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盤咖哩沙菜炒麵滋味實在太豐富

2022/07/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基隆老店汕頭牛肉店的咖哩沙菜炒麵
不喜歡油麵所以也不愛台式炒麵,帶著這樣的心情對於基隆的咖哩沙茶炒麵有所疑慮,但餐食送上餐桌時非常驚喜,啊,是烏龍麵呢,原來這就是咖哩沙茶,也太好吃了!
拍自基隆城市博覽會
今年基隆博覽會我最喜歡的主題之一就是在漁會正濱大樓所展出的「有一種味道在基隆上岸」,其中介紹的「咖哩沙茶」不是熟悉的口味,讓我很困惑,今天有機會品嘗,入口竟是滿滿的「異國風味」,想來很有邏輯,開始航行的時代,基隆有港口一定最先接觸外來文化,上網疏理「咖哩」和「沙茶」二種食材其代表的飲食文化也非常有趣。
念念不忘的自由軒咖哩飯
咖哩最早在印度出現,接下來傳播全世界各有特色,例如泰國紅、綠、黃咖哩就是典型印度咖哩泰國風味,而我們最熟悉的日式咖哩最早由英國人從印度帶到日本,經過時間演化也有不同風味,例如大阪名物自由軒的生玉子咖哩飯就讓我念念不忘,乾咖哩醬油炒飯拌上生蛋黃後的滑潤,口味雖重但很有層次,現在想來還是猛嚥口水,而後來流行的加上水果增加甜味讓口感溫和的烹調方式更是台灣的「日式咖哩」代表。
最喜歡的南洋Lasak,也是沙嗲醬Satay的元素啊
在台灣我並不喜歡沙茶,總覺得什麼食材加上沙茶調味,口味就變的混濁不乾淨,但根據維基百科,沙茶源自東南亞的花生烤肉醬(沙嗲醬Satay),看到這裡突然想到,沙茶的台語就是「sa-te」呀,語言解釋一切,華語的沙茶醬沒有感覺,但sa-te就非常有即視感,可以看到沙茶的文化。
沙嗲的變化也非常有趣,原來南洋口味是稠膏狀,辣中帶甜花生較多,到了其他區除了名稱改為沙茶,口味有也不同,例如潮汕口味,顆粒細花生味濃,鹹中帶甜,福建口味,蝦味強偏辣,而我們熟悉的台灣sa-te則是顆粒粗,扁魚味強,鹹鮮帶甜、微辣,不含花生
新加坡的囉惹拼盤/Rojak Set 烤過的薄豆乾、黃瓜絲、銀豆芽、黃瓜片、蘋果薄片、蘿蔔片,灑上花生粉,附上的醬鹹甜鹹甜,應該也是沙嗲醬Satay的元素
正如博覽會的引言(大意),順著味道線索,可以探尋這個城市的多元文化及其底蘊。
這一盤咖哩沙菜炒麵滋味實在太豐富。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Emma Liao
Emma Liao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