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思>.19~2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9. 快樂與幸福是所有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有各自的嚮往與努力,這輩子也或多或少得到(有這種感受),但確實是您想要的嗎? 能真的感到滿足? 到了人生的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臨表涕泣? 或甚至是不了了之,不知所云?

20. 讓我們理性而睿智的面對人生的無常──為了人生的聚散無常,所求不如願而悲傷,是難免的,但是,不久之後又淡化了,遺忘了。下次遇到類似的事件与情境,又悲傷一陣子,然後,又淡了、忘了……;所以說,「悲傷」也是無常的,我們就這樣陷溺於無助的「起伏」循環,重複著無知的得失計較?除了暫時的情緒宣洩之外,解決了什麼問題?「理性睿智」雖不容易,卻值得去嘗試──它能給我們另類的生命經驗,甚至是更豐富而深刻的體會。悲傷,是一種習性,在生活中自然發作,卻讓人難過;何不試著去觀察它的起因、過程及結局?經常這樣作,雖未必能「迅速驅散湧起的悲傷就像風兒驅散棉絮。」也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21. 所謂「擁有」,或許是一種錯覺吧?是我們經由感官而看到、聽到、嚐到、觸到、想到……的各種資訊──因為不曉得這是諸多因素/條件所合成的暫時現象,而起了貪愛、執取,然後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說:「這是我的!」這樣的「擁有」雖只是一廂情願的「感覺、想像」而已,卻給人某種實在感、安全感;一輩子以這些為依靠、為成就、為生命的意義、存在的證明,並且可以量化:越多越好、越久越香!然而,就在擁有的同時,又有相對的空虛与疑惑:「這是真的嗎?是我要的嗎?永遠不變嗎?」於是疑信參半、得失交替、苦樂相煎,何有一刻安寧?而事實上,我們自認為擁有的一切,不但當時抓不住,最後也必失去──或者說:從來不曾被我佔有、在我身上停留!只是心中一段又一段自編自演的故事、自笑自啼的記憶

22. 宇宙中唯有「成佛」是真實之利,無上功德,此前之一切生活與修行,都是方便,也唯此是眾生的終極歸依及最高成就。世間之所以有諸佛之出興、有佛法之開示,有僧眾之專修,乃至阿彌陀佛之所以廣發四十八大願,建設西方極樂淨土,攝受一切眾生來歸,也只為了這個唯一真實而無上重要的目的:究竟成佛。《無量壽經》開宗明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佛教的主旨就是念佛成佛。「以淨為歸,以佛為念」→十方三世諸佛出現世間,弘揚佛法,救度眾生,賜以真實的利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23. 念佛人就是甘於平淡,安於平凡,一句佛號老實、重複的念到底—淨念相繼的念佛,不求變、不厭倦。讓這句”具足無上功德”的佛號,日以繼夜的薰習你的心,淨化你的業,與彌陀本願感應,得彌陀佛力加持,現生身心安樂,命終往生淨土。

24.星雲大師作詞的<祈求>,意境很好,用在淨土宗對”阿彌陀佛”的憶念、信受,也很恰當,相應於”機法”二種深信:

我常常在自想 我來自什麼地方 我細細在思量 我將去什麼地方 憶往事 罪孽深重 怎不悲傷 望前程 十字街頭 只有彷徨(機)啊 佛陀 佛陀 偉大的佛陀 佛陀 佛陀 偉大的佛陀 我依靠在您的座旁 告訴我一個光明平安的地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2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0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Thumbnail
2025/04/20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Thumbnail
2025/03/06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3/06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2/18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2025/02/18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煩惱的心,帶動我們身、口、意三種惡業的行為,除煩惱就要用智慧,來幫助我們、指導我們,那是用佛的智慧、菩薩的智慧來幫助我們,也就是用佛所說的法和菩薩修行的法門;然後呢,自己開智慧之後,又用智慧來破除自己的煩惱,從此以後,煩惱再也不起,這就是修學佛法的目的了。所以智慧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煩惱的心,帶動我們身、口、意三種惡業的行為,除煩惱就要用智慧,來幫助我們、指導我們,那是用佛的智慧、菩薩的智慧來幫助我們,也就是用佛所說的法和菩薩修行的法門;然後呢,自己開智慧之後,又用智慧來破除自己的煩惱,從此以後,煩惱再也不起,這就是修學佛法的目的了。所以智慧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與多位數年不見的友人相見,彼此互道家常,暢談閒聊。聊到彼此的近況,總見有人興旺、有人衰。回想大家孩提時期,曾經在泥地裡玩紙牌,及至成年投入職場,在人生的道路上上各自奔馳。在人生的舞台上,有人一路綠燈,一馬平川;有人半路翻車,跌跌撞撞。 人與人在不經意之間總愛比來比去,什麼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與多位數年不見的友人相見,彼此互道家常,暢談閒聊。聊到彼此的近況,總見有人興旺、有人衰。回想大家孩提時期,曾經在泥地裡玩紙牌,及至成年投入職場,在人生的道路上上各自奔馳。在人生的舞台上,有人一路綠燈,一馬平川;有人半路翻車,跌跌撞撞。 人與人在不經意之間總愛比來比去,什麼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幾個朋友常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日常動態。有人是重機同好出遊打卡,一路呼嘯,豪邁高歌猛進;有人揪團外島放風,下重本假日出國度假。每到一處總不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家臉上總是洋溢著歡笑。因他們已能經濟自主,吃、穿、用不須發愁,才能如此瀟灑揮霍人生,更多的擔心只是不知如何消化多餘的時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幾個朋友常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日常動態。有人是重機同好出遊打卡,一路呼嘯,豪邁高歌猛進;有人揪團外島放風,下重本假日出國度假。每到一處總不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家臉上總是洋溢著歡笑。因他們已能經濟自主,吃、穿、用不須發愁,才能如此瀟灑揮霍人生,更多的擔心只是不知如何消化多餘的時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你會問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想到這裡,實在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停留。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 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寧靜, 而痛苦也會立即止息!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你會問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想到這裡,實在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停留。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 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寧靜, 而痛苦也會立即止息! 良因曰:
Thumbnail
25. 整體而言,我是個幸福的人,沒什麼該計較的,若有任何懊喪或掛慮,必然是我的學養不好,對世事因緣仍有固執的情見,是該懺悔的。對於年華老去,感到一種愉悅,因為不必那麼辛苦的爲前途、爲生活、爲自他的期望而勞累,可以更清閒、更無所求的體會人生的過程與實質。 直心—質直無偽,信任無畏,不違如愚 。
Thumbnail
25. 整體而言,我是個幸福的人,沒什麼該計較的,若有任何懊喪或掛慮,必然是我的學養不好,對世事因緣仍有固執的情見,是該懺悔的。對於年華老去,感到一種愉悅,因為不必那麼辛苦的爲前途、爲生活、爲自他的期望而勞累,可以更清閒、更無所求的體會人生的過程與實質。 直心—質直無偽,信任無畏,不違如愚 。
Thumbnail
19. 快樂與幸福是所有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有各自的嚮往與努力,這輩子也或多或少得到(有這種感受),但確實是您想要的嗎? 能真的感到滿足? 到了人生的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臨表涕泣? 或甚至是不了了之,不知所云?
Thumbnail
19. 快樂與幸福是所有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有各自的嚮往與努力,這輩子也或多或少得到(有這種感受),但確實是您想要的嗎? 能真的感到滿足? 到了人生的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臨表涕泣? 或甚至是不了了之,不知所云?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這是第二個:「常修少欲覺」。 世間人總認為:為了追求名利、財富等等,所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為獲得了它們,就能得到快樂、得到安全感。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這是第二個:「常修少欲覺」。 世間人總認為:為了追求名利、財富等等,所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為獲得了它們,就能得到快樂、得到安全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