,彌陀信仰乃得以傳演下來,乃至蔚為其他諸宗行門的歸宿。但相對的,淨土法門卻成了依附諸宗義學而面目模糊的「寓宗」,對一般基層大眾念佛求生的理解與信心,有很大的困難。慧淨法師〈淨土宗簡介〉云:
淨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隋唐淨土,二是宋明淨土。淨土的弘揚,最純正的是在唐朝,也就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道綽繼承曇鸞大師,曇鸞是依據龍樹、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去註解發揮。……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雖然教理看起來很豐富、很磅礡,可是已經不是純正的淨土思想了。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只要信願稱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其特色是「勝、易」,「易」─本願稱名,「勝」─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唐朝末年之後,就沒有善導大師這種思想、內涵了,所傳承的大部分都是以天臺宗的思想為主,像北宋時代的知禮大師或慈雲大師,他們都是天臺宗行人,他們是「教宗天臺,行歸淨土」,……這些大師們的思想著作長期影響後來的中國淨土法門,但可惜完全看不出善導大師思想的影子。
而今,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重光於中國佛教界,對於被臺、賢、禪、密、唯識諸宗思想所雜揉、混融淨土論疏及專著,亦可以歷史倒過來的方式,以<善導.釋>[9]的純粹淨土宗思想,重新在法義上抉擇、詮釋,讓普天下念佛人暫時不必捨棄這些行之有年的淨土文疏法語,又能以不同的眼光讀到純正淨土門殊勝簡易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本義。或可說是從寓宗回正宗,以正宗解寓宗,且名之為「諸宗淨土義」重讀[10]或今(新)詮[11],是一種淨土法義的逆轉回歸或釐清復原。世間人對各種「情境與思想」的理解,幾乎都是「人為(文)詮釋」[12]的表述,與事實(真相)若即若離,因此,最後的結論仍在於個人的理性抉擇與信仰趨向。也就是看(詮釋)的角度與立場,決定了認知的影像[13]。從聖道門看淨土,添加了色彩[14];從淨土門看淨土,回復了白木[15]。
正文
此文[16]出自《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之〈正修行願門〉第二「十念門」[17];依其文字結構,略分八段: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前三段是從「我」而起的淨土三資糧:(1).信 (2). 願 (3).行;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以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
第四段是從「佛」而發的因地本誓(念佛乘佛願,必生安樂國) 的第十八根本願,也是果地功德;淨土法門「本願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度眾」之一切因緣果、信願行,皆以此本誓(果德)為始、為終、為核心。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第五段是以「我」的念佛為因,得入「佛」的大誓之果,緣「佛」之力,為「我」滅罪增善;此為「現世」之益;第六段是承「佛」慈力,臨終自知,身心安詳,佛聖來迎,即生淨土;此乃「當來」之益;這兩段「現世安穩」為枝末,「臨終往生」乃根本,都攝於(第4段)第十八願的一句名號,一向念佛中。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第七段是依「佛」的不虛作住持力,往生之後即得見佛聞法,開慧度眾,圓滿「我」因地所發菩提願: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其實,極樂無為涅槃界的的菩薩已無我相人相,與佛及諸上善人一體不二,同德不分。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第八段結歸於「皈敬(佛法僧)三寶」,佛教一切法事,皆由三寶之加持乃得圓滿。於淨土門,皈依三寶就是皈依「南無阿彌陀佛、本願救度法、如來淨華眾」,一佛一法一淨土,於六字名號中具足無餘;此結語與開篇相呼應,前後一致,同稱:南無阿彌陀佛。
至心發願,願共修淨行人,三業所生一切諸善,莊嚴淨願(作善迴向);福智現前,願得彌陀世尊,觀音勢至,慈悲攝受,為我現身,放淨光明,照觸我等,諸根寂靜,三障消除,樂修淨行,身心潤澤,念念不失淨土善根(見佛菩薩,除障修淨);及於夢中,常見彼國,眾妙莊嚴,慰悅我心,令生精進(夢中常見,彼國莊嚴)。願得臨命終時,預知將至,盡除障礙,慧念增明,身無病苦,心不顛倒(正念知時)。面奉彌陀,及諸眷屬,嘆喜快樂。(佛聖來迎)於一剎那,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自在化身,微塵佛剎,隨順眾生,而為利益。能令佛剎塵數眾生,發菩提心,俱時離苦,皆共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廣度眾生,得生極樂)……
以下即此分(八)段,依<善導.釋>的淨土思想,分別詳解。
我弟子(某某/眾等):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這三句從眾生(佛弟子)的信仰而指向皈依的對象,能歸與所歸[18],以「一心歸命」而生佛三業,相感互應,成為一體[19]。所歸又分依報(極樂世界)與正報(阿彌陀佛),依正雖有主伴,同一涅槃。念佛人歸命教主阿彌陀佛,願生淨土極樂世界,這是發願文的主旨,關鍵在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為眾生修行並建立極樂淨土,將一切內證、外用功德總攝於六字名號,賜予眾生稱念,而發起一心歸命的信受心與願生心,命終即得乘佛願力,蒙佛攝取而往生極樂,速成佛果而廣度眾生。起首三句簡括的表述了淨土法門完整的教理行果。「一心歸命」是念佛人全部的生命與信仰的稟白與託付,充滿了感恩與仰望;也是阿彌陀佛大悲本願的永恆呼喚、無礙光明的平等攝取;生佛相感相應而濃縮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從佛教史探究「一心歸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往生論》,是世親菩薩融合了淨土三經的精要,所提煉的淨土宗密意: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曇鸞大師<贊阿彌陀佛偈>:「南無不可思議光,一心歸命稽首禮。」《往生論註》亦云: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讚歎門。……依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亦云:「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法性真如海,報化等諸佛。……」慧淨法師〈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云:
龍樹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往生論》天親菩薩自言:「我一心歸命」。……是同樣的心情,不顧他人,排除障礙,我儘管一心歸命。自己生死大事,豈可看人臉色而生顧慮……善導《往生禮讚》言:「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此亦是自歸之意。
天親菩薩講的「一心」就是一個種子,長行中的「信心」「大悲心」「柔軟心」「慈悲心」「勝真心」「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就像茂盛的枝葉,都是「一心」的內容。「一心」就是菩提種、金剛佛種,……從「一心」展開為「五念」,由五念歸結五種功德,然後成就一菩提果。所以,「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心歸命時,就決定往生了,就已定下來了,就入正定聚了,就「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了,就成佛決定了。
「南無」可以從三方面來解釋:(一)從彌陀來解釋就是「歸之命」,「歸回極樂的命令」;(二)從眾生來解釋就是「歸順命」,「歸順彌陀的命令」;(三)另外一個解釋就是「歸還命」,「歸還本來的生命」。我們離家太久、太遠了,迷失了本家,現在到了極樂世界就是回家,回本性的家、如來的家、成佛的家,這個就是「歸命」。
古來對「歸命」的解釋有三種:一是自身生命歸投於佛,……二是歸順佛之教命,……三是還歸生命之本源。
淨土宗的解釋有三種:一是歸順、歸依佛之敕命。所謂「歸命者,順彌陀之敕命」、「南無即是歸命,歸命即是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敕命。」……二是阿彌陀佛的命令,所謂「歸命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歸」從屬於「命」,歸順”阿彌陀佛之招喚”的我等的信心,此歸信是彌陀的呼喚徹入我等之心中而生起,……三是敬禮。如《十住毗婆沙論》言「歸命禮」。歸命原本於心,也必身業敬禮。
合上三義,簡而言之,「南無」就是眾生對阿彌陀佛的歸命,「將生死輪迴、煩惱業障、污穢的生命,歸順投靠於阿彌陀佛清淨莊嚴、永恒不滅、自在無礙的生命」,也就是「迴轉娑婆,願生極樂」,其中有厭穢欣淨的安心,及捨自歸佛的(他力)三心[20]。能順從彌陀的本願而無疑慮,就是歸命(因地順從名號的功德,果地順從淨土的莊嚴[21])。慧淨法師云:
一心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心是很懇切的,全身心投靠阿彌陀佛,把他的身心、性命,都歸投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是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他,是一體的,是機法一體不離的,這樣才是個念佛人。--<演講摘錄/妙好人>
自歸即是「南無歸命」。身心性命歸於彌陀,與佛一體,心心相印,函蓋相合;佛命生命,一體不離。正覺之佛命,歸命之眾生,生佛一體;佛心有生,生心有佛。--<《易行品》略解>
一心歸命,機法相應:彌陀既已成正覺,眾生歸命必往生;我也有份,感恩涕零。--<念佛與佛 機法一體>
日.顯意上人《竹林鈔》有「一心歸命」的專論:
一心歸命者,行住坐臥,身口意業,或寤或寐,皆乘於「阿彌陀佛者,則是其行」之願力船,淨土無生之彼岸無不到,……歸命之義中自具三心。三心之要者,一心也,其故者:三心只是信佛之心也,信心之初心名至誠心,中之心名深心,後心名迴向發願心,故《往生論註》云「三種信心」。……善導和尚釋本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文唯言「稱我名號」,又釋「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顯明歸命之意,是至心信樂而迴向發願之心也。師云:「十方一切之三寶,皆彌陀之功德也。」念彌陀功德之外更無異三寶,故云一心也。……若有二心,念彌陀之外亦念餘佛者,即是雜修雜行也。……淨土門之歸命者,捨十方眾生生死無常之命,歸無量壽覺涅槃常住之本家也。……彌陀如來於法藏比丘之昔,愍念十方眾生生死流轉之苦,欲與涅槃常住之樂,五劫之間思惟觀察,以何方法能施眾生大悲之利益,而誓言:「十方眾生,願生我果德涅槃常樂之國,歸命我常樂涅槃之無量壽覺,而稱念名號者,若有一人不往生,則不取正覺。」……今淨土之安心者,永捨自力專歸入於他力,即是借命永遠歸奉於佛。……三業六根、色身命根,悉捨而歸佛畢,更無眾生身命,唯佛身命也;……淨土一門者,以歸命之一心為正因,阿彌陀佛之願力為強緣故,名號之法體具足願行之道理也。
以上所引諸文,即釋「一心歸命」之義,有長有短,皆呼應善導大師【「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思想:乘佛本願力,稱名入報土;以他力三心而歸一心,以「己命歸於佛命、歸順佛之教命、還歸生命之本源」為至誠的歸命。 歸命,是把世俗(虛假無常)的生命歸投於阿彌陀佛(救度回歸)的命令,其中有佛的招喚,也有我們的回應--這是能歸,至於所歸者何?慧淨法師〈凡夫入報>云:
《大阿彌陀經》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無量壽經》言:「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王,是十方諸佛所不能比較的。《無量壽經》言:「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可知彌陀淨土是報土,佛是諸佛王,土是超諸土。……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表示沒有分段苦,也沒有變易苦;「但受諸樂」,表示「有人的樂,有天人天樂,有禪定之樂,但又沒有污染,同時也有佛的樂」,諸佛菩薩所具備的樂他都有,這樣才能稱為「諸樂」。佛的樂就是涅槃之樂,叫做大樂。
阿彌陀佛,是酬因報身;極樂淨土,是酬因報土;……安樂淨土、極樂世界則是有始無終,由彌陀清淨願心所成就,並不是空寂無相,而是有相的淨土,雖然是有相的淨土,卻是常住不變,而且是清淨的等同無為涅槃,同樣具有涅槃「常樂我淨」的四種德能。因此,天親菩薩《往生論》讚歎極樂世界說:「彼無量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善導大師言「極樂無為涅槃界」,即是國土涅槃、主佛涅槃、眾生涅槃,故極樂淨土是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故凡往生者,皆不假造作,自然而得,自然而證。[22]
或問:為什麼要歸命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簡單說,因為阿彌陀佛將祂成佛的一切內外功德,迴向給我們,成為往生極樂的資糧;我們無始劫來,於六道輪迴至今,所造的惡業甚多,難免墮落三惡道,長時受無量苦,因此須速求往生極樂,才能永遠的離染成淨、出苦得樂,且一生補處、成佛度眾。那麼,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智慧與方便? 略舉四點特色以概括之:是本願成就的佛、是救度眾生的佛、是光明攝取的佛、是臨終來迎的佛;或更簡要的說,就是圓具「光明」與「壽命」兩種無量功德的佛,從成佛的自利,就是覺悟了究竟的真理之無上智慧、及證得常住佛身而永超於老死苦。從度眾的利他,則是空間上遍照十方界、時間上窮盡未來際,利益救度一切眾生[23]。這樣的一尊佛就是我們要歸命的,且「念佛往生」是眾生唯一做得來、今生就可解脫生死的法門。因此,總結淨土三經的內容就成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的結語「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二尊一教,同聲呼喚我們,並保證「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慧淨法師〈略說彌陀名號之義〉云:
「南無阿彌陀佛」對淨土宗念佛人是最重要六個字,也可說是佛教的代表。……「南無阿彌陀佛」普遍為人所熟悉,卻未必知其意義與內涵;及「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這尊佛有什麼殊勝、超越?」「這尊佛與眾生有什麼關係?」對念佛人,要了解這些義涵。……這樣就會出自內心,主動、歡喜、自然的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覺得勉強、枯燥。生命就與「南無阿彌陀佛」結為一體,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歸(一心歸命)與所歸(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融為一體,淨土宗三經及歷代祖師論著,千叮萬囑、千勸萬請,就這麼「一言以蔽之[24]」,彌陀之道一以貫之曰「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眾生之道不可須臾離[25]曰「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也就是說,念佛人每日的生活,隨忙隨閒,在心在口,三句不離本行,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既出,能所一體、萬事具備,可說是無欠無餘,善導大師:「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現代禪李老師(淨嵩法師)[26]云:
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南無阿彌陀佛—當這樣唸出時,不知也不覺人生還有什麼事要做,甚至宛若癡獃,沒意識到世間的存在。……一切障礙,南無阿彌陀佛;得念失念,南無阿彌陀佛;成法破法,南無阿彌陀佛;智慧愚痴,南無阿彌陀佛;……諸戒定慧及淫怒痴,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國土,南無阿彌陀佛;地獄天宮,南無阿彌陀佛;有性無性,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煩惱,南無阿彌陀佛。
又問:西方淨土與阿彌陀佛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娑婆凡夫如何歸命?
《小經》雖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若問「佛在何處」? 慧淨法師可有七答:「佛在西方,經文分明故;佛在十方,光壽無量故;佛在名號,名體一如故;佛在頂上,念佛之人故;佛在口中,一念即顯故;佛在身中,惠真實利故;佛在心中,生佛憶念故。」因此,十萬億佛土之遠的西方極樂,只是阿彌陀佛(指方立相)的所在之一。而眾生的歸命,雖在娑婆人間,但物理的距離卻不能障礙或勞累「眾生與彌陀」的感應、往來,因為歸命與往生都不靠眾生之業與力,而是緣佛之大悲大智本願力。諸佛六根互通、三業相應,心到口到身到,想說做一時俱成,無主從、無次第,亦無時空之阻隔,若現身迎接往生者,則「一刹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27],並無十萬億佛土的概念。凡夫眾生則六根各別、三業分離,心想口說未必能行,經常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這是業力使然,身(心)不由己,是不可靠、不可信的,善導大師雖然說「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卻也深知凡夫之心虛假不實,污穢不淨舉止動念,不離五欲,「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心口各異,言念無實」,若不仰靠彌陀願力加持,而相續的稱名念佛,則必依娑婆業習而妄想過日子,曠劫永流轉。
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函蓋「定、散」二善而以此迴向往生,是自力三心;不僅難行,且是凡夫的雜毒之善、虛假之行。
第十八願—但知「本願不虛,稱名必生」而一向專稱,自然具足三心,直至臨終而往生也,是他力一心,此為易行,且是佛力的純淨之善、真實之行。
念佛人若於諸佛福滿智圓,三業清淨,有此仰知,即是法深信;又於眾生福薄智淺,三業濁惡,有此自覺,則為機深信。機法二信中有厭穢欣淨之心,依此而專稱佛名,於名號中具足往生三資糧:信(領納於心,入心為信)、願(發表於口,出口成願)、行(實踐於身,動作為行),就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眾生一心歸命而稱念佛名,皆可蒙佛救度,往生極樂,此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意也。
如上所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代表了念佛人生活與學佛的一切內涵及行為,乃至圓成了諸佛經教的一切開示重點與結論,一句名號具足彌陀的無量功德,永恒不變;也總攝行者的信願行,畢命為期;每個人依其根機而一心稱念即可,「信者信此,行者行此」;因此,〈淨土文〉開宗明義這段文,已將通篇的主題玄義[28]一語說盡、全盤托出了,接下來只是細節的補充,或說是懺主普為天下眾生之信佛念佛而代言、代發(願)。
------------------------------------
[1] 《第十八願.善導釋》前言摘要:本書依(彌陀化身的中國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而開演之----既是彌陀化身,所說等同佛說,而又諸佛證定,獨能楷定古今。然其釋義並非善導大師自己獨創,而是依據淨土三經釋尊金口所宣,及印度龍樹、天親二大菩薩及中國曇鸞、道綽二大祖師對此願的解釋而集大成之。簡明、直截、肯定、了當、毫不含糊、不模稜。末法萬年行人若依善導大師對此願的解釋,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並且直入報土,快速成佛。」
[2] 佛教界一般所說的〈西方發願文〉,是蓮池大師所撰,省庵法師作<注>(卍新纂續藏經 No. 1161),敘云:「諸經所載淨土文,總有三篇,其問詞致,咸可宗尚,而師獨於雲棲所作,極口讚歎。又其文義不為難解,雲棲略注,已自顯然,而師復為之註釋。……餘文雖可宗尚,而詞義未周;獨此願文,義周詞備,請申言之:此一願文,大章有六,一曰發菩提心、二曰懺悔三障、三曰立四宏誓、四曰求生淨土、五曰回入娑婆、六曰總申迴向。如此六章,始終備足。」印光大師<復高邵麟居士書三>讚云:「既專修淨土,宜以蓮池大師新定<淨土發願文>為主。以彼願文,事理周到,了無一義一法之滲漏。」
[3] 這曾是「現代禪教團」晚期的修行重點,李元松老師說:「念佛要如何唸?首重的是「至心信樂,欲生彼國」,以及早晚唱頌〈淨土發願文〉……在這一條漫漫的長路上,必須將〈淨土發願文〉,每天早晚虔敬的默誦一遍。……平日早晚虔誠的念佛,唱誦〈淨土發願文〉,然後,在不違背法律、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
[4] 聖嚴法師<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以下簡稱<講記>):慈雲懺主遵式知白(964-1032),是宋朝天臺宗的一位大師,與四明知禮同出於寶雲寺義通的門下,乃是螺溪義寂的第三傳。他對彌陀淨土的弘揚,不遺餘力,其撰著與淨土法門相關者,則有《往生淨土懺願儀》、《小阿彌陀經懺儀》、《誓生西方記》、《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勸念三世佛偈》、《往生西方略傳》等。……(淨土文)內容非常簡明而又充分,非常懇切,也非常感人。修行淨土法門的人,能把這段迴向文背熟,不斷地反覆使用也就夠了。
[5]淨空法師講<慈雲懺主淨土文>遵式法師字知白,俗家姓葉,浙江寧海人,母親王氏,乞觀音而生,從小就隨母持念觀音聖號。稍長依天台東掖山義全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後,初學律宗,繼學天台,弘法各處,後住天竺寺撰寫淨土懺、金光明三昧懺儀等,以師所撰懺儀甚多,世稱百本懺主。領眾懺講不絕,德聞於朝,宋真宗乾興二年,賜號慈雲,人稱慈雲懺主。
[6] 如本法師:<慈雲懺主與發願文>:極樂世界五種殊勝:師資、不退、環境、教主、同參。四信:娑婆是苦海、極樂清淨微妙、釋迦不虛言、彌陀無虛願。
[7] 《序》曰:此《經》義疏,人希淨報,故說聽者多矣。所稟寶雲師,首制記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絕,皆宗智者。豈有不知修心妙觀,感四淨土文義者耶?良以愍物情深,適時智巧,故多談事相,少示觀門,務在下凡,普沾緣種。方今嘉運,盛演圓乘,慕學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證矣。故竭鄙思,鈔數千言,上順妙宗,略消此《疏》。適時之巧,非我所能,願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鈔》所以作也。蕭愛蓉〈知禮「約心觀佛」之詮釋及其影響〉:融貫天台宗的「性具」及「一心三觀」的主張,解說 《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法,建構出天台宗「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論述。
[8]林佳鍁【教宗天臺,行歸淨土 ─妙叶《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臺淨思想研究】:以天臺、四明之念佛法門與《華嚴》、《法華》同屬圓教,味屬醍醐;而念佛法門即是禪宗所謂單傳直指之道,據此,淨土由是被提升到至圓至頓的法門。
[9]為了行文方便,以下就用<善導.釋>來概括「以善導大師思想為主的淨土宗(三經一論、三祖釋論)」之法義,學界稱為善導流或善導系。
[10]慶案:對特定的經典(或思想)重新的閱讀、理解、評判,已建立新的典範、或復原舊的義理。經典的重讀,並不是回到「過去」的懷念,而是針對「現在」的需要。重讀經典,既是複製「古人的智慧」,也與這些論著「對話」,在其中重新認識自我與世界,思索我們的傳統與方向。因此,是一種復古的開新、繼承的演進,經典重讀」與「當代闡釋」是同時而相依的。舉例:陳兵《重讀釋迦牟尼
[13] 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是人心中先有一套「理論」或「理念」,不能「客觀」接受不同的資訊,反而到處尋找支持自己的「證明」。
[14] 證空上人〈白木之念佛〉:自力之人者色彩之念佛也:或以大乘之悟彩色,或以甚深領解彩色,或以戒彩色,或以調靜身心彩色。有定散色彩之念佛則往生無疑而歡喜,無色彩之念佛則不得往生而悲嘆;此之悲喜皆自力之迷也。
[15] 證空上人〈白木之念佛〉:《大經》所言法滅百歲之念佛,《觀經》所言下三品之念佛,皆是毫無彩色之「白木之念佛」也。
[16] 溫金柯<現代白話語譯>
[17]每日清晨服飾已,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作此念已,發願迴向云:……
按此文似有兩種版本,如聖嚴法師<講記>:「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 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是為【流行版】;另,蕅益大師【淨土十要】收錄的,就是我這裏所採用,文字有一段不同,簡稱【十要版】
[18]慧淨法師<《觀無量壽經》概說(九)>:三方面來解釋機法一體的關係——六字機法、六字全法、六字全機。一、六字機法: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若分為機與法來解釋,概略來說有兩種意涵:一、能歸所歸,二、能所一體。「南無」就是歸命,屬「機」,是「能歸」。「阿彌陀佛」是眾生所歸的物件,屬「法」,是「所歸」;「一心歸命」是「能歸」,「無礙光如來」是「所歸」。眾生一心無二,真心無假的歸命;就是淨土宗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之心,唯一信受彌陀救度的心。阿彌陀佛十劫之前,成就正覺、淨土、名號。十劫以來呼喚十方眾生,願生淨土、稱念佛名。阿彌陀佛也以他的光明名號,賜令十方眾生而能擁有往生、成佛的功德。
[20] 從第十九願(自力)轉向第十八願(他力)……以「至誠心」讓我們進入「機深信」,以「迴向心」讓我們進入「法深信」,這樣,三心都有了。以「自力」來說,就不是這樣。
[22] 另參考〈彌陀淨土之相〉極樂淨土之真相〉: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文:「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極樂世界是涅槃,是正定聚;都是一生補處,可快速入涅槃境。又,智隨法師西方淨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種執著嗎〉:淨土法門指方立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發往生心。
[24] 《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5] 《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26] 慧淨法師:<淨嵩法師(李元松老師)殯葬法語>:「若想念我時 請念彌陀佛 我也居住在 六字名號中」。與「念佛」相關的法語,可參閱【代禪的教育】61<皈依彌陀>
[27]佛門課誦本《大迴向文》: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一剎那中離五濁,屈身臂頃到蓮池。蓮華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
[29] 〈講義〉:「一心」有三層意思:1.真心、直心;2.專注一意;3.直到成佛為止,不變信心與願心。「皈命」有三義:1.身命歸趣於佛;2.身命歸順佛的教義;3.命根還歸於一心之本元。「一心皈命」:1.我專志一心,全部命根回歸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2.我一心一意,回歸法身的慧命,以慧命嚮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冠"疫情与"遠距"助念(象山慶2022.7.2) 從2021年5月以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被列為「法定傳染病」,國內因染疫而隔離的罹難者,其遺體立即送火葬場,既不能與家人見最後一面,亦無緣接受宗教儀式的祝福(濟度),這對於亡者與家屬都是很傷感的結局。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七月孟秋,萬物結成,古人以新收成黍稷,祭奠祖先,並祈求年豐。又,「申」月乃陰之始,而有望日「祭鬼」之俗;古人於是在七月十五日薦新於祖先並祭奠於鬼魂。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之「孝」融入鬼節,祭祖薦新成了漢族深遠的傳統。
中元節:孝親、普渡,專稱彌陀佛名 (淨慶22.7)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1]、眾生報恩月[2],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一).中元節:秋嘗、祭鬼、赦罪
《淨土宗「四不」》[1]此書對應兩種機緣的念佛人,有不同的意義: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象山慶2022.6.10)
"新冠"疫情与"遠距"助念(象山慶2022.7.2) 從2021年5月以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被列為「法定傳染病」,國內因染疫而隔離的罹難者,其遺體立即送火葬場,既不能與家人見最後一面,亦無緣接受宗教儀式的祝福(濟度),這對於亡者與家屬都是很傷感的結局。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七月孟秋,萬物結成,古人以新收成黍稷,祭奠祖先,並祈求年豐。又,「申」月乃陰之始,而有望日「祭鬼」之俗;古人於是在七月十五日薦新於祖先並祭奠於鬼魂。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之「孝」融入鬼節,祭祖薦新成了漢族深遠的傳統。
中元節:孝親、普渡,專稱彌陀佛名 (淨慶22.7)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1]、眾生報恩月[2],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一).中元節:秋嘗、祭鬼、赦罪
《淨土宗「四不」》[1]此書對應兩種機緣的念佛人,有不同的意義: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象山慶2022.6.10)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