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願望#5- 我想化解對原生家庭的憤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這篇的主題供應者是一位讀者小姐,H。
H上禮拜私信給我,說了一些關於原生家庭造成她有許多負面情緒的事情。正好我其實這半年來吧,累積了好幾封相關問題的信件還沒空回,於是我這次突然靈機一動:
“本來計劃好要上架的新文章一直寫不順,修改了十萬次依舊不滿意,不如先把那篇擺著,改成讓這篇插隊上架吧?而且還能同時給其他有相似問題的讀者們參考,省掉我重複打字回信的時間,我可真是太聰明了!”
那麼就,以下開始。

據H所說,她的父母在原本各自的家庭裡都是屬於不受寵的小孩,結婚後夫妻兩人算是很靠自己,辛苦地把三個孩子養大。家家有本難念的經,H媽媽的娘家那邊或許有些阿哩不噠的事情影響到H的家庭(我猜的),所以H爸爸常常心理不平衡,總會為了老婆娘家的事情和老婆吵架。
H爸爸向來對金錢有著濃烈的不安全感,在這十幾年間變得越來越嚴重,嚴重到好像眼裡只看得到錢,非常愛斤斤計較。不只如此,H爸爸本來就不是很好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差,成了一個很難溝通的長輩。
H因為原生家庭的這些問題(父母常吵架、父親很計較錢又難溝通...等),累積了許多負面情緒和委屈。她希望父親改變,也嘗試過藉由改變自己來影響父親,但是就總忍不住在改變看到成效之前就會先跟爸爸吵起來,越吵情況越糟。上禮拜父女倆又大吵一架,H就徹底崩潰了。
本來H提問的原話是,想知道該如何改善家裡的情況;基於無論想改變什麼情況,都應該是從自己的心態開始改變起的這個原則,我稍微將語句方向調整了一下,改成:
該如何化解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憤怒?
「原生家庭」這種東西,會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考,畢竟我們從出生以後,第一個長期又密集接觸的人類,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從來到這個世界以後,所吸收和學習到的第一手資訊來源是父母,所以會受到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合情合理,不受到他們的影響才奇怪。

原生家庭的價值觀、金錢觀、道德觀、感情觀....等各種觀,會在無形之中傳遞給小孩。


而原生家庭的影響一般是父母傳遞給小孩,一代接著一代,但又不僅限於父母和小孩之間。小孩往上推是直接受到父母的影響,同時也會間接受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父母的影響。
原生家庭也不僅限於名義上的「一個家庭」。
如果有個人一出生就是在育幼院,擔當父母這種負責教養的人可能是例如院長或老師,加上那個環境就是這個人的原生家庭。或是像我從小就是跟阿嬤和叔叔嬸嬸生活在一起,主要就是受到阿嬤叔叔嬸嬸的教養,因此我的原生家庭的大致範圍除了阿公阿嬤→我爸、外公外婆→我媽以外,還會有阿公阿嬤→叔叔,以及嬸嬸和她父母的那幾條線。
(以下內容會用父母來統稱。)
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正面負面的比例差別而已。
如果我們的父母是屬於樂觀的人,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們自然會養成有著正向思考的「底子」;反之,如果我們的父母是悲觀的人,我們自然也會養成有著容易負面思考、容易感到匱乏的「底子」。
所謂「底子」,我們可以想成是在一張白紙塗上一層顏色,這一層顏色就是我們從父母那裡接收到的「底色」。後面會再塗上些什麼顏色導致整體色彩產生變化,就是要看我們在除了父母(原生家庭)體系以外的世界,還接觸了哪些人事物
體系內和體系外的所有一切,無論直接或間接,只要是我們親身感受到、看到、聽到、碰到...等,都會成為我們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會全部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然後影響著我們對任何事物做出的思考和行為。
我們這張紙,底色是動不了,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要投胎到什麼樣的家庭,這是無法變動的事實。
但是,後面塗上的、覆蓋上的顏色會一直變來變去,因為我們一直在累積、在儲存不同的經驗進去。
如果你的家庭對你來說是個非常糟糕的家庭,也不用絕望,因為──
慶幸的是,後面塗上的顏色,也可以一直變來變去,因為那些都是體系外的世界,我們可以自主做出選擇,決定要給自己塗上什麼顏色

我們需要調整、改善的是因原生家庭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也就是我們從原生家庭那邊接收到的(潛意識)負面認定,這會產生好幾種不同的負面情緒,比如說憤怒、厭煩、受傷、壓抑、悲傷、痛苦、叛逆、自卑、憂鬱、躁鬱、恐慌....等。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和思考,進而衍生出不同程度的問題。
而原生家庭傳遞給小孩的負面影響,會自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小孩從原生家庭那裡接受到負面影響,也會回以負面影響的這種惡性循環
我的意思不是在說父母罵了一句Fuck,然後我們也罵回去一句Fuck的這種惡性循環。而是在說,父母在無形中負面影響了小孩,例如偏執的價值觀,結果小孩在比如說感情方面不順利的時候,會很自然地有一種負面認定是:
都是因為我父母一天到晚吵架,是他們的錯,害我感情不順!
先把錯推到別人身上的心態,是潛意識的其中一種防禦機制。
並不是說我們的潛意識叫我們不要承擔錯誤,而是當錯誤發生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會因為察覺到「錯誤」,而立刻轉向負面能量。這個跟察覺到「危險」時的負面能量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潛意識抓到了這種情緒,就會啟動防禦機制,會釋放出「避掉、避開」的訊息。
而當我們的外在意識接收到潛意識傳回來的「避掉、避開」的訊息時,我們能最快做出的行動就是先把錯推到別人身上。
但是,由於我們都是受過社會教育的成年人,我們在體系外接收過一個訊息是「不能隨便把錯推到別人身上」,於是這時候我們只好:
  1. 推到很好拿出來擋槍的原生家庭身上;
  2. 或是推到自己身上,千錯萬錯都是我出生在這個地球上的錯。
推出去的時候會透過一些發洩管道,於是爭吵、打架、摔東西、搥胸哭泣... 等出氣行為因此發生,嚴重一點的情況甚至會引發傷害或是心理 & 生理疾病。
然而,在惡性循環之下,最終受到傷害的都會是自己──
以前的我會覺得,跟父母吵架的時候,如果我故意口出惡言,就會狠狠地傷到他們,然後我就會發洩到了,也勝利了。但是每一次口出惡言之後,我的心裡並沒有多好過,一點勝利的感覺都沒有,反而影響到我在做其他事情的情緒。
情緒被影響到以後,事情也不會做得太順利。回頭看見父母怎麼還是那樣,我就又借題發揮出氣在他們身上,繼續故意講話不好聽,然後又影響到我做其他事情的情緒,事情又繼續做得不順利。結果回頭去看,靠,父母怎麼還是那樣!
有一次我又被我媽氣到,我在房間裡朝著客廳吼出一些難聽的話,吼完以後還是氣噗噗,覺得不行!我要到客廳去再戰一回!走到客廳一看,我媽竟然看電視看得笑呵呵,彷彿剛才都是我自己在唱獨角戲。
上一批的怒火還沒消,新一批的怒火又接著爆發。我快要氣死了,又不能打她,只好狠狠地踢了桌子一腳,結果本來擺在桌上的飲料倒翻,撒得滿地都是,本潔癖狂立刻懊惱。這時我媽淡淡地說:
妳何必呢?氣成這樣最後倒霉的(要清潔擦地的)還是妳啊~
── 雖然舉例舉得有點幼稚,但就是這個道理。

原生家庭的影響與我們的潛意識之間的關係,這裡先大概說到這,往後我會再找機會繼續在我的另一個較著重於潛意識認定和聚焦的專題做更多的分享。
  • 備註:無法下定決心自主地,或是無法控制自己做出與過往負面經驗不同選擇的人(這裡我是指成年人,未成年的還羽翼未豐不在討論範圍內),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會不斷地在同樣的慘案上重蹈覆徹,並且情緒深陷其中走不出來,一次比一次更嚴重。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會建議尋求專業的幫助,例如心理諮詢。
落落長的基底講完,回到正題繼續講如何化解對原生家庭的憤怒。
之前我在《什麼是超前感受?》這篇文章裡分享過,Elizabeth Gould(伊莉莎白古爾德)在其著作《沒有目標的那一年,我實現了理想生活》裡,大量提到「逆轉現狀」這四個字。
其實逆轉現狀也就是我常在文章裡提到的「接受現狀」。

我們先接受了現在這個樣子以後,才會停止製造匱乏感(減弱負面能量),然後才有機會去改變自己來場逆轉勝,帶著自己進入渴望的目標狀態,幫助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理想未來。──


所以,在對現狀很不爽、很不滿、很崩潰、很匱乏的情況下,都先不要許願先調整、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先接受現在這個樣子。心態穩定了以後,才會有效地與目標狀態連接上,這樣許願才會有效果。
也就是說,無論是針對什麼願望,或是無論我們想改善、想改變、想解決、想減緩、想化解什麼不好的情況,我們都要先有個認知:

── 一律以改變自己的「心態」為主,從「接受現狀」開始。


以H的情況來說,既然她已經意識到,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她的心裡累積了很多委屈和負面情緒,這個部分很明確的就是她的匱乏感的主要來源。如果她想改善家裡的這種情況,若是要求或希望父母改變,會踩到「不試圖改變他人意志」的線;H唯一的出發點只能是從自己的心態開始改變。
而且當我們的心態開始改變以後,我們眼裡看到的東西也才會跟著轉變。
本來我們看父母、看這個家庭不爽的事情,會慢慢地因為我們改變了心態,而有了個新面貌。這個時候,原來的那些負面能量,也就會慢慢地被減弱

簡單來說就是── 匱乏感慢慢地在修復。


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接受現狀的文章,那篇是個大方向;我另外也分享過與接受現狀和修復匱乏感相關的方法,例如寫豐盛日記,這一招做起來需要刻意培養習慣和保持耐心,但是真的有效(不要不信邪)。
而至於會對原生家庭感到憤怒的情況,接受現狀是一定要接受現狀的,不接受就會無法進一步改善,這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要怎麼接受呢?
我自己,還有身邊幾個親近的朋友,都算是受到原生家庭負面影響的重災戶,所以我對於像H這樣受不了爸爸的個性和觀念,三不五時就會吵起來的情況,可說是相當能體會。
曾經我一天要衝我媽發火大概七八次,幾個月前甚至是一聽到我爸嘆氣的聲音我就不耐煩。好在我有著喜歡觀察和推理原因的性格,我把跟老師學到的方法和自己的經驗綜合起來,用自己的方式抓個粗略的脈絡來拆解,一點一點地幫助自己做改善。現在雖然還無法做到完全不發火,但是現在可以幾天才發一次小火已經是進步很多了吧?
  • 以下是由我個人經驗,並依照我個人的習性風格整理出來的方法。由於每個受到原生家庭之苦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經驗,每個人的情況會不一樣,我分享的僅供參考,你們還是要依照自己的情況斟酌著使用。
該如何化解對原生家庭的憤怒,我個人偏好的做法是──

先盡量降低對原生家庭「憤怒」的這種情緒的曝光率。

一般當我們對不管是什麼人事物感到憤怒的時候,會選擇採取的行動大致分成三種:
  1. 直接和對方產生衝突,例如爭吵或打架。(殺人不能算進來,那是犯罪了!)
  2. 逃避,例如冷戰、離家出走。再嚴重一點的可能會做些自我傷害的事情來逃避和轉移憤怒情緒,例如自殘、藥癮毒癮...等。
  3. 不吵也不逃,全部埋在心裡,加深加重了「自我不認同」,例如消極、悲觀、自卑。這個就會影響到我們在其他方面的願望或目標。

而若特指對原生家庭的憤怒來說,無論是123哪一種,都是在強化剛才上面講到的惡性循環,最後受到傷害的都會是我們自己。
  • 比如說對同事憤怒,我們大可以不理會,或是吵完一頓之後辭職走人之類的;但是對原生家庭憤怒,那個問題依舊存在。這是一種情感的羈絆,所以才會造成許多人一提到原生家庭的問題之時,就會被那種無可奈何、無力感、憋屈、忿忿不平、綁手綁腳、甚至我TMD根本龍困淺灘!的情緒壓住。

但是我們作為人,誰沒有憤怒的情緒呢對吧?所以,我們只好盡量化解對原生家庭的憤怒,讓這個惡性循環的圈圈數可以少一點,至少先讓它停止擴大。
怎麼做呢?首先──

1- 停止責怪原生家庭。

我的意思是,
真正地停止責怪、停止謾罵、停止抱怨、停止靠杯靠木
換成白話文就是,先閉上你的嘴。
除了是在避免口出惡言然後悔恨終生的情況發生,閉嘴的最主要用意是,訓練我們自己藉由「少說XXX」的這個行為,降低XXX在我們的外在意識和潛意識裡曝光的機會──

當XXX的曝光率慢慢地減少,它的能量就會慢慢地跟著變弱

另外從腦科學角度來說,還記得我們曾經講過的RAS嗎?
RAS的全名是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中文名字是「網狀活化系統」。
它是一個具有篩選功能的大腦濾網,會在我們的大腦裡篩選和過濾我們需要的訊息,把我們目前不想知道的丟一邊,只留下我們想知道的。而它的判斷方式,就是透過我們平常的聚焦習慣
所以,如果你常常掛在嘴上說我爸超賤、我媽超煩、我家超多鳥事、我真的受夠我家那些怎樣怎樣的爛觀念.....等,一直說出來的情況下,你的大腦會抓到這些什麼賤啊煩啊之類的鳥事們出現的頻率很高,等於你的聚焦是放在這些鳥事上面,那麼你大腦裡的這個濾網就會一直帶著你奔向那些鳥事。
但是,我就很忍不住想跟朋友抱怨的話怎麼辦?
※ Tip:用玩笑的方式說,當成有趣的事情說,一邊說一邊笑,像在講誰很好笑那樣的方式來講。這種輕鬆一點的敘述方式會減緩憤怒的情緒,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笑著笑著之後,本來很氣的那件事就好像沒那麼氣了。
但是,我父母在歡的時候,或是有時候一聽他們開口講話,我就忍不住會生氣啊!
好吧,我懂這種心情。真的忍不住憤怒時,要氣就氣吧!但是提醒自己不詛咒對方,並且在冷靜下來之後──

2- 試著去找出剛才憤怒的點是什麼。

冷靜的時候,不妨自己回推看看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憤怒,
是真正的就事論事憤怒,還是出氣的成分居多?
上面某個段落裡,我底線了借題發揮出氣這幾個字。以我的經驗來說,我自己知道,我對我爸媽發過的火、以及有時候對原生家庭(包含教養撫養過我的親戚們)感到的厭煩,10次有10次都是在出氣。
可能我在哪裡受了氣,可能我什麼事情做得不順利,結合上面提到的那個把錯推到原生家庭的潛意識防禦機制,我常常會連同著長年對原生家庭累積起來的負面情緒,集成一個大炸彈爆發。
我表面上可能是罵:
你們能不能站在我的立場幫我想一想啊?我已經很犧牲,我已經壓力很大了耶!
但其實背後的話中話是:
都是因為你們,害得我都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說,我很想再回去首爾住上個幾個月,但是我都只是想想而已,因為我總會說:
我爸媽現在這樣我哪敢走?
冷靜之後思考,我的父母(原生家庭)真的有害得我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嗎?他們的情況真的有差到我不敢離開家裡去首爾玩嗎?
根本沒有,他們好得很。既然如此,我為什麼會常常在拒絕朋友找我一起出國的邀約之後,回家一看到我媽沒洗碗盤就發火呢?
出氣發洩而已。
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起來,我試著整合一下,到底在我出氣發洩的背後是有著什麼樣的情緒?──

大多是一種「害怕」的負面情緒在反射。

害怕什麼?
1- 害怕自己的未來該怎麼辦。
在這個項目之下,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再粗略分出三條線:
1-1. 金錢
(這也是大多數向我訴苦原生家庭的讀者們共同有著的問題)
我曾經試想過,如果我現在不要說家財萬貫好了,就一般等級的財富有餘就行,如果我現在是財富有餘的條件下,我敢不敢就放下我爸媽三天兩夜,來個首爾快閃行?
→ 我肯定敢,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是事,我一天花一萬塊找看護來陪都可以。
但是我現在並不是財富有餘的條件,去首爾要錢,找看護也要錢,在用錢要很精算的現在這階段,每個月的薪水超過三分之二都要花在父母身上,我還真的不敢隨便亂動。
一想到這裡就不禁悲從中來,
我現在把大部分的錢都花在父母身上,那我的未來怎麼辦呢?
於是回家看到我媽還沒洗碗,我就立刻爆發了。但是平心而論,我其實只是在出氣發洩而已。
※ Tip:有金錢面向問題的人,要練習「就事論事」,不要把自己在金錢方面的壓力推到父母(原生家庭)身上。試著把焦點放回來到自己身上,從調整自己在金錢方面的心態開始。(參考閱讀:金錢磁鐵系列 &
1-2. 個人的目標發展
長期讀者們大概知道,我一直以來是朝著「用我的寫作/文字去幫助 & 療癒他人」的目標在走,我希望我未來有一天能夠以這個目標為職業/工作主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要另外排時間出來做的副業。
本來我可以維持一個月發表2~3篇文章的頻率,然而從去年搬回台北後,更新速度越來越慢,慢到現在一個月能有一篇就偷笑了,更別說我自己很喜歡的那個寫日常故事的專題都超過半年沒更新了。
之前在別的文章分享過,我搬回台北的這件事,是有著原生家庭的因素在裡面,再加上這一年因為我父母的健康問題,對於寫作這件事,有那麼點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成分在。
我自己感覺好像離我的目標越來越遠,
我被父母的事情搞到根本要江郎才盡了,我的未來怎麼辦呢?
於是就花式出氣在父母身上。但是平心而論,我其實只是在出氣發洩而已。
※ Tip:有這種面向問題的人,同樣要練習「就事論事」,不要把自己在個人發展方面的壓力推到父母(原生家庭)身上。先試著做好時間管理,坦白說,並不是真的沒有時間。同時調整自己的聚焦。(目前沒有參考閱讀,之後才會在另一個專題寫相關文章)
1-3. 遺傳 / 繼承
我不清楚有著原生家庭問題的讀者們會不會像我一樣,很厭煩聽到旁人說我跟我的父母很像。其實旁人只是說「長相」很像,但是由於我針對父母累積起來的負面情緒很滿,便自動把「長相」兩字忽略了。
而且如果又剛好像我一樣,身邊其他親近的長輩時不時地會對我說出「妳的父母真的是惡魔耶」這種話,我就會更加害怕,所以會更加警惕自己,以後千萬不能遺傳到父母的這些問題,千萬不能變得跟父母一樣。
萬一我以後也像我父母這樣的話,我要怎麼辦!
警惕的背後情緒是不安和害怕,屬於負面情緒。更加警惕等於是聚焦在警惕,而聚焦在負面情緒的結果會是什麼,相信我的長期讀者們應該都很清楚了。
於是,我曾經有段時間,光是看到我媽媽的臉我就想發火。但是平心而論,我其實只是在出氣發洩而已。
※ Tip:有這種面向問題的人,同樣要練習「就事論事」。如同文章很上面講到的,我們可以自主做出選擇,決定要給自己塗上什麼顏色。運用肯定句洗腦來幫助自己,會是個很有效的做法。
以上是害怕自己的未來該怎麼辦。另外還有一種害怕是──
2- 害怕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情感面)。
這是一種逃避的反應。
前陣子我看了一個很久以前百靈果接受唐老師訪問的影片。細節這裡不贅述,簡單來說,百靈果的Ken因為曾經讓妹妹受過傷,所以他不自覺地會想跟妹妹保持距離,因為害怕妹妹會因為他的關係又再受傷。
我不清楚Ken有沒有原生家庭的問題,但是我對他分享的故事很有共鳴。
怎麼說呢?因為我在經歷了媽媽肺炎和爸爸中風的事件之後,確實會對我父母的健康問題很敏感。敏感到才一丁點風吹草動而已,比如說我媽媽只是喝水嗆到導致咳嗽有點痰音而已,我就會小題大作地發脾氣。
一方面是情感上地害怕,如果我媽媽又生病的話她會很痛苦,我回想起之前她痛苦的樣子就會捨不得;但是另一方面,有一點成分則是回到上面1-1那一點,害怕她如果又生病,那我的未來該怎麼辦。
※ Tip:有這種面向問題的人,一定要把焦點放回到自己身上,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為主。同樣可以運用肯定句來洗腦自己,也可以運用預設法來幫助自己穩定下來。
可是──
沒有喔,我仔細觀察過了,我不是出氣,我是真的憤怒啊!那我該怎麼辦?

3- 試著換位思考,來減弱憤怒的負面能量。

這裡的換位思考,跟我們平常在講的換框思考會有一咪咪不一樣,會比較接近Abraham Hicks提出的轉換思考法
我們應該都聽過這麼一句話:
換個位置,換了腦袋。
這裡的換位思考,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概念。意思是──

試著去站在父母(原生家庭)的立場思考。


我忘記是哪個網站裡看見過唐老師的訪問,她說在她們家好幾個小孩之中,她是最不受媽媽寵的一個。媽媽對她特別嚴格嚴厲,幾乎從來不稱讚她,碰上唐老師這種比較好強的個性,母女爭吵就成了家常便飯。
直到唐老師年近半百的時候,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母女倆終於講開和解。這時候唐老師才真正地了解到,原來媽媽並不是不愛她,而是媽媽因為對自己曾經的發展感到委屈,不自覺地將這份不平的情緒轉嫁到最好強的小孩- 唐老師身上。
  • 文章來源我忘記是哪裡了,但是這個故事唐老師有在百靈果的KK Show分享過,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影片來看。

而我,因為唐老師的這個分享,也終於領悟到我爸的一點小心思──
本來我去年的規劃是,要把我一南一北的父母組合在一起跟我住,我同時控管這兩個老人會比較安心,反正有外勞可以協助我。
就當我萬事皆備之時,我爸突然說他不要跟我媽媽一起住。我好說歹說他都不要,所以他最後還是繼續跟我姑姑住一起。但是我心裡會捨不得也會愧疚嘛,把自己的爸爸丟給姑姑,雖然我在金錢上還是負著責任,依舊心裡不是很舒服,常常一聽親戚講到這事我就會生氣。
看了唐老師的故事之後,我試著站在我爸的立場去想:
也是吼,要是我也不願意跟已經離婚30幾年的前妻住在一起,而且還得讓她看到我現在不能自己走,只能靠外勞維持生活機能的樣子。多丟臉啊!
── 突然我本來對我爸感到憤怒的負面能量,根本不是減弱而已,而是消失了。
前兩天外勞跟我說月底要請假一天,我找不到代班的人,只好問我爸願不願意讓我媽媽幫忙,她畢竟以前當看護很多年,很懂得如何幫男性更換尿布。(至少比我還懂)
我爸怎樣都說不願意,換成是以前的我,百分之百早就發火開罵了,“怎麼都不願意讓我輕鬆一點呢!” 之類的罵。但是現在我學會站在他的立場去想了,換成是我肯定也不願意,所以我這次完全沒有生氣呢!
所以,像我們這篇的主題供應者- H,看她在私信裡打出那一句「父母是辛苦地把三個孩子養大」,就可以知道她其實是感謝父母的。那麼,她不妨可以試著去換位思考,試著去體會或瞭解父親在金錢方面斤斤計較的原因,或許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平常總忍不住憤怒的負面情緒就有機會減緩一點。
但是如果,但是萬一,在已經換位思考的情況下,還是憤怒,還是爭吵了──

4- 爭吵發生時,盡量找台階讓對方下,或引導對方下台階。

在原生家庭裡發生的爭吵,大多是子女和父母在吵,所以我們作為子女的,即使會有點委屈自己,也還是盡量試著找台階讓對方下吧。
並不是說因為對方是父母、是長輩,所以我們作為子女/晚輩的就必須要讓對方。當然要這樣說也是可以,但是我的意思是同文章很上面第一大點裡的這句話:
當XXX的曝光率慢慢地減少,它的能量就會慢慢地跟著變弱。

讓爭吵盡快結束,就是在減緩因爭吵而擴大的負面情緒。

減緩負面情緒的擴大,也就是在試著讓這個惡性循環的圈圈數少一點;每減少惡性循環的次數一次,就有機會讓惡性循環的能量再減弱一點。
若是非爭吵,遇到冷戰的情況也是如此。
台階的形式有很多種,因人因情況而異。我自己是覺得,台階這種東西就很像願望的橋樑,我們要懂得把握、懂得抓住機會
平常我跟我媽吵架的時候,大多是我單方面在開砲,我媽不會對我生氣。但是去年的某一天,我媽可能被我戳到傷口,她竟難得的反擊,我當下是愣住了也後悔了,卻還是硬著頭皮ㄍㄧㄥ到底。
那時候我媽還住在高雄,又剛好那陣子家裡有老鼠危機。要說是巧合也好,說是橋樑也好,就在我硬著頭皮跟我媽對槓的時候,我眼角餘光瞄到一隻迷你鼠從黑暗角落緩緩探出頭,我跟它對看一眼之後,它就跑回黑暗處了。
我當然馬上叫我媽處理,我看著她穿著睡衣拿著小棍子在角落東敲西敲,突然腦子閃過一個直覺,我便語氣相當溫柔地對我媽說:
妳一定要健健康康地好好地活著喔,沒有妳的話我要怎麼辦?雖然我很愛罵妳,但是我只是在發洩而已啦,妳不可以放在心上也不可以跟我生氣喔~
我媽媽笑了,於是我們就沒事了。
這樣懂了嗎?懂了吧!(BTW,搬來台北後就從此跟老鼠說拜拜了!)
我們不能去要求父母(原生家庭)為了我們做出什麼改變(會踩到那條線),但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讓流竄在彼此之間的負面能量減緩一點。
當負面能量減緩以後,也就是慢慢地開始停止製造匱乏感了──

這時候我們就有機會來場逆轉勝,帶著自己進入渴望的目標狀態,幫助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理想未來。

有一天我們就會突然發現,原生家庭的問題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負面影響著我們了。
我自己還在努力中,確實肉眼可見地改善許多,連帶著影響到我在其他方面的事情也變得順利許多。
與你們共勉。
-
作者有話說:
這個專題兩個月沒更新了,本來想拼個一萬字以表誠意的,結果還差一百多,四捨五入就是我滿滿的心意啦!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成為自己的宇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我的原生家庭是屬於能量比較沉重的那一種,我感覺此生應該有一部份的任務是要療癒家族所攜帶的沉重能量,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主要業力關係感覺已經差不多了結了,目前的階段需要我協助的主要是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這次的春節假期引爆了一個存在很久一直被刻意忽視的課題......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我的原生家庭是屬於能量比較沉重的那一種,我感覺此生應該有一部份的任務是要療癒家族所攜帶的沉重能量,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主要業力關係感覺已經差不多了結了,目前的階段需要我協助的主要是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這次的春節假期引爆了一個存在很久一直被刻意忽視的課題......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