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家在城市南方的邊陲,
屬於繁華的味道很淡、很輕,
輕盈到往往不覺得自己結廬於人境,
每回要到市中心時,
總戲稱要「進城」了。
進城的路上,
必然經過一條快速路,
因為是高架型的快速路,
所以,往往可以居高臨下地看到一旁——
生命終點站「二殯」裡的日常流動,
只要車速放慢......。
小時候,坐著父親的車要出門、返家,
途經辛亥隧道或是二殯時,
我往往都閉上眼睛,
握緊拳頭,心跳加速,
腦海裡想著快快通過,
嘴裡則是唸著阿嬤教的「阿彌陀佛」一颣的;
不時,偷偷將眼睛斜睨著,
偷看周遭的一切,
年幼時,因為聽了許多連篇累牘的鬼話,
對於這類關於死亡之事,總是幽幽地恐懼著。
長大後,生離死別及光怪陸離看多了,
心有戚戚於王漁洋所說: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明瞭鬼一點都不駭人,人可能更駭鬼。
而今,每回途經高速路時,
我總是朝向二殯的山頭(二殯依山)望去,
望向山的那一邊,
那裏,不時有著一股煙霧裊裊飄浮著,
直達雲霄。
我明白那是什麼,
於是,
心中有著淺淺的憂,
也有著生之珍惜。
哪股煙霧,不論陰晴,不論雨霧陽光,
總會逕自而上,
許是親自經歷過家人在那裡走完人生的終途,
我知道,那股輕煙,
是一個又一個靈魂的化成。
告別式完成後,
工作人員指引家屬前往火化區,
領取號碼牌,
等待火化的順序及骨灰的處理,
是人生的另一個黑色幽默,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不停地領著號碼牌,
然後,有序地魚貫前進,
在人生路上行走著,
從開始到結束,依著號碼坐臥俯仰。
扭開火爐轉軸前,
工作人員照例詢問家屬要不要看最後一眼,
其實,大家早已眼淚婆娑,
目下模糊成霧,
所謂最後一眼,根本無法定焦。
約莫一個多小時的過程,
家屬痴痴地、靜靜地等待著,
並繼續看著往來絡繹的其他與其他家屬,
內心有種深沉的無可奈何,
很深,很沉,很重。
後來,成了灰,散在四方金屬中,
給推了出來,
那個人呢?或是那具安眠的所親呢?
是眼前這些虛無的灰嗎?
工作人員熟練地問著圍繞的家屬,
這燒得很漂亮(半玩笑?半安慰?),
骨灰怎麼處理?家屬有沒有誰住國外的?
骨灰要「裝一起」?還是「分開裝」?
我一時錯覺,彷彿置身在傳統市集裡的買賣。
處理完之後,下一位又即將進場,
一天約莫百來具吧?
工作人員隨口說著。
離開之前,
我回頭再看著火化區上方的煙囪,
縷縷輕煙,兀自吞吐;
人生的無奈就是如此,
再如何不捨,終究是要放手與放下。
不過,人生也是公平的,
我們終究都要來這兒一趟,
也都要化成輕煙,再騰空而去。
於是,每當開車出城,
上了高速路,途經二殯時,
我竟然,不由自主的總是望向那兒,
看看山頭那從未止息的縷縷輕煙,
心中的愁也隨之漫漶著。
一邊也想著: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我們都當好好珍惜有生之日,
這一切將是往後餘生的下酒菜。
    avatar-img
    4會員
    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抹香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成長到底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我覺得大抵是: 學會控制情緒的波瀾, 學會理性思維, 學會「口所出」能夠慢一點, 讓「腦所思」能夠出來撐場。 想起「情緒」這件事,有個小故事.....。 幾年前, 曾經教過的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兩人是一對情侶, 後來,因為高三要升學, 兩人討論之後,不是很乾脆地分開
    生命中所有問題的出現; 或是所有坡坎的絆足, 其目的都是為了提升自己, 而非改變他人。 當自己提升或是進化了, 其實,他人也相對改變了。 那種改變, 可能時間距離、空間距離, 甚至是社會距離所造成, 因為,產生了一種相對位置的挪移。 所以, 曾經視為問題因子者, 都有了不同的姿態與樣貌, 也可能,不
    ■ 天空很清,風很淡,視野無瑕。 爬上指南宮,一覽眾山小。 正在拉筋壓腿之際, 飄來一聲:「老師」, 自己也嚇了一跳, 急忙把腿從牆上彈回地面, 是以前教過的學生, 也來指南宮爬山。 雖然許久不見,可是心沒有走遠。 我倆並肩坐在階梯上瞎聊著, 印象中,女孩住在北投, 怎麼跑來木柵了? 她說:回來
    最近某位藝人的性騷風波,成為熱門的話題,網路的聲音,正反各有。 我從心裡佩服藝人的勇氣,因為,這樣的事件「之後」的餘波及餘波如何蕩漾? 在她生命歷程中的影響,都是他人無法置喙的。 看到這起新聞,讓我想起高中時那些年,因為搭乘公車,因為穿著制服,有著一些相似的陰影面積。
    關於小說的ending pose  --  雜感 很多人都喜歡看小說,曲折的情節總是吸引讀者一探究竟的目光。在中、短篇的小說當中,結局的安排是一項非常高妙的「作業模式」。 1、張愛玲的小說結尾,常常予人一種平常世態中,依舊生息俯仰的況味,沒有激情,也沒有熱烈,就像河水兀自流動著,淺淺淡淡、輕輕悄
    冬天的想望 生活是不停歇地兜兜轉轉,磕磕碰碰, 回不去過往,又走不開此刻, 我們便如此地, 蔓延在生活的所有零碎裡。 日子總是零碎而惱人的, 是張愛玲所言的「咬嚙性的疼痛」, 我們偶爾哀號、有時碎語、更多喃喃, 可是,之後, 往往又能打起精神, 蜷縮於各自的一角, 各安其所地, 書寫著一部部你
    成長到底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我覺得大抵是: 學會控制情緒的波瀾, 學會理性思維, 學會「口所出」能夠慢一點, 讓「腦所思」能夠出來撐場。 想起「情緒」這件事,有個小故事.....。 幾年前, 曾經教過的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兩人是一對情侶, 後來,因為高三要升學, 兩人討論之後,不是很乾脆地分開
    生命中所有問題的出現; 或是所有坡坎的絆足, 其目的都是為了提升自己, 而非改變他人。 當自己提升或是進化了, 其實,他人也相對改變了。 那種改變, 可能時間距離、空間距離, 甚至是社會距離所造成, 因為,產生了一種相對位置的挪移。 所以, 曾經視為問題因子者, 都有了不同的姿態與樣貌, 也可能,不
    ■ 天空很清,風很淡,視野無瑕。 爬上指南宮,一覽眾山小。 正在拉筋壓腿之際, 飄來一聲:「老師」, 自己也嚇了一跳, 急忙把腿從牆上彈回地面, 是以前教過的學生, 也來指南宮爬山。 雖然許久不見,可是心沒有走遠。 我倆並肩坐在階梯上瞎聊著, 印象中,女孩住在北投, 怎麼跑來木柵了? 她說:回來
    最近某位藝人的性騷風波,成為熱門的話題,網路的聲音,正反各有。 我從心裡佩服藝人的勇氣,因為,這樣的事件「之後」的餘波及餘波如何蕩漾? 在她生命歷程中的影響,都是他人無法置喙的。 看到這起新聞,讓我想起高中時那些年,因為搭乘公車,因為穿著制服,有著一些相似的陰影面積。
    關於小說的ending pose  --  雜感 很多人都喜歡看小說,曲折的情節總是吸引讀者一探究竟的目光。在中、短篇的小說當中,結局的安排是一項非常高妙的「作業模式」。 1、張愛玲的小說結尾,常常予人一種平常世態中,依舊生息俯仰的況味,沒有激情,也沒有熱烈,就像河水兀自流動著,淺淺淡淡、輕輕悄
    冬天的想望 生活是不停歇地兜兜轉轉,磕磕碰碰, 回不去過往,又走不開此刻, 我們便如此地, 蔓延在生活的所有零碎裡。 日子總是零碎而惱人的, 是張愛玲所言的「咬嚙性的疼痛」, 我們偶爾哀號、有時碎語、更多喃喃, 可是,之後, 往往又能打起精神, 蜷縮於各自的一角, 各安其所地, 書寫著一部部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只要來看爺爺的日子都是好天氣,我們一家一起走在石階上,穿過走廊,下樓梯,又再度遇到陡峭的石階。來到爺爺骨灰所安放的樹前,將路上買來的花,與酒釀糰子、蘋果等食物都放在地上。稍微拜了拜,我則假裝自己是一個可以通靈的人,希望可以在園區裡看到或感覺爺爺靈魂的蹤影,並嘗試用心靈溝通,但顯然沒有什麼用. 還在
    小時候,看廟會巡街,最怕走在前面的黑白無常,總是會閉上眼睛,直到天神出現,才敢張開雙眼。 好像一直到小學三年級吧,我知道了人一定會死,我的親人朋友一定會離開我,或者是我離開他們,那個時候我才開始不怕看到七爺八爺!因為如果有黃泉路,我很高興有他們帶領我的親友安全的走完那條路,親友們不會沒人陪伴也不會
    Thumbnail
    死亡徘徊在我身邊 從出生開始 漫長等待死亡歷程 漫步一碑一坯里程 漫不經心的行跡 訃聞上簡單言語 還聊當茶餘飯後   學庸94.07.03
    Thumbnail
    這場告別式的時間是確定拆除日到拆遷日期前,陸續來參加的送行者,多半有與這棟建築重疊的回憶。清冷的廊道盡頭透著光,中間那段黑暗,勻稱地鋪著枯黃的落葉。如若人間的紅毯是祝福是喜慶,那枯黃落葉的走道應該是道別是落幕。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因為入殮與火葬時辰是老師看過的,所以必須很快完成家祭與公祭,看到新竹的朋友凌晨就開車下來,很感動,無法多說話,因為必須馬上從彰化飛奔到南投,趕在中午休息前進爐。 依照禮俗,我無法跟著去火葬場,不懂為什麼,以現代人孩子只生一個孩子或是沒有子嗣,那往生後不就變成沒有兄弟或是子女可以完成這儀式?! 總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輕生 ㄧ則在高雄ㄧ家五口因經濟壓力選擇輕生的小新聞,僅ㄧ天的報導就戛然而止,這社會的冷漠可見一斑,為往生者致哀,是人之常情,而生老病死乃生命循環自自然然,這種家庭悲劇除致以哀悼外,應該有值得深思的吧! 年輕的夫妻究竟是已到什麼境地,絕望的攜子共赴黃泉,他們曾經求助過嗎?親人無力相助嗎?學校`同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只要來看爺爺的日子都是好天氣,我們一家一起走在石階上,穿過走廊,下樓梯,又再度遇到陡峭的石階。來到爺爺骨灰所安放的樹前,將路上買來的花,與酒釀糰子、蘋果等食物都放在地上。稍微拜了拜,我則假裝自己是一個可以通靈的人,希望可以在園區裡看到或感覺爺爺靈魂的蹤影,並嘗試用心靈溝通,但顯然沒有什麼用. 還在
    小時候,看廟會巡街,最怕走在前面的黑白無常,總是會閉上眼睛,直到天神出現,才敢張開雙眼。 好像一直到小學三年級吧,我知道了人一定會死,我的親人朋友一定會離開我,或者是我離開他們,那個時候我才開始不怕看到七爺八爺!因為如果有黃泉路,我很高興有他們帶領我的親友安全的走完那條路,親友們不會沒人陪伴也不會
    Thumbnail
    死亡徘徊在我身邊 從出生開始 漫長等待死亡歷程 漫步一碑一坯里程 漫不經心的行跡 訃聞上簡單言語 還聊當茶餘飯後   學庸94.07.03
    Thumbnail
    這場告別式的時間是確定拆除日到拆遷日期前,陸續來參加的送行者,多半有與這棟建築重疊的回憶。清冷的廊道盡頭透著光,中間那段黑暗,勻稱地鋪著枯黃的落葉。如若人間的紅毯是祝福是喜慶,那枯黃落葉的走道應該是道別是落幕。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因為入殮與火葬時辰是老師看過的,所以必須很快完成家祭與公祭,看到新竹的朋友凌晨就開車下來,很感動,無法多說話,因為必須馬上從彰化飛奔到南投,趕在中午休息前進爐。 依照禮俗,我無法跟著去火葬場,不懂為什麼,以現代人孩子只生一個孩子或是沒有子嗣,那往生後不就變成沒有兄弟或是子女可以完成這儀式?! 總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輕生 ㄧ則在高雄ㄧ家五口因經濟壓力選擇輕生的小新聞,僅ㄧ天的報導就戛然而止,這社會的冷漠可見一斑,為往生者致哀,是人之常情,而生老病死乃生命循環自自然然,這種家庭悲劇除致以哀悼外,應該有值得深思的吧! 年輕的夫妻究竟是已到什麼境地,絕望的攜子共赴黃泉,他們曾經求助過嗎?親人無力相助嗎?學校`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