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於死亡中前行,宗教博物館特展《生死晝夜》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你出生的那刻起,死亡的陰影就朝著你逐步接近。亞洲文化避諱著談論死亡,不過,一旦感知人將有一死,對於生的渴望,與生命意義的追求會更為清晰。
某些機緣下,與男友參觀目前現正於新北中和的宗教博物館展出的《生死晝夜 於死亡中前行》特展,體驗死後世界再度回歸現世的互動過程,第一次參觀這類型的博物館,感受十分特別,特此紀錄。


在啟程處,脫下鞋子。沒有了鞋底的支撐,讓雙腳直接踩踏於地面,用體感的方式感受空間的轉換。
入口即到晝夜之河,看著鐘擺搖盪,生命也隨時間分秒流逝。投影顯現對於生命格言的話語:
死亡是確定的,死亡時間無法預測,此時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 佩馬丘卓
越過冥界之河,會遇到指引的工作人員,我先稱之為擺渡人。
擺渡人引導入座,等待呼喚到您的號碼,才可進入到下個房間。光線與雲霧遍佈,叫到我的號碼時,我賴皮的不想走向未知,擺渡人提醒,輪到你了請進入下個旅程。
倘若我的靈魂即將離去,屆時對人間界是否也會有依戀?徘徊不捨滯留於關卡前,不願意離開,因為知道了過冥河上了奈何橋後,那些牽掛與眷戀的人,都將消失。
第二次呼喊,不再留戀,起身走入霧裡,探索死後世界。

探索死後

展間展出包含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等死後世界的畫軸。小時侯去佛寺的圖書館看漫畫,地獄圖像是警告,勿以惡小而為之,別忘了最後審判後,大惡之人會步入十八層地獄。
圖畫細節精緻,且內有需多含義。六道輪迴,轉輪法王,細看頗有意思。宗教典故花心思研究,越走越深更是另一門學問。

內在警鐘

這是一個紅色的房間,此刻你化身為研究人員。拿起手電筒,探照前方畫作的局部放大細節,牆上許多文字需要特殊光線才能顯現。例如下圖就為解釋上方畫作的法器嘎巴拉,以人的頭骨做成,讓亡者看見生命的無常。(有點毛骨悚然)
另外裝置許多詢問生命狀態的語句剪貼。
「 哪個問題是你曾經問過自己。」雖然展覽用意是透過問題反思生命,但也許是主動探索過程太動態向外探索,反而失去向內思索問題的過程。
甚至是問題太多,資訊量太滿,觀者無法好好著重一個問題去思考。但想如果策展人,一個空間只放置一個重要的問題,觀者也許會覺得的太空虛。可能會得到:展覽好爛一下就看完了的負回饋。
畢竟空與虛無的本質,本質非快速理解的事物。人性總以得到很多資訊,並索求更多才能夠滿足。

此刻留白

也許是上一展區的滿,才能突顯出這一展區的留白。此展區由純白塑膠沙丘佈置成奇異的世界,多個螢幕播放著名人關於生命意義的探討。
旁邊擺放著小學生用的課桌椅與畫筆,可在此處將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想法寫在展覽摺頁後,工作人員將此投影至展場裝置中,共同成為展品一部分。
書寫過程像是整理展場或是對於生死觀的體悟。

最後回歸

白色的羽毛迴廊飄蕩,過於夢幻的回歸。

不敢說自己多理解死亡,但想必體會一連串模擬死亡世界的旅程,回到現世後,可找到每個人生命重要的事物與真意。

第一次拜訪宗教博物館,原先有點排斥會是宣揚教義的心靈雞湯,實際認識才發現宗博是在展覽民俗文化與生命教育意義。
特展區逛完後可至常設展場。宗教博物館創始人說,希望透過了解不同宗教的意涵,包容彼此信仰。將各式宗教民俗文化儀式道具介紹,除了常見的佛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臺灣人較少信仰人口的印度教、神道教、沃教、猶太教,館方也陳列眾多民藝展品,讓我對這些宗教有更多認識。

展覽資訊

《生死晝夜 於死亡中前行》
展期: 2022/06/21(二) ~ 2023/02/05(日)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6樓特展區
票價:300元,憑一票通即可入場參觀所有展間。可以帶一整個下午!

*提醒展覽需脫鞋參觀,建議自備襪子。現場也有隨喜襪子提供。

人的ㄧ生有多長,不過呼吸間的片刻罷了。
- 遺教經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托男友玉塵的福,有幸可以到宗教博物館觀展,有興趣也可看玉塵另一個角度的觀展心得。同一個展兩個人看有不同體悟,也滿有趣。
IG : peidonothing 看到很愛書本的語句都會分享在限時動態,比較常用。
每月用心編寫2~3篇文章,追蹤作者,不錯過文章上線第一時間通知^^
avatar-img
849會員
101內容數
無所事事盡情,讀書、寫字、畫畫、攝影、聽音樂 看似無用的興趣,卻能填補心中的缺口。過度理想浪漫主義的靈魂,無從抒發的情感。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用影像書寫情感,勾勒出一則一則的故事。主角可能是我,也是你,或是那個你也想著的那個人。喜歡的、討厭的、乖張的、壓抑的,放在這裡等待風乾。 #用影像書寫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iwen 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海這邊一直走過去就是台灣了。』 最後洪瑞麟對於海的那一方回望,仍有期盼,怎知後生再也沒有回到最愛的台灣。展覽停留在此,不圓滿徒留傷感,更增添餘韻。
入場時影廳裡四個步閥襤褸的老人家,互相攙扶走入片場,大概在繁華嘈雜西門的電影院實為少見。 是否電影裡的葉石濤與那群老人家是否是同時代的呢? 是否當年曾深受葉石濤為台灣文學的付出,而深受鼓勵創作文學呢?
初次看到洪瑞麟的畫作是在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展覽,在生活紀實的畫面中,洪瑞麟選擇紀錄較少關注的礦工生活,紀錄台灣勞工當時生活樣貌。從此洪瑞麟在我的印象裡就標籤成礦工的紀實畫家,但畫家為何選擇描繪勞動著的樣貌作為發展的主軸,也許是更值得深究之處。
此為《已結束的展覽紀錄還會有意義嗎?》系列文最終篇! 常問自己,拍這些展覽的意義為何,而對他人的意義又是如何? 除了在展期分享推廣藝文活動以外,又有什麼幫助? 世上藝術作品極多,當展覽結束後,也許再也沒機會看到這些作品,那這些展覽紀錄該何去何從?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
攝影就是認識過去與現在、自身與國家的一盞大門。 初次造訪第一個台灣的攝影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與草山玉溪《世界新聞攝影展》
《瘋癲 ‧ 夢境 ‧ 神曲-天才達利》此展覽展出的展品多元,有經典的畫作,裝置作品,視覺錯置的實驗之作,動畫作品,將神曲詩篇轉換成圖像的插畫之作,豐富多元的展品,讓觀者較不容易疲乏,也呈現達利無論各種媒材皆能展現超現實主義之藝術手法,。 各個展間的空間連接性也是精心設計。
『從海這邊一直走過去就是台灣了。』 最後洪瑞麟對於海的那一方回望,仍有期盼,怎知後生再也沒有回到最愛的台灣。展覽停留在此,不圓滿徒留傷感,更增添餘韻。
入場時影廳裡四個步閥襤褸的老人家,互相攙扶走入片場,大概在繁華嘈雜西門的電影院實為少見。 是否電影裡的葉石濤與那群老人家是否是同時代的呢? 是否當年曾深受葉石濤為台灣文學的付出,而深受鼓勵創作文學呢?
初次看到洪瑞麟的畫作是在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展覽,在生活紀實的畫面中,洪瑞麟選擇紀錄較少關注的礦工生活,紀錄台灣勞工當時生活樣貌。從此洪瑞麟在我的印象裡就標籤成礦工的紀實畫家,但畫家為何選擇描繪勞動著的樣貌作為發展的主軸,也許是更值得深究之處。
此為《已結束的展覽紀錄還會有意義嗎?》系列文最終篇! 常問自己,拍這些展覽的意義為何,而對他人的意義又是如何? 除了在展期分享推廣藝文活動以外,又有什麼幫助? 世上藝術作品極多,當展覽結束後,也許再也沒機會看到這些作品,那這些展覽紀錄該何去何從?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
攝影就是認識過去與現在、自身與國家的一盞大門。 初次造訪第一個台灣的攝影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與草山玉溪《世界新聞攝影展》
《瘋癲 ‧ 夢境 ‧ 神曲-天才達利》此展覽展出的展品多元,有經典的畫作,裝置作品,視覺錯置的實驗之作,動畫作品,將神曲詩篇轉換成圖像的插畫之作,豐富多元的展品,讓觀者較不容易疲乏,也呈現達利無論各種媒材皆能展現超現實主義之藝術手法,。 各個展間的空間連接性也是精心設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死後的世界,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的觀察,靈魂在轉世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書中提出思想的能量與痛苦的教學,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念,尤其對虔誠的教徒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的信仰框架。作者強調人生的旅程是為了學習,不必過度關注死後的世界,並且提供了對靈界及其法則的深入分析,推薦給對靈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生命其實每天都在訓練我們面對死亡,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就活在中陰之中,無時無刻不在無常當中,我們就有機會學會面對實相,但這得訓練,每天的練習,慢慢增長..終究我們就是得面對生死,如何優雅的在生死之中穿梭,才是生命真正的課題。
Thumbnail
如何知道往生去處? 一個人死亡後,他的神識會脫離肉體,在還沒有投生到六道前,會經歷中陰身的階段,這在《西藏度亡經》中有詳細介紹,大約四十九天,此時期,佛經稱為中陰期 若生前沒有修行或是修行不認真者,都必須經過此中陰期,這期間是決定往生到哪一道的關鍵。 本文摘要 如何知道往生
小時候,看廟會巡街,最怕走在前面的黑白無常,總是會閉上眼睛,直到天神出現,才敢張開雙眼。 好像一直到小學三年級吧,我知道了人一定會死,我的親人朋友一定會離開我,或者是我離開他們,那個時候我才開始不怕看到七爺八爺!因為如果有黃泉路,我很高興有他們帶領我的親友安全的走完那條路,親友們不會沒人陪伴也不會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Thumbnail
人死後的命運和去了哪裡,有關宗教、哲學和個人信仰問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不同看法。也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同,所以這些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分對與錯。無論是什麼信仰與觀點,勸人向善、發人省思,都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它會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即便狂風巨浪,也能乘風破浪。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什麼。死亡?孤單?離別? 人死後的靈魂究竟會去哪裡,沒人知道。 是上天嗎?還是喝了孟婆湯後繼續當人類?又或者是變成靈魂,能自由穿梭任何地方。 世界上這些無法被科學定義的現象被稱為「靈異現象」。 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半夜時段,半夜通常不會有人工作,但有些人為了錢還是會選擇大夜班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死後的世界,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的觀察,靈魂在轉世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書中提出思想的能量與痛苦的教學,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念,尤其對虔誠的教徒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的信仰框架。作者強調人生的旅程是為了學習,不必過度關注死後的世界,並且提供了對靈界及其法則的深入分析,推薦給對靈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生命其實每天都在訓練我們面對死亡,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就活在中陰之中,無時無刻不在無常當中,我們就有機會學會面對實相,但這得訓練,每天的練習,慢慢增長..終究我們就是得面對生死,如何優雅的在生死之中穿梭,才是生命真正的課題。
Thumbnail
如何知道往生去處? 一個人死亡後,他的神識會脫離肉體,在還沒有投生到六道前,會經歷中陰身的階段,這在《西藏度亡經》中有詳細介紹,大約四十九天,此時期,佛經稱為中陰期 若生前沒有修行或是修行不認真者,都必須經過此中陰期,這期間是決定往生到哪一道的關鍵。 本文摘要 如何知道往生
小時候,看廟會巡街,最怕走在前面的黑白無常,總是會閉上眼睛,直到天神出現,才敢張開雙眼。 好像一直到小學三年級吧,我知道了人一定會死,我的親人朋友一定會離開我,或者是我離開他們,那個時候我才開始不怕看到七爺八爺!因為如果有黃泉路,我很高興有他們帶領我的親友安全的走完那條路,親友們不會沒人陪伴也不會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Thumbnail
人死後的命運和去了哪裡,有關宗教、哲學和個人信仰問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不同看法。也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同,所以這些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分對與錯。無論是什麼信仰與觀點,勸人向善、發人省思,都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它會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即便狂風巨浪,也能乘風破浪。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什麼。死亡?孤單?離別? 人死後的靈魂究竟會去哪裡,沒人知道。 是上天嗎?還是喝了孟婆湯後繼續當人類?又或者是變成靈魂,能自由穿梭任何地方。 世界上這些無法被科學定義的現象被稱為「靈異現象」。 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半夜時段,半夜通常不會有人工作,但有些人為了錢還是會選擇大夜班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