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前,張曼玉穿上如「貓女」造型般的黑色緊身皮衣,在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自編自導的《迷離劫》擔任主角。爾後兩人經歷相戀、結婚、離婚、以及張曼玉息影之後,阿薩亞斯再度回到《迷離劫》這個故事,拍成影集版本,由瑞典女星艾莉西亞.薇坎德擔任主角,目前已在串流平台上架。
我想很多人聽到這新聞的反應會是:為什麼要重拍?有新的事情可以說嗎?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迷離劫》本身不那麼像故事,更像是個概念,能彈性容納許多主題,阿薩亞斯拍出的兩個版本都有極為可觀之處,也都坦白誠實得讓人驚訝,互相對照之下更有意思,像是不同時代間的對談,談電影、藝術、創作者、表演者、商業模式之間的關係,也談過去如何影響著未來。
1996 年的《迷離劫》,以張曼玉 Maggie Cheung 的真實身分作為主角設定,這位不會說法語的香港大明星 Maggie,接受法國導演睿內的邀請,去巴黎拍電影《爾瑪.薇普》,它是重拍 1915 年由路易.費雅德拍攝的經典默片系列《吸血鬼》(Les Vampires),「爾瑪.薇普」(Irma Vep,也是 Vampire 的變位字)是該默片的重要角色,當年由法國知名演員穆西朵拉詮釋這位珠寶大盜。
要如何將八十年前法國人熱愛的默片,改成讓現代觀眾能欣賞的電影?導演睿內有他的堅持,但劇組不理解重拍將近百年前的作品有何意義、為何找個香港人來詮釋法國女性經典角色?並質疑他的工作方式與作品水準,不少人認為睿內早已過氣,甚至懷疑他瘋了。
90 年代是全球電影產生重大轉變的關鍵年代,法國雖然一向是電影重鎮,但越來越難抵擋好萊塢的影響力與壓力,香港的動作片也在全球擁有不少影迷。阿薩亞斯過去曾是影評人,必然對法國電影產業有不少憂慮、批判與想法,1996 年的《迷離劫》除了呈現電影製作過程的各種混亂,也對於法國電影該何去何從,提出許多疑問,種種討論除了像是對法國電影的自省與檢討,也似乎在尋找電影與藝術的定位、代表意義,以及法國電影在世界的位子。
最妙的一幕,莫過於 Maggie 受訪時,一位很喜歡吳宇森、阿諾.史瓦辛格與尚─克勞德.范.達美的法國記者,輕蔑自己國家出品的電影,嫌棄它們走的菁英風格沒人想看,認為睿內這樣的導演害法國電影走進死胡同。反倒是多次演出成龍電影的「外國明星」Maggie 替這些法國作品辯護,認為各種風格自有其市場,如果每部片都要投大眾所好的話,那該有多無趣。
電影藝術需要集結許多人才與資金才能完成,它究竟該為誰而拍?創作者自己?買票的觀眾?還是為了歷史上的意義?最好的狀況是都能兼顧,但若需取捨時該怎麼做?當好萊塢電影在資金、幕前幕後人員、行銷、品牌贊助各方面都走向國際合作的時候,純粹的法國電影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新世界?如何在其他大製作的競爭之下找到空間?如何能跟上時代、擁抱一些新玩意,同時保持法國電影或獨立電影自身的獨特性與創意?這是許多電影人的煩惱。
《迷離劫》裡面的法國導演,就背負這龐大難解的壓力。飾演睿內的 Jean-Pierre Léaud,正是當年法國新浪潮代表作《四百擊》的男主角,也曾在楚浮以電影製作過程為主題的《日以作夜》裡演出,先前還與阿薩亞斯合作過《巴黎甦醒》,這多多少少讓睿內一角成為舊時代法國電影榮光的化身,曾有顯赫的成績單,但恐怕已經過氣,需要找尋新的靈感與突破。
睿內指定 Maggie 主演的原因,從他支支吾吾、不太有邏輯的解釋來看,可能不僅出自於 Maggie 充滿典雅氣質、在《東方三俠》表現亮眼等等專業理由,更重要的關鍵恐怕是:這位愛喝可口可樂的導演,認為 Maggie 穿上美國電影《蝙蝠俠大顯神威》裡頭蜜雪兒.菲佛的「貓女」緊身皮衣會很性感。甚至,造型師了解導演的要求之後,是在情趣用品店找到適合的戲服來修改的。在這些故事背景設定中,已經看見好萊塢與香港電影對睿內的影響。
不過,Maggie 並未被動接受一切,這個角色具有複雜深度,很有技巧地在陌生之地尋找立足點。Maggie 只會說英語但不會法語,被夾在劇組相關人員的互相抱怨、八卦與感情糾葛之中,也被夾在各種藝術觀點的衝突之中。但 Maggie 專注於工作上,即使導演的英文很糟,找她演的動機恐怕也不是很光彩,她仍盡力理解導演想法,試著實現導演願景,同時不讓自己成為純粹被物化的對象,不願只為了滿足西方男人對東方女性的想像而存在。她詮釋的爾瑪.薇普,將默片時代的特質加上 90 年代的摩登味道,既復古,又創新。
而 1996 年版《迷離劫》片尾,觀眾看到瀕臨崩潰的導演所完成的小部分影像,全是 Maggie 的身影與特寫,充滿手繪或手刮的陽春特效,非常荒謬詭異,但看得出這些影像除了透露拍攝者對於 Maggie 的迷戀,也暗示導演內心的火焰仍在燃燒,在對世界做出挑釁,想找尋一個出口,創作出不一樣的東西,不願照著舊規矩。
《迷離劫》對導演阿薩亞斯個人,有更深一層意義。戲內,Maggie 在《迷離劫》的中段,似夢非夢地穿上緊身衣、在雨中飛簷走壁的時候,她在實現睿內心中對她的想像,但同時,演員張曼玉或許也在實現戲外導演阿薩亞斯的想像。兩人後來於 1998 年結婚,但在 2001 年離婚,之後合作的《錯的多美麗》讓張曼玉拿下坎城影后,只不過沒多久她就息影了。
如今,全球電影業再度面臨巨大轉變,張曼玉與前夫則早已疏遠、少有聯絡,導演阿薩亞斯再度回顧《迷離劫》,拍成八集的迷你影集。相對於舊版,它是一個重拍,故事骨架相近,依舊有個外國人(艾莉西亞.薇坎德飾演的蜜拉 Mira,Mira 也是 Irma 的變位字)擔任主角,但它也是精神上的續集,將 1996 年版本裡發生的事件融合進來。由於是影集形式、預算也高得多,新版有更多時間與資源讓觀眾認識 1915 年默片版本的《吸血鬼》,並呈現好幾段重拍片段。
有趣的是,新版影集裡的導演睿內,不像舊版那樣找了新浪潮代表演員來飾演,也少有舊版睿內「一代大師」的氣息,新版的睿內有較多脆弱的面向,甚至他的經歷也跟戲外導演阿薩亞斯幾乎貼合:睿內多年前拍了《爾瑪.薇普》之後與女主角「Jade Lee」(在新版由鄔君梅飾演)結婚又離婚,這回再度重拍時睿內刻意不找中國演員主演,就是因為不想碰觸舊傷口。如果舊版的睿內代表法國新浪潮的化身,那麼新版睿內似乎更帶有阿薩亞斯自我寫照的意涵,剖析導演身為現代電影人/創作者的不安,以及回顧個人往事苦甜並陳的感受。
新版《迷離劫》裡面偶爾將舊版的 Maggie 身影剪接進來,特別讓人注意到當年鏡頭對主角多麼充滿愛意──巴黎夜雨中的張曼玉,綁著的馬尾已散亂,看起來堅強卻又脆弱,韻味非常吸引人,可以想像這些影像看在導演阿薩亞斯眼裡,會有多麼紛雜的情緒。張曼玉雖然沒有在新版演出,但她的影子彷彿處處可見。
從 1996 年到今日,電影產業又有許多新變化。除了新概念如親密協調員、文化挪用、後 metoo 時代價值觀等等的出現,讓創作者必須多加考量以外,還有更屬於本質上的改變。以前電影被認為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娛樂,但現在冒出了新說法叫做「內容」,成為串流品牌用來強化吸引力的玩意。近年來超級英雄電影主導戲院票房,加上疫情讓串流平台重要性急速升高,越來越多更重視藝術與創意的導演與演員,開始投入串流平台,拍攝無法在戲院大規模播放的電影與高質感的影集。創作者面對這些改變,當然得重新調適心情,例如新版《迷離劫》帶著自嘲般的幽默,讓睿內強調自己正在拍的電視影集其實「不是影集」,而是「八小時的電影被拆分成好幾段」。
電影產業的投資者需要考慮觀眾口味,這無可厚非,但身為 21 世紀的創作者與表演者能做些什麼?以往厲害的電影人能帶觀眾走出舒適圈,看見從未夢過的世界,思考從未想過的問題,成為進入某種精神境界的通道,現在也應該想辦法如此。但阿薩亞斯並不是以高高在上批評商業電影的態度在拍《迷離劫》,他更願意思考如何找到平衡與出路。
新版《迷離劫》的蜜拉,先前演的都是賣座娛樂電影,她想找些比較獨特、個人的作品來挑戰,不願總是拍千篇一律的娛樂片(可以聯想到與阿薩亞斯二度合作的美國演員克莉絲汀.史都華),所以想與法國導演睿內合作影集,但這部作品收視率不被看好,之所以能獲得資金,是金主想藉由出資來討好蜜拉,讓她簽下香水代言合約。這或許聽起來俗氣,但它確實讓創作者實現理想。就如同阿薩亞斯以迷你影集(或是被分成八段的電影)形式重拍的《迷離劫》,雖然只能在串流平台上架,但既然傳統電影圈無法提供足夠資金,能獲得 HBO 支持來完成作品也是好事。
從蜜拉跟睿內的談話中,可以窺見阿薩亞斯的想法:電影是技術、是科學,但它也有魔法,並隨著世代不斷更新,創作者必須跟上,找到新的平衡。穆西朵拉與費雅德召喚出的這位爾瑪.薇普,宛如一個靈體、一縷幽魂,向睿內施展魔法,他處處見得到爾瑪.薇普帶來的影響,有一股力量推動著他,無論如何要繼續嘗試、繼續創作。不管產業環境與電影形式如何改變,有一群電影人始終相信,電影的魔力終究能穿透人心。
全文劇照提供:桃園電影節、CATCHPLAY+影音串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