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三個思考:服務創造價值,關係連結群體,創作貢獻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https://robertneuburger.fr/2020/08/27/example-post-2/
這篇文章想分享給你,我讀缺愛這本有趣的書以後,產生的三個理解與思考。
這本書很有意思,告訴我們人無法獨立於族群存在,其背後的原理。這個原理基礎走的是「存在主義心理學」,也就是用存在主義,去研究心理現象,形成學問。

主旨:我連結,我存在

在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價值觀中,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同時屬於三個世界:
  • 周圍世界:物理意義上,自己的存在
  • 內在世界:我們的內在自我
  • 人際世界:我們與自己周圍的人,組成的關係
而本書著重於第三個世界,人際世界,的建築與理解。
從「連結」的這個角度,本文章收錄的三個思考如下
  1. 服務是什麼?服務是透過深度「連結」,為他人創造價值。
  2. 關係是什麼?關係是透過身份「連結」,與他人成為群體。
  3. 創作是什麼?創作是透過作品「連結」,為他人貢獻價值。

思考#1:服務業的本質,是透過深度連結,為他人創造價值。

在人際世界構建自己的存在,其實是靠著他人來讓自己存在。跟什麼人,構建什麼關係,這個過程本身,就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會以怎麼樣的方式存在。我在與妳相處時的我,與我不在與妳相處時候的我,會是兩個不同的我。
例如陪玩平台,裡面的陪陪透過與老闆連結,為老闆創造價值。這個價值以陪伴,語音聊天,一起玩遊戲的形式出現。老闆的需求,也可以解釋成想要與某些人產生連結,進而增加自己的存在感,得到自己。

思考#2:我連結,我存在;構建關係,構建自己的存在。

當人組成一個群體時,他們的情感,思想,行為,與他們作為個體時完全不同。
值得注意,用來分析「人」的時候,建立的三個維度為:
  • 情感
  • 思想
  • 行為
這三者有著細微的關係,值得慢慢思考研究,看如何有效使用。
當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思想,行為,也會不同。
例如我們知道東方以家族為重心,西方與社群為中心。這表示「個體價值觀」在東方主要由家族給予,而西方則是在社群上獲得。但我覺得台灣由於西化程度高,年輕人找歸屬感還是在社群上取得居多。
我們每個人都有多個身份,每個身份都在某段關係中。當我們構建關係,其實也在成立自己的身份。當我們有了身份,那也構建了自己的存在。

思考#3:藝術家透過創作,來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構建自己的存在。

藝術家自閉,少與外界聯繫,但用創作去與人連結,創造存在感。
並非用作品,而是用創作來創造存在感。因為「創作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與這個世界產生聯繫,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外化為一個作品。這個「獲得作品」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建立關係,創造存在感。
這個點很好,也可以用在筆記與文章創作上。
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外化成為文章,試著讓文章去與他人建立連結。我在寫筆記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當下的理解,外化成筆記,試著讓筆記去與未來的自己做連結。我在寫日誌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的行為,外化成日誌,試著讓日誌解釋過去的自己。
突然想到,這樣體裁與情緒其實可以有個連結
  • 文章,記錄情感
  • 筆記,紀錄思想
  • 日誌,記錄行為
這三種體裁,你又是怎麼理解的呢?
avatar-img
4會員
23內容數
思考合成數據的各種原理,應用與效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紫式講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與你分享我參加Ship 30 for 30寫作培訓中,對第一週內容的3個筆記。 這個寫作培訓,是連續30天發表30個社交短文。 我想利用這個培訓,來打磨自己的線上寫作能力,找到自己的讀者,去提供更多自己能提供的價值。 筆記#1:模塊學習,社群互動。 筆記#2:第一週六天的行程 學習社群導航
本文章收集與評論三個體現「精準度-可解釋性權衡 (Accuracy-Interpretability Tradeoff)」的例子。 在詐欺偵測的數據集中,本來預期要觀察到的權衡,似乎並沒有出現。這令人非常好奇這個權衡的故事,源頭是哪邊。 本文章收錄三個,對於此權衡的認知升級。
這篇文章與你分享,我閱讀合成數據文章以後,產生的三個思考與理解。
本文章分享閱讀關於可解釋性的文章後,產生的三個思考理解。 利用真實數據訓練,可解釋性與準確度的權衡,是很常聽到的現象。 研究的主題,則是去問說:「這個權衡,如果改成合成數據訓練的話,是否還是有這種現象?」
這篇文章記錄我讀超速文章術的三個思考與理解。 這本書之前有讀過,這次想到又拿來讀讀。讀完後感覺重點其實不太明顯,很多敘述性的冗余,但也還算有思想。但離目前我想寫的東西,還需做很多修改。 不過也是多看多想多想。隨意寫,讓讀的人有感覺,之後自己也會愈來愈進步,想到特殊的做法。 獨自的事實 數字
今天早上想到這個問題,就是當我要介紹一個思維工具時,很詳細的話,是到什麼內容的層級? 思考#1:工具要用起來,要讓讀者真的能參與行動,造成改變 分析最近閱讀的工具書,發現他是一種資訊導向的文獻式寫作。 其針對思維工具的關鍵字,不斷給出描述,串起各種技術細節內容。 一個工具要用起來,要親身實踐。
這篇文章與你分享我參加Ship 30 for 30寫作培訓中,對第一週內容的3個筆記。 這個寫作培訓,是連續30天發表30個社交短文。 我想利用這個培訓,來打磨自己的線上寫作能力,找到自己的讀者,去提供更多自己能提供的價值。 筆記#1:模塊學習,社群互動。 筆記#2:第一週六天的行程 學習社群導航
本文章收集與評論三個體現「精準度-可解釋性權衡 (Accuracy-Interpretability Tradeoff)」的例子。 在詐欺偵測的數據集中,本來預期要觀察到的權衡,似乎並沒有出現。這令人非常好奇這個權衡的故事,源頭是哪邊。 本文章收錄三個,對於此權衡的認知升級。
這篇文章與你分享,我閱讀合成數據文章以後,產生的三個思考與理解。
本文章分享閱讀關於可解釋性的文章後,產生的三個思考理解。 利用真實數據訓練,可解釋性與準確度的權衡,是很常聽到的現象。 研究的主題,則是去問說:「這個權衡,如果改成合成數據訓練的話,是否還是有這種現象?」
這篇文章記錄我讀超速文章術的三個思考與理解。 這本書之前有讀過,這次想到又拿來讀讀。讀完後感覺重點其實不太明顯,很多敘述性的冗余,但也還算有思想。但離目前我想寫的東西,還需做很多修改。 不過也是多看多想多想。隨意寫,讓讀的人有感覺,之後自己也會愈來愈進步,想到特殊的做法。 獨自的事實 數字
今天早上想到這個問題,就是當我要介紹一個思維工具時,很詳細的話,是到什麼內容的層級? 思考#1:工具要用起來,要讓讀者真的能參與行動,造成改變 分析最近閱讀的工具書,發現他是一種資訊導向的文獻式寫作。 其針對思維工具的關鍵字,不斷給出描述,串起各種技術細節內容。 一個工具要用起來,要親身實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書名:關係黑洞 作者:周慕姿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534 面對情勒,我們如何自救,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焦慮,要怎麼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這邊提供了三大重點。 一、了解自己的依附人格 知道自己的依附人格屬於哪一個屬性,對於探索自我能更快地找到方向,依附人格分為三大面向
人的情緒反應大略有喜(好大喜功,強烈榮譽感,高欲求)、怒(容易被激怒,富有正義感)、哀(憂鬱,無助)、懼(焦慮,個性敏感)、憫(同情心)。除了喜與憫這兩種感覺讓我們感覺舒服平順外,另外的怒哀懼,都會讓我們覺得痛苦不舒服。雖然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沒有明白指出它們和存在主義有密切關係,但我是覺得情緒反應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所謂厭離輪迴,說直白點就是「厭離持續存在的狀態」,解脫就是「存在狀態的止息」。這也參照到存在主義治療的「存在焦慮」。
Thumbnail
在創作這件事情上,由於自己是絕對存在....
Thumbnail
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從最基本的意義上來說,生命的目的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在你的三維現實係統中,你正在學習精神能量(也稱為思想能量或心靈能量)以及如何使用它。 關於精神能量及其用途的知識是透過不斷地將你的思想和情感轉化為物理形式(你的物理現實),然後感知和處理所形成的物質和事件來學習的。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書名:關係黑洞 作者:周慕姿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534 面對情勒,我們如何自救,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焦慮,要怎麼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這邊提供了三大重點。 一、了解自己的依附人格 知道自己的依附人格屬於哪一個屬性,對於探索自我能更快地找到方向,依附人格分為三大面向
人的情緒反應大略有喜(好大喜功,強烈榮譽感,高欲求)、怒(容易被激怒,富有正義感)、哀(憂鬱,無助)、懼(焦慮,個性敏感)、憫(同情心)。除了喜與憫這兩種感覺讓我們感覺舒服平順外,另外的怒哀懼,都會讓我們覺得痛苦不舒服。雖然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沒有明白指出它們和存在主義有密切關係,但我是覺得情緒反應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所謂厭離輪迴,說直白點就是「厭離持續存在的狀態」,解脫就是「存在狀態的止息」。這也參照到存在主義治療的「存在焦慮」。
Thumbnail
在創作這件事情上,由於自己是絕對存在....
Thumbnail
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從最基本的意義上來說,生命的目的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在你的三維現實係統中,你正在學習精神能量(也稱為思想能量或心靈能量)以及如何使用它。 關於精神能量及其用途的知識是透過不斷地將你的思想和情感轉化為物理形式(你的物理現實),然後感知和處理所形成的物質和事件來學習的。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