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的閱讀與寫作(一)唐人寫作的知識庫

2022/07/2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我們閱讀唐詩的時候,總是會被唐人豐富的想像、精準的詞彙、動人的情感、以及絕美的意象所打動。我們驚豔於唐人的才氣縱橫,著迷於唐人的語言魅力。我們總以為這些天才詩人在歷史的當下橫空出世,成群而來,理所當然的以為唐人天生會寫唐詩,他們信手捻來,落筆為文,出口成章。然而,若我們仔細檢視一下唐人生活的客觀世界,會發現在唐人寫詩的背後,可能沒那麼簡單。
今天就先來聊一聊唐人創作的知識庫存。
唐人詩歌創作的基礎,來自於流傳於當時的經典文本。先來看以下幾則引文:
蔣義,字德源,......,史官吳兢之外孫,以外舍富墳史,幼便記覽不倦。七歲時,誦庾信《哀江南賦》,數遍而成誦在口,以聰悟強力,聞於親黨間。弱冠博通群籍,而史才尤長。
嘗見嵩(張巡)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
父泌,字安期,少好學,通《五經》,尤嗜《詩》、《易》、《左氏春秋》,能諷其章句,皆究深旨。博涉史傳,工五言詩。
公權志耽書學,......尤精《左氏傳》、《國語》、《尚書》、《毛詩》、《莊子》。毎説一義,必誦數紙。
許王素節,高宗第四子也。年六歲,永徽二年,封雍王,尋授雍州牧。素節能日誦古詩賦五百餘言。
公諱郱,......年十四五,能間記《論語》《尚書》《毛詩》《左氏》《文選》,凡百餘萬言。
上面幾則引文來自於兩唐書與墓誌銘,若再加上唐人詩作中的記載,我們大概可以歸納出唐代知識份子閱讀的大致範圍:
一為考試經典;二為文選與史書;三為唐以前的古體詩;四則為類書;
簡單來說,因為有著這些大量的知識庫存,唐人才能創造他們的唐詩宇宙。
而其中最關鍵的書籍則是《文選》以及各種類書。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就說李白「前后三擬《文選》」,而杜甫也以《文選》教子,要求兒子要「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也曾說「呼婢取酒壺,續兒誦《文選》」。這些都表示唐代詩人對於《文選》的重視,這也呼應朱熹所說「李太白終始學《選》詩。杜子美詩好者亦多是效《選》詩」。
從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文選》是唐人詩歌創作的素材庫和語料庫,對《文選》的吸收與內化,是唐人寫詩的基本功。
除此之外,唐人所編纂的類書,也是詩人創作的靈感來源。
唐代的類書一方便開闊了唐人的知識疆域,另一方面也匯集了唐前的詩文創作。唐代流傳的類書有:隋朝編纂的《北堂書鈔》、太宗時編纂的《藝文類聚》,以及後來陸續修訂的《文思博要》、《累璧》、《瑶山玉彩》、《三教珠英》、《芳樹要覽》、《事類》、《初學記》、《文府》......等,其中《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初學記》、《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類書」。
這些類書提供了唐人百科全書式的客觀世界,一方面建構了唐人對於現實世界的分類與理解,另一方面則紀錄了全方面的知識內容與創作範例供唐人參考。
舉例來說,《初學記》的寫作條例為:先分大部,建構整體世界,再從大部分小類,建立細部世界,再敘述小類的特性,接著引言,再接著引賦,再接著引詩。譬如:
天部下--(大部,對於世界的範疇化理解,屬於「最上位的概念」)
雨:(小類,「天」的下位範疇,表示「雨」是屬於「天」的一部分)
敘事:《釋名》云︰雨,水從雲下也。雨者,輔也,言輔時生養。(對於「雨」的定義與說明,展現出範疇特性)
事對:土龍。《淮南子》曰:土龍致雨。許愼注曰:湯遭旱,作土龍,以象雲從龍也。(這裡指的是跟雨有關的典故或引言,是範疇概念的外部連結。)
賦:晉潘尼《苦雨賦》:「氣觸石而結蒸,雲膚合而仰浮,雨紛射而下注,潦波涌而橫流。豈信宿以爲多,乃踰月而成霖。瞻中塘之浩汗,聽長溜之涔涔。始蒙篾而徐墜,終霶霈以難禁。悲列宿之匿景,悼太陽之幽沉。雲暫被而驟合,雨乍息而亟零。朝漎漎以連暮,夜淋淋以達明。黿鼉游乎門闔,蛙蝦嬉乎中庭。懼一元之幷合,畏黔首之爲魚。處者含悴於窮巷,行人歎息於長衢。」(這裡則著錄了跟雨有關的文章作品)
詩:齊謝朓《觀朝雨詩》:「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旣洒百常觀,復集九成臺。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這裡著錄跟雨有關的六朝詩)
根據引用的節選範例(全文可參照附圖)來分析,類書的「分部」與「分類」建立了認知範疇的上下位概念;「敘事」則是表明了事類的性質與作用;而「事對」則是將該小類進行概念延伸與連結,擴大範疇的想像;最後透過「賦」與「詩」來示範小類如何被文學描寫,用以提供意象圖示來讓詩人作為參考。
初學記卷二天部的類別:有雨、雪、霜、雹、露、霧、虹蜆、霽晴
對於雨的定義與對應事物(事對)
各種跟雨相關的事對
跟雨有關的賦文
跟雨有關的詩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類書不僅提供了唐人寫詩的基礎材料,其編排方式(概念範疇的定義、描述、分類、層遞、連結、象徵與詩文意象)更是提供了一套詩文寫作的思維框架,指引了唐人創作的思考方向與文學心智。
從考試經典、文選史書、唐前古詩文的彙編、以及類書的編纂,唐人建構了一個唐代讀書人的閱讀範圍與知識框架。他們共享一套世界觀與語言材料,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社群,彼此對話,互相激盪,開創了詩的黃金盛世。
那麼,唐人又是如何閱讀這些文本,又是如何利用這些知識呢?
欲知後事如何,有待下回分曉。
許利彰
許利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