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讀點書:《失控的焦慮世代》(二)從「遊戲腦」到「手機腦」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強納森・海德特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中,提到了「童年大重塑」的概念,認為

在2010年至2015年間,美國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大部分已轉移到智慧型手機上。他們可以隨時連線社群媒體、線上影音電玩及其他網路活動,這種「童年大重塑」期(智慧型手機+網路)是導致2010年代初期以來青少年心理疾病暴增的最大原因。

這一段文字點出了幾個重點,首先是轉變的關鍵期,即2010年到2015年間,因此,我們勢必要回溯這一段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其次,青少年的生活模式從「實體社交」轉向「虛擬社交」,從原本實體的人際關係網絡,變成了虛擬世界的社群網絡,這對青少年來說是一種高風險的活動;最後,這種高風險的網路衝浪行為,是造成如今的國、高中生心理疾病暴增的最大原因。

從這樣的論述出發,我們自然會提出一些問題:
既然是「童年大重塑」,那未經重塑前的童年應該是怎樣呢?
經過這樣的童年而成長的青少年,又會變成怎樣呢?
他們與經過重塑後的現代青少年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用「遊戲腦」與「手機腦」來比較重塑前後的青少年,並且用「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這兩種大腦機制來說明他們面對挑戰的反應,進而解釋經過「大重塑」之後的青少年,更容易焦慮憂慮,也更脆弱敏感。

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

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卡洛琳·韋伯(Caroline Webb)的研究,點出了人們面對環境的刺激,會有兩套反應模式:一為探索模式(用於接近或尋找機會)一為防禦模式(用於抵禦威脅)。

raw-image

根據卡洛琳·韋伯在《好日子革新手冊》(How to Have a Good Day)一書中的闡述,其運作機制大致是這樣的:
大腦面對不同的情境,會以兩種運作模式展現其功能,分別是「防禦模式」「探索模式」
當大腦感知到潛在威脅時,例如在工作中感到被批評、被忽視,或在人際互動中覺得被冒犯與孤立、或是急著融入團體來受到肯定......,「防禦模式」會被啟動。此時,大腦的生存迴路開始運作,將能量集中在應對威脅上,杏仁核變得更加活躍,使我們的情緒反應更為強烈。在「防禦模式」的狀態下,我們的認知能力會下降,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會減弱,更容易做出草率反應。同時,我們的注意力變得狹隘,只聚焦於威脅相關的訊息,忽略其他重要資訊。如果以「防禦模式」的狀態來面對人際互動,我們會傾向將他人的行為解讀為負面或帶有敵意,這往往導致誤解和衝突。例如,當同事對我們皺眉時,我們可能誤以為對方在不滿,而忽略了他可能只是專注於自己的思考。(迪士尼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2》的劇情,有很大一部分描述在「防禦模式」狀態下的青少年於青春期的行為表現。)

另一方面,當我們感到安全、被支持,並擁有自主性時,大腦則進入「探索模式」。這是一種開放與探索性的狀態,使我們更具創造力和洞察力。處於這種模式時,我們的認知能力能顯著提升,更能處理複雜資訊,做出明智的決定。同時,我們的注意力範圍也會擴大,能夠注意到環境中的機會與新訊息。在「探索模式」下與人互動,我們更能理解他人,並建立積極的關係。例如,當我們心情愉快時,會更容易注意到周圍的美好事物;而在與人交談時,我們更專注於聆聽,並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卡洛琳·韋伯認為如何從「防禦模式」轉向「探索模式」是促進良好人際關係,提高生活品質的關鍵。我們可以透過正念思考、專注當下、情緒標籤與舒緩呼吸來促進「探索模式」的啟動,進而管理自身反應,增強決策能力,並產生更積極正向的人際互動。

自由玩耍的遊戲活動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強納森・海德特卡洛琳·韋伯的研究出發,結合彼得・格雷(Peter Gary)在發展心理學上的研究成果,解釋「遊戲」對於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是訓練大腦開啟「探索模式」的關鍵活動。

彼得・格雷是波士頓大學發展心理學的教授,原本從事生物心理學的他,因為自己小孩的教育問題,一頭栽進教育學研究,開始轉向兒童與教育有關的人類生物學。而《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就是其研究成果。彼得・格雷從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和生物學的角度,研究狩獵採集文化中的孩童生活與學習的過程,並且反思當前教育體制的發展,揭露了現代教育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自由玩耍」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價值,這對於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教育有重要的啟發。

raw-image

首先彼得・格雷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比較了狩獵採集社會與農耕社會在教養孩童方式上的差異,如下表一:

表格一,整理自《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

表格一,整理自《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

其次,在研究了狩獵採集社會的教養特色後,彼得・格雷將其中的教育理念提煉出來,結合兒童發展的階段,總結出狩獵採集社會中的兒童成長特色,如:崇尚平等與自主,成人信任孩子的本能,允許他們自由探索,從而培養自主性與自信;創造力與適應性對於應對自然環境的變化至關重要,因此這些社會鼓勵孩子探索與冒險,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族中的獵人能從細微痕跡推測動物行蹤,而這種觀察力正是透過自由探索與遊戲習得的);重視合作與協商,以協商與妥協取代威脅與服從(透過遊戲學習分享與解決衝突);狩獵採集社會的成員通常性格開朗、堅忍,這與自我控制與情緒調節息息相關。(兒童在遊戲中學習應對恐懼與憤怒,進而發展自我調節能力)

最後,彼得・格雷認為,在我們已經脫離狩獵採集社會的當下,「自由玩耍」的心態與活動就成了培養兒童具有以上能力的關鍵。也因此,彼得・格雷提出了「玩耍的力量」。所謂的玩耍」(或者稱為「遊戲活動」)是一種自主、自發的活動,參與者自由選擇內容,享受過程,而非追求外在獎勵或特定目標。它既富於想像,又受規則約束,展現了自由與規律並存的特質。透過「群體的自由玩耍」,在學習層面,能促進身心發展、探索世界、邏輯思考、創造力、情緒調節與社交技能。也可以培養孩童能學會協商、分享、解決衝突,並且在無壓力的環境中培養個體融入社群的適應能力(如:角色扮演遊戲能提升想像力,社交遊戲則強化合作與妥協的能力)。同時,孩童在社群中「自由玩耍」的規則由玩家們自訂並自願接受,使其成為相對民主的活動,這些活動也具有重複性與創造性,玩家透過反覆練習來精進技能,並在每次嘗試中加入新的變化。此外,玩耍的「不重要性」讓孩子不懼失敗,全心投入,在沒有現實壓力的情境下探索與學習。當玩樂心態受到正向影響,學習與創造能力將提升;反之,若受到壓力與評估干預,這些能力則可能受阻。彼得・格雷認為,脫離狩獵採集社會的當下,自由玩耍的遊戲課程,可以為兒童提供自由、安全、充滿挑戰的學習環境,促進認知、情緒、社交與身體發展,但卻被現代教育體制長期忽略,讓孩童處在不自由、壓抑且憂慮的學習狀態,戕害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從「遊戲腦」到「手機腦」

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強調了「探索模式」的大腦機制與「自由玩耍」的遊戲活動對於兒童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孩子在童年必須大量地自由玩耍,透過有風險的身體遊戲發展所需的能力與技能,這類遊戲可協助兒童克服恐懼。孩童主動接觸他們可承受的遊戲風險和刺激感,藉此克服恐懼並培養一些能力。」但是,當前的孩子們卻「缺乏自由遊戲」和「不受監督地冒險」的機會,這對處在成長發展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種學習上的剝奪,也是意志鍛鍊上的缺失。

透過「自由玩耍」的遊戲活動而度過童年期的青少年,能夠培養出「遊戲腦」,他們具備著彼得・格雷所提到的各種能力,藉由「探索模式」的腦中迴路來面對真實情境的變化,他們更自信、更從容、意志更堅定,擁有冒險與探索的能力,更能適應各種改變,面對不同挑戰。

而以「手機與網路社群」來度過童年的青少年,則培養出所謂的「手機腦」。

「手機腦」並非是一個正式的科學術語,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指的是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由於過度使用手機和其他數位設備,而對大腦結構和功能造成的影響。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大腦進行「修剪(pruning)」(指的是大腦會移除不必要的突觸連線,強化重要的連線)和「髓鞘化(myelination)」(是神經元的軸突會被脂肪物質包覆,使訊號傳輸更快更有效率)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大腦,特別容易受到環境的刺激,如果再受到刻意引人成癮的設計與意圖性元素的行為機制所勾引,那處在可塑性期間的大腦,就會在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app的使用中,根據使用經驗來塑造自身,在不斷刺激與重複反應的過程裡形成迴路,誕生出一種不同於「遊戲腦」的「手機腦」童年。

經歷「手機腦」童年而成長的青少年,會因為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上,導致與朋友相處的時間減少而出現社交剝奪(Social Deprivation),這會直接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手機的藍光螢幕會干擾睡眠,手機沉溺則會佔用睡眠時間,這兩者會對青少年造成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影響大腦與身心的健全發展;手機上的各種通知和應用程式會使注意力難以集中,造成注意力分散(Attention Fragmentation),讓青少年無法專注,容易陷入「混亂、茫然、心不在焉」的狀態;最後,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會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容易讓人上癮,陷入成癮(Addiction)反應。除此之外,社群媒體被設計成鼓勵使用者持續在平台上不間斷地發布內容,以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會讓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處於過度活躍,使人更加關注自我,並減少與現實世界的連結,也會讓人產生「錯失恐懼症」(FOMO),變得對即將到來的社會獎勵和懲罰更為敏感。

小結

前文關於「童年大重塑」的三個問題,大致勾勒出強納森・海德特在書中的主要觀點。作者認為,未經「童年大重塑」前的孩子,多半透過自由玩耍來探索世界,在這過程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調節情緒、與他人合作。他們的童年充滿冒險與挑戰,在團體互動中鍛鍊社交技巧,發展出更強的適應能力與自信心。然而,經歷「手機腦」童年的青少年,卻因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社交,缺乏自由玩耍的機會。他們較少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更容易焦慮、敏感,並且因社交剝奪、睡眠不足與注意力分散等問題,導致心理健康的惡化。與「遊戲腦」的青少年相比,這些成長於數位環境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防禦模式,對外界刺激產生過度反應,缺乏應對壓力的韌性,於是就成為了書中所謂的「焦慮世代」,染上了心理疾病的瘟疫。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這些當代青少年找回探索世界的能力,減少科技對心智發展的不良影響呢?

下一篇將討論「去保護主義」與「靈性提升」:促進青少年對實體世界的探索與敬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賣力奔跑的短腿
0會員
10內容數
記錄奇思妙想的喃喃自語
賣力奔跑的短腿的其他內容
2025/02/07
本文接著探討書中提出的兩個教養觀念:去保護主義和靈性提升。去保護主義主張培養孩子的反脆弱性,鼓勵冒險遊戲,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成長。靈性提升則強調體驗集體神聖經驗、身體參與、靜止專注、自我超越、寬恕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以促進身心靈平衡,避免靈性退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接著探討書中提出的兩個教養觀念:去保護主義和靈性提升。去保護主義主張培養孩子的反脆弱性,鼓勵冒險遊戲,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成長。靈性提升則強調體驗集體神聖經驗、身體參與、靜止專注、自我超越、寬恕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以促進身心靈平衡,避免靈性退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Thumbnail
2025/01/28
從《玻璃心世代》到《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兩本專著揭示了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社群媒體興起下的影響:高度數位化的童年導致青少年實體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加,塑造出更脆弱、易焦慮的世代,最終成為需要額外保護的「玻璃心世代」大學生。
Thumbnail
2025/01/28
從《玻璃心世代》到《焦慮世代》,強納森・海德特透過兩本專著揭示了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社群媒體興起下的影響:高度數位化的童年導致青少年實體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加,塑造出更脆弱、易焦慮的世代,最終成為需要額外保護的「玻璃心世代」大學生。
Thumbnail
2025/01/27
本書探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對韓國中產階級的影響,揭示其內部分化及產生的階級張力。作者以消費、居住隔離和教育實踐為切入點,分析新興富裕階層如何通過特權傳遞來鞏固地位,同時加劇普通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挫敗感。此書提供了對社會分層與階級再生產的獨特視角,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產階級變遷及社會動因具有重要啓發意義。
Thumbnail
2025/01/27
本書探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對韓國中產階級的影響,揭示其內部分化及產生的階級張力。作者以消費、居住隔離和教育實踐為切入點,分析新興富裕階層如何通過特權傳遞來鞏固地位,同時加劇普通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挫敗感。此書提供了對社會分層與階級再生產的獨特視角,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產階級變遷及社會動因具有重要啓發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常常是父母來詢問我的第一個問題,青少年的孩子常常做出令大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從這本青春期的腦內風暴,我們可以更多看到一些解答,讓我們爸媽可以釋懷。我自己也從這本書大有收穫,聽看看這位也同有2位青少年孩子母親的腦科學專家,提出極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Thumbnail
這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常常是父母來詢問我的第一個問題,青少年的孩子常常做出令大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從這本青春期的腦內風暴,我們可以更多看到一些解答,讓我們爸媽可以釋懷。我自己也從這本書大有收穫,聽看看這位也同有2位青少年孩子母親的腦科學專家,提出極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科技驟變的時代,你的的大腦跟著進化了?跟著退化了?跟著轉型了?跟著變形了?是你用了手機,還是手機用了你呢? 時代的變動物換星移、天地否變,這是身為現代的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由猿人、智人來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發明~智能手機,人們至今未知能否駕馭了?或在似真似
Thumbnail
科技驟變的時代,你的的大腦跟著進化了?跟著退化了?跟著轉型了?跟著變形了?是你用了手機,還是手機用了你呢? 時代的變動物換星移、天地否變,這是身為現代的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由猿人、智人來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發明~智能手機,人們至今未知能否駕馭了?或在似真似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不論是成人或者青少年,在當今資訊爆炸講求效率的時代,無可避免的高度依賴社群媒體,從與親友保持聯繫、打發時間、跟上潮流到閱讀新聞時事等。不可否認社群平台確實打造了一個方便不受地域阻礙的空間。
Thumbnail
不論是成人或者青少年,在當今資訊爆炸講求效率的時代,無可避免的高度依賴社群媒體,從與親友保持聯繫、打發時間、跟上潮流到閱讀新聞時事等。不可否認社群平台確實打造了一個方便不受地域阻礙的空間。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失去理智的青春期。 這週要來討論的是大腦的 發展。 首先,來聊聊熱血衝動的 青春期。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失去理智的青春期。 這週要來討論的是大腦的 發展。 首先,來聊聊熱血衝動的 青春期。
Thumbnail
如果要給青少年的自己一句話,你會對當年的自己說什麼呢? 在生理上孩子的發展需要時間,如果加上童年時期的失落,以及對情緒的認識和覺察不足,都容易讓孩子有防衛心,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Thumbnail
如果要給青少年的自己一句話,你會對當年的自己說什麼呢? 在生理上孩子的發展需要時間,如果加上童年時期的失落,以及對情緒的認識和覺察不足,都容易讓孩子有防衛心,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Thumbnail
「我常覺得寂寞」、「我常覺得被拋下」 、「我常希望有真正的密友」
Thumbnail
「我常覺得寂寞」、「我常覺得被拋下」 、「我常希望有真正的密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