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世界:素食、狐狸與芥川龍之介的芋粥 (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也許是獲得夏目漱石的鼓勵,在「羅生門」發表後的短短一年間,芥川龍之介又再度發表「鼻子」、「芋粥」兩部作品,就小說創作而言,芥川幾乎可說是「出道即顛峰」——他是怎麼做到的?
在世界藝術史上,與芥川(1892 ~ 1927)可算是前後期生的畢卡索(1881~ 1973) 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剽竊。」芥川初出道即能交出成熟度極高的作品,除了其從小就受到豐富的文學薰陶外,更與其一開始就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關。
這點從其1916年所發表的「鼻子」中看得最為明顯。
如同我們在果戈里的外套與歐亞草原之路(上)所簡單介紹過的,「鼻子」是果戈里的聖彼得堡故事集中的一篇名作,大多讀者讀後雖都會覺得其描述很生動有趣,可也不知道怎麼分析這篇古怪的作品,但是,時正就讀東京帝大英語系的芥川卻似乎從中看出了些什麼,並且就像唐人「和詩」的習慣一般,「和」(去聲)了一首和尚版的「鼻子」。
在果戈里的「鼻子」中,一開始是懼內的理髮師在吃早餐時,從夾蔥麵包中發現了一個白白的、不知主人的「鼻子」,果戈里花了一番筆墨描寫這個「鼻子」如何折磨理髮師後,才寫出鼻子的主人其實是以一個不正當手段取得現有職位的男人八等文官少校。
另一方面,在芥川的「鼻子」中,一開始就登場的禪智和尚(其職稱為內供,所以亦可稱禪智內供)從還是沙彌起,就為自己的怪鼻子所苦。這鼻子有多怪呢?按照小說,其大約有五六寸、上下一般粗細,如香腸一般、在臉的正中央、從上唇垂掛到下顎,實在有礙觀瞻。
乍看之下,這兩篇故事似乎毫不相關,如果將其送給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人工智慧系統比對是否有抄襲,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是,較細心的文學讀者可能多會覺得這兩篇「鼻子」有某種神秘的關係。雖然芥川宣稱「禪智內供的鼻子」是取材自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語」中的「池尾禪珍內供鼻語」,但大多讀過這兩篇作品的讀者應該會同意他是讀過果戈里的「鼻子」後才寫出了禪智內供的「鼻子」。至於果戈里的「鼻子」與日本古代故事集中的「鼻語」(鼻子故事)又有什麼關係,這就可能要請歐亞草原文學專家考究了。
無論如何,這讓我們體會到,芥川在學生時代讀的雖是英文系,但也有機會讀到俄羅斯(或烏克蘭)的作品,可見得其對俄國文學也是很關注的。
事實上,俄國在西元1804年(擊退拿破崙的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時,就曾派使節到長崎,要求通商,但被德川幕府拒絕,在西元1811年,又有俄國海軍軍官在東亞海域探查,結果遭到日本的囚禁。可見得在此時期,俄國是很想往東亞海域發展的。
另一方面,英國也在西元1833年通過了廢除奴隸制度的法案,並且藉由取締奴隸貿易,開始向世界宣揚其「解放」各地陷入奴隸苦境的人們之「滿懷慈愛的慈善帝國」的品牌形象。既然「奴隸」一直都算是各地海洋貿易的重要商品,英國也就理所當然地以此形象介入了世界各地的戰爭。不過,這當然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十九世紀到處擴張的英國真正的動機應該還是爭取各地的海權,這從1843年簽訂的「南京條約」,要求大清割讓香港島和開放五口通商即可嗅出一點端倪。
在這脈絡下,從北亞擴張的俄帝和從南亞擴張的英帝不免會開始明裡暗裡開始在東亞各自尋找盟友,加上從明治維新後新崛起的日帝加入競逐,自然會造成東亞的局勢動盪不安。
西元1904年(明治37年),日本偷襲停泊於旅順港及仁川港內的俄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兩方投入的軍隊越來越多,到了西元1905年五月,由名將東鄉平八郎指揮日本艦隊在對馬海峽以逸待勞,在己方損失極小,但將遠道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全數殲滅。這場海戰之後,俄國認輸投降,日本也從此自信大增,相信自己擁有以少勝多的實力。
不過,還是有不少人對日本在此之後的軍事擴張行動感到憂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大作家夏目漱石就在西元1909年發表「以後」一文,文中他寫到 :
「看看日本⋯⋯她試圖擠進列強之中⋯⋯她像一隻想長成跟母牛一樣大的青蛙⋯⋯當然,這不久她會破裂,這鬥爭會影響你我以及每一個人。由於跟西方國家競爭的壓力,日本沒時間放輕鬆⋯⋯難怪他們都是神經病患⋯⋯他們只想到自己與他們的眼前的需要。看看日本全國,你不會找到充滿希望的地方。到處都是黑暗。」
芥川龍之介應該也有機會讀到上述文字,不過西元1911年日本開始進行言論管控後,自然不能再發表這麼直白的表述。至於,芥川在西元1916年發表的「鼻子」其靈感來源與日俄戰爭有沒有關係,還請有興趣的各位讀者讀了芥川龍之介的「鼻子」以後各自判斷。
討論完芥川龍之介的「鼻子」的寫作背景後,我們不妨將焦點移到芥川在西元1916年的另一篇作品「芋粥」。
到底這篇作品和當時的日本情勢有什麼關係呢?其又是在如何的情況下寫作出來的呢?
也許,我們還是先認識一下「芋粥」的主角五位再說。
這個芥川龍之介宣稱取材自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語>「利仁將軍若時從京敦賀將行五位語第十七」的主角,在小說中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名字,理由據說是因為古史並沒有記載,芥川稱可能是因為「古史的作者對於平凡的人與故事,似乎沒有什麼興趣」,倒是裡頭的大人物有名有姓,叫做「藤原基經」,這位平凡的主角並無姓名,所謂「五位」只是一個職稱罷了。
沒有人知道這某某五位是從何時開始侍奉藤原基經這位武士,但大家都認得他的臉上有一個像被凍傷的紅鼻子,而且大多人對五位的關心程度其實並不如一隻蒼蠅。總之,五位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人,大家如果會談論他,純粹是因為他臉上那古怪的紅鼻子或者想要一起戲弄他。
不過,總是逆來順受的五位倒也沒有對人生絕望,作者形容,從五六年前起,五位對於芋粥就展現出異常的執著。而所謂芋粥指的山芋切碎後,用甘葛煮的粥。作者又說,當時芋粥可是無上佳餚,甚至可以端到一國之君的餐桌上。因此,向五位這樣的人,每年只能在新年宴客時,嚐到這樣的美味,而且嚐到的份量極少,僅能潤喉罷了!
(下圖上為日本的山芋、下為日本的甘葛)
山芋與甘葛
接下來的故事敘述的就是五位如何在基經宅邸舉辦了例行宴會中,和其他武士一起享用剩菜殘羹。
那麼,當時的宴會中,都上了什麼菜餚呢?
作者說,種類雖多,但沒什麼特別的珍饈 —— 不過是一些麻糬、伏菟饅頭、清蒸鮑魚、雞肉乾、宇治冰魚、近江鯽魚、鯛魚乾、鮭魚卵、烤章魚、大蝦、柑橘、風乾柿子,還有那道芋粥。
五位每年都很期待那道芋粥,雖然這次的宴會中,他分到的特別少,但他覺得滋味特別甜美也非常珍惜,喝得精光之後,他自言自語:「不知何時才能盡情暢飲。」
這句話被同屬基經宅邸的一位高級武士藤原利仁聽到了,許諾說:「如果這是你的願望,就讓利仁來幫你達成吧!」
到底,利仁是如何幫五位達成心願的呢? 我們待下回再來講述與分析,可是各位曾經讀過果戈里聖彼得堡故事集的讀者應該會覺得芥川這文應該也是從果戈里的「外套」中走出來的吧!(相關文章:果戈里的外套與歐亞草原之路(下)
那麼,如果果戈里有機會讀到芥川的芋粥,會不會像夏目漱石一樣表示讚賞呢?
這種假設性的問題,雖然永遠不可能有答案,不過,光是想想,也很有趣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也抽空,好好品讀果戈里的「外套」和芥川龍之介的「芋粥」,想想兩者到底差在那裡吧?
另外一個同樣有趣的問題,是芥川所謂的「芋粥」真是一般中國人所說的「粥」嗎?
芋粥
從芥川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發現答案似乎是「否」。
因為,一般來說,漢字文化圈所說的「粥」,不論鹹甜、多半是指由米或至少穀類所煮成的,但芥川的卻是將薯類(日文統稱為「山芋」)煮成的甜湯也稱為「粥」,而不稱為「芋湯」或「芋汁」,難道這其中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嗎?
如果我們可以細讀一下基經宅邸中那些的菜色,即使是高級武士吃剩的菜餚,就會發現其中應該還有很多好吃的菜色,為什麼芥川一直強調五位只想分點粥呢?
考慮到這篇文章的反諷性質極強,有一種可能就是五位只能分到些潤喉的湯汁,在只能分到湯汁的情況下,只好說湯甜。(有點像是「吃不到葡萄只能說葡萄酸」的反諷版。)
如果考慮到這點,就可以猜想「芋粥」這個名稱也是反諷,五位喝到的湯裡面根本沒有米,卻稱之為粥,他想傳達什麼呢?
也許,有很長一段時間,日本的武士的薪資就是「米」,也許芥川是想要藉此強調「沒有米」或 「米很少」吧!
推薦參考書籍:
餐桌上的日本史 作者:宮崎正勝 遠足文化出版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本在進入幕府時代後開放長崎港與外界交流,稱之為「一口通商」,但這種鎖國局面在阿部正弘與培理簽訂神奈川條約後宣告結束。究竟、二十世紀初的日本文人在經歷「全面西化」的運動後,是如何看待東亞與日本的關係尼?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或許是探討這問題很好的參考資料。
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與惠施雖然沒有留下太多直接的著作,名家也未在後世華夏成為重要的流派,但透過「莊子」一書,名家的迷因還是在華夏文化中留存了下來。到底,莊子和名家的關係如何,今人又可以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發呢?
既然先秦名家是以討論「名」與「實」的關係而自成一家的,我們在認識名家之餘,不免要正視一個歷史現象——現代社會中的「一夫一妻」婚姻觀,顯然並非源自東亞或華夏的傳統文化,而是來自西方 ; 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先搞清楚華夏傳統文化的婚姻觀念是什麼,再來比對現代西化社會中的婚姻觀,才能理解彼此之間的異同。
先秦名家雖於唐朝以後、民國以前不受重視,卻與西方sophists 在辯論技巧上有若干相通之處。既然,辯論在現代西化社會已成主流,我們不妨重新檢視先秦名家的哲學觀點,並由其出發,檢討現代西化社會法學系統的缺失。
如果我們可以注意到果戈里的寫作風格其實就像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樣,充滿了各種隱喻,閱讀果戈里的「聖彼得堡故事集」其舅就充滿了各種解謎的樂趣。另一方面,既然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帝國接受西方啟蒙思想的窗口,我們就不得不注意到這些隱喻與西方思潮的關聯性。到底,果戈里的「外套」藏著什麼樣的隱喻呢,一起來探討吧!
相對於北歐波羅的海的生活環境,北亞的西伯利亞地區狀況可就極端而艱難多了,而多是在歐洲活動的羅斯人又為什麼一定要取得這塊土地呢?還有,歐洲人所說的「剝開一個俄羅斯人,裡頭其實是一個韃靼人」是什麼意思?韃靼人和哥薩克人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一起從地理看歷史吧!
日本在進入幕府時代後開放長崎港與外界交流,稱之為「一口通商」,但這種鎖國局面在阿部正弘與培理簽訂神奈川條約後宣告結束。究竟、二十世紀初的日本文人在經歷「全面西化」的運動後,是如何看待東亞與日本的關係尼?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或許是探討這問題很好的參考資料。
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與惠施雖然沒有留下太多直接的著作,名家也未在後世華夏成為重要的流派,但透過「莊子」一書,名家的迷因還是在華夏文化中留存了下來。到底,莊子和名家的關係如何,今人又可以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發呢?
既然先秦名家是以討論「名」與「實」的關係而自成一家的,我們在認識名家之餘,不免要正視一個歷史現象——現代社會中的「一夫一妻」婚姻觀,顯然並非源自東亞或華夏的傳統文化,而是來自西方 ; 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先搞清楚華夏傳統文化的婚姻觀念是什麼,再來比對現代西化社會中的婚姻觀,才能理解彼此之間的異同。
先秦名家雖於唐朝以後、民國以前不受重視,卻與西方sophists 在辯論技巧上有若干相通之處。既然,辯論在現代西化社會已成主流,我們不妨重新檢視先秦名家的哲學觀點,並由其出發,檢討現代西化社會法學系統的缺失。
如果我們可以注意到果戈里的寫作風格其實就像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樣,充滿了各種隱喻,閱讀果戈里的「聖彼得堡故事集」其舅就充滿了各種解謎的樂趣。另一方面,既然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帝國接受西方啟蒙思想的窗口,我們就不得不注意到這些隱喻與西方思潮的關聯性。到底,果戈里的「外套」藏著什麼樣的隱喻呢,一起來探討吧!
相對於北歐波羅的海的生活環境,北亞的西伯利亞地區狀況可就極端而艱難多了,而多是在歐洲活動的羅斯人又為什麼一定要取得這塊土地呢?還有,歐洲人所說的「剝開一個俄羅斯人,裡頭其實是一個韃靼人」是什麼意思?韃靼人和哥薩克人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一起從地理看歷史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文豪Japan 太宰治、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人,是日本文學史上的名家,各自憑藉自己那獨特風格與思路,開創出明治-大正時代文學裡的璀璨盛事。 每當閱讀這些名家的著作,從溫馨日常般擬人視角敘述,到人心詭變的警世語,讓我深切感受到那專屬於日式,獨有的隱晦不明的暗喻與溫婉省悟。 而世間的萬物常理與運
Thumbnail
牙敗、牙敗-- 明明是群滑溜溜、蛇一般的傢伙嘛。 「糟糕,好吃極了。完了,真的很好吃耶。」 鰻魚和初鰹,分別於梅雨時節前後出現,被角田光代封為「能夠喚起日本人血液中江戶DNA的兩項食物」。
Thumbnail
#人與事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在親人情緒勒索和道義濫用之下,使得歸國學人健三痛苦掙扎,身心俱疲,自嘆人生如路邊雜草之堅韌與卑微。 (一)人生的苦澀滋味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其具有濃厚自傳性質的晚期作品《道草》,是生前完成
Thumbnail
《地獄變》為芥川龍之介1918年所著,以下文字節錄採彭春陽所譯之譯本。 平安時期的畫師良秀是一位古怪的人,待人桀傲不遜,唯獨對女兒疼愛有加。他的眼裡只有繪畫,甚至為了畫作而去仔細觀察半邊腐爛的屍體、飼養毒蛇、梟等等,由此可見良秀對於藝術異常之偏執。
Thumbnail
作者 芥川龍之介,自學生時代便開始創作,其短篇小說〈鼻子〉在發表後即受到夏目漱石讚賞,隨後陸續發表的〈芋粥〉、〈地獄變〉與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同樣獲得好評,聲名鶴起,然而,被視作大正文壇短篇小說鬼才的他,後期卻飽受肉體與精神病痛折磨,苦於不安中,最終選擇服藥自盡,享年35歲。 短暫的生命裡,他
Thumbnail
去年才讀完上橋菜穗子奇幻長篇小說《鹿王》, 講述大國以優勢武力侵略小國,壓榨奴役弱方, 不明傳染疾病,引起的猜忌,不同族群間競爭、合作關係, 透過動物的生存智慧,進而懂得與大地樹林和睦共存不破壞自然生態的生活智慧。 最新的《香君》仍是架空世界,關於人能聞到植物氣味,聽到生物吶喊聲音的故事。
Thumbnail
如果說川端康成是上個世紀日本文壇當中最重量級的存在,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上個世紀日本的文學家當中,在之於日本人為外國的台灣,也許大多數的人沒聽過永井荷風、不知道谷崎潤一郎、不認識夏目漱石、該不會連太宰治都不知道?但是應該還是能有很多人聽過川端康成的名字吧,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由水木茂老師創作的《鬼太郎》系列作品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在老師100歲冥誕之際,動畫團隊再次將這個經典系列搬上大螢幕,而這次要跟著眼珠老爹回到二次大戰後的日本,解開圍繞在日本強盛路上的大家族中的故事。這篇內容沒有暴雷,但會從日本近代史的角度補充這部片想傳達的觀點,讓讀者們在觀賞時能有不一樣的體會。
Thumbnail
要說臺灣人對日本的大文豪的認識,除了一些比較正經的課文或讀本,絕對就是從動畫「文豪野犬」來的吧,其中又以芥川龍之介、太宰治那種最受人們歡迎。但在現實中的那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一起潛入那位「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的一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社為因應或減少日本版權費的支出,熱衷投注於日文公版書(著名作家作品)的編譯,出現同一作家,出版社推出各自譯本的局面,這就給不諳日語的讀者多了比較譯本優劣的機會。在臺灣,北大路魯山人的藝術論並非主流讀物,其珍味食譜亦甚少出版,所以,出版社另闢蹊徑刊行他的美食王國圖譜,自然令美食家和日
Thumbnail
文豪Japan 太宰治、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人,是日本文學史上的名家,各自憑藉自己那獨特風格與思路,開創出明治-大正時代文學裡的璀璨盛事。 每當閱讀這些名家的著作,從溫馨日常般擬人視角敘述,到人心詭變的警世語,讓我深切感受到那專屬於日式,獨有的隱晦不明的暗喻與溫婉省悟。 而世間的萬物常理與運
Thumbnail
牙敗、牙敗-- 明明是群滑溜溜、蛇一般的傢伙嘛。 「糟糕,好吃極了。完了,真的很好吃耶。」 鰻魚和初鰹,分別於梅雨時節前後出現,被角田光代封為「能夠喚起日本人血液中江戶DNA的兩項食物」。
Thumbnail
#人與事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在親人情緒勒索和道義濫用之下,使得歸國學人健三痛苦掙扎,身心俱疲,自嘆人生如路邊雜草之堅韌與卑微。 (一)人生的苦澀滋味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其具有濃厚自傳性質的晚期作品《道草》,是生前完成
Thumbnail
《地獄變》為芥川龍之介1918年所著,以下文字節錄採彭春陽所譯之譯本。 平安時期的畫師良秀是一位古怪的人,待人桀傲不遜,唯獨對女兒疼愛有加。他的眼裡只有繪畫,甚至為了畫作而去仔細觀察半邊腐爛的屍體、飼養毒蛇、梟等等,由此可見良秀對於藝術異常之偏執。
Thumbnail
作者 芥川龍之介,自學生時代便開始創作,其短篇小說〈鼻子〉在發表後即受到夏目漱石讚賞,隨後陸續發表的〈芋粥〉、〈地獄變〉與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同樣獲得好評,聲名鶴起,然而,被視作大正文壇短篇小說鬼才的他,後期卻飽受肉體與精神病痛折磨,苦於不安中,最終選擇服藥自盡,享年35歲。 短暫的生命裡,他
Thumbnail
去年才讀完上橋菜穗子奇幻長篇小說《鹿王》, 講述大國以優勢武力侵略小國,壓榨奴役弱方, 不明傳染疾病,引起的猜忌,不同族群間競爭、合作關係, 透過動物的生存智慧,進而懂得與大地樹林和睦共存不破壞自然生態的生活智慧。 最新的《香君》仍是架空世界,關於人能聞到植物氣味,聽到生物吶喊聲音的故事。
Thumbnail
如果說川端康成是上個世紀日本文壇當中最重量級的存在,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上個世紀日本的文學家當中,在之於日本人為外國的台灣,也許大多數的人沒聽過永井荷風、不知道谷崎潤一郎、不認識夏目漱石、該不會連太宰治都不知道?但是應該還是能有很多人聽過川端康成的名字吧,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由水木茂老師創作的《鬼太郎》系列作品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在老師100歲冥誕之際,動畫團隊再次將這個經典系列搬上大螢幕,而這次要跟著眼珠老爹回到二次大戰後的日本,解開圍繞在日本強盛路上的大家族中的故事。這篇內容沒有暴雷,但會從日本近代史的角度補充這部片想傳達的觀點,讓讀者們在觀賞時能有不一樣的體會。
Thumbnail
要說臺灣人對日本的大文豪的認識,除了一些比較正經的課文或讀本,絕對就是從動畫「文豪野犬」來的吧,其中又以芥川龍之介、太宰治那種最受人們歡迎。但在現實中的那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一起潛入那位「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