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展覽「你正在工作嗎?」AI即將取代你的工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連假至台中國美館看展。身為一個展名《你正在工作嗎?》比起傳統文藝感的展名(ex OOO回顧展、生之變、抽象之眼),更吸引社畜如我的目光。介紹筆者幾個認為有趣的作品。



行為藝術家謝德慶 《一年行爲表演 1980 打卡》


raw-image

「打卡」是治理員工出勤的制式化制度,每天兩次記錄你的工時。


而藝術家謝德慶更瘋狂,每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24次,持續一年不間斷。即便睡覺,也要醒來打卡。偏執的打卡行為,像是諷刺工作的制式化,懷疑人類是否已成為工作機器。


《一年行爲表演》為一系列的作品,其中1978年藝術家將自己關進牢籠不出門,也許是藉此體會寵物籠飼或是犯人的困頓,在生理上表現自由剝奪與孤獨。然後在1981年反其道做了一整年不能進入室內只能待在戶外的行為藝術,甚至在1985年「不做藝術」作為一個普通人過生活的行為藝術。


曾經看過謝德慶本人演講,是位很有趣很有活力的大叔,將人生過得像藝術,不斷挑戰自己身為人類的行為極限。而且有頑童的心與創意。





軟工業 《造一個更好的捕鼠器》

說實話覺得這遊戲挺好玩的,將老鼠工人放在生產線上製造乾酪。下層的工人數量夠,便可以擴展從製造業變成商業公司。養一個白領階級比藍領階級老鼠需要更多的乾酪。彷彿透過神的視角,了解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

圖片來自國美館網站

圖片來自國美館網站




吳子寧 《工人智慧》

這是個互動式的展品,觀眾擔任幽靈勞工,透過程式指令,教導AI圖像生成聖誕賀卡,而觀眾也可以在展覽中生成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如同上面所提的遊戲,透過互動形式的展品,兼具科技與參與感。

趁機亮相一下我聖誕賀卡。

raw-image


你哥影視社 《宿舍》

raw-image

根據2018汐止工廠的越南籍女工罷工事件作為靈感,藝術團隊以類似工作坊劇場的方式拍攝越南外籍移工同住在女生宿舍的集體生活。每個人的床位堆滿了私人物品,無收納的空間,連推入行李箱也困難重重。舍監要求須保持安靜不準吵鬧,但小小的空間篩進了100位女工,很難想像這樣的密集居住環境,如何能讓人有寧靜的空間?


「沒有熱水、不能用冷氣。我們不可以煮飯,等五六個人煮好了才到我們;我們煮好了還有五六個人在等我們煮;煮好了再等。這樣我們怎麼睡覺?」
-2018汐止越南女工罷工新聞


因此這些女性正在籌備一場罷工。


展覽現場將拍攝場景移入,你可以坐在宿舍的任一床位,將自己帶入情境,你要參與冒著被遣返的風險罷工,還是要繼續在剝削般的待遇求生存?

不贊成罷工的人也有他的立場。

要理解,有些人是別無選擇的。




陳乂 《道》

raw-image



將遊戲視為工作的心情該是如何? 藝術家將網路遊戲裡常見的角色,像是農夫、怪物、精靈、商人等做成多頻道錄像。並將他們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刻畫。


像是擔任遊戲直播主玩家第一人稱片段,她煩惱著每天都要想流量密碼,但現實生活很無聊,甚至20天都 Uber eat一樣的東西,非常沒生活品質。


想起之前九面製作的紀錄片,《一個月工作400小時的人生 - 第九人稱》每週工作一百小時的電玩直撥主:蝦愛橘子,用血汗陪伴換得觀眾的熱愛,但久坐與熬夜對身心健康產生了負擔。他甚至為了開直播而很少出門,與親友產生疏遠。這樣的直播人生,真的值得嗎?


另外還有從農夫NPC 的角色描述工作心情,表示只需要一直尖叫喚起玩家的注意。或是騙子商人的心理描述,他表示「為了更好的欺騙,我常精進我的誠懇。」

非常有趣的錄像作品。


令人思考我們是否要重新考慮NPC的勞權?


如同策展理念描述:「當機器人、AI人工智慧逐漸取代人的部份工 作,我們如何重新看待實體勞動的工作概念。若我們不再僅依賴傳統型態生產,我們如何形構自己的存在感與自我意義?」




新時代數位工作的興起,產生新型態的遠距工作形式,讓工作場域再也不受侷限,但也漸漸無法分辨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尤其是做數位媒體社群與遠距工作,更難分開上班與下班的界線。


AI普及後,人要如何更有價值能不被AI取代?上次去某個電商場合,有學員用AI寫社群貼文,讓我倒抽一口氣。文學作品會被AI取代嗎?若AI可以寫得出情感與敘事感的文風,那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又在哪?

衍生閱讀 《獨舞》李琴峰_在尋得意義之前,誰也不准死。



剛下班打完文章,問問你,還在工作嗎?

來看看這個展,無法解決你工作上的難題,但可以釋放你的壓力,幽默一下。

(在陽光工廠的錄像作品還可以照到銀魂與進擊的巨人,超級有趣。)


展覽到11/5,一起去台中國美館打卡上工吧!


raw-image




raw-image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Peiwen K


FB :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IG : peidonothing 看到很愛書本的語句都會分享在限時動態,比較常用。

每月用心編寫2~3篇文章,追蹤作者,不錯過文章上線第一時間通知^^


最近都在閱讀《網路效應》,這本書非常推薦對行銷以及網路產業有興趣的朋友,有精實的故事,與突破冷啟動的方法,以及成長達到平緩的時候要怎麼突破,並列舉許多知名的網路效應公司Uber、Airbnb、Tinder、Slack。近期方格子最近的新的數位商品,也許也是一種增進多元產品線、擴大規模,提升成長曲線的方式。


方格子不斷推陳出新,真心佩服執行者一直有新的想法。

馬上來作者動態玩一下方格子的輪播圖功能!







avatar-img
849會員
101內容數
無所事事盡情,讀書、寫字、畫畫、攝影、聽音樂 看似無用的興趣,卻能填補心中的缺口。過度理想浪漫主義的靈魂,無從抒發的情感。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用影像書寫情感,勾勒出一則一則的故事。主角可能是我,也是你,或是那個你也想著的那個人。喜歡的、討厭的、乖張的、壓抑的,放在這裡等待風乾。 #用影像書寫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iwen 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年宗教博物館的特展【山海天人】,則著重於探討人於自然間的關係,以沈浸式體驗的形式重新感受生命意義。 遊歷時聽聞路人耳語:「這樣的布展沒有深度。」 人們往往將立即能獲得的資訊量多寡,視為展覽的實際價值。其實真正的展品,是體驗者當下內心的覺知。
在入口處脫去鞋子,登上白色天梯,從這裡開始與現實分界。進入真正的入口,身體必須承受擠壓、捲俯、侵入,這是進入空間的犧牲與規則。 這次忠泰美術館的展覽《感知現場》邀請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伯陽將美術館的場域空間,完整化作一件作品,能排除更多的干擾,更乾淨簡單的體驗。
如同心愛的樹木罹患褐根病必須捨棄,年過中年後,就是不斷地告別, 詩人前輩的逝去,時間的長河卻無法停留,一直仍推著你前進。 仍在前進,對於寫作的熱情也亦是如此。吳晟的書房擺著世界各國的詩人的著作,當有一天,雙腳再也無法前行,心靈的自由仍可以相依相伴前往遠方。 導演巧妙運用許多自然景觀,乾枯的河床、
玩沙的孩子背對坐著,在無憂慮的背影下, 若大的黑影襲來, 是拉開人生序幕的啟示。 童年釀成的黑夜,索求的期待與落空。 想衝破天際的飛機卻始終墜落。 水邊廢棄的空屋, 內心空洞迴盪的聲音, 隨著波紋擴散。 深處掙扎的火焰,被擋在關閉的門內。 漸漸那縫隙也消失,封閉之後, 再也沒有門。
當你出生的那刻起,死亡的陰影就朝著你逐步接近。亞洲文化避諱著談論死亡,不過,一旦感知人將有一死,對於生的渴望,與生命意義的追求會更為清晰。
『從海這邊一直走過去就是台灣了。』 最後洪瑞麟對於海的那一方回望,仍有期盼,怎知後生再也沒有回到最愛的台灣。展覽停留在此,不圓滿徒留傷感,更增添餘韻。
今年宗教博物館的特展【山海天人】,則著重於探討人於自然間的關係,以沈浸式體驗的形式重新感受生命意義。 遊歷時聽聞路人耳語:「這樣的布展沒有深度。」 人們往往將立即能獲得的資訊量多寡,視為展覽的實際價值。其實真正的展品,是體驗者當下內心的覺知。
在入口處脫去鞋子,登上白色天梯,從這裡開始與現實分界。進入真正的入口,身體必須承受擠壓、捲俯、侵入,這是進入空間的犧牲與規則。 這次忠泰美術館的展覽《感知現場》邀請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伯陽將美術館的場域空間,完整化作一件作品,能排除更多的干擾,更乾淨簡單的體驗。
如同心愛的樹木罹患褐根病必須捨棄,年過中年後,就是不斷地告別, 詩人前輩的逝去,時間的長河卻無法停留,一直仍推著你前進。 仍在前進,對於寫作的熱情也亦是如此。吳晟的書房擺著世界各國的詩人的著作,當有一天,雙腳再也無法前行,心靈的自由仍可以相依相伴前往遠方。 導演巧妙運用許多自然景觀,乾枯的河床、
玩沙的孩子背對坐著,在無憂慮的背影下, 若大的黑影襲來, 是拉開人生序幕的啟示。 童年釀成的黑夜,索求的期待與落空。 想衝破天際的飛機卻始終墜落。 水邊廢棄的空屋, 內心空洞迴盪的聲音, 隨著波紋擴散。 深處掙扎的火焰,被擋在關閉的門內。 漸漸那縫隙也消失,封閉之後, 再也沒有門。
當你出生的那刻起,死亡的陰影就朝著你逐步接近。亞洲文化避諱著談論死亡,不過,一旦感知人將有一死,對於生的渴望,與生命意義的追求會更為清晰。
『從海這邊一直走過去就是台灣了。』 最後洪瑞麟對於海的那一方回望,仍有期盼,怎知後生再也沒有回到最愛的台灣。展覽停留在此,不圓滿徒留傷感,更增添餘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而「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則是在擁有技能後,不斷精益求精,進一步發展出的「技藝 Art」。 而AI 如何充實 (Enrich),擴展 (Expand),強化 (Amplify) 技能發展 (Skill Development)呢?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江振誠《工作美學》,其實正是一種重新定義工作的新主張,追求快樂跟儀式感,手藝跟人文管理的平衡,追求初心跟在完美時勇敢放手,這展顯出的是個人的工作哲學,只要找到自己合適的賽道,在一方小天地中依然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Thumbnail
有人一直敲碗要知道為何我會一直強調「手」是人類和AI的差別。
Thumbnail
國美館「2023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你正在工作嗎?」(展期:2023/8/12-11/5),由Mike STUBBS和陳明惠策劃,透過多元互動裝置,引領你思考「勞動」(Work)、「休息」(Rest)與「娛樂」(Play)之間的關係,在數位與科技時代下,如何取得平衡。
Thumbnail
我是不是機器人(詩歌詠唱) 我是不是機器人?(機器人是不是我?) 輸入程式 數學國文英文物理化學都要學 時間滴滴答答 上課下課放學回家寫作業 就像工廠生產線 我每天每個動作都一樣 人像機器人在排隊standby 人不像機器就怕會被社會淘汰 *製造機器人是人類的夢想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而「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則是在擁有技能後,不斷精益求精,進一步發展出的「技藝 Art」。 而AI 如何充實 (Enrich),擴展 (Expand),強化 (Amplify) 技能發展 (Skill Development)呢?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江振誠《工作美學》,其實正是一種重新定義工作的新主張,追求快樂跟儀式感,手藝跟人文管理的平衡,追求初心跟在完美時勇敢放手,這展顯出的是個人的工作哲學,只要找到自己合適的賽道,在一方小天地中依然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Thumbnail
有人一直敲碗要知道為何我會一直強調「手」是人類和AI的差別。
Thumbnail
國美館「2023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你正在工作嗎?」(展期:2023/8/12-11/5),由Mike STUBBS和陳明惠策劃,透過多元互動裝置,引領你思考「勞動」(Work)、「休息」(Rest)與「娛樂」(Play)之間的關係,在數位與科技時代下,如何取得平衡。
Thumbnail
我是不是機器人(詩歌詠唱) 我是不是機器人?(機器人是不是我?) 輸入程式 數學國文英文物理化學都要學 時間滴滴答答 上課下課放學回家寫作業 就像工廠生產線 我每天每個動作都一樣 人像機器人在排隊standby 人不像機器就怕會被社會淘汰 *製造機器人是人類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