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思維》商道與自我覆盤

2022/09/0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覺得《超級思維》想傳達如何「落實商人屬性與掌握情緒穩定」。男生剛出社會往往因階級不夠陷入錯誤的認知中,容易轉為躺平族或是「自我委屈」過度放大要求關注,逐漸地失去複利中最重要的「時間」,但實際改變階級真的很難,以自己來說研究所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一家的景觀公司工作,主要從事標案的工作,我在六個月中總共投標六個案件,僅拿到一個標案並執行完畢,在選擇標案的策略是建立文創專業背景和標案間的連結,研究所培養出的專長是質性訪談並將之轉為摺頁、展覽或是出版物,當時看到地方的標案有這樣的標規(需訪談四十位聚落者、產業學堂、一份文宣和一個策展與開幕典禮),所以我嘗試投取並順利拿下,拿下後才是成長的開始,當時政府單位主管認為我是菜鳥,給予種種的壓力與挑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提案完後,政府單位主管希望我們老闆出現,沒有出現就不准我走,我知道老闆不會出現,當時我想到的權謀為找協同主持人合作,可惜協同主持人也無法參與,只剩留下來修正到他滿意,而在這次與他相處時,我感受到階級輾壓,他總是叫我「實習生」,或是派個新人來他以為公司這麼好經營嗎?我當下能做的就是從他的言語中找到我與他需求的共識,並用自己擅長的亮點讓對方買單,如:當時他誤認為我們會從臺北找策展的施工廠商,他希望用在地廠商但不會明說,會說找你老闆下來說明,我在進駐聚落時發現到這樣的脈絡,就已經與他們盤點過去合作的在地廠商並接洽完成,最後看到施工廠商是他安心的廠商,他也就減少為難我們的次數。

商管五大素與自生經歷

  目前自己建立「走讀創生讀書會」的個人品牌,參加陪伴式講師訓算是我第一次的創業,從未創業的我在這一年規畫了七場讀書會,首先從「產品」,發現自己的產品「預先防範,管控不如預期」,從一開始的選書策略到實際的講座,原本希望「走讀創生讀書會」能夠幫助到人文學院的學生,不過實際舉辦後,發現到自己想像的TA與參與的TA有著不同的認知,以為會來參與的人文系所的學生,現實中實際參與者則是旅遊業者為主,若是沒有直接進入市場中,在紙上談兵的話,可能無法知道市場需求與自己認知的落差,所以我在三場讀書會重新調整我產品的內容,從一開始偏向學術的讀書介紹與案例分享、轉為地方旅遊產業的介紹與其中問題的重新思考、到地方旅遊的經典案例與自身關係的探討,在回饋問卷當中,重新思考自己的產品與產出上的差距,進而修正與調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舉辦《安娣,給我一份摻摻!透視進擊的小國新加坡》這場讀書會時,語言使用與地方方言的探討,對於學員來說想要延伸的議題,也是我準備時沒有留意的點,以自身產品來說處於起步的狀態,許多地方創生的前輩論點與講述都比我有經驗,所以自己平常會報名其他人的地方創生講座,學習別人的知識與我所沒注意的點進行重啟放入自己的產品中,而在回饋當中逐漸了解出自己與市場之間的連結。
  在行銷的部分,發現到「從眾多選項中,選出對自己最好的」,以我自己的行銷來說,我認為產品還沒有到達完善的地步,所以我會先鎖定自己的人脈和地方創生相關的群組中進行自己的論點分享,累積自己文案發想的能力,在學術上會針對博物館相關的期刊進行投稿,分享自己的論點與看法,從審查委員的意見中了解自己不足或是沒有看到的觀點,當然許多文章也會被退稿,退稿的審查意見也是幫助自己接受市場的定位,可能當下這個議題並不重要,或是這個提案本身就有問題,行銷的嘗試可以幫助自己清楚自己的定位。
  人力資源管理,發現到「減少出錯,做出好決策」,在舉辦讀書會中,我找兩位夥伴協助我,一位幫助我留意現場的狀況,隨時提供我調整,原因是自己是個容易緊張的人,所以當夥伴和我說說太快或是說話不清晰時,我可以馬上進行調整,讓自己學習在線上眾人面前調整自己的狀態,另一位則是幫助我記錄讀書會的內容,當讀書會結束後舉辦覆盤會調整未來修正的點。
  研發管理,發現到「從龐大數據中,正確判讀」,我自己會在活動前舉辦試講以及線上或是實體相關的講座,從中思考自己可以用哪些影片幫助學員了解理論,或是從有些影片當中延伸探討的議題,以《田野敲敲門》這本書來說,我先瀏覽六位作者他們是否有相關影片,他們錄製的Podcast,幫助自己去了解書籍想詮釋的內容,讓自己的研發管理能夠不與別人重複,在《安娣,給我一份摻摻!透視進擊的小國新加坡》這本書,我找尋作者的粉絲專頁作為我的補充教材,其中也包含他所發表的期刊文章,了解為何他提出這樣的論述,而我的看法哪些與他相同,哪些是我想要和學員探討的部分,這是我目前還在調整研發管理策略。
  財務管理,發現到「有效運用時間,提升效率」,目前因我的付費學員並不多,多以價值交換的學員為主,所以在財務管理上無法具體的進行經費管理,但我將「時間」列為我財務管理很重要的一部份,平日要上班,所剩時間並不多,所以若要去聆聽其他人的講座則是要在每個月中衡量自己的身體與精神狀況進行選擇上課以及生產流程。

超級思維的跨領域累積能量

  大學就讀社會教育系當中喜愛上田野調查,所以我找每一份工作都希望能夠做到田野調查,從景觀公司專員、銀行客服、公立、私立美術館館員,每份工作都是希望能夠與自己的學術文章結合,但我的工作都處於在體制下強制的公司,所以多以高層命令為我的工作目標,所以我會用的思維為「在內在動力,有效的對抗慣性」,透過在興趣的層面,我喜歡泡茶但我不是茶藝師,所以我和博班同學組隊,在休閒時間讓自己擔任茶藝師和博物館合作的承辦人,找的市場來台的日本專門學校的學生,在2019和2020年各舉辦一場,後來Covid-19疫情下日本專門學校的停止來台而暫停,從上述經驗中發現到自己在「增強適應力,將危機變轉機」的模組中失敗了,一方面要找到合作新學校並不容易,再者是若用線上課程舉辦茶藝會失去體驗價值。
  今年七月我博班畢業後,我面對到自己的工作的抉擇要留在美術館工作還是追求自己的愛「學術研究」,最後我的決定是追求學術研究,所以開啟我下一份工作的抉擇,這次我選擇前往學校做博士後研究員,非中央研究院的博士後研究員,我用了「把事情化繁為簡」的思維,我認為學校的研究員一方面我可以透過活動增強自己專案管理的能力,同時研發在體制內學校(高中、國中、小學)的課程模組可以幫助沒有教學經驗的我快速成長,再者我從主觀分析自我,寫文章多以地方創生的美術館與藝術季的文章為主,在2019年地方創生政策通過,給予我這位畢業學生一個符合社會議題的契機,學校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可以讓我的經驗累積,不過因自己沒有任何教學經驗以及也沒有產業思維的概念,應用到書中的「跳脫無效的舊思維」,所以我選擇在畢業前半年參加陪伴式講師訓了解產業中的講師怎麼面對市場,以及增強自己創業思維和建立團隊合作的習慣,之中也發現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差距,隨著每次的參與其他人的試講以及自己的講座慢慢克服自己不足的缺點。

運氣、努力與權謀

  考上了博士班後,在新生宴會時與學長姐們相互認識,他們說到每位新生都希望能最短時間畢業(三年),真正能三年畢業的人是上帝選召的人,在我們系所的十七年中只有一位是三年畢業,實際能夠畢業的人大多都是六年半到九年,並且之中有四位僅有一位畢業就已經很困難,當時我的入學成績是第三名,博一上課時也明顯感覺出同學們的能力在我之上,當時我的目標鎖定於美術館界最好的國際研討會為目標,當時那個知名的國際演討會於京都舉辦,我的優勢在碩士期間我擔任總召與四位好友組成團隊共同撰寫國藝會《文化最前線》的計畫,那時訪談了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副館長和學藝員以及京瓷企業的經理,五人與邀請同志社教授共同舉辦台日交流會,有那次的經驗幫助我投稿上博物館界最好的國際研討會,當時我透過量化分析邊陲聚落美術館的整合行銷績效之傳播的研究,最後順利地錄取上國際研討會,這個研討會認證幫助我後來被國立知名的美術館館長推薦前往瀨戶內海去擔任銷售人員,使得我能夠撰寫出論述文章,不過我付出的代價因文章有時效性,我選擇一般期刊投稿,主要為了進入邊陲聚落參與式觀察爭取短期的職缺,意味著我需要在五個月職缺時間內,完成研究的標的,在這段時段需要爭取認識的利害關係人,但是並非如此順利,有些利害關係人因私人因素無法接受訪談,所以我採取館學合作的策略,創造新的觀眾研究,但投稿期刊卻因樣本數太低而被退稿,那時我把原本目標三年畢業延後到四年,我開始著手爭取國內博物館知名的期刊,讓自己在論文當中可以有績效中驗證順利,但是在國內博物館期刊的審查被延遲,無法達成績效的論證,得知消息後,當下我再次找了國內相關的研討會的進行投稿,來驗證博士論文的績效認證,不過缺點就是研討會不一定都是兩位審查且不一定通過,當時我所定的學校和美術館兩個國內的研討會,但是我給面對的新問題就是我給寫出兩篇文章來,當時我兩篇文章都上,但是其中一篇只有一個審查委員,當下選擇保守牌的方式,讓我能在四年畢業,不過我認為自己有著很大運氣的成分,主要是原本兩位比我厲害的朋友,其中一位投稿國際研討會,他所談及的議題並非國際當下的熱火議題,所以他沒有投上而錯失機會,所以他在遴選指導教授並無與我競爭同一位教授,他選擇另一位老師,讓我能夠順利選上我想要的老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