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機會聽到洪震宇老師在線上分享「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說道在自己過去的經歷,從財經記者卻因長官期待轉而寫出一本『資訊夢工廠』介紹台灣25年來,資策會協助資訊產業和政府建制相關的服務與政策。又做了『微笑台灣319鄉』專輯,因為太困難,其他的記者都不願意去作,洪老師便去邀請年輕的記者、工讀生加入並且思考如何組成團隊。
後續進入時尚雜誌,又把之前做319鄉鎮的經驗,將台灣的文化融入時尚的題材裡面。
後來也因為這些經歷讓他得以開始對於台灣的風土更加的有興趣,組織深度旅遊,出版風土相關的書籍。
洪老師的經歷就宛如經營個人品牌,多數在職場工作者初期並不確定自己的喜好是什麼!方向在哪裡!但又不喜歡眼前的工作,也因為這樣「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多數人便在此裹足不前。此外,還有另一種阻礙便是認為個人品牌要跟過去的工作脫鉤,一定要跟過去的工作不一樣,才能塑造出不一樣的品牌。但洪老師卻不是如此,他開始發現到既然不喜歡,就嘗試不一樣的方向,也還沒有個標準確定是哪個目標,就不斷的找自己有興趣的事去做。
在此時有個個人品牌經營者需要的能力就是『做同業不願做的事』,在同業中想做或是喜歡做的事情都大同小異,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一旦做其他人都想做的事,就又會掉入紅海,品牌差異化也就無法形成,老師所做的在財金記者時出版資訊書籍,後來又作大家都不看好的『微笑台灣319鄉』(因為人力、財力資源都不足,所以大家都不看好)。
但在不斷測試的階段時,又有另一個品牌經營者可以學習的部分,洪老師不斷的用自己過去的經歷墊高品牌的門檻—『以自己過去的經歷成就未來的能力』,在從大集團轉職進時尚雜誌時,便帶著過去在集團中跑遍319鄉鎮的經歷,台灣有什麼題材足以在時尚雜誌中展露出來。
又因為時尚雜誌很著重視覺化的內容,所以在後來出版的書籍『
旅人的食材曆』和『
樂活國民曆』便有加上很多視覺化的內容。
個人品牌經營,很容易忽略自己過去曾有過的經歷,認為個人品牌一定會是一個新的產品,要跟過去的經歷無關的產品,以致都被認為似乎要從0做起,其實並不應該只是這樣想,透過自己在不同階段的經歷,其實就可以讓自己把能力建構出來。同時,找出同業中最不想做的事情,如此一來,在你的品牌上面可以敞揚在藍海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