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力量大過原生家庭的烙印,就能超越過往的出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家是一個人第一個成長的地方,也是最先接觸到的環境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家庭成員的影響
無論是行為、個性,甚至價值觀等等
家庭是影響我們最大的因素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薩提爾曾經說過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而從我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的確是如此
原生家庭的好壞,真的會影響了人的一生
或許我們看不見,但那些父母的管教方式、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
不斷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中的孩子
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命運,沒有改變父母的勇氣
一切都以運氣去決定
運氣好,生活在夠好的家庭中,身心健康的長大
但運氣不好的話,很難說將來會如何,但身心可能會有些限制
既然我們無法決定我們的出生,在我們長大後
我們是否可以相信我們有能力,不再受制於人和家庭的影響
不再單方面的接收父母給我們的訊息
不再默默的接受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
可以試著做出選擇,對於家中未滿足的關係
想重新嘗試改善,雖然會有些辛苦,但至少不會留下遺憾
我們可以如何的改善家庭關係呢?
姜尚文諮商心理師撰文
更多好內容,歡迎收聽《懂心理,調出好關係》podcast
歡迎追蹤收聽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podcast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什麼是逃避型依附的人 逃避型的核心是「不受束縛」。 他們既不依賴別人,也不接受依賴,認為獨立獨活的狀態最好 同時,也極力避免帶給別人麻煩,重視自我責任。 所以看起來可能很獨立 喜歡一個人生活,勝過於兩個人 不擅長表達或感受情緒,什麼事都是淡淡感覺 不喜歡做決定,不喜歡改變、不喜歡衝突
網路上常有文章提到 為何渣男如此受女生歡迎? 今天讓我們來談談那類的女性容易被渣男吸引? 馬克吐溫說: 歷史不會重演,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 在愛情上,有時候最大的敵人可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類的女性愛上的並不是「渣男」,而是愛上一個「理想化的他」 而最終可能以痛苦收場。
自我價值如何提升呢? 上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兩個想法 今天繼續跟大家分享其他的想法 (3)學習將評價事情和評價人分開 我們容易通過事情處理的好壞 來評價別人和自己,將評價事情和評價人混在一起 認為人的外在行為好,事情做好了 具有高學歷高成就,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然而真正想一想,一件事的成敗 例如:
「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總是很在意別人看我的眼光,這種感覺很不好,我該怎麼辦呢?」 相信這是多數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面臨到的議題 許多人常會問我如何提升自我價值 這是一個大哉問,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那麼到底該怎麼創造自我價值? 該怎麼讓自己不要懷疑自我? 有什麼實用的辦法嗎? (未完待續)
在《第一印象心理學》書中指出 初次見面的人,在短短幾分鐘內 從你的外表、臉部表情、態度、談話、聲調等語言或非語言訊息 所形成的印象,就是所謂的「第一印象」 人際關係中常有許多的認知偏誤, 會造成人際之間的多議題, 第一印象的「初始效應」真的這麼重要嗎? 而這對日後印象的形成影響很大
著名心理學家Jane Burka 和Lenora Yuen 於2007年的研究發現 25% 的人有長期拖延的習慣, 當中95%的人想要改變,但不容易改變,導致很多的問題。 很多拖延者發現,他們拖延的毛病似乎自成一體, 彷彿這毛病有它自己的生命和意志一樣。 拖延不是表面的問題, 因為以上的原因,
什麼是逃避型依附的人 逃避型的核心是「不受束縛」。 他們既不依賴別人,也不接受依賴,認為獨立獨活的狀態最好 同時,也極力避免帶給別人麻煩,重視自我責任。 所以看起來可能很獨立 喜歡一個人生活,勝過於兩個人 不擅長表達或感受情緒,什麼事都是淡淡感覺 不喜歡做決定,不喜歡改變、不喜歡衝突
網路上常有文章提到 為何渣男如此受女生歡迎? 今天讓我們來談談那類的女性容易被渣男吸引? 馬克吐溫說: 歷史不會重演,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 在愛情上,有時候最大的敵人可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類的女性愛上的並不是「渣男」,而是愛上一個「理想化的他」 而最終可能以痛苦收場。
自我價值如何提升呢? 上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兩個想法 今天繼續跟大家分享其他的想法 (3)學習將評價事情和評價人分開 我們容易通過事情處理的好壞 來評價別人和自己,將評價事情和評價人混在一起 認為人的外在行為好,事情做好了 具有高學歷高成就,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然而真正想一想,一件事的成敗 例如:
「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總是很在意別人看我的眼光,這種感覺很不好,我該怎麼辦呢?」 相信這是多數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面臨到的議題 許多人常會問我如何提升自我價值 這是一個大哉問,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那麼到底該怎麼創造自我價值? 該怎麼讓自己不要懷疑自我? 有什麼實用的辦法嗎? (未完待續)
在《第一印象心理學》書中指出 初次見面的人,在短短幾分鐘內 從你的外表、臉部表情、態度、談話、聲調等語言或非語言訊息 所形成的印象,就是所謂的「第一印象」 人際關係中常有許多的認知偏誤, 會造成人際之間的多議題, 第一印象的「初始效應」真的這麼重要嗎? 而這對日後印象的形成影響很大
著名心理學家Jane Burka 和Lenora Yuen 於2007年的研究發現 25% 的人有長期拖延的習慣, 當中95%的人想要改變,但不容易改變,導致很多的問題。 很多拖延者發現,他們拖延的毛病似乎自成一體, 彷彿這毛病有它自己的生命和意志一樣。 拖延不是表面的問題, 因為以上的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