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有感(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生到死並不意味著滅絕,僅僅只是消融於更為廣闊的無垠。如果是這樣,那就無需畏懼死亡。死與生原是一體的兩面。
  「千舟渡過,解離的形體仍不忘天命,向著世間一處前行。」第一件展品便是這樣,龐然的巨集,無所防備的划進眼簾。
  塩田さん的作品具有強大的普世性,來到展間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作品所帶來的共鳴,顫動的是你、是我,是每一個人的魂魄都能為其著迷;是愉悅、是求生、也是內心最深處的創傷被輕輕揭露的震顫。
對於死亡的恐懼是普遍的長存於眾人的心中。
  遣詞上有些不精確,不是對「終將死去」這項事實的恐懼,而是對於死後的未知感到恐懼,只要被肉體禁錮於世的每一天,人們便永遠難以了解跨越生死的門檻後,會見到什麼?這麼些世紀以來,人們透過想像、寓言、宗教教義等方式來試圖緩解無法掌握之物的不確定感。即使是在病榻上停止呼吸的前一秒,與死亡仿若咫尺的距離,卻仍舊難以穿透帷幕,望見彼岸的風景。
〈外在化的身體〉(局部)
  對於塩田さん而言,她對於生死的分野認為是曖昧不明,廣袤的灰色地帶,直言道:「從生到死並不意味著滅絕,僅僅只是消融於更為廣闊的無垠。如果是這樣,那就無需畏懼死亡。死與生原是一體的兩面。」
生到死,再由死而後生,輪迴不斷,魂魄的千絲萬縷在這名為生命的橋樑上循環反覆,接受了死亡是做為生命的一部分。
「⋯⋯從生到死並不意味著滅絕,僅僅只是消融於更為廣闊的無垠。如果是這樣,那就無需畏懼死亡。死與生原是一體的兩面。」
  我與友人在展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人常說死亡是一種解脫,但我們又如何能夠確信必然如此?」
她則對我敘述了其親人過世時的故事,親眼見到世間上最安詳的面容時,她便打從心底知道,他的天命完成了,在闔上眼的那一刻,輕微到幾無可見的笑容,便是完滿了做為生者歲月的證明。
  她說她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如此,我也希望我亦是如此,儘管對於我的天命尚一無所知。
avatar-img
4會員
13內容數
2022年四月以降,終於成功來日本留學,五個月的日子不長,但我想盡可能記敘下我記得的點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藝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士,看著你的花襯衫飄遠,我在想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孟克柔《藍色大門》   
曾若綺的邪魅人物(下) 忠於當下的自己,講出自己想講的東西。 除了藝術家本身所接觸的各項媒材、訓練以外,更嘗試性的去探究台灣這片土地與她作品之間的連結。 鄉土情懷的存在? 「可否簡單描述一下你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看法?」我轉變了話題。 「我覺得台灣具有多元化發展的特徵,如馬賽克拼貼式的文化融合,過於習
這篇文章則是在講述日本近代,如何接受西洋繪畫畫法的同時,在另一方面搭上西洋日本主義的潮流,將國家的形象外銷,創造富國的形象。同時在最後,也希冀能嘗試思考,思考台灣的藝術、文化、傳統如何變革出新,打造屬於台灣本身的「新美術」。
曾若綺的邪魅人物(上) 這天是2020年末的一個禮拜二,我們約在台大校園裡的空教室裡做這一次的訪談。她的衣服走日系古著的寬大風格,上身著凡賽斯天鵝絨紫色外套(奶奶衣櫃的),下襯黑色及踝長裙。頭髮是濕溽般的極卷,虹膜也因著配上去的紫色美瞳而帶點空靈感,可談吐之間依然是那樣的溫暖、充滿活力的。
小士,看著你的花襯衫飄遠,我在想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孟克柔《藍色大門》   
曾若綺的邪魅人物(下) 忠於當下的自己,講出自己想講的東西。 除了藝術家本身所接觸的各項媒材、訓練以外,更嘗試性的去探究台灣這片土地與她作品之間的連結。 鄉土情懷的存在? 「可否簡單描述一下你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看法?」我轉變了話題。 「我覺得台灣具有多元化發展的特徵,如馬賽克拼貼式的文化融合,過於習
這篇文章則是在講述日本近代,如何接受西洋繪畫畫法的同時,在另一方面搭上西洋日本主義的潮流,將國家的形象外銷,創造富國的形象。同時在最後,也希冀能嘗試思考,思考台灣的藝術、文化、傳統如何變革出新,打造屬於台灣本身的「新美術」。
曾若綺的邪魅人物(上) 這天是2020年末的一個禮拜二,我們約在台大校園裡的空教室裡做這一次的訪談。她的衣服走日系古著的寬大風格,上身著凡賽斯天鵝絨紫色外套(奶奶衣櫃的),下襯黑色及踝長裙。頭髮是濕溽般的極卷,虹膜也因著配上去的紫色美瞳而帶點空靈感,可談吐之間依然是那樣的溫暖、充滿活力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靜默中」、「外在化的身體」、「集聚——找尋目的地」三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來自DNA的對話」、「不確定的旅程」、「內與外」與「時空的反射」四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將於2021年5月移師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為「去向何方?」、「成為畫」和「從DNA到DNA」三大部分,詳細介紹了塩田千春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相信平常有在關注藝文界的朋友都應該有耳聞這位日本當代大師「塩田千春」吧!她的創作始終與生命的探討有關,思索著生命究竟在追求什麼?何去何從?尤其在現今科技快速變化、資訊量爆棚的時代,常常在時間洪流中迷失自我。「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是以柏林為據點、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塩田千春舉辦至今規模最大的個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靜默中」、「外在化的身體」、「集聚——找尋目的地」三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來自DNA的對話」、「不確定的旅程」、「內與外」與「時空的反射」四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將於2021年5月移師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為「去向何方?」、「成為畫」和「從DNA到DNA」三大部分,詳細介紹了塩田千春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相信平常有在關注藝文界的朋友都應該有耳聞這位日本當代大師「塩田千春」吧!她的創作始終與生命的探討有關,思索著生命究竟在追求什麼?何去何從?尤其在現今科技快速變化、資訊量爆棚的時代,常常在時間洪流中迷失自我。「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是以柏林為據點、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塩田千春舉辦至今規模最大的個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奧祕,以及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試圖理解生命的延續和意義。文章藉由情感豐富的文字,引人入勝地探討了這個永恆的議題。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