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趕在下週社群網路被阿凡達佔據之前,我要來推這一部我很喜歡的驚悚小品《The Menu》。
文章開始前我要大大抱怨台灣片商的翻譯,把《The Menu》翻成《五星饗魘》,明明前有《Nope!》或《US》這兩部直接翻成《不!》和《我們》的電影,還不是照樣賣座,《The Menu》的卡司也絕對不是什麼在台灣沒人認識的小角色。
取一個硬要驚悚的片名(還附贈諧音),甚至忽視一部米其林為主的電影其實最高應該只會到三星評級,總而言之英文片名的神秘感在中文的廉價翻譯變成一部聽起來很像B級片的作品。
總之,我實在對中文片名太有意見了,以至於我不惜在沒有多少人追蹤的情況下得罪片商,也請各位如果還算喜歡我的影評的話,可以幫我按個追蹤,我會努力週更的。
這樣也會讓我更有本錢得罪片商。
【貓罐頭】
安雅泰勒喬伊超棒,但Ralph Fiennes飾演的主廚才是整部電影的主Key。
身為一部黑色幽默的心理驚悚片,本片操弄著觀眾的「不安」,血腥和暴力都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某些部分甚至用上心理學的古典制約,導演嘗試利用某些手段制約觀眾,而且非常成功。
整部片的骨幹借鑒了Netflix上的《主廚的餐桌》系列(其中的角色也有提到這部劇),從頭到尾這部片都沒有偏離這個設定,分場分幕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大量介紹米其林餐點的運鏡。
風格精準、驚悚元素拿捏的恰到好處,畫面唯美且表現內斂,使《The Menu》不只是一部心理驚悚片,還是我認為今年最創新的複合類型片(就像《弒婚遊戲》那麼創新,中文片名也一樣糟糕)。
上一次我這麼喜歡一部驚悚片是什麼時候呢?是《迷離夜蘇活》,剛好也是安雅挑的電影🤣。
【多刺煎魚】(超級大雷,請看完電影再來看影評)
(不看影評也沒關係,我拜託你去看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一對男女,安雅泰勒喬伊與尼可拉斯霍特飾演的男女主角,花了上千美元,只為了前往一座私人島嶼上的米其林餐廳吃一頓晚餐。
當晚,一同用餐的還有專業美食評論員、知名演員、上流社會的夫妻以及餐廳投資人旗下的員工,一行人踏上私人島嶼的餐廳之後,Ralph Fiennes飾演的主廚端上一道又一道的料理,飯局卻越來越不對勁......。
貫穿整部電影的「飯局」
作為一部餐廳為主的驚悚片,電影沒有一秒鐘偏離這個設定。
甚至電影還以「開胃菜」、「第一道菜」、「小點」等方式來分章節,劇情也都以主廚介紹每一道菜當作推進劇情的方式。
拍攝料理的手法也毫不馬虎,精緻的運鏡以及高質感的配樂,如果在電視上不小心轉到(這個講法應該還不算老,吧?),真的會以為這是一般的料理節目。
黑色幽默的成分也是一大亮點,一部以「美食」為主的驚悚片,本身就帶有濃濃的惡趣味,透過上流顧客們飯局間的談話,一點一點建構本片想傳遞的核心意念,是非常高超的技巧。
想要套一個其他類型的模板,讓自己的電影更創新的導演比比皆是,能夠從頭到尾都不偏離主題的卻非常少,在這方面《The Menu》是完全沒話說的完美。
演員
雖然我本來是衝著題材跟安雅去看的,畢竟她可是曾拒絕了迪士尼公主,只為了演獨立驚悚片《女巫》的大英雄。
她在本片的表現就是她的正常發揮,維持在非常高的標準,同時也沒有太英雄主義的詮釋,就算我們一開始就知道她99%是本片的Final Girl(驚悚片的女主角,通常可以活到最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她許多脆弱的面向,而詮釋這些正是安雅的強項。
其他的演員也都很棒(講完安雅後略為敷衍),尤其是主廚,米其林餐點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故事」,每一道菜上菜時,透過Ralph Fiennes之口,無需任何回憶畫面輔佐、無需蒙太奇,光聽他緩緩訴說著自己的往事,就足以讓觀眾起雞皮疙瘩。
好萊塢劇本最著名的正反對立,在本片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相比之下,尼可拉斯霍特的戲份就顯得沒有那麼有發揮空間,大部分的光芒都被女主角和主廚佔去,是本片比較可惜的地方。
尼可拉斯霍特在片中的身份地位,就像這張照片一樣模糊
「那是執迷,不是愛。」
當故事隨著一道一道的料理展開,觀眾膽戰心驚之際,故事也緊緊圍繞著一個母題,那就是所謂的「初衷」,本片對這樣一個積極正向的主題,做出了陰暗扭曲,但非常有趣的論述。
作為一部心理驚悚片,《The Menu》透過這樣一個強而有力的論述,瞬間讓故事的每個細節變得合情合理,所有人,無論是劇中角色或是觀眾,都欣然迎向結局。
結論
《The Menu》是一部拿捏地精準到位的複合類型片,也捨棄驚悚片常在最後三十分鐘來場「長達三十分鐘的你追我跑大逃殺」的傳統(我大概看過100部主角最後半小時都在和反派肉搏的電影)。
本片幾乎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在不必要的暴力跟血腥,主廚絕對會說服你,所有的犧牲都是必要之惡。
所以,在整個社群軟體、電影產業都被納美人入侵之前,我懇請大家像安雅一樣,拒絕主流媒體的荼毒,好好欣賞這既怪異又美好的類型電影《The Menu》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