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讀點書:《失控的焦慮世代》(三)去「保護主義」與「靈性提升」:促進青少年對實體世界的探索與敬畏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想要幫助這些受手機餵養的青少年,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提到了兩個相當關鍵的教養觀念,一是去「保護主義」,一是「靈性提升」,認為父母與師長要適當地調整對於「焦慮世代」的教養方式與教育內容。

「去保護主義」的反脆弱教養方式

強納森.海德特在《玻璃心世代》一書中,就已經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玻璃心來自於「安全至上主義」的謬誤,提到:

「安全至上主義」指的是把安全當成是神聖的價值,在這種文化或信念系統裡的人獨尊安全,無論潛在危險是多麼的無關緊要或多麼的不可能發生,都不願為其他實務或道德需求做出任何妥協。安全至上主義的文化教孩子保持「情緒安全」,保護他們遠離所有想像得到的危險。但從小灌輸孩子這種觀念可能造成惡性循環:由於孩子變得更脆弱又更不堅韌,大人相信他們需要更多保護,進而讓孩子變得更加脆弱、更加不堅韌。

強納森.海德特認為,由於「安全至上主義」的教養方式與社會氛圍,讓被過度保護的孩童們反而更加脆弱。面對這種樣的狀態,強納森.海德特引用了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反脆弱」概念,來調整這樣的謬誤。

raw-image

塔雷伯在《反脆弱》一書中,定義了何謂反脆弱:

有些東西會從震撼得到好處;當暴露在波動、隨機、混亂和充滿壓力因子的環境中,它們反而茁壯成長,而且喜歡冒險和不確定。但是這種現象儘管到處都有,脆弱(fragile)一詞卻找不到剛好相反的詞。且讓我們稱之為反脆弱(antifragile)。

除了反脆弱外,塔雷伯另外例舉了其他兩種特質,「脆弱」(fragile)跟「強韌」(resilient),並將「反脆弱」與「脆弱」跟「強韌」相比較。

raw-image

所謂的脆弱性(fragile)是指暴露在波動下會受到傷害的狀態。脆弱的事物會因為衝擊而破損或損壞,例如,一個裝滿香檳酒杯的包裹,需要被標示為「易碎」;強韌性(resilient)是指能夠承受衝擊,但不會變得更強的狀態。堅韌的事物可以抵抗損壞,但不會因為壓力而有所進步。例如,一個「強韌」的包裹,其內容物不會因運送過程中的粗暴對待而破損,但也不會因此受益;反脆弱性(antifragile)則是超越了強韌性,不僅能承受衝擊,還能從中獲益。一個反脆弱的包裹,應該標示為「請粗暴處理」,因為它的內容物會因為傷害而變得更好。

塔雷伯提出反脆弱概念,並將這個概念解釋於許多不同的領域,從生物系統(演化)到經濟體系(分散風險),甚至是個人的生活方式(槓鈴策略)。反脆弱性的概念強調從混亂和壓力中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透過擁抱不確定性、容忍錯誤,並建立分散式的系統,我們可以使個體生命、社會體制以及經濟體系更具韌性和適應性。

透過塔雷伯的反脆弱概念,強納森.海德特認為對孩童的教養,必須要「去保護主義」,書中提到:

只要你了解反脆弱的概念,便能清楚看到過度保護的不智。如果風險和壓力都是生命中正常而無可避免的部分,家長和老師該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成長能力,教他們從這些經驗中學習。有句老話說得好:「讓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但現在,我們做的似乎恰恰相反:我們試圖排除一切可能讓他們不愉快的事,卻沒發現這又犯了防止花生過敏的錯。要是我們出於保護之心,不讓孩子接觸各種可能令人不快的經驗,我們無異於讓他們更容易陷入無助,讓他們在離開我們的保護傘後無能應付這些事。我們認為:現代人對別讓年輕人「感覺不安全」的執著,是青少年自殺率和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快速增加的原因。

也因為如此,接續這樣的理念,在《焦慮世代》一書中,強納森.海德特就提出了孩子需要「冒險遊戲」用以去「保護主義」來促進大腦中的探索模式。

所謂的冒險遊戲,指的是兒童在戶外進行的、帶有一定風險的自由玩耍。這種玩耍方式與成人主導的運動不同,它讓兒童自己做出選擇、設定和執行規則、解決爭端。同時,也包含某些讓孩子在沒有成年人監督的情況下探索環境,讓他們有勇於嘗試、探險、犯錯的可能與機會。

強納森.海德特認為現代社會過度保護兒童的趨勢正在剝奪兒童體驗冒險的機會。透過鼓勵父母讓孩童嘗試「冒險遊戲」,來培養反脆弱性,增強個人社交能力,促進大腦從「防禦模式」轉向「探索模式」,提供合適劑量的刺激來平衡快樂和恐懼,也建議家長和學校應該積極創造機會,讓兒童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自由玩耍,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敬畏自然的靈性教養

強納森.海德特認為以手機為主的生活,妨礙了人類提升自我的靈性體驗,讓一般人產生了靈性退化的現象,而靈性退化可能會導致個體在心理健康上的負面影響、造成道德觀與價值觀的扭曲、人際關係的冷漠以及對客觀世界的疏離,進而讓個體的身心靈失衡,形成生涯發展階段上的各種不同危機。

強納森.海德特於書中提到:

以手機為主的生活如何阻礙提升靈性的六種練習,進而抵銷或影響我們身而為人的靈性。這六種提升靈性的練習是:集體的神聖體驗身體參與靜止、安靜和專注自我超越緩怒快恕對自然心存敬畏

根據強納森.海德特的說法,個體心靈需要這些靈性體驗來昇華道德,激發神性。這種神性並不是專指單一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狀態,一種心身靈達到均衡與滿足的幸福感。

瑞典智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稱這種感覺為「覺察」,在其《我可能錯了》一書中提到:

我們都能開始覺察,持續覺察,當下覺察。那天清晨,在卡爾斯克魯納那台烤麵包機旁邊所綻放的,正是這種覺察。這感覺就像很舒服的放鬆。念頭、情緒、身體的知覺──一切都順其自然。

這種「覺察」,就是一種靈性體驗,讓人放鬆、平靜、喜悅、滿足,這無關乎宗教,而是個體心靈層次上的提升。比約恩認為:

自遠古時期以來,所有宗教都一直強調與關注沉靜與聆聽內在的價值。這不僅僅和佛教、冥想或不同的祈禱儀式相關,而是和我們生而為人有關。

比約恩的想法出發,我們可以連結到社會心理學家大衛・狄史丹諾(David DeSteno)的研究。

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引用了社會心理學家大衛・狄史丹諾(David DeSteno)《神如何運作:宗教益處背後的科學》(How God Work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Benefits of Religion)的理論,來解釋關於靈性練習與道德昇華的概念。

大衛・狄史丹諾在書中並非要辯論上帝是否存在,而是在既有的宗教傳統當中,思考宗教如何透過各種「靈性技術」對人類的身心靈帶來正面影響,並用科學的方式來證明這些宗教儀式與實踐技術在哪些面向可以幫助個體成長,於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當中,提供心靈與精神上的助益。

raw-image

其中較為關鍵的是:信仰儀式的作用同步活動的進行社群連結的支持以及道德價值的塑造。信仰儀式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嬰兒期的命名儀式,到臨終時的聖禮 ,這些儀式透過宣告某些行為是特別的,並使用符號、喚起情感和重複等方式,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導到這些行為上,從而改變我們對平凡事物的看法;同步活動的進行,例如共同祈禱或吟唱,能使人們感覺彼此更相似,增強同情心和信任感,並促進合作;實體社群連結的支持不僅提供實際的幫助和情感上的慰藉,還透過活躍的宗教活動參與,減少孤獨感,從中獲得人際關係上的肯定與價值;此外,宗教可以透過道德教育,灌輸感恩、敬畏和慈悲等價值觀,進而塑造親社會行為。

而以上這些靈性體驗正是以手機為主而生活的焦慮世代所欠缺的。靈性退化可能會使個人更傾向於在社群媒體上尋求認同感和價值感,並讓人們過度關注自我,不健康地追求個體在虛擬社群平台的關注度;同時,也因為對於自我過度關注,會導致道德標準降低,對他人缺乏關心和同理;焦慮世代們對現實生活與實體社會產生情緒冷感,進而影響現實世界的人際互動,容易有孤獨感和疏離感,更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也因此,強納森.海德特鼓勵父母師長協助青少年進行各種靈性練習,實踐所提倡的靈性教養。所謂的靈性教養,指的是培養孩子超越物質層面,追求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過程。它不一定與宗教信仰有關,而是更注重培養青少年內在的平靜、道德感還有與世界的連結。

該如何進行靈性教養呢?首先,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向孩子們展示靈性提升的價值,示範如何設定健康的科技使用界線,維持親子關係,專注於彼此;其次,鼓勵孩子靜心和反思,引導孩子反省的能力,覺察自己的言語、行為、情緒、感受、以及與他人的關係,訓練孩子的同理心與人際互動能力;再者,培養孩子感恩與惜福,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並對此表達感謝,展現對實體世界與真實生命的關注與好奇;最後,多帶領孩子們接觸自然與野外,上山下海,露營野炊,適度地遠離科技與網路,享受家人團聚的情感交流。

作者提醒我們,靈性教養必須要落實在生活當中,不要讓孩子自我抽離於實體世界,過度追求於虛擬社群的關注,讓孩子在靈性提升的過程中,開放心胸與實體世界產生交集,凝聚彼此認同,強化群體信任,減少無所適從的孤獨感,減緩心浮氣躁的焦慮感。

小結

為了幫助被手機餵養的青少年不再焦慮與憂鬱,強納森.海德特提出以上兩個概念,一是透過「去保護主義」來加強孩子的反脆弱能力;一是透過「靈性練習」來加強孩子對現實世界的連結,啟發孩子對心理覺察的感悟,進而鍛鍊心志,昇華靈性,以避免心理瘟疫的蔓延。

在書中,強納森.海德特除了提供概念工具來揭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現象與解方外,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策略,提供給科技公司、政府機關、各級學校以及孩童家長做為參考。

然而,焦慮世代所處的生活環境,卻是一個無可逃避的數位化世界,畢竟手機不會從此消失,社群平台也不會因此關閉。強納森.海德特的觀察或許有其背後的道理,但所提出的理論解釋與應用策略未必沒有商榷的地方。該如何為這些手機腦的孩童施打心理疫苗,同時又要提升數位資訊能力,既不能因噎廢食,又要顧及兒童心理健康,這就要考驗父母與師長的智慧了。

下一篇,也是本系列的最後一篇,將討論:焦慮世代的資訊教育:「學習的數位化」與「數位化的學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賣力奔跑的短腿
0會員
10內容數
記錄奇思妙想的喃喃自語
賣力奔跑的短腿的其他內容
2025/02/01
本文探討強納森・海德特《失控的焦慮世代》中提出的「童年大重塑」概念,比較「遊戲腦」與「手機腦」兩種童年經驗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分析自由玩耍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2/01
本文探討強納森・海德特《失控的焦慮世代》中提出的「童年大重塑」概念,比較「遊戲腦」與「手機腦」兩種童年經驗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分析自由玩耍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1/28
從《玻璃心世代》到《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兩本專著揭示了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社群媒體興起下的影響:高度數位化的童年導致青少年實體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加,塑造出更脆弱、易焦慮的世代,最終成為需要額外保護的「玻璃心世代」大學生。
Thumbnail
2025/01/28
從《玻璃心世代》到《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兩本專著揭示了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社群媒體興起下的影響:高度數位化的童年導致青少年實體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加,塑造出更脆弱、易焦慮的世代,最終成為需要額外保護的「玻璃心世代」大學生。
Thumbnail
2025/01/27
本書探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對韓國中產階級的影響,揭示其內部分化及產生的階級張力。作者以消費、居住隔離和教育實踐為切入點,分析新興富裕階層如何通過特權傳遞來鞏固地位,同時加劇普通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挫敗感。此書提供了對社會分層與階級再生產的獨特視角,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產階級變遷及社會動因具有重要啓發意義。
Thumbnail
2025/01/27
本書探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對韓國中產階級的影響,揭示其內部分化及產生的階級張力。作者以消費、居住隔離和教育實踐為切入點,分析新興富裕階層如何通過特權傳遞來鞏固地位,同時加劇普通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挫敗感。此書提供了對社會分層與階級再生產的獨特視角,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產階級變遷及社會動因具有重要啓發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脆弱的相反不是堅固,是反脆弱。 人生更好的狀態是一種「在受到外力影響、受到挫折時,會因此獲得助益、變得更好」的成長心態,要讓自己具備反脆弱性,可以從兩個面向去改變:個人的心態,以及身處的外在環境。
Thumbnail
脆弱的相反不是堅固,是反脆弱。 人生更好的狀態是一種「在受到外力影響、受到挫折時,會因此獲得助益、變得更好」的成長心態,要讓自己具備反脆弱性,可以從兩個面向去改變:個人的心態,以及身處的外在環境。
Thumbnail
你追求的是「安全」,還是「安全感」?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你與科技的距離〉強調培養在變化快速世界的適應力,因為科技變化快速(就像最近 OpenAI 的八點檔一樣)而且深遠地影響我們,而我們必須持續優化、成長,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這次我們就透過《反脆弱》這本相當具有份量的書籍一探究竟。
Thumbnail
你追求的是「安全」,還是「安全感」?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你與科技的距離〉強調培養在變化快速世界的適應力,因為科技變化快速(就像最近 OpenAI 的八點檔一樣)而且深遠地影響我們,而我們必須持續優化、成長,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這次我們就透過《反脆弱》這本相當具有份量的書籍一探究竟。
Thumbnail
脆弱的相反不是堅強,而是反脆弱,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加強大,反脆弱顛覆了,我們可以運用槓鈴策略,來避免下檔風險,讓自己免於死亡、入不敷出,並擁抱上檔利益,讓自己獲得更多並且成長,做好保險規劃、存好緊急預備金,就能投資自己的腦袋,學習更多的技能,讓自己去做那些已經想了很久的事
Thumbnail
脆弱的相反不是堅強,而是反脆弱,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加強大,反脆弱顛覆了,我們可以運用槓鈴策略,來避免下檔風險,讓自己免於死亡、入不敷出,並擁抱上檔利益,讓自己獲得更多並且成長,做好保險規劃、存好緊急預備金,就能投資自己的腦袋,學習更多的技能,讓自己去做那些已經想了很久的事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我們所處的世界似乎總是無序隨機,波動難測。從金融海嘯到現在虛擬幣崩跌;從一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俄烏戰爭,將來必然還有更多不可知等著我們。究竟面對這些黑天鵝的狙擊,我們該如何因應呢?《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塔雷伯認為答案是「反脆弱」。
Thumbnail
我們所處的世界似乎總是無序隨機,波動難測。從金融海嘯到現在虛擬幣崩跌;從一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俄烏戰爭,將來必然還有更多不可知等著我們。究竟面對這些黑天鵝的狙擊,我們該如何因應呢?《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塔雷伯認為答案是「反脆弱」。
Thumbnail
在脆弱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提出了幾個關於脆弱的迷思。藉由破除這些迷思,我們可以更了解究竟「脆弱的力量」代表了甚麼。這裡想特別提出兩點,究竟 📍脆弱就是毫無保留嗎? 📍脆弱就等於軟弱嗎?
Thumbnail
在脆弱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提出了幾個關於脆弱的迷思。藉由破除這些迷思,我們可以更了解究竟「脆弱的力量」代表了甚麼。這裡想特別提出兩點,究竟 📍脆弱就是毫無保留嗎? 📍脆弱就等於軟弱嗎?
Thumbnail
如果在生活中不幸發生意外,像考試中遇到超難的題目、同事忘記要帶報告的檔案、主管臨時抽查工作進度等等,你覺得你能夠處理嗎? 其實只要做好準備,基本上很多意外都能夠預防,即使意外發生了,也有充裕的能力應對,還能夠獲得成長。那要怎麼準備才能夠應對這些意外,這就是本斯.塔雷伯就把脆弱的反義命名為『反脆弱』。
Thumbnail
如果在生活中不幸發生意外,像考試中遇到超難的題目、同事忘記要帶報告的檔案、主管臨時抽查工作進度等等,你覺得你能夠處理嗎? 其實只要做好準備,基本上很多意外都能夠預防,即使意外發生了,也有充裕的能力應對,還能夠獲得成長。那要怎麼準備才能夠應對這些意外,這就是本斯.塔雷伯就把脆弱的反義命名為『反脆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