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假設芥川龍之介的「芋粥」料理暗喻 「沒有米」的話,另一個問題就會是:這裡的「芋」有什麼特別的含意嗎?
熟悉芥川龍之介的讀者應該會猜「一定有鬼」。(畢竟,芥川大約也在這時期用了「我鬼」作為「俳號」,創作俳句。)
那麼,到底芥川所用的「芋」,有什麼特殊含意呢?
答案可能還是出在中文與日文的用法差異。基本上,現代中文裡說「芋頭」指的是植物學中「天南星科」中 「芋屬」的植物,日文所說的「芋」卻包含植物學中「薯蕷科」和「天南星科」植物的「塊莖」(或可說是薯類、芋類的總稱),所以、日文中的里芋在中文稱小芋頭、薩摩芋是中文的地瓜或蕃薯、中文所說的馬鈴薯在日文也稱「(大學)芋」。
日文這種「薯、芋」不分的情況,可能與其受唐代文化影響有關:基本上,我們今天所說的山藥都屬「薯蕷科」植物的塊莖,以前都稱作「薯蕷」,只是唐宋後來為避皇帝名諱,一改再改,才改稱山藥。至於,薩摩芋和大學芋也都是明清之際(西元十六世紀以後)才傳到東亞,而且是從西洋人傳來的,所以用法和中國不同。
相較於稻米,「芋」的栽種要容易多了,所以,不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米飯的形象一直都比較高級,在西方營養學普及以前,「芋」會用做主食,多半是「吃不起飯」之故。另一方面,東亞地區遇到天災,朝廷開倉賑災,也多是施粥,只是大概米不會很多,名為米粥,實為米湯。
據說,芥川家的祖上世代是德川家將軍幕府中主管茶室與接待諸侯的「奧坊主」,因此家中生活充滿了濃濃的江戶文人風,對文學、美術、戲劇也多有涉獵,因此他對東亞文化圈的各種迷因傳播應該是相當有興趣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對「芋粥」中那位無名無姓,職稱五位的主人翁設定呢?
讓我們延續上文的敘述,看看五位的飲食習慣⋯⋯
在身高出眾、體格壯碩、說話聲調高雅且力道充足的藤原利仁決定滿足他「暢飲芋粥」的願望後,眾人按照往例對五位加以戲弄一番後,話題漸漸改變到其他武士上,而五位卻連烤雉雞放在面前,也未動筷, 也未飲酒,他只是把雙手放在膝上,像名相親的女子,直盯著空無一物的黑色漆碗、癡癡地笑著⋯⋯
所以,五位怎麼不吃烤雞、也不喝酒呢? 除了他不敢吃以外,會不會是因為他是吃素的佛教徒呢?
我們可以懷抱著這疑問,閱讀「芋粥」後面的劇情發展——
宴會過後,利仁果然帶著五位離開藤原府邸,騎馬遠行。不過,利仁並未告知五位要去哪裡,而五位也只是乖乖地跟著,但也許是因為平常欺負他的人不在身邊,五位膽子似乎也大了起來,問了利仁好幾次現在所在的方位,但似乎都摸不著頭緒,始終搞不清楚利仁究竟要把自己帶向何方。然而身在荒野,五位似乎除了乖乖聽從利仁的意志往前行別無他法。
一段時間後,利仁突然對著五位大喊:「來了一個好使者、派他到敦賀家傳話吧!」
五位定睛一看,這所謂的使者,並不是人,而是一隻毛色溫暖的狐狸,但這狐狸聽到利仁的呼喊,反應卻是慌張地逃竄,利仁見狀,也快速揮鞭。經過一番追逐,狐狸氣力耗盡,終於為利仁所擒。不過,前面所述的這番精彩追逐,在後面追趕的五位並未親眼所見,他所見到的只是利仁將狐狸高舉到眼前,粗暴地對其下令,要他幫忙傳話後,再用力地拋回草叢中。
重獲自由的狐狸也在利仁的催促下,快速奔跑。至於跑到哪裡去呢?五位並不知曉,只是純真地讚嘆:「好個荒野使者。」
到這裡,「芋粥」中的狐狸的形象似乎有點像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狐「きつね」(kitsune),卻又不盡然。一般來說,日本人似乎是喜歡狐狸的,尤其是日本很多地方都有稻荷神,傳說中京都伏見稻荷神就是以狐狸為使者與民眾溝通的。可是,利仁卻是非常粗暴地對待並差遣狐狸⋯⋯
(下圖左邊是京都伏見稻荷的狐狸雕像,右邊是傳說中伏見狐狸最愛吃的豆皮壽司)
不僅如此,在芥川的筆下,利仁交代給狐狸的任務,是令狐狸附身在夫人的身上,傳達利仁對下屬的指令,被附身的夫人甚至害怕得不停發抖,要下屬『不可遲到,否則吾身會受到大人問罪。』。接獲此消息的利仁還因此得意的問五位:「你覺得如何?利仁也能令動物做事。」
我們可以由此看出,一來,「芋粥」故事中的狐狸並非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善於魅惑人心的狐狸精(至少道行並不高深), 二來,利仁以狐狸和夫人的驚恐作為展示自己權威的方式。
我們除了看到五位對此表示佩服外,應該也會開始好奇,芥川筆下的狐狸究竟所指為何?
只是,接下來,作者就開始敘述利仁如何在自己的地盤上滿足五位無限暢飲芋粥的願望了。
那麼,五位達成願望了嗎?
某種程度上,利仁確實實現了他的諾言。不過,僅管五位連連說自己再也吃不下了,利仁還是要五位不要客氣,繼續吃下去。(這段頗有某些「敬酒不吃就吃罰酒」的警告意味。)
一向軟弱的五位這時也只能表示:「不用、已經夠了、不好意思、真的夠了」之類的話。
說實在的,如果這時要五位再喝下去,五位的身體會發生什麼事,實在很難說,但是,利仁這時卻突然指著對面屋頂的天花板,說:「看啊!」
原來是狐狸!原來,狐狸也來吃芋粥了!五位看著吃著芋粥的狐狸,想到的卻是那還沒來到此處前,那個在眾武士前遭到愚弄的自己⋯⋯
故事雖然完了,可是,想必很多喜愛自然科學的讀者會感到疑惑,難道狐狸不是因為喜愛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一直生活在野外嗎?或者,熟悉日本稻荷神社傳說的讀者也會問,狐狸不是被視為稻荷大神的使者,身負保佑稻米豐收的任務嗎?為什麼需要來這喝芋粥呢?甚至,一般讀者也會想,故事中的狐狸不是被利仁虐待過嗎,他為何還要到利仁的家討粥吃呢?
面對各式各樣的狐疑,答案卻似乎只有一個,就是外面沒有米了!不知大家是否同意呢?
不過,這個答案並沒有告訴我們,芥川當初為什麼會安排狐狸這個角色?這和他所處的時代有什麼關係嗎?
下面這些有關於明治維新的改革方向也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猜測的方向——
為了有系統地向西洋取經,明治新政府派出了一個以岩倉具視為正使的使節團,逐漸引進各種西方制度外,也頒布各種法令如「斷髮令」、「斷刀令」,規定武士不得隨意帶武士刀上街、也不得再留傳統的武士髮型,從此「士、農、工、商」一律平等,武士不再是優勢階級。
另外,在宗教信仰上,明治政府也規定取消基督徒傳教禁令、並且區分神道教與佛教,民眾可以選擇自己的宗教,但是不可以(像唐人或宋人一樣)自己混搭宗教迷因。
考慮到這些,雖然芥川沒有明說,可是各位覺得他筆下的五位與利仁的宗教信仰是什麼?芥川的這種設定又有什麼特殊的用意嗎?
除此之外,明治維新還促使了日本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發展,這讓傳統被稱作「町人」的商人階級興起,原來高高在上的武士由於文化迷因不同,即使想要轉行從商,在商業社會也不是町人的對手——這讓原本的武士階級及其家族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亟欲尋找出路。
明治政府自然也明白這些武士階級的困境,於是有要員提出要擴張國土,讓武士有用武之地。關於這種想法,天皇最先是覺得可行,但後來還是決定聽從岩倉使節團的決定,以內政為重。這件事讓出身薩摩藩的西鄉隆盛於西元1873年憤而下野,成立「私學校」,發揚武士精神。
為了安撫西鄉隆盛,明治政府任命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升為中將,並於西元1874年領兵三千餘名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只是,在這場戰役中,日軍戰死者8人,因病死亡者卻有547人,可見日軍可能不適應台灣水土或有其他問題。)
暫且不論牡丹社為何攻擊這艘琉球來的船隻以及當時大清帝國面臨的內憂外患,日本不只利用這個事件迫使琉球國王改用明治年號、停止向中國進貢,還在英國的介入下,將事件演變成維新政府與清廷之間的外交攻防,由英國公使出面調停,事件最後以清廷賠償日本五十萬兩白銀,承認日本出兵的正當性收場。
只是,這個結果並未緩解日本(失意)武士階級的不滿,最後「西南戰爭」還是於西元1879年爆發了,而且最令日人感慨的是,西鄉隆盛也在此役中與家鄉子弟一起同歸於盡。
(下圖左為上野公園的西鄉隆盛雕像,右為西鄉在NHK電視劇中的造型。)
這段歷史是不是芥川龍之介創作「芋粥」的重要背景,即使我們有機會訪問芥川本人,他應該也是不會明說的,不過,如前所述,「薩摩芋」(中文稱蕃薯或地瓜)應該是西元十六、七世紀以後才出現在東亞諸島的,既然芥川聲稱「芋粥」這個故事是在西元九世紀(年號為元慶或仁和時)的日本,「芋粥」裡沒有「薩摩芋」也是很合理的設定。
至於,狐狸所指為何? 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其與漢文學有點淵源,概念也與漢人文化中的「狐狸精」有點雷同,所以,很有可能是指「美貌的異族女子」,只是是相對於「日本神道教」的 「異族女子」就是了⋯⋯
不知經過這番探索,各位比較認識「芋粥」中那被利仁馴服的「狐狸」的身份了嗎?
推薦參考讀物:
發現陰陽道:平安貴族與陰陽師 / 作者:山下克明
西元1985年
西元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
繩文 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