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書|將眼光從世界重新望回家裡《親愛的安德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幾年前在德國交換時,單位上一位6歲小孩,對於父母決定替她報名游泳課而不開心,我原以為她只是不想上而老大不高興,但她竟然回我:「因為他們沒有先問過我,尊重我的意見。」

我知道現行台灣的教育應該也很知道尊重與開放了,但這讓當時只知道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好要上什麼安親班才藝班的我,非常震懾,不只是風土民情的落差,還有看到教育的方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真正能自己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了。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
如果連我都會對這樣的差異感到驚訝,那更何況重新看待一位已經18歲,在德國長大、在香港大學念書,與自己那成長在匱乏時期的台灣還要懸殊背景的兒子呢?

《親愛的安德烈》是作者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書信往返的對談,光是序,就有四個版本,從2007年橫跨至2022年,代表這本的確能橫跨時空,成為兩代溝通的經典。
有扶持、有嘗試理解,同時你還是看得到青少年的安德烈對母親的不耐,還有龍應台有時恨不得想揍安德烈一頓的情緒,但我想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坦誠,說出自己的害怕,是現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讓彼此的價值觀都能不閃躲,打破只能看彼此背影的藩籬。

兩代的改變

十幾年前閱讀這本時,我的心態是很「安德烈」的(但還沒有他對國族認知的識廣),對父母只有不耐。但現在看了,重新感受到自己年少時期的不安與沒自信,是急著想要證明自己,也對龍應台這位母親的重新學習心態與坦誠而感動,要放掉自己過去累積一生的價值觀多困難阿!

先前看珂拉琪於BIOS的訪談中,家權談及很多歌曲創作看似是跟歷史事件的對應,但其實更接近親情。因為執著於自己與父母的政治立場不同,在創作時有很多尖銳的詞語,卻也在後來反思自己:「我爸媽會這樣思考,是因為過去的背景、過去的教育,責任並不是在個人身上。我不能念完大學拿一個槌子去槌掉他們二三十年的信仰。」

我是不是也用了自己的視角標準來看待父母了呢?

對自己坦誠的困難

這本書讓我重新面對了自己的成長過程,也彷彿夾在中間一般,明白安德烈在保持自己個性上隱隱對未來的焦灼不安,也懂龍應台在重新觀看兒子時,還是無法完全捨棄的自我。

或許最知道有沒有因為「比較」而感到自己平庸、最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心靈安適、能好好對自己負責的,始終只有「自己」了。也在過程發現,即便我在很多次書本分享強調了個體性,卻沒辦法對親近的家人將他們「看成一個別人」(P245),不插手而遠看他們的選擇。

互相尊重是我還在學習的課題,我也慢慢變成不會因為大家說思想保守而刻意要裝作開放,因為這就是我的成長背景阿,那個時候的容易滿足、充滿刻板印象的教育,20幾年的環境與累積與其一竿子打翻過往,不如先坦承這樣的自己,再去聆聽他人的想法。



由外向內看

橫跨十幾年,有許多書信段落,於2022年的現在看反而合時宜。我們都說要往外看,望向世界邁向國際,但其實成長帶來的經驗,反而越懂得從外往內看。是什麼造就了你呢?可能是自己的家庭,更是自己在這些碰撞中的體悟,這是一個真正灌溉你成長的「世界」。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本不只是為女性而寫,更為男性所寫,它告訴我們所謂的「尊重」,是怎麼一回事,而你會發現尊重這件事情,是多少人「理所當然地無法做到」。尊重,是男女皆同,是異性對異性,同性對同性亦然。
閱讀莎莉.魯尼的文字,所感受到是隱藏在文字下那股情感躁動,亦是對千禧世代渴望愛、渴望收到關注,卻也渴望孤獨乃至於相信自己是獨特的矛盾心態,富有敏銳度的觀察出來了,佐以極有張力的對話(甚至整本是不以引號做標示的大量對話堆疊而成)讓我們看見個體與個體相處之間隱藏的敏感焦慮,還有以「聊天」探討權力的展現。
我們應該都知道心理測驗並不會影響你這個人,也不會把它當作形容自己個體存在。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很多時候,被別人覺得你該是什麼樣的人束縛,甚至覺得自己應該是要怎樣的人給束縛嗎?
我理解到或許活著,不是要背負他人生命的沉重罪惡感,而是僅僅作為活著的人,記住那些離去之人的故事、或許對他們奮力愛過、恨過,快樂與創痛並行,與一起經歷過的回憶,也是不枉我們活過此生。
今昔非比,葛拉威爾要問的不是你在這些既定條件下究竟要怎麼選邊站,而是深度探討已有這樣的歷史借鏡,身處在更好的科技環境下,我們所秉持的最高道德是否能不被忽視或被移用他處?
這本書談的不是我們能夠如何拯救樹木。 這本書談的是樹木如何可能拯救我們。 看著蘇珊的人生,彷彿也像看著一株幼苗如何生長成對於人類生態有所保護的巨木,而她將記憶傳承,也如老樹傳遞訊息給周遭幼苗。正如她所言:「森林就是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其實跟人類並無不同。」
這本不只是為女性而寫,更為男性所寫,它告訴我們所謂的「尊重」,是怎麼一回事,而你會發現尊重這件事情,是多少人「理所當然地無法做到」。尊重,是男女皆同,是異性對異性,同性對同性亦然。
閱讀莎莉.魯尼的文字,所感受到是隱藏在文字下那股情感躁動,亦是對千禧世代渴望愛、渴望收到關注,卻也渴望孤獨乃至於相信自己是獨特的矛盾心態,富有敏銳度的觀察出來了,佐以極有張力的對話(甚至整本是不以引號做標示的大量對話堆疊而成)讓我們看見個體與個體相處之間隱藏的敏感焦慮,還有以「聊天」探討權力的展現。
我們應該都知道心理測驗並不會影響你這個人,也不會把它當作形容自己個體存在。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很多時候,被別人覺得你該是什麼樣的人束縛,甚至覺得自己應該是要怎樣的人給束縛嗎?
我理解到或許活著,不是要背負他人生命的沉重罪惡感,而是僅僅作為活著的人,記住那些離去之人的故事、或許對他們奮力愛過、恨過,快樂與創痛並行,與一起經歷過的回憶,也是不枉我們活過此生。
今昔非比,葛拉威爾要問的不是你在這些既定條件下究竟要怎麼選邊站,而是深度探討已有這樣的歷史借鏡,身處在更好的科技環境下,我們所秉持的最高道德是否能不被忽視或被移用他處?
這本書談的不是我們能夠如何拯救樹木。 這本書談的是樹木如何可能拯救我們。 看著蘇珊的人生,彷彿也像看著一株幼苗如何生長成對於人類生態有所保護的巨木,而她將記憶傳承,也如老樹傳遞訊息給周遭幼苗。正如她所言:「森林就是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其實跟人類並無不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親愛的安德烈》是作家龍應台2004年邀請在德國成長的18歲兒子安德烈,透過寫信對話,再次認識彼此。因為四年的台北公職卸任後,當龍應台想花時間陪伴兒子時,眼前184公分獨立中帶點冷的成年人,已經陌生且難以靠近,他是龍應台曾經可以擁抱的可愛安安,長大的安德烈。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公子最近一個族人小孩出國去念書 她跟我說,她教育小孩 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教他會感恩 我覺得這媽媽很棒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多人以自我我中心 完全忘了社會的運作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或是我之前說的曾國藩的處世重點,利他   利他,你才會有所得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親愛的安德烈》是作家龍應台2004年邀請在德國成長的18歲兒子安德烈,透過寫信對話,再次認識彼此。因為四年的台北公職卸任後,當龍應台想花時間陪伴兒子時,眼前184公分獨立中帶點冷的成年人,已經陌生且難以靠近,他是龍應台曾經可以擁抱的可愛安安,長大的安德烈。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公子最近一個族人小孩出國去念書 她跟我說,她教育小孩 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教他會感恩 我覺得這媽媽很棒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多人以自我我中心 完全忘了社會的運作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或是我之前說的曾國藩的處世重點,利他   利他,你才會有所得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