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要領 65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要有信心,只要靜止下來即可

要相信:「唯有靜止」,
北欖寺祖師曾經提到過,「沙門已經靜止了!」這句話乃出自於佛陀的金口。
這裏所謂的「靜止」並非指外在的身體不再有所移動,
而是指內在的心已然靜止下來了。
因此,唯有靜止,輕柔舒適地靜止下來,能否看見都無關緊要。
先如此練習,對練習靜坐感到法喜,並用對方法,
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要有信心,只要静止下来即可

要相信:“唯有静止”,
北榄寺祖师曾经提到过,“沙门已经静止了!”这句话乃出自于佛陀的金口。
这里所谓的“静止”并非指外在的身体不再有所移动,
而是指内在的心已然静止下来了。
因此,唯有静止,轻柔舒适地静止下来,能否看见都无关紧要。
先如此练习,对练习静坐感到法喜,并用对方法,
不久便会自行看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唯有靜止,見到與否無關緊要 唯有輕輕柔柔、舒舒服服地靜止下來, 有沒有看見什麼,都無關緊要,就先這樣練習靜坐。 對練習靜坐感到法喜,並做對方法,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因為我們想要見到的,已然具足,只要方法正確,便能得見。 法喜與看見皆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只要閉上雙眼,用對方法練習即可。
    能否看見,是否光亮,皆靜止即可 練習禪定,我們的任務只是輕輕閉上雙眼,保持放鬆舒服的狀態, 讓心靜止下來,如如不動。 不要去想著:應該要光亮起來了,不應該還黑暗一片⋯⋯。 我們的任務只是靜止下來,直到心自行找到正確的定心點。 所謂的「自行找到」,不是我們促使它發生, 能否看见,是否光亮,皆静止即可
    靜止正確,將慢慢細膩起來 每一次閉上雙眼,練習讓心靜止下來,內心的純淨將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 內心將被精雕細琢、洗刷過濾,逐漸清澈透明,定力也隨之俱增,逐漸穩固。 就如同白蟻慢慢挖土,逐漸堆積成蟻垤, 或是我們每天灌溉樹木,樹木一天天成長。 雖然我們往往觀察不出來樹木每天長高了幾公分,
    只是看著,什麼都不想⋯⋯僅此而已 學會閉上眼睛的方法,放鬆舒服、輕鬆舒適、靜止不動, 靜心要領也僅是如此而已。 內在有什麼,就看著什麼。有黑暗,就看著黑暗; 有光亮,就看著光亮;有畫面,就看著畫面。 只是持續輕輕鬆鬆地看著。什麼都不想。 只是看着,什么都不想⋯⋯仅此而已 静心要领也仅是如此而已。
    與無畫面為友(覺得心滿意足) 不要去否定內在的修行經驗, 無論在每一次的經驗中發生了什麼,都要保持愉悅的心。 即使內在經驗只是黑暗一片,或是什麼畫面都沒有, 也要與每一次的經驗為友。 繼續維持內心的靜與止。 与无画面为友(觉得心满意足) 不要去否定内在的修行经验, 也要与每一次的经验为友。
    有無新變化,都靜靜看著 只要靜止,唯有靜止。 無論有沒有新的內在畫面,都要持續維持靜止的狀態。 沒有新的內在畫面可以看,依然靜止不動,不去關心。 並不表示說,靜坐無所獲,沒有任何進步,很可惜。 那些都只是自己妄加揣測的。 有无新变化,都静静看着 只要静止,唯有静止。 那些都只是自己妄加揣测的。
    唯有靜止,見到與否無關緊要 唯有輕輕柔柔、舒舒服服地靜止下來, 有沒有看見什麼,都無關緊要,就先這樣練習靜坐。 對練習靜坐感到法喜,並做對方法,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因為我們想要見到的,已然具足,只要方法正確,便能得見。 法喜與看見皆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只要閉上雙眼,用對方法練習即可。
    能否看見,是否光亮,皆靜止即可 練習禪定,我們的任務只是輕輕閉上雙眼,保持放鬆舒服的狀態, 讓心靜止下來,如如不動。 不要去想著:應該要光亮起來了,不應該還黑暗一片⋯⋯。 我們的任務只是靜止下來,直到心自行找到正確的定心點。 所謂的「自行找到」,不是我們促使它發生, 能否看见,是否光亮,皆静止即可
    靜止正確,將慢慢細膩起來 每一次閉上雙眼,練習讓心靜止下來,內心的純淨將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 內心將被精雕細琢、洗刷過濾,逐漸清澈透明,定力也隨之俱增,逐漸穩固。 就如同白蟻慢慢挖土,逐漸堆積成蟻垤, 或是我們每天灌溉樹木,樹木一天天成長。 雖然我們往往觀察不出來樹木每天長高了幾公分,
    只是看著,什麼都不想⋯⋯僅此而已 學會閉上眼睛的方法,放鬆舒服、輕鬆舒適、靜止不動, 靜心要領也僅是如此而已。 內在有什麼,就看著什麼。有黑暗,就看著黑暗; 有光亮,就看著光亮;有畫面,就看著畫面。 只是持續輕輕鬆鬆地看著。什麼都不想。 只是看着,什么都不想⋯⋯仅此而已 静心要领也仅是如此而已。
    與無畫面為友(覺得心滿意足) 不要去否定內在的修行經驗, 無論在每一次的經驗中發生了什麼,都要保持愉悅的心。 即使內在經驗只是黑暗一片,或是什麼畫面都沒有, 也要與每一次的經驗為友。 繼續維持內心的靜與止。 与无画面为友(觉得心满意足) 不要去否定内在的修行经验, 也要与每一次的经验为友。
    有無新變化,都靜靜看著 只要靜止,唯有靜止。 無論有沒有新的內在畫面,都要持續維持靜止的狀態。 沒有新的內在畫面可以看,依然靜止不動,不去關心。 並不表示說,靜坐無所獲,沒有任何進步,很可惜。 那些都只是自己妄加揣測的。 有无新变化,都静静看着 只要静止,唯有静止。 那些都只是自己妄加揣测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守護諸根」。 就是說,他自然而然就能夠安住,心往內攝,根就不會往外放,就不會像前面講的根放逸那種狀態,不會的。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眼睛就不會亂看,耳朵不會亂聽,鼻子不會想要嗅香,乃至舌頭不會想要覺察味道,身體也不會想要一些柔軟的衣服、柔軟的臥具——自然而然就不會順著習慣向外攀緣。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守護諸根」。 就是說,他自然而然就能夠安住,心往內攝,根就不會往外放,就不會像前面講的根放逸那種狀態,不會的。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眼睛就不會亂看,耳朵不會亂聽,鼻子不會想要嗅香,乃至舌頭不會想要覺察味道,身體也不會想要一些柔軟的衣服、柔軟的臥具——自然而然就不會順著習慣向外攀緣。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