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讀點書:《失控的焦慮世代》(二)從「遊戲腦」到「手機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強納森・海德特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中,提到了「童年大重塑」的概念,認為

在2010年至2015年間,美國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大部分已轉移到智慧型手機上。他們可以隨時連線社群媒體、線上影音電玩及其他網路活動,這種「童年大重塑」期(智慧型手機+網路)是導致2010年代初期以來青少年心理疾病暴增的最大原因。

這一段文字點出了幾個重點,首先是轉變的關鍵期,即2010年到2015年間,因此,我們勢必要回溯這一段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其次,青少年的生活模式從「實體社交」轉向「虛擬社交」,從原本實體的人際關係網絡,變成了虛擬世界的社群網絡,這對青少年來說是一種高風險的活動;最後,這種高風險的網路衝浪行為,是造成如今的國、高中生心理疾病暴增的最大原因。

從這樣的論述出發,我們自然會提出一些問題:
既然是「童年大重塑」,那未經重塑前的童年應該是怎樣呢?
經過這樣的童年而成長的青少年,又會變成怎樣呢?
他們與經過重塑後的現代青少年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用「遊戲腦」與「手機腦」來比較重塑前後的青少年,並且用「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這兩種大腦機制來說明他們面對挑戰的反應,進而解釋經過「大重塑」之後的青少年,更容易焦慮憂慮,也更脆弱敏感。

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

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卡洛琳·韋伯(Caroline Webb)的研究,點出了人們面對環境的刺激,會有兩套反應模式:一為探索模式(用於接近或尋找機會)一為防禦模式(用於抵禦威脅)。

raw-image

根據卡洛琳·韋伯在《好日子革新手冊》(How to Have a Good Day)一書中的闡述,其運作機制大致是這樣的:
大腦面對不同的情境,會以兩種運作模式展現其功能,分別是「防禦模式」「探索模式」
當大腦感知到潛在威脅時,例如在工作中感到被批評、被忽視,或在人際互動中覺得被冒犯與孤立、或是急著融入團體來受到肯定......,「防禦模式」會被啟動。此時,大腦的生存迴路開始運作,將能量集中在應對威脅上,杏仁核變得更加活躍,使我們的情緒反應更為強烈。在「防禦模式」的狀態下,我們的認知能力會下降,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會減弱,更容易做出草率反應。同時,我們的注意力變得狹隘,只聚焦於威脅相關的訊息,忽略其他重要資訊。如果以「防禦模式」的狀態來面對人際互動,我們會傾向將他人的行為解讀為負面或帶有敵意,這往往導致誤解和衝突。例如,當同事對我們皺眉時,我們可能誤以為對方在不滿,而忽略了他可能只是專注於自己的思考。(迪士尼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2》的劇情,有很大一部分描述在「防禦模式」狀態下的青少年於青春期的行為表現。)

另一方面,當我們感到安全、被支持,並擁有自主性時,大腦則進入「探索模式」。這是一種開放與探索性的狀態,使我們更具創造力和洞察力。處於這種模式時,我們的認知能力能顯著提升,更能處理複雜資訊,做出明智的決定。同時,我們的注意力範圍也會擴大,能夠注意到環境中的機會與新訊息。在「探索模式」下與人互動,我們更能理解他人,並建立積極的關係。例如,當我們心情愉快時,會更容易注意到周圍的美好事物;而在與人交談時,我們更專注於聆聽,並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卡洛琳·韋伯認為如何從「防禦模式」轉向「探索模式」是促進良好人際關係,提高生活品質的關鍵。我們可以透過正念思考、專注當下、情緒標籤與舒緩呼吸來促進「探索模式」的啟動,進而管理自身反應,增強決策能力,並產生更積極正向的人際互動。

自由玩耍的遊戲活動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強納森・海德特卡洛琳·韋伯的研究出發,結合彼得・格雷(Peter Gary)在發展心理學上的研究成果,解釋「遊戲」對於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是訓練大腦開啟「探索模式」的關鍵活動。

彼得・格雷是波士頓大學發展心理學的教授,原本從事生物心理學的他,因為自己小孩的教育問題,一頭栽進教育學研究,開始轉向兒童與教育有關的人類生物學。而《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就是其研究成果。彼得・格雷從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和生物學的角度,研究狩獵採集文化中的孩童生活與學習的過程,並且反思當前教育體制的發展,揭露了現代教育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自由玩耍」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價值,這對於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教育有重要的啟發。

raw-image

首先彼得・格雷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比較了狩獵採集社會與農耕社會在教養孩童方式上的差異,如下表一:

表格一,整理自《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

表格一,整理自《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

其次,在研究了狩獵採集社會的教養特色後,彼得・格雷將其中的教育理念提煉出來,結合兒童發展的階段,總結出狩獵採集社會中的兒童成長特色,如:崇尚平等與自主,成人信任孩子的本能,允許他們自由探索,從而培養自主性與自信;創造力與適應性對於應對自然環境的變化至關重要,因此這些社會鼓勵孩子探索與冒險,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族中的獵人能從細微痕跡推測動物行蹤,而這種觀察力正是透過自由探索與遊戲習得的);重視合作與協商,以協商與妥協取代威脅與服從(透過遊戲學習分享與解決衝突);狩獵採集社會的成員通常性格開朗、堅忍,這與自我控制與情緒調節息息相關。(兒童在遊戲中學習應對恐懼與憤怒,進而發展自我調節能力)

最後,彼得・格雷認為,在我們已經脫離狩獵採集社會的當下,「自由玩耍」的心態與活動就成了培養兒童具有以上能力的關鍵。也因此,彼得・格雷提出了「玩耍的力量」。所謂的玩耍」(或者稱為「遊戲活動」)是一種自主、自發的活動,參與者自由選擇內容,享受過程,而非追求外在獎勵或特定目標。它既富於想像,又受規則約束,展現了自由與規律並存的特質。透過「群體的自由玩耍」,在學習層面,能促進身心發展、探索世界、邏輯思考、創造力、情緒調節與社交技能。也可以培養孩童能學會協商、分享、解決衝突,並且在無壓力的環境中培養個體融入社群的適應能力(如:角色扮演遊戲能提升想像力,社交遊戲則強化合作與妥協的能力)。同時,孩童在社群中「自由玩耍」的規則由玩家們自訂並自願接受,使其成為相對民主的活動,這些活動也具有重複性與創造性,玩家透過反覆練習來精進技能,並在每次嘗試中加入新的變化。此外,玩耍的「不重要性」讓孩子不懼失敗,全心投入,在沒有現實壓力的情境下探索與學習。當玩樂心態受到正向影響,學習與創造能力將提升;反之,若受到壓力與評估干預,這些能力則可能受阻。彼得・格雷認為,脫離狩獵採集社會的當下,自由玩耍的遊戲課程,可以為兒童提供自由、安全、充滿挑戰的學習環境,促進認知、情緒、社交與身體發展,但卻被現代教育體制長期忽略,讓孩童處在不自由、壓抑且憂慮的學習狀態,戕害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從「遊戲腦」到「手機腦」

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強調了「探索模式」的大腦機制與「自由玩耍」的遊戲活動對於兒童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孩子在童年必須大量地自由玩耍,透過有風險的身體遊戲發展所需的能力與技能,這類遊戲可協助兒童克服恐懼。孩童主動接觸他們可承受的遊戲風險和刺激感,藉此克服恐懼並培養一些能力。」但是,當前的孩子們卻「缺乏自由遊戲」和「不受監督地冒險」的機會,這對處在成長發展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種學習上的剝奪,也是意志鍛鍊上的缺失。

透過「自由玩耍」的遊戲活動而度過童年期的青少年,能夠培養出「遊戲腦」,他們具備著彼得・格雷所提到的各種能力,藉由「探索模式」的腦中迴路來面對真實情境的變化,他們更自信、更從容、意志更堅定,擁有冒險與探索的能力,更能適應各種改變,面對不同挑戰。

而以「手機與網路社群」來度過童年的青少年,則培養出所謂的「手機腦」。

「手機腦」並非是一個正式的科學術語,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指的是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由於過度使用手機和其他數位設備,而對大腦結構和功能造成的影響。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大腦進行「修剪(pruning)」(指的是大腦會移除不必要的突觸連線,強化重要的連線)和「髓鞘化(myelination)」(是神經元的軸突會被脂肪物質包覆,使訊號傳輸更快更有效率)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大腦,特別容易受到環境的刺激,如果再受到刻意引人成癮的設計與意圖性元素的行為機制所勾引,那處在可塑性期間的大腦,就會在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app的使用中,根據使用經驗來塑造自身,在不斷刺激與重複反應的過程裡形成迴路,誕生出一種不同於「遊戲腦」的「手機腦」童年。

經歷「手機腦」童年而成長的青少年,會因為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上,導致與朋友相處的時間減少而出現社交剝奪(Social Deprivation),這會直接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手機的藍光螢幕會干擾睡眠,手機沉溺則會佔用睡眠時間,這兩者會對青少年造成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影響大腦與身心的健全發展;手機上的各種通知和應用程式會使注意力難以集中,造成注意力分散(Attention Fragmentation),讓青少年無法專注,容易陷入「混亂、茫然、心不在焉」的狀態;最後,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會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容易讓人上癮,陷入成癮(Addiction)反應。除此之外,社群媒體被設計成鼓勵使用者持續在平台上不間斷地發布內容,以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會讓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處於過度活躍,使人更加關注自我,並減少與現實世界的連結,也會讓人產生「錯失恐懼症」(FOMO),變得對即將到來的社會獎勵和懲罰更為敏感。

小結

前文關於「童年大重塑」的三個問題,大致勾勒出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的主要觀點。作者認為,未經「童年大重塑」前的孩子,多半透過自由玩耍來探索世界,在這過程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調節情緒、與他人合作。他們的童年充滿冒險與挑戰,在團體互動中鍛鍊社交技巧,發展出更強的適應能力與自信心。然而,經歷「手機腦」童年的青少年,卻因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社交,缺乏自由玩耍的機會。他們較少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更容易焦慮、敏感,並且因社交剝奪、睡眠不足與注意力分散等問題,導致心理健康的惡化。與「遊戲腦」的青少年相比,這些成長於數位環境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防禦模式,對外界刺激產生過度反應,缺乏應對壓力的韌性,於是就成為了書中所謂的「焦慮世代」,染上了心理疾病的瘟疫。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這些當代青少年找回探索世界的能力,減少科技對心智發展的不良影響呢?

下一篇將討論「去保護主義」與「靈性提升」:促進青少年對實體世界的探索與敬畏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記錄奇思妙想的喃喃自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賣力奔跑的短腿 的其他內容
從《玻璃心世代》到《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兩本專著揭示了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社群媒體興起下的影響:高度數位化的童年導致青少年實體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加,塑造出更脆弱、易焦慮的世代,最終成為需要額外保護的「玻璃心世代」大學生。
本書探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對韓國中產階級的影響,揭示其內部分化及產生的階級張力。作者以消費、居住隔離和教育實踐為切入點,分析新興富裕階層如何通過特權傳遞來鞏固地位,同時加劇普通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挫敗感。此書提供了對社會分層與階級再生產的獨特視角,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產階級變遷及社會動因具有重要啓發意義。
本篇討論杜甫的閱讀與寫作。 說明杜甫帶著詩人獨特的眼光,利用廣讀與精讀的閱讀策略,吸收前人的作品,並且透過「用典」與「摹擬」的寫作技巧來創作詩歌,形成自己的文學風格。
今天就先來聊一聊唐人創作的知識庫存。
同事前陣子從車城福安宮求了籤詩。幾個人中午吃飯時很好奇地討論了一下。 老實說,解籤我沒有研究。畢竟神諭高深莫測,個人才疏學淺。更何況吉凶叵測禍福難斷,面對渺茫的天意,我們只能戒慎恐懼謹言慎行,尤其住在高雄,感受又更深刻一點。 儘管如此,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一點籤詩的小知識還是有的,想說利用點時間整理
從《玻璃心世代》到《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兩本專著揭示了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社群媒體興起下的影響:高度數位化的童年導致青少年實體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加,塑造出更脆弱、易焦慮的世代,最終成為需要額外保護的「玻璃心世代」大學生。
本書探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對韓國中產階級的影響,揭示其內部分化及產生的階級張力。作者以消費、居住隔離和教育實踐為切入點,分析新興富裕階層如何通過特權傳遞來鞏固地位,同時加劇普通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挫敗感。此書提供了對社會分層與階級再生產的獨特視角,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產階級變遷及社會動因具有重要啓發意義。
本篇討論杜甫的閱讀與寫作。 說明杜甫帶著詩人獨特的眼光,利用廣讀與精讀的閱讀策略,吸收前人的作品,並且透過「用典」與「摹擬」的寫作技巧來創作詩歌,形成自己的文學風格。
今天就先來聊一聊唐人創作的知識庫存。
同事前陣子從車城福安宮求了籤詩。幾個人中午吃飯時很好奇地討論了一下。 老實說,解籤我沒有研究。畢竟神諭高深莫測,個人才疏學淺。更何況吉凶叵測禍福難斷,面對渺茫的天意,我們只能戒慎恐懼謹言慎行,尤其住在高雄,感受又更深刻一點。 儘管如此,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一點籤詩的小知識還是有的,想說利用點時間整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有太多孩子從小在電視與行動裝置螢幕的吸引下,與這個真實世界距離愈來愈遙遠,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形成許多負面影響,也逐漸產生了許多精神障礙,若我們能帶著孩子一起耕種或烹調,就能透過食物,可以找回人與環境連結的臍帶。    
Thumbnail
在當今的數位時代,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父母而言,是否應該讓小孩子使用手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給孩子用手機的教養心得,並探討了贊同給孩子手機的理由,以及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手機成癮的方法。
Thumbnail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Thumbnail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如何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手機,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過曝世代的心理現象,作者陳品皓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協助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青少年使用抖音及小紅書的風險與影響,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媒體識讀能力等,同時也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引導孩子適當使用網路社群,以及保護孩子的網路安全。
Thumbnail
這本《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關注青少年的心智發展,作者黑川伊保子從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研究角度出發,提出如何和青少年建立情感連結的觀點。他們主張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且以愛和尊重來教養孩子。建議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自己,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喜歡到愛不釋手的事物,這是培養青少年的關鍵。
Thumbnail
從心理層面來看,青少年透過玩電玩遊戲或許可以提升看不見的能量,未來有機會轉換成金錢的能量。電玩不再是父母眼中的負面影響,對於科技產品保有開放態度,或許能夠開創出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數位新世代父母面臨兒童使用網路的煩惱,本書以教導網路運作原理與引導孩子思考為重點,提供父母與孩子共同探索網路世界的方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有太多孩子從小在電視與行動裝置螢幕的吸引下,與這個真實世界距離愈來愈遙遠,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形成許多負面影響,也逐漸產生了許多精神障礙,若我們能帶著孩子一起耕種或烹調,就能透過食物,可以找回人與環境連結的臍帶。    
Thumbnail
在當今的數位時代,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父母而言,是否應該讓小孩子使用手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給孩子用手機的教養心得,並探討了贊同給孩子手機的理由,以及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手機成癮的方法。
Thumbnail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Thumbnail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如何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手機,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過曝世代的心理現象,作者陳品皓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協助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青少年使用抖音及小紅書的風險與影響,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媒體識讀能力等,同時也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引導孩子適當使用網路社群,以及保護孩子的網路安全。
Thumbnail
這本《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關注青少年的心智發展,作者黑川伊保子從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研究角度出發,提出如何和青少年建立情感連結的觀點。他們主張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且以愛和尊重來教養孩子。建議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自己,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喜歡到愛不釋手的事物,這是培養青少年的關鍵。
Thumbnail
從心理層面來看,青少年透過玩電玩遊戲或許可以提升看不見的能量,未來有機會轉換成金錢的能量。電玩不再是父母眼中的負面影響,對於科技產品保有開放態度,或許能夠開創出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數位新世代父母面臨兒童使用網路的煩惱,本書以教導網路運作原理與引導孩子思考為重點,提供父母與孩子共同探索網路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