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個人品牌別放棄過去的經歷|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經營個人品牌別放棄過去的經歷|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天有機會聽到洪震宇老師在線上分享「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說道在自己過去的經歷,從財經記者卻因長官期待轉而寫出一本『資訊夢工廠』介紹台灣25年來,資策會協助資訊產業和政府建制相關的服務與政策。又做了『微笑台灣319鄉』專輯,因為太困難,其他的記者都不願意去作,洪老師便去邀請年輕的記者、工讀生加入並且思考如何組成團隊。

後續進入時尚雜誌,又把之前做319鄉鎮的經驗,將台灣的文化融入時尚的題材裡面。


後來也因為這些經歷讓他得以開始對於台灣的風土更加的有興趣,組織深度旅遊,出版風土相關的書籍。

洪老師的經歷就宛如經營個人品牌,多數在職場工作者初期並不確定自己的喜好是什麼!方向在哪裡!但又不喜歡眼前的工作,也因為這樣「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多數人便在此裹足不前。此外,還有另一種阻礙便是認為個人品牌要跟過去的工作脫鉤,一定要跟過去的工作不一樣,才能塑造出不一樣的品牌。但洪老師卻不是如此,他開始發現到既然不喜歡,就嘗試不一樣的方向,也還沒有個標準確定是哪個目標,就不斷的找自己有興趣的事去做。

在此時有個個人品牌經營者需要的能力就是『做同業不願做的事』,在同業中想做或是喜歡做的事情都大同小異,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一旦做其他人都想做的事,就又會掉入紅海,品牌差異化也就無法形成,老師所做的在財金記者時出版資訊書籍,後來又作大家都不看好的『微笑台灣319鄉』(因為人力、財力資源都不足,所以大家都不看好)。

但在不斷測試的階段時,又有另一個品牌經營者可以學習的部分,洪老師不斷的用自己過去的經歷墊高品牌的門檻—『以自己過去的經歷成就未來的能力』,在從大集團轉職進時尚雜誌時,便帶著過去在集團中跑遍319鄉鎮的經歷,台灣有什麼題材足以在時尚雜誌中展露出來。

又因為時尚雜誌很著重視覺化的內容,所以在後來出版的書籍『旅人的食材曆』和『樂活國民曆』便有加上很多視覺化的內容。

個人品牌經營,很容易忽略自己過去曾有過的經歷,認為個人品牌一定會是一個新的產品,要跟過去的經歷無關的產品,以致都被認為似乎要從0做起,其實並不應該只是這樣想,透過自己在不同階段的經歷,其實就可以讓自己把能力建構出來。同時,找出同業中最不想做的事情,如此一來,在你的品牌上面可以敞揚在藍海之上了。

加入臉書「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avatar-img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147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重點: 1 、「專業財」(點)、「產品財」(線)、「方案財」(面)的產品力策略思維。 2、心理工作者賺錢與助人的差異。
在「SOLO一個人工作聖經」這本書中提到「不滿意工作往往來自於缺乏意義」,在過往的經驗裡,常常有人抱怨自己不想再做過去的工作了,因為一直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當工作出現厭煩、倦怠,意味著缺乏了興趣與意義。 然而,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很多人們心目中工作的意義是被自身的文化教導出來的,就如同我們對於某些工作性
本文重點:拆解心理工作者的三種常見行銷模式(路邊廣告、口碑行銷、網路行銷)之強弱 最近有機會去台北處理一些事情,坐在捷運列車上,看到幾處的牆壁上掛著XXX心理治療(諮商)所(以後以機構稱之)的巨幅廣告,讓我想起當我們成為心理工作者的時候,該如何讓人知道?
本文重點: 長期活在藍海中之策略: 1. 作大企業不作的市場 2. 別人覺得太複雜麻煩的市場 3. 同行不願意去做的事 4. 隱晦的商業模式
最近因為通貨膨脹,物價越來越貴,相同的價錢已經無法買到過去可以買到的東西, 這時才發現我們的錢貶值了,你覺得這樣的通貨膨脹對心理諮商這項服務有甚麼影響呢? 之前曾經的一篇文章,幾年之後的心理師市場會飽和嗎?內容寫道我們看得到的大環境,不少以諮詢、心聊等相關的個人品牌加入心理市場...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
本文重點: 1 、「專業財」(點)、「產品財」(線)、「方案財」(面)的產品力策略思維。 2、心理工作者賺錢與助人的差異。
在「SOLO一個人工作聖經」這本書中提到「不滿意工作往往來自於缺乏意義」,在過往的經驗裡,常常有人抱怨自己不想再做過去的工作了,因為一直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當工作出現厭煩、倦怠,意味著缺乏了興趣與意義。 然而,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很多人們心目中工作的意義是被自身的文化教導出來的,就如同我們對於某些工作性
本文重點:拆解心理工作者的三種常見行銷模式(路邊廣告、口碑行銷、網路行銷)之強弱 最近有機會去台北處理一些事情,坐在捷運列車上,看到幾處的牆壁上掛著XXX心理治療(諮商)所(以後以機構稱之)的巨幅廣告,讓我想起當我們成為心理工作者的時候,該如何讓人知道?
本文重點: 長期活在藍海中之策略: 1. 作大企業不作的市場 2. 別人覺得太複雜麻煩的市場 3. 同行不願意去做的事 4. 隱晦的商業模式
最近因為通貨膨脹,物價越來越貴,相同的價錢已經無法買到過去可以買到的東西, 這時才發現我們的錢貶值了,你覺得這樣的通貨膨脹對心理諮商這項服務有甚麼影響呢? 之前曾經的一篇文章,幾年之後的心理師市場會飽和嗎?內容寫道我們看得到的大環境,不少以諮詢、心聊等相關的個人品牌加入心理市場...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