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我的文章,請在以下為我拍拍手
你的感情路是否一直不順,每次不是遇到渣男/女就是碰到滿口謊言的騙子?
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合適對象,但每次你都會對自己沒有信心,擔心對方會出軌離你而去?還是你一直沒有辦法全心全意愛其他人,在戀愛關係中總會因為害怕被遺棄而選擇不去付出?
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以上這些事,可能會認為只是個別事件或者巧合情況而已,事情發生一次時你可能還可以這樣想,但是當同樣事情不斷在戀愛路上出現,這時候你不免會開始想找出原因。
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是基於你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而令你在戀愛路上總會重覆選擇錯的人?
*************
除了寫文章,我也準備在未來日子錄製Podcast以及製作教學影片,讓更多人可以受惠。
但是我的計劃需要大家支持,如果你欣賞我的內容創作, 誠意邀請你到以下的網址以每月或一次性的方式贊助這項計劃。
成為贊助者可以享有會員獨家權利 以優惠價格享用Time to Listen Now 提供的教學課程以及免費加入成長分享小組互相支持
*************
什麼是原生家庭?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
[1]認為:一個人和他/她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其一生。
原生家庭主要指 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些人可能小時候不是跟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一齊生活的,那麼你可以將小時候比較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主要照顧者以及群體視為你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負責塑造我們的個性,人格,價值觀等等,為我們建立與人相處的能力,成為日後人際互動初型。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
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所有成員應該保持健康的相處距離,既能相互影響又不會含糊不清,每位家庭成員在保持應有的情感聯結,同時也有獨立自主的空間。
相反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每位家庭成員之間找不到適當的距離,有些家庭各成員完全混在一起,完全不留一絲自主空間,所有的情緒和行動都被對方控制,自己沒有獨立的選擇權和感受,同時也不允許其他家庭成員擁有。
在這種家庭成長的人,會傾向擁有很強烈的控制慾,希望可掌握伴侶一切,如果對方希望保留一些私人空間,可能就會被認為是不愛的表現
相反,有些不健康原生家庭中的成員有著十分疏離的關係,各成員之間幾乎沒有什麼互動和交集,即使住在同一屋簷下各自也好像陌生人一樣,每人過著自己的生活。
在這種家庭成長的人,會比較缺乏安全感對自己和伴侶都傾向沒有信心,即使認識了對象也不太懂得如何投入一段感情之中。與其他人的相處也比較不能進行深入的對話和互動,大部份時間可能只能流於表面上的內能交流。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選擇伴侶?
- 繼承父母/長期照顧者形象的伴侶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長期照顧者是我們最先接觸到對婚姻或戀愛的榜樣,在潛意識當中我們會開始將這種關係所在腦海中。
有些人長大後,會開始按照自己腦海中對伴侶的印象去尋找,但在戀愛過程中戀愛對象的行為稍為和自己想像中的不同,便會覺得失望甚至選擇離開,尋找下一個。
舉例來說,從小你在家中看到父親會將家裏打掃好把飯煮好才出門工作,母親大部份時間都不用做家務,長大後當你找伴侶的時候可能就會有同樣的潛意識覺得女生是不用做家務,如果男生不做家務就是不愛你的表現。
但是你卻好像忘了其實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誰做家務誰不用做家務是家務分配的問題,而不存在愛或不愛,請不要將兩者混淆。
- 與父母形象完全相反的伴侶
與上一點完全不同,有些人從小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足夠愛和關懷,因此在長大後會盡力避免尋找和父母/長期照顧者相似的人。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會認為,只要自己可以選擇和父母/長期照顧者不一樣的人就可以得到幸福。
舉例來說,有些人在原生家庭中看到父親的角色是十分懦弱,不能保護好家人,讓家人受到傷害。長大後便會傾向找強而有力的人作為伴侶,有些甚至走向極端,認為即使對方使用暴力傷害自己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是對方保護自己的方法。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經說過:「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們沒有能力回到從前,但是我們絕對有能力改變現在,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你的幸福、快樂是掌握在你的手中。
不論你今天過得如何,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為你帶來一點啟發。
*本篇內容是整合了很多我看過的書或文章所寫的,如果需要任何醫學上心理建議或輔導請尋找專業心理治療師。
以下這些書藉是我在了解原生家庭時看過的,有興趣可以多了解
- 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
- 原生家庭療法-羅納德.理查森
- 我為什麼是我(增訂版)-高偉雄
欣賞我寫的文章,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購買產品或者為我買一杯咖啡,感謝你的支持!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追蹤IG,Facebook,方格子更快知道更新!
IG:timetolisten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