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書|將眼光從世界重新望回家裡《親愛的安德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幾年前在德國交換時,單位上一位6歲小孩,對於父母決定替她報名游泳課而不開心,我原以為她只是不想上而老大不高興,但她竟然回我:「因為他們沒有先問過我,尊重我的意見。」

我知道現行台灣的教育應該也很知道尊重與開放了,但這讓當時只知道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好要上什麼安親班才藝班的我,非常震懾,不只是風土民情的落差,還有看到教育的方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真正能自己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了。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

如果連我都會對這樣的差異感到驚訝,那更何況重新看待一位已經18歲,在德國長大、在香港大學念書,與自己那成長在匱乏時期的台灣還要懸殊背景的兒子呢?

《親愛的安德烈》是作者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書信往返的對談,光是序,就有四個版本,從2007年橫跨至2022年,代表這本的確能橫跨時空,成為兩代溝通的經典。
有扶持、有嘗試理解,同時你還是看得到青少年的安德烈對母親的不耐,還有龍應台有時恨不得想揍安德烈一頓的情緒,但我想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坦誠,說出自己的害怕,是現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讓彼此的價值觀都能不閃躲,打破只能看彼此背影的藩籬。


兩代的改變

十幾年前閱讀這本時,我的心態是很「安德烈」的(但還沒有他對國族認知的識廣),對父母只有不耐。但現在看了,重新感受到自己年少時期的不安與沒自信,是急著想要證明自己,也對龍應台這位母親的重新學習心態與坦誠而感動,要放掉自己過去累積一生的價值觀多困難阿!

先前看珂拉琪於BIOS的訪談中,家權談及很多歌曲創作看似是跟歷史事件的對應,但其實更接近親情。因為執著於自己與父母的政治立場不同,在創作時有很多尖銳的詞語,卻也在後來反思自己:「我爸媽會這樣思考,是因為過去的背景、過去的教育,責任並不是在個人身上。我不能念完大學拿一個槌子去槌掉他們二三十年的信仰。」

我是不是也用了自己的視角標準來看待父母了呢?

raw-image

對自己坦誠的困難

這本書讓我重新面對了自己的成長過程,也彷彿夾在中間一般,明白安德烈在保持自己個性上隱隱對未來的焦灼不安,也懂龍應台在重新觀看兒子時,還是無法完全捨棄的自我。

或許最知道有沒有因為「比較」而感到自己平庸、最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心靈安適、能好好對自己負責的,始終只有「自己」了。也在過程發現,即便我在很多次書本分享強調了個體性,卻沒辦法對親近的家人將他們「看成一個別人」(P245),不插手而遠看他們的選擇。

互相尊重是我還在學習的課題,我也慢慢變成不會因為大家說思想保守而刻意要裝作開放,因為這就是我的成長背景阿,那個時候的容易滿足、充滿刻板印象的教育,20幾年的環境與累積與其一竿子打翻過往,不如先坦承這樣的自己,再去聆聽他人的想法。

raw-image



由外向內看

橫跨十幾年,有許多書信段落,於2022年的現在看反而合時宜。我們都說要往外看,望向世界邁向國際,但其實成長帶來的經驗,反而越懂得從外往內看。是什麼造就了你呢?可能是自己的家庭,更是自己在這些碰撞中的體悟,這是一個真正灌溉你成長的「世界」。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112會員
116內容數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2025/02/28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Thumbnail
2025/02/28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Thumbnail
2025/02/16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Thumbnail
2025/02/16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Thumbnail
2025/02/08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Thumbnail
2025/02/08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是我看的第三個版本,與這本書的初遇是在西湖圖書館,當年在二樓的木頭桌上和眾參考書搏鬥。 我沒有為了解不開的數學題痛哭流涕,卻因為這本書淚濕衣襟。 其實我至今仍在思索,使我深刻無法忘懷的是女人成為母親所帶來的震撼,還是孩子帶來的「提醒」和純真讓我久久不能自己。 我在青少年時看這本書
Thumbnail
這是我看的第三個版本,與這本書的初遇是在西湖圖書館,當年在二樓的木頭桌上和眾參考書搏鬥。 我沒有為了解不開的數學題痛哭流涕,卻因為這本書淚濕衣襟。 其實我至今仍在思索,使我深刻無法忘懷的是女人成為母親所帶來的震撼,還是孩子帶來的「提醒」和純真讓我久久不能自己。 我在青少年時看這本書
Thumbnail
這本書如實地記錄了媽媽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與思辨,嘗試理解彼此但又不輕易妥協,非常精彩。很多時候安德烈甚至會直接嘲弄媽媽,令人好氣又好笑;龍應台也會在理解兒子的想法後,從自己的生命經歷中,提供不同的觀點與視角給兒子參考,但是不會逼迫他去接受。這些對話成為了母子之間最珍貴的回憶。
Thumbnail
這本書如實地記錄了媽媽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與思辨,嘗試理解彼此但又不輕易妥協,非常精彩。很多時候安德烈甚至會直接嘲弄媽媽,令人好氣又好笑;龍應台也會在理解兒子的想法後,從自己的生命經歷中,提供不同的觀點與視角給兒子參考,但是不會逼迫他去接受。這些對話成為了母子之間最珍貴的回憶。
Thumbnail
阿崴閱讀-世界不會變好,但你可以 又是一本親子類的書,但別於教養理論或實務。這本書談的是一個創意導演以父親角度寫給女兒的30封信。每個主題獨立,容易閱讀,同樣身為人父讀來也是感觸良多。沒有教條式的說理,有的是那種因親子關係延伸產生對社會議題的關心以及如何留下一個對下一代相對好的環境.....
Thumbnail
阿崴閱讀-世界不會變好,但你可以 又是一本親子類的書,但別於教養理論或實務。這本書談的是一個創意導演以父親角度寫給女兒的30封信。每個主題獨立,容易閱讀,同樣身為人父讀來也是感觸良多。沒有教條式的說理,有的是那種因親子關係延伸產生對社會議題的關心以及如何留下一個對下一代相對好的環境.....
Thumbnail
這樣的書寫真能解憂,從自己的故事寫起,文字成了知己。──〈作者序〉 在那篇敘事書寫中,我再次看見父親和自己,那仿佛是另一種重逢。──〈作者序〉 有時候,我們只是希望被了解。透過書寫,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你被自己了解。──〈作者序〉 前幾次搬家,只是一次又一次搬著家當,對著房東仰望;後兩次搬家
Thumbnail
這樣的書寫真能解憂,從自己的故事寫起,文字成了知己。──〈作者序〉 在那篇敘事書寫中,我再次看見父親和自己,那仿佛是另一種重逢。──〈作者序〉 有時候,我們只是希望被了解。透過書寫,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你被自己了解。──〈作者序〉 前幾次搬家,只是一次又一次搬著家當,對著房東仰望;後兩次搬家
Thumbnail
橫跨十幾年,有許多書信段落,於2022年的現在看反而合時宜。我們都說要往外看,望向世界邁向國際,但其實成長帶來的經驗,反而越懂得從外往內看。是什麼造就了你呢?可能是自己的家庭,更是自己在這些碰撞中的體悟,這是一個真正灌溉你成長的「世界」。
Thumbnail
橫跨十幾年,有許多書信段落,於2022年的現在看反而合時宜。我們都說要往外看,望向世界邁向國際,但其實成長帶來的經驗,反而越懂得從外往內看。是什麼造就了你呢?可能是自己的家庭,更是自己在這些碰撞中的體悟,這是一個真正灌溉你成長的「世界」。
Thumbnail
高中這些「故意」的小小叛逆,如今的安婷回想起來,她說:「當時像處在一個強大的系統裡,在那個系統裡有父母、老師、學校,但中間卻沒有我自己的選擇,我才驚訝說我沒做過選擇,我不知道怎麼選擇。而我那些叛逆的舉動,是在挑戰我可以選擇嗎?做選擇是什麼感覺?」
Thumbnail
高中這些「故意」的小小叛逆,如今的安婷回想起來,她說:「當時像處在一個強大的系統裡,在那個系統裡有父母、老師、學校,但中間卻沒有我自己的選擇,我才驚訝說我沒做過選擇,我不知道怎麼選擇。而我那些叛逆的舉動,是在挑戰我可以選擇嗎?做選擇是什麼感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