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思>.25~2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5. 整體而言,我是個幸福的人,沒什麼該計較的,若有任何懊喪或掛慮,必然是我的學養不好,對世事因緣仍有固執的情見,是該懺悔的。對於年華老去,感到一種愉悅,因為不必那麼辛苦的爲前途、爲生活、爲自他的期望而勞累,可以更清閒、更無所求的體會人生的過程與實質。
26. 表面上簡單的事,蘊含了深刻的內涵或廣大的慈悲,是無數前人遍歷山水久經日月之後,提煉濃縮的一張相片。所謂繁華落盡見真淳,回頭還是這個漢!溫故而知新--有時候,「幸福」不在於貪婪的追求新事物,而是勒馬回步以檢視舊家當。每個人今生所需的,都在自己身上,從不欠缺;而往聖前賢以其全部經驗所總結的一兩句話,也夠我們反覆的咀嚼、實踐、驗證一輩子!中國人「念佛」已成習慣,甚至是文化与信仰的傳統,雖然很多人是口唸心不應,或不知所云;也許有一天善根成熟、宿業發起,明白「念佛」的真義,並從此獲得未曾有的信心与安心。先建立念佛的習慣--想到就念--讓這件事融入生活,相信它有潛移默化的效應,但不要求「速效」。
27.看似受寵若驚 ,習慣成自然,貴氣,獨子—如嬰兒之無知能(用)、無力 、無心之特質),只能信賴依靠,坦然接受(被餵養、被照顧、被寵愛、被安排)而不疑不愧,縱然在父母眼光下、懷抱中,耍賴、撒嬌、使壞,父母也只是一種平懷的盯著、抱著,充滿了無條件的憐惜、疼愛—甜蜜的負擔,在安全幸福的環境中快速長大,讓父母欣慰,愛有著落有成果,自己被愛(救)而滿足,也讓(教)人被愛而歡喜—示範、見證,經驗分享以同理啟信—推己及人(恕),讓(彌陀)愛(我之身口意)傳出去,一傳十、十傳百……光明遍照,極樂同歸。
直心—質直無偽,信任無畏,不違如愚 。
28. 能力所及的「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盡做人本分、結有情善緣,也是學彌陀的悲願,啟眾生的信心,讓自他同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薰習、光明攝取中,彼我不分,生佛一體,盡人事而聽佛命[2]--活著做一個念佛、快樂、有品的人;臨終一心乘佛願力,而無所掛礙,安然往生。法然上人:「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一向念阿彌陀佛,則早與佛心成一體也。故云一心不亂」。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9. 快樂與幸福是所有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有各自的嚮往與努力,這輩子也或多或少得到(有這種感受),但確實是您想要的嗎? 能真的感到滿足? 到了人生的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臨表涕泣? 或甚至是不了了之,不知所云?
13.以”聖道名相”解釋”淨土思想”,名同而實異(化土乃胎宮、邊地),乃至有名而無實(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 --疑佛智,生胎宮:1.念佛之外,須輔以諸行功德,往生乃有望;2.往生之後,仍須修行,乃得成佛—此二想乃「憑自力」之餘習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2.每個生命(就其立場)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剝奪;雖是凡夫,有平等被救(往生成佛)的價值。 5.示弱(機)、歸命(法),乃「深層交流、至誠趨向」之表示(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也是絕對的信任—祂必視我為目的、有價值的存在(值得被保護、救度的對象)。
8.極大與極小,是一體兩面:極大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小是「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或反過來說,就看個人的傳承與認知。面對信仰之門,須有「敬畏、歡欣、祝福」之心。境界就在其中顯現,不是標榜「我很卑微,你看到沒?我在念佛,你聽到沒? 」
1.感動、感恩:花為我開、雨為我下、人們為我服務、音樂為我演奏、南傳為我修行……。你參與的每一件事都無始無終,只須問心無愧,不必在意結果。
19. 快樂與幸福是所有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有各自的嚮往與努力,這輩子也或多或少得到(有這種感受),但確實是您想要的嗎? 能真的感到滿足? 到了人生的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臨表涕泣? 或甚至是不了了之,不知所云?
13.以”聖道名相”解釋”淨土思想”,名同而實異(化土乃胎宮、邊地),乃至有名而無實(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 --疑佛智,生胎宮:1.念佛之外,須輔以諸行功德,往生乃有望;2.往生之後,仍須修行,乃得成佛—此二想乃「憑自力」之餘習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2.每個生命(就其立場)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剝奪;雖是凡夫,有平等被救(往生成佛)的價值。 5.示弱(機)、歸命(法),乃「深層交流、至誠趨向」之表示(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也是絕對的信任—祂必視我為目的、有價值的存在(值得被保護、救度的對象)。
8.極大與極小,是一體兩面:極大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小是「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或反過來說,就看個人的傳承與認知。面對信仰之門,須有「敬畏、歡欣、祝福」之心。境界就在其中顯現,不是標榜「我很卑微,你看到沒?我在念佛,你聽到沒? 」
1.感動、感恩:花為我開、雨為我下、人們為我服務、音樂為我演奏、南傳為我修行……。你參與的每一件事都無始無終,只須問心無愧,不必在意結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所以《悟性論》不是悟從外而來,所謂的開悟也不是讓你有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見到什麼佛就叫做開悟。而是我們能夠悟自本心,知道我們這一念心。 本無來去 本無生滅 本無是非 本無明暗 不起諸見如來見 唯有悟者應能識 我思我想: 活到五十歲,很多事情真的不需要去計較。應該要開始思考要感謝哪些人,每一天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自己過得幸福,才是王道"~太陽盛德老師(心靈啟發大師) 我到了中年深刻體會,帶著愛與寬容,感恩和愉悅的心,簡單平淡生活,即是幸福。 世事無常,佛家說,要在"變中求靜",讓心安頓下來。遇大事先深呼吸,靜下心思考,再做判斷或決定,就不會驚慌失措,亂了陣腳。 所謂[逝著已矣,來著可追],每一天活在
Thumbnail
終生都很精勤,戒律都很精嚴。你們家有沒有一位一直到最後都修的?沒有吧?有,就是很少。所以,「能夠終生修行」是上天賜予、佛祖給的恩德,不是所有人有。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怕「是不是要終生修行來還?」你如果終生修行,真是撿到了!一般人到老年都在煩,煩平輩、煩晚輩;老朋友一個一個病了、走了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前言 小時候許的願望,總有一個會是能夠一直快快樂樂。等到獨立生活後,才漸漸地發現,比起一直快快樂樂,我其實更希望能時時感到平靜。 而這本書正是由內而外的帶領你找到自己的平靜! 裡面有很多實際可以運用的方法、可以練習的技巧。令我覺得驚訝的是書中其實涵蓋了很廣的生活的面向,像是生活、職場、人生意義,
隨著年齡增長 越來越發現自己喜歡安靜的生活 喜歡一個人 靜靜地坐在戶外或者角落發呆 看看書 聽聽舒緩的音樂 讓心靈平靜 當走過歲月的風風雨雨 經歷過多年的春夏秋冬 才真正領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 生活不完全都在金錢 而貴在怡樂心情 細數過往的點點滴滴 有開心有失落 儘管風光無限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所以《悟性論》不是悟從外而來,所謂的開悟也不是讓你有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見到什麼佛就叫做開悟。而是我們能夠悟自本心,知道我們這一念心。 本無來去 本無生滅 本無是非 本無明暗 不起諸見如來見 唯有悟者應能識 我思我想: 活到五十歲,很多事情真的不需要去計較。應該要開始思考要感謝哪些人,每一天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自己過得幸福,才是王道"~太陽盛德老師(心靈啟發大師) 我到了中年深刻體會,帶著愛與寬容,感恩和愉悅的心,簡單平淡生活,即是幸福。 世事無常,佛家說,要在"變中求靜",讓心安頓下來。遇大事先深呼吸,靜下心思考,再做判斷或決定,就不會驚慌失措,亂了陣腳。 所謂[逝著已矣,來著可追],每一天活在
Thumbnail
終生都很精勤,戒律都很精嚴。你們家有沒有一位一直到最後都修的?沒有吧?有,就是很少。所以,「能夠終生修行」是上天賜予、佛祖給的恩德,不是所有人有。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怕「是不是要終生修行來還?」你如果終生修行,真是撿到了!一般人到老年都在煩,煩平輩、煩晚輩;老朋友一個一個病了、走了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前言 小時候許的願望,總有一個會是能夠一直快快樂樂。等到獨立生活後,才漸漸地發現,比起一直快快樂樂,我其實更希望能時時感到平靜。 而這本書正是由內而外的帶領你找到自己的平靜! 裡面有很多實際可以運用的方法、可以練習的技巧。令我覺得驚訝的是書中其實涵蓋了很廣的生活的面向,像是生活、職場、人生意義,
隨著年齡增長 越來越發現自己喜歡安靜的生活 喜歡一個人 靜靜地坐在戶外或者角落發呆 看看書 聽聽舒緩的音樂 讓心靈平靜 當走過歲月的風風雨雨 經歷過多年的春夏秋冬 才真正領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 生活不完全都在金錢 而貴在怡樂心情 細數過往的點點滴滴 有開心有失落 儘管風光無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