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男純愛論什麼的。
所謂「異男純愛論」(BL都是非gay之間的獨一無二的愛),本來不會受到討伐,因為,異男純愛論是BL圈子的設定,而過去BL圈子跟老牌gay圈子,在80年代後就彼此走遠了(森茉莉那一代凋零之後),無所謂討伐不討伐。
基於社會風氣不同,BL的消費圈,在日本其實一度(2000-08)是大於gay圈,這裡指的是「可視化」,可被標記對象的消費,gay曾經是不可視化的,不可標記的。日本的BL圈是企圖隔離掉生理男的,算是一種保護女性就業的方案,也因為這種貿易壁壘,建立了自身的經濟實體,gay圈也是隔離生理女的。
然而,BL的「日本秩序」,外溢到華文世界,事情就不一樣了。台灣比較特殊,整體環境相對寬鬆,女性在08以前,單身還是比較被視為稀奇,女性粉絲力是被低估的(日本單身率曾經相對台灣比較偏高),BL的經濟實體也建構不全,所以腐女經濟圈本身,很難有力量排除生理男。台灣又有特殊的現象是,腐女多的學校,往往交際圈裡gay也多,比如:單一性別的老學校、老牌大學的文組、新聞傳播系所。因為,台灣的社會與日本比,對男性職業的想像比較單一,文組職業的收入偏低(日本布爾喬亞與以上階層是文勝於理),結果就是,腐女跟gay容易強碰。
這不一定是負面的。強碰多了之後,雙方都剛好被台灣政治氣氛的變化,捲進去,所以達成了很多共識。台灣相對日本來講,gay比較沒有看BL會被另眼看待的壓力,腐女也相對少被批評為消費同志,結果,很有趣,台灣的腐女,審美角度會謎之甲甲化,會追捧不符合一般印象「腐女審美」的gay KOL,寫文的類型,也實質上比較「反異性戀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或者說,比較容易有現實感。台灣也會出現明確的gay KOL大力主張自己愛看BL,甚至說BL反而拯救了年輕時的自己。
扯遠了,我基本是反異男純愛論的。因為,兩男純愛,怎麼不基,說這樣不gay,很像說自己進汽車旅館是簽保單一樣。在目前的社會,已經經歷過異男純愛論的phase,沒有必要寫BL,硬要說這倆不gay啊(原理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