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11年前購入的《和樂》MOOK--向田邦子 その美と暮らし
當時是為了紀念向田邦子逝世30週年而發行。
整本MOOK鉅細靡遺地回顧這位傳奇作家、也是劇作家的51載如彗星般、短暫又璀璨的一生。
從她的寫作、生活、嗜好、收藏、人生歷程與成就,全方位地認識與解讀。
重讀向田邦子(1929-1981),不論是讀出自她之手的著作、還是讀有關於她的報導或論述,是我個人不定時的自主閱讀溫習之一。她活在世上短短半世紀(滿51歲、在距離52歲生日還差三個月之前、遇空難而香消玉殞在台灣苗栗三義上空)、卻又足足影響後世讀書與寫作人至少40年(2021年,向田邦子離世滿四十週年)。
為何一再複習她、不停又不倦? 我想是出於對她生活哲學與方式的一份嚮往吧?! 多年來從各界以不同主題與角度書寫的邦子相關報導、以及邦子筆下的小說與散文,去試圖認識、理解邦子,以下是我個人對邦子的解讀--
向田邦子與她愛貓的居家合影。(圖片來源: Google)
經常熬夜。慣性拖稿。
收納苦手。愛貓成癡。
能快手高速寫出大量劇本。
說話走路都是急匆匆的快。
海量收藏骨董器皿與字畫。
嗜吃懂吃,曾和妹妹聯手、
經營名為「ままや」的小餐館。
海外旅遊的先鋒與身體力行者,
曾與友人壯遊、環遊世界一周。
擅長從旁觀察與敏銳刻劃冷暖世間
人情世故與幽微難解的男女情愫。 自己家庭的葛藤與感情世界的朦朧,她卻始終低調--以一言難盡的情怯。
(偶然在YouTube搜到名為「向田邦子的世界」的紀錄片,片中呈現大量邦子生前影像及照片--包含成長歷程、人生與工作各個重要階段的重要回顧;也有邦子的親近友人們、劇作家時期的工作夥伴、出演過邦子編劇的影視作品要角的演員們口述對邦子的回憶等採訪。這段紀錄片收錄的影像資料極多,十分珍貴。)
2011年8月日文雜誌《和樂》發行向田邦子逝世30周年紀念特刊,當時在書店架上看到就不由分說買下珍藏--特刊中的這一跨頁、列出邦子生前的「偏愛」與「不愛」--她愛用鉛筆寫稿因此「大量囤購鉛筆」,身後遺物有不少未開封的鉛筆, 是她特殊的堅持之一所造成。
事實上,用鉛筆寫作並非她一開始的習慣,應該是出於情非得已--邦子曾罹患乳癌、在手術後留下右手無力的後遺症,因此她堅強地嘗試改用左手提筆書寫--她偏愛選用筆芯較軟的4B與5B鉛筆,比較好使力。
終其一生未婚的向田邦子,從來不是誰的妻子、媳婦、母親。身為責任感較重的家中長女(邦子在向田家排行老大、下有兩個妹妹與一個弟弟),倒也沒有因為未出嫁、而一直依附與依戀原生家庭。猶記得讀邦子在一些散文中提過在原生家庭的成長與生活點滴,通過那些瑣碎而細節的日常憶述,隱約感受到她對父親大男人主義的各種嚴肅、權威式教育與亂發脾氣是難忍而無解的;而她曾在寫作中提及,自己是與父親大吵一架後、抱著貓並帶上她自己、毅然決定搬出原生家庭自己一人生活。後來她劇作中的經常出現的父親形象(拘謹、暴躁、難以表達自己內在真實情感的彆扭..)也被認為是她將自己父親的個性舉止雜揉進去而成。由此可見她與父親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葛藤。
據她個人說法,促成她搬出家、去外面自己住的近因機緣是 : 她是靠著一枝鉛筆自食其力拼命寫劇本賺錢、加上「賭上自己的未來」的莫名勇氣,買下座落在東京高級地段(表參道南青山)、完全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家--那幢12層樓高的南青山第一公寓(南青山第一マンションズ),在當年是前衛、擁有酒店式管理的公寓。當時41歲的邦子買房,因為自由接案工作者(沒有正職工作與固定收入)兼單身女子的身分,還特別請弟弟出面、情商弟弟公司的社長當邦子的保證人,才得以順利簽約買成。在那個女性被外界認定必須且習慣仰賴、依附男人才能活的體面富足的保守年代,向田邦子作為萬事靠自己的單身女子,她精神與經濟層面的獨立程度,在男尊女卑的日本社會,可謂走的超級前面 (恐怕連當代的日本女性,都不見得容易做到這般境界~)。
2021年2月號的《婦人畫報》雜誌,內有紀念向田邦子離世滿40年的專題報導,
以「向田邦子與青山」為題、探索她獨力買房一人生活後、
創作與成就最顛峰精彩的那十年(也是她人生的最後一個十年)。這一頁,
邦子的胞妹和子坐在南青山第一公寓的一樓大廳受訪、也在公寓門口留下自己的身影、遙想若姐姐還在人世,
92歲的邦子在21世紀的如今,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觀點與想像相當有意思。
2021年2月號的《婦人畫報》雜誌,以「向田邦子與青山」為題, 用邦子當年搬入此處時,
步出大樓門口、與在家中客廳獨坐的黑白照開頭、引領讀者重返南青山第一公寓。
據說,正式「入厝」那天,向田邦子志氣滿滿地對自己說: 等著瞧! 我會做出與這幢公寓相襯的一番事業來的!
2021年2月號《婦人畫報》雜誌中,
秀出部分向田邦子的字畫收藏翻拍,
可以從中窺見邦子不俗的藝術品味與眼光,
如果她還在人世,應該會是一個非常活躍、
並且因坐擁這些藏品而致富的藝術藏家吧!
向田邦子不算太大(大約24坪)的家,隔間與每個空間的牆面卻毫不留白、舉目所及是一幅幅她心愛的字畫典藏懸掛牆上,其中不乏當時或日後名氣與身價大漲的日本近代~現代大師級的藝術家--比如
藤田嗣治的貓畫作,這讓邦子的家直可媲美畫廊的展示空間。向田邦子生前相當欣賞日本西畫大師
中川一政的畫風、家中不少字畫是出自中川一政之手。邦子更曾以「他的厲害偉大僅次於神。」來形容中川一政在她心中的地位。邦子喜愛中川的畫、喜愛到主動向中川邀畫的境地--她的長篇小說《阿吽》封面、就是她向中川提出要求而生。受邦子之邀而畫的彼時(1983年)、中川一政已是年屆九旬的高齡老人,但依然不負所託完成生動呼應小說書名及故事中兩名男主角關係狀態的一對狛犬岩彩畫,如願以償的邦子收到畫作時、據說(可想而知地)當下有種美夢成真的成就感。
中川一政未向田邦子小說《阿吽》特別作畫,而他也是長期醉心藝術字畫收藏的邦子的心頭好,
邦子獨居的家中,掛有多幅中川一政的書法及畫作。(圖片來源: Google)
翻拍自我個人收藏的2011年8月日文雜誌《和樂》,
向田邦子專刊中,關於她料理與吃食哲學的撰寫。
她生前在家常用的食器與烹調道具也出現其中。
一個人住的向田邦子,喜歡親自下廚煮給自己吃。因為是一個人,她習慣將菜餚以各式大小不等的眾多缽碗盤碟仔細分別盛放、擺滿桌面,在一人用餐時以此製造「不孤單」的景象。(為此,她順勢發展出大量搜購便宜但有型的食器的興趣--深怕快手粗心洗碗弄破了會太心疼、邦子傾向不買不用太過昂貴的食器;為了擺盤吃飯有滋有味有趣,邦子不愛使用白清清沒有特殊紋案或手感的器皿來飲食)
邦子的一人餐桌,也有不孤獨而鬧騰的時刻--邦子是好客型的女主人,有時會召喚她擔任編劇的電視劇的工作夥伴與演員們來家中作客聚餐。眾人共享她得意的手料理及下酒菜,把酒言歡、划划酒拳、比個腕力、往來無白丁地隨談與交流,人一多飯就吃得香,溫暖的人情在邦子家的飯桌上一次次的真情交陪中,逐步凝聚而牢固。
坐在吧檯位置的向田邦子、與在桌前料理的妹妹和子,於她們開設的小餐館「ままや」內合影。這家小餐館在邦子離世後還持續經營了20年、直到1998年才閉店。
(圖片來源: Google)
握鉛筆奮力疾書劇本的手,也是執鍋鏟料理佳餚、舉筷子大快朵頤的手--對美食素有堅持的向田邦子,懂吃愛吃到與妹妹和子一起在東京赤坂開了一家小餐館「ままや」。起心動念之一據說是邦子想讓獨身者(特別是像她一樣的單身女子)在不想或不能自炊時、忙碌疲累了一整天後也可以有個安心放鬆外食的理想去處。
邦子雖非料理科班出身、在此之前也沒做過餐飲業,但為了小餐館親力親為,從餐具採買、裝潢擺設、服務流程到餐館火柴盒的設計都參與其中,也想方設法安排妹妹去其他餐廳學習取經。開餐廳的源起與過程,以及邦子個人成長、日常生活與旅遊經歷中的各種飲食記憶書寫,在《
女人的食指》這本散文集中收錄頗多,這本書集結她空難急逝前連載中的系列散文,許多年前發行了中文版(這也是目前台灣市面上還買得到的、少數向田邦子的中譯版書籍;不少曾發行過的向田邦子繁體中文版小說或散文集,如今都絕版了),至今仍是我不時會反覆拿出來重讀的心愛的案頭書。
邦子是重度閱讀者、而且是相當熱中
雜讀的人,她的個人雜讀史始於童年--生於物資缺乏、娛樂手段很少的昭和早期,家中父親書架上的書籍,成了小邦子探索世界的來源。爸爸讀甚麼她就讀甚麼,不挑、也沒得挑。長大後的作家邦子,包山包海的閱讀類型,主要應是為了寫劇本或小說的取材考證所需、另外某種程度也有為了滿足自己無限的好奇心而讀。
至於聽音樂的目的,其中之一很有趣--邦子有品嚐特定美食時專屬的BGM--當她吃著最愛的
水羊羹時,會拿出有謎樣美人歌手之稱的爵士女伶Millie Vernon(ミリー・ヴァーノン,1930-2009)的、據說是生涯中唯一一張黑膠錄音專輯《Introducing》(イントロデューシング)放一曲《Spring Is Here》邊聽邊吃:
這張黑膠唱片,因為向田邦子的「推薦」(她把水羊羹的作法、以及自己吃水羊羹時必聽的這張專輯與這首歌寫在散文「眠る盃」中,因而間接引發黑膠與爵士迷認真蒐羅、典藏這張專輯的心!),如今已是奇貨可居、市面上遍尋不著的珍稀唱盤(就連CD版本也缺貨多時)。幸好現在有串流平台跟YouTube,還可以在網路上找來聽聽,果然有種沁人心脾的暢快紓壓感、乾淨清楚地滑進耳朵! 此時若把一杓視覺與口感都剔透順溜的水羊羹同步送入口中、搭配打開窗戶拂面送來的自然風,該會是多麼至福暢快的享受啊...
「水羊羹的生命在於切角口,太硬的是劣品的,但太黑也讓人苦惱,而且不能放過夜。」 --向田邦子
向田邦子在1971年取得的護照、環球旅行中在牙買加海灘入境隨俗地身穿花色大膽的無袖上衣坐在海灘椅的回眸獨照;她的行李箱、單眼相機和她在非洲拍的照片。
一人獨居,相對自在;但,走出自己的單身小屋、離開舒適圈,飛往世界的海角天涯探險開眼界,更加自由! 「環遊世界」是許多熱愛旅行的人都許過的願望--可是這個宏願要實現,除了要有足夠的經費、更要有充沛的體力與充足的時間。
邦子的人生不長,然而在她51年的短暫的人生中、她撥出28天,完成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環遊世界一周的大夢!
昭和中期,日本在戰後努力重生。多數升斗小民為基本生活開銷煩惱並奮鬥著、砸錢出國玩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因此,在那出國旅遊不容易也不普及的年代,邦子人生中首次出國經歷來的遲,是在她39歲時(1968年)、去了泰國和柬埔寨。相隔兩年多,40出頭的邦子做了繼「賭上自己」的獨資買屋決定後、又有驚人的花大錢之舉: 送自己去
環球旅行。她和年紀相仿、比自己小九個月的摯友
澤地久枝(1930年生、史學家;至今仍健在)結伴啟程,這趟不去則已、一去就是大老遠而且要繞地球跑一整圈的中年壯遊--從日本搭船出發前往美國舊金山、接著航向南美洲的祕魯、亞馬遜,再前進加勒比海轉赴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與法國... 以當今的角度來看,要一口氣走遍這些地方的旅遊完成難度仍是相當高的。關於這一段不思議的旅程見聞與感想,在她的散文「二十八天環球饕客之旅」可以讀到(收錄在《女人的食指》)。
冥冥中像在趕進度似的,完成環球壯遊後的邦子探索世界的步履不停--1979年,她旅遊非洲肯亞;1980年拜訪北非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1981年(也是她人生最後一年)到了歐洲的比利時。其實在這期間,1975年邦子罹患乳癌、動了手術還產生右手使不上力氣的後遺症... 但她還是奮力寫作、密集出國旅行,在青山獨居的人生十年,邦子人生中最富盛名的文字創作(《寺內貫太郎一家》、《父親的道歉信》、《女人的食指》、《回憶撲克牌》...等)、海外天涯遊蹤的足跡、得到直木賞的肯定、艱苦的抗癌經歷、和妹妹合開小餐館、作品搬上大銀幕翻拍成電影(《家族熱》、《宛如阿修羅》)...,皆在這奔忙而充實的十年間發生。
「花開,花香。花謝了,香氣依然飄散。」 --森繁久彌 (題辭於向田邦子墓前)
其實很害怕搭飛機的向田邦子,不只一次在她的散文隨筆,提及她搭飛機時難掩的不安。但飛離日本的每一趟海外旅行,能使她暫時抽離自己那一方舒適與富饒的小宇宙、得到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所得不到的自由與見不到的視野、也能幫助她就地取材以豐富她的文字創作與人生。於是她繼續飛,1981年的八月,為了創作取材、她飛到了台灣,這一趟旅程卻成了永遠的未竟之旅、她再也沒能回家了--在台灣上空,邦子隨著突然意外爆炸的客機一起殞落,那一個她沒有寫完的故事(到底想寫些甚麼呢...)、就此急匆匆地畫下遺憾與謎樣的驚嘆號、也是句點。
如她生前好友森繁久彌所言,向田邦子的人與一生,像一朵花--是那種會盛開、會凋謝,即使凋零,香氣仍久久不散、令人難忘的花朵。生命就是福禍相倚的--早早澈悟了這道理的向田邦子,在人間身體力行為我們示範、如何在福禍相倚的人生中,活得有滋有味有靈魂。她用她的一生親歷,向世間與後世證明: 這人間,無論再怎麼險惡與考驗重重,人,特別是女人--是可以忠於自己、愛自己、同時珍愛想愛的人事物,進而讓你的人生旅程豐盈與值得。只要用你可以並願意的任何方式--沒有標準答案的特定手段,而過程中必然充滿賭注及刺激、辛苦與不安也在所難免;但,這就是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