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
陳欽民)云:銀河兩岸各有一顆明亮的星,東側是牛郎,西側是織女;牛郎星位於天鷹座,亮度0.89等,距地球約16光年,兩側直線排列的兩顆暗星,是傳說中牛郎的二子。織女星位於天琴座,亮度為0.14等,是天空第四顆亮星,距地球27光年。牛郎星、織女星的距離約15光年。
《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禮記·月令》八月為「循行犧牲」;七夕,織女星到一年中最高點,往西滑落;牛郎星則升上天頂,看似牛郎追織女。但從天文學,此二星距離很遠,且各有固定軌道,只能隔銀河而遙相望,永不接觸。
2,民間傳說~~與七夕有關的文獻可追溯《詩經.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
大火星(天蠍座最亮的α紅超巨星)從西方落下,天氣轉涼,「織女」準備織衣服。在古代,七夕是女兒節,掌女紅之事的織女,是女性的信仰,在七夕,用五色線穿針乞巧、取泉水洗髮,求如織女的心靈手巧、覓得好郎;又稱「乞巧節」。
漢朝之後,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淮南子・天文訓》「七夕為鵲鳥填河成橋,渡織女。」應邵《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傳云:天仙下凡在湖中沐浴,牛郎偷走織女的衣裳,不能重返天庭,只得委身下嫁。王母大怒,派兵將她押回,並用頭上金簪在天際畫出一條銀河,阻擋兩人相會。牛郎與織女隔天河朝夕相望,感動玉帝,命喜鵲每年七夕搭鵲橋,讓兩人相會。
3.社會教化~~《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曰:「食、色,性也。」承認男女性慾乃人類的基本需求。據說,中國古代人口少,為了鼓勵生兒育女,對男女關係較開放,《詩經》中有男女相慕或私會的詩篇。
《鄭風・野有蔓草》講述了男女歡會:「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至於
中國情人節,有三種説法: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古代女子,平時被禁足於閨門之內,只有少數節日可出門與
少男相會。這其中,「
上巳節」特有氣氛,《詩經·鄭風·溱洧》
描繪了三月三日男女約會的場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西晉《夏仲御別傳》上巳的洛陽:「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魏晉之前的上巳節,未婚男女到溱水與洧水上約會,若遇心儀的對象,就私定終身,乃至結爲夫婦。所以這才是中國的情人節。
至於七夕,或許是漢朝之後牛郎織女的故事,被民間不斷的渲染,到了近代,在商人的炒作下,加深了其悲劇性愛情,而演為類似西方的情人節。但就現實而言,或許沒有任何青年男女願以牛郎織女的「相隔兩處、一年一會」為愛情的偶像吧。
更理想、更浪漫的方式,或不必管別人如何,也不在乎「約定俗成」的節日,就由戀愛中的男女「共同選定」兩人之間特有意義的一個日子,當作私(專)有的情人節吧:「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