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於死亡中前行,宗教博物館特展《生死晝夜》之旅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當你出生的那刻起,死亡的陰影就朝著你逐步接近。亞洲文化避諱著談論死亡,不過,一旦感知人將有一死,對於生的渴望,與生命意義的追求會更為清晰。


某些機緣下,與男友參觀目前現正於新北中和的宗教博物館展出的《生死晝夜 於死亡中前行》特展,體驗死後世界再度回歸現世的互動過程,第一次參觀這類型的博物館,感受十分特別,特此紀錄。


在啟程處,脫下鞋子。沒有了鞋底的支撐,讓雙腳直接踩踏於地面,用體感的方式感受空間的轉換。

入口即到晝夜之河,看著鐘擺搖盪,生命也隨時間分秒流逝。投影顯現對於生命格言的話語:

死亡是確定的,死亡時間無法預測,此時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 佩馬丘卓


raw-image


越過冥界之河,會遇到指引的工作人員,我先稱之為擺渡人。

擺渡人引導入座,等待呼喚到您的號碼,才可進入到下個房間。光線與雲霧遍佈,叫到我的號碼時,我賴皮的不想走向未知,擺渡人提醒,輪到你了請進入下個旅程。

倘若我的靈魂即將離去,屆時對人間界是否也會有依戀?徘徊不捨滯留於關卡前,不願意離開,因為知道了過冥河上了奈何橋後,那些牽掛與眷戀的人,都將消失。

第二次呼喊,不再留戀,起身走入霧裡,探索死後世界。

raw-image

raw-image


探索死後

展間展出包含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等死後世界的畫軸。小時侯去佛寺的圖書館看漫畫,地獄圖像是警告,勿以惡小而為之,別忘了最後審判後,大惡之人會步入十八層地獄。

圖畫細節精緻,且內有需多含義。六道輪迴,轉輪法王,細看頗有意思。宗教典故花心思研究,越走越深更是另一門學問。


raw-image
raw-image




內在警鐘

這是一個紅色的房間,此刻你化身為研究人員。拿起手電筒,探照前方畫作的局部放大細節,牆上許多文字需要特殊光線才能顯現。例如下圖就為解釋上方畫作的法器嘎巴拉,以人的頭骨做成,讓亡者看見生命的無常。(有點毛骨悚然)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另外裝置許多詢問生命狀態的語句剪貼。

「 哪個問題是你曾經問過自己。」雖然展覽用意是透過問題反思生命,但也許是主動探索過程太動態向外探索,反而失去向內思索問題的過程。

甚至是問題太多,資訊量太滿,觀者無法好好著重一個問題去思考。但想如果策展人,一個空間只放置一個重要的問題,觀者也許會覺得的太空虛。可能會得到:展覽好爛一下就看完了的負回饋。

畢竟空與虛無的本質,本質非快速理解的事物。人性總以得到很多資訊,並索求更多才能夠滿足。


此刻留白

也許是上一展區的滿,才能突顯出這一展區的留白。此展區由純白塑膠沙丘佈置成奇異的世界,多個螢幕播放著名人關於生命意義的探討。

raw-image


raw-image

旁邊擺放著小學生用的課桌椅與畫筆,可在此處將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想法寫在展覽摺頁後,工作人員將此投影至展場裝置中,共同成為展品一部分。

書寫過程像是整理展場或是對於生死觀的體悟。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回歸

白色的羽毛迴廊飄蕩,過於夢幻的回歸。

不敢說自己多理解死亡,但想必體會一連串模擬死亡世界的旅程,回到現世後,可找到每個人生命重要的事物與真意。

raw-image
raw-image

第一次拜訪宗教博物館,原先有點排斥會是宣揚教義的心靈雞湯,實際認識才發現宗博是在展覽民俗文化與生命教育意義。

特展區逛完後可至常設展場。宗教博物館創始人說,希望透過了解不同宗教的意涵,包容彼此信仰。將各式宗教民俗文化儀式道具介紹,除了常見的佛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臺灣人較少信仰人口的印度教、神道教、沃教、猶太教,館方也陳列眾多民藝展品,讓我對這些宗教有更多認識。


展覽資訊

《生死晝夜 於死亡中前行》

展期: 2022/06/21(二) ~ 2023/02/05(日)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6樓特展區

票價:300元,憑一票通即可入場參觀所有展間。可以帶一整個下午!

*提醒展覽需脫鞋參觀,建議自備襪子。現場也有隨喜襪子提供。



人的ㄧ生有多長,不過呼吸間的片刻罷了。
- 遺教經


raw-image

raw-image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raw-image

托男友玉塵的福,有幸可以到宗教博物館觀展,有興趣也可看玉塵另一個角度的觀展心得。同一個展兩個人看有不同體悟,也滿有趣。


FB :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IG : peidonothing 看到很愛書本的語句都會分享在限時動態,比較常用。

每月用心編寫2~3篇文章,追蹤作者,不錯過文章上線第一時間通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iwen K的沙龍
848會員
99內容數
無所事事盡情,讀書、寫字、畫畫、攝影、聽音樂 看似無用的興趣,卻能填補心中的缺口。過度理想浪漫主義的靈魂,無從抒發的情感。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用影像書寫情感,勾勒出一則一則的故事。主角可能是我,也是你,或是那個你也想著的那個人。喜歡的、討厭的、乖張的、壓抑的,放在這裡等待風乾。 #用影像書寫情感
Peiwen K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28
葉石濤的名言:「臺南,是一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這次去南美術館是為了看『春源畫室』潘麗水的門神作品,看葉石濤紀念館,順遊文學館卻又想起袁哲生。 最後再到第一間廟宇設置的文物館:普濟殿文物館觀看潘麗水的門神畫作的修復展示。 兩天六個展覽,完美達成。
Thumbnail
2023/12/28
葉石濤的名言:「臺南,是一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這次去南美術館是為了看『春源畫室』潘麗水的門神作品,看葉石濤紀念館,順遊文學館卻又想起袁哲生。 最後再到第一間廟宇設置的文物館:普濟殿文物館觀看潘麗水的門神畫作的修復展示。 兩天六個展覽,完美達成。
Thumbnail
2023/12/25
台南被譽為眾神之都的台南具有歷史人文的博物館、文學性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本文介紹了台南歷史博物館和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並提供了大眾運輸交通規劃和用餐建議。想讓您的週末台南之旅更充實嗎?不妨參考這篇文章,體驗一次看完六個展館的文化之旅!
Thumbnail
2023/12/25
台南被譽為眾神之都的台南具有歷史人文的博物館、文學性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本文介紹了台南歷史博物館和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並提供了大眾運輸交通規劃和用餐建議。想讓您的週末台南之旅更充實嗎?不妨參考這篇文章,體驗一次看完六個展館的文化之旅!
Thumbnail
2023/10/20
I普及後,人要如何更有價值能不被AI取代?上次去某個電商場合,有學員用AI寫社群貼文,讓我倒抽一口氣。這樣文學作品會被取代嗎? 問問你,還在工作嗎?
Thumbnail
2023/10/20
I普及後,人要如何更有價值能不被AI取代?上次去某個電商場合,有學員用AI寫社群貼文,讓我倒抽一口氣。這樣文學作品會被取代嗎? 問問你,還在工作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早年讀余德慧 嘆服於他淵博的學識 心折於他精煉的文字 近年來看法卻又有不同... 原本只是以為他博覽群書 後來體悟其實來自生命根底的履踐 是生死之間互融的嘆息 勇於承認 生命原本就是場破局 這對青年人的我來說 太過殘酷 卻也從往後諸般的生命歷練裡 體悟唯有死亡是唯一確定的
Thumbnail
早年讀余德慧 嘆服於他淵博的學識 心折於他精煉的文字 近年來看法卻又有不同... 原本只是以為他博覽群書 後來體悟其實來自生命根底的履踐 是生死之間互融的嘆息 勇於承認 生命原本就是場破局 這對青年人的我來說 太過殘酷 卻也從往後諸般的生命歷練裡 體悟唯有死亡是唯一確定的
Thumbnail
死亡是你所害怕的嗎?覺得活著比較好?永遠沒有人知道,死亡後的世界長怎樣,因為去世的人一去不復返呀! 常常長輩會說:「阿你不要做壞事,小心到18層地獄後被閻羅王懲罰!」請問是從哪裡知道有地獄、閻羅王的啊?以科學的角度看來,一切都是人類想像的。 相信喜愛閱讀的各位,多少耳聞過「瀕死經驗」這個名詞。我就來
Thumbnail
死亡是你所害怕的嗎?覺得活著比較好?永遠沒有人知道,死亡後的世界長怎樣,因為去世的人一去不復返呀! 常常長輩會說:「阿你不要做壞事,小心到18層地獄後被閻羅王懲罰!」請問是從哪裡知道有地獄、閻羅王的啊?以科學的角度看來,一切都是人類想像的。 相信喜愛閱讀的各位,多少耳聞過「瀕死經驗」這個名詞。我就來
Thumbnail
家在城市南方的邊陲, 屬於繁華的味道很淡、很輕, 輕盈到往往不覺得自己結廬於人境, 每回要到市中心時, 總戲稱要「進城」了。 進城的路上, 必然經過一條快速路, 因為是高架型的快速路, 所以,往往可以居高臨下地看到一旁—— 生命終點站「二殯」裡的日常流動, 只要車速放慢......。 小時候,坐著父
Thumbnail
家在城市南方的邊陲, 屬於繁華的味道很淡、很輕, 輕盈到往往不覺得自己結廬於人境, 每回要到市中心時, 總戲稱要「進城」了。 進城的路上, 必然經過一條快速路, 因為是高架型的快速路, 所以,往往可以居高臨下地看到一旁—— 生命終點站「二殯」裡的日常流動, 只要車速放慢......。 小時候,坐著父
Thumbnail
當你出生的那刻起,死亡的陰影就朝著你逐步接近。亞洲文化避諱著談論死亡,不過,一旦感知人將有一死,對於生的渴望,與生命意義的追求會更為清晰。
Thumbnail
當你出生的那刻起,死亡的陰影就朝著你逐步接近。亞洲文化避諱著談論死亡,不過,一旦感知人將有一死,對於生的渴望,與生命意義的追求會更為清晰。
Thumbnail
我發生了什麼事? 十歲左右那一年,影響我深遠。 或許長期受到家人「恐嚇」,不睡覺的小孩會被夜魔抓拿。因此,我開始不敢入眠,深怕入眠也會不經意被抓拿,我要打起精神留意不被抓拿。一夜,我內心升起莫名的冷顫。因為,我腦子裡轉出,我死了後,會是怎麼回事?這個世界不就沒有了我的存在?沒有存在在世界,我會在哪
Thumbnail
我發生了什麼事? 十歲左右那一年,影響我深遠。 或許長期受到家人「恐嚇」,不睡覺的小孩會被夜魔抓拿。因此,我開始不敢入眠,深怕入眠也會不經意被抓拿,我要打起精神留意不被抓拿。一夜,我內心升起莫名的冷顫。因為,我腦子裡轉出,我死了後,會是怎麼回事?這個世界不就沒有了我的存在?沒有存在在世界,我會在哪
Thumbnail
剛出門的時候,探討了很多生老病死的問題。旅行讓我的世界觀變得跟以往在社會上生活有很大的差異,一說更能接受不同的文化,也更喜歡與不同的人交流,人有如此多不同的個性與各種生活型態。有了廣闊的世界觀也才發現...
Thumbnail
剛出門的時候,探討了很多生老病死的問題。旅行讓我的世界觀變得跟以往在社會上生活有很大的差異,一說更能接受不同的文化,也更喜歡與不同的人交流,人有如此多不同的個性與各種生活型態。有了廣闊的世界觀也才發現...
Thumbnail
從生到死並不意味著滅絕,僅僅只是消融於更為廣闊的無垠。如果是這樣,那就無需畏懼死亡。死與生原是一體的兩面。   「千舟渡過,解離的形體仍不忘天命,向著世間一處前行。」第一件展品便是這樣,龐然的巨集,無所防備的划進眼簾。   塩田さん的作品具有強大的普世性,來到展間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作品所帶來的共鳴,
Thumbnail
從生到死並不意味著滅絕,僅僅只是消融於更為廣闊的無垠。如果是這樣,那就無需畏懼死亡。死與生原是一體的兩面。   「千舟渡過,解離的形體仍不忘天命,向著世間一處前行。」第一件展品便是這樣,龐然的巨集,無所防備的划進眼簾。   塩田さん的作品具有強大的普世性,來到展間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作品所帶來的共鳴,
Thumbnail
推薦前言 在臺灣這片土地的歷史脈絡下,人們習慣啟動「保護機制」,像是山林亦或海岸、湖泊,不難看到標有禁止進入、危險區域等反面字眼,這種保護機制同樣出現在生命教育。 死亡對於祖輩們來說仍然是禁忌話題,在過去總想著「我要如何活下去」的日常裡頭討生計,壓根無暇思索「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這種現代哲學問題
Thumbnail
推薦前言 在臺灣這片土地的歷史脈絡下,人們習慣啟動「保護機制」,像是山林亦或海岸、湖泊,不難看到標有禁止進入、危險區域等反面字眼,這種保護機制同樣出現在生命教育。 死亡對於祖輩們來說仍然是禁忌話題,在過去總想著「我要如何活下去」的日常裡頭討生計,壓根無暇思索「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這種現代哲學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